全球社会经济秩序的演变(简体书)

全球社会经济秩序的演变(简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经济史
  • 全球化
  • 国际关系
  • 经济发展
  • 世界秩序
  • 历史
  • 政治经济学
  • 社会学
  • 演变
  • 全球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服务于金融界三十载,亲身经历目睹世界时局的演变,书中收录了陈先生颇为独到的见解和客观的看法,当中对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全书分为四辑: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结论。内容包括有1930年代的大萧条,二战后金融体系的建立,1970年代的经济滞胀,1980年代的繁荣,1990年代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以及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大变迁,还有2008年的金融海啸和金融海啸过后的经济变迁、贸易保护主义等。

  对于有兴趣且关心国际长期局势演变的读者,是值得一读和有收益的。

  《全球社会经济秩序的演变》涵盖了几乎一百年全球金融、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之发展趋势,显示作者长年博览勤阅,广泛的兴趣和认真求知的精神,令人敬佩!——陈企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金猷


  作者在金融界服务三十年,曾任证券公司副经理。在任职证券公司期间,亲眼目睹世界多年来发生的各种金融危机,并对它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研究。

  近年来在报章发表多篇财经论文,1970年代着有《教育经济学》一书。
 

图书目录

v 前言|陈企业
vii 自序|陈金猷

一 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
2 一九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7 石油价格飙升引发经济滞胀
10 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
13 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
20 美国的房贷热潮与次级房贷泡沫
25 资产证券化隐藏重大风险
32 金融产品的信用违约掉期
41 金融衍生产品的庞大市场
47 次贷危机与投资银行的终结
56 次贷危机后的量化宽松
61 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
67 业绩辉煌的对沖基金的兴衰

二 全球经济发展
74 纵横捭阖的投资银行
80 佈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85 一九八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91 日本的经济奇迹与资产泡沫
96 欧盟与欧元的诞生
100 互联网的发展与新经济
109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114 资本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 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
122 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128 美国减税将增加国家债务
131 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世界经济
143 全球何时终结低利率时代
147 美国的衰落与经济民族主义崛起
152 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156 新加坡建国与发展
162 亚洲世纪的黎明

三 社会与环境
166 9.11的恐怖袭击与反恐战争
171 人口结构、移民与社会经济发展
175 城市化及其困境
179 中产阶级与贫困家庭
183 贫富收入悬殊造成社会分化
185 气候变化与巴黎气候协定
192 全球垃圾给人类带来的困扰

四 结论
196 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新格局
203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全球社会经济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突飞勐进,20年代是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那时经济成长和个人所得都有显着的增长,就业状况良好,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和西欧国家战后的荒废状况相比有天渊之别。20年代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一万亿美元,在1890年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为社会繁荣,股票市场旺盛,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的股票交易多数是按金户口交易,投资者只要付出股票价格的20%的按金,就可以进行股票买卖。道钟斯工业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Index)迅速上升,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成交量大幅度膨胀,股市的炽热形成了大泡沫,终于在1929年大崩溃。加上当时许多社会经济因素,造成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1933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gall Act),促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营业。

  1944年7月,英国和美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佈雷顿森林华盛顿山酒店开会,讨论战后金融秩序的重建, 制定了“佈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rm),先后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美国坚持“佈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在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基础上,各国可以用35美元兑换一安士黄金,体系一直到1973年才终结。

  进入70年代,石油价格飙升、利率升高、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进入滞胀状态。世界经济发展有许多不确定性,直到1982年,美联储把利率调降下来,美国经济进入空前繁荣,股票市场旺盛,股价迅速攀升。1987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双双创新高,人们因恐慌而抛售股票,造成股市大崩溃。

  80年代美国的贸易赤字居高不下,政府认为那是美元币值坚挺,必须贬值才能减少贸易赤字。于是在1985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市广场酒店开会,拟定一套美元对它们的货币贬值的计画,这个协定称为“广场协定”(Plaza Accord)。协定签订以后,美元对日元、马克、法郎和英镑都大幅度贬值。可是美元大幅度贬值后,美国和这几个国家的贸易赤字并没有减少。

  日本一向是以出口带动经济繁荣。“广场协定”签订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日本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业价格大幅度上升,形成了一个资产大泡沫。这个大泡沫终于在1990年开始破灭,使日本进入失落的年代。

  80年代,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繁荣,市场充满着许多投资机会,众多企业借入大量美元,投资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当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放缓时,它们的货币对美元相对贬值,贷款者的负担就大幅度增加了。从1996年开始,投资者不断抛售股票等投资,严重打击了这几个国家的经济,终于造成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5年开始,在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股票的创新与发展的驱使下,人们对新经济前景的向往坚定不移,在人们疯狂追逐下, 互联网和高科技股票价格疯狂飙升,形成空前的大泡沫。泡沫的膨胀越来越大,2000年3月这个泡沫的破灭激起了千层浪花。

  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Finance Capitalism), 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回报,创造出许许多多金融产品。这些创新使人振奋,也给人无限的向往。经济繁荣时,形形色色的泡沫被吹起,人们会认为那是美好的景象,在前景未明朗时,人们会觉得那景象灿烂似锦,便陶醉在这美丽的图画中,追逐无穷无尽的欲望,憧憬着未来美好的日子。大家沐浴在这大泡沫里,一心一意想在那繁华可致富的环境里寻求财富,不论市场上各种资产价格有多高,大家仍然趋之若鹜,认为一切都能如愿以偿。当泡沫被吹起时,人人看好美景。那种乌托邦的境界,虽遥不可及,但那虚幻的梦境,依然令人回味。

  人类历史不断的重复过去,重复过去的光辉,也重复过去的错误,若是重蹈覆辙,使人掉入万丈深渊,肇祸者与受害者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的房屋价格飙升,在几年里吹起的大泡沫,造成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许多房贷公司和投资银行破产,造成重大的灾难,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如大梦初醒。股价疯狂下跌,房地产价格应声勐跌,使投资者陷入困境,无法支撑重大压力的投资银行和房贷公司以及对沖基金大量倒闭。

  这场金融海啸的梦魇,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坎深处。为了不使这场金融海啸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造成更大的灾难,各国纷纷採取不寻常的量化宽松政策,把大量资金注入金融系统。量化宽松时期的超低利率提供大量的流动资金,目的是要使经济能恢复增长。受重创的经济,只见复苏的幼苗,还没有茁壮成长,来势汹汹的欧债危机,暴露出棘手的困境,增加金融市场的压力。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奇迹令人羡煞,但它的唯利是图,造成的金融灾难却令人垢病。

  金融海啸过后,各国大幅度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以及超低利率政策使资产价格膨胀,更加速贫富收入的悬殊,扩大资产分配的鸿沟。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流失,低收入阶级更受到挤压,人们向上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更是雪上加霜,沉沦到贫穷阶层的人却越来越多,结果极少数的富豪,拥有绝大多数的资产与收入。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时代,全球化的进程虽有逆全球化的干扰,依然继续前进。贸易保护主义的嚣张对世界贸易的冲击,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中国走上高科技的经济发展,将会给全球经济进入新的里程碑。

  进入高科技时代,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会有不同的景观,许多环境问题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有待解决。人口老化可能拖慢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没有停止,拥挤与空气污化等危机使人忧心忡忡。贫富收入差距造成社会分化以及民粹主义浪潮方兴未艾,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威胁依然是个严重的课题有待解决。

  “巴黎气候协定”签订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如果没有在2030年以后达到减排一半,全球将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一百年来,世界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它的繁荣与创新、危机与衰退,陈陈相因,繁荣与衰退的金融景观波澜起伏。经济的进展与社会秩序的演变,层出不穷,高科技的创新把世界带入一个新天地。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迅速成长,对世界经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继续开放给国内外企业投资,使全球经济得到更多投资机会。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国际上会有更多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向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体系和世界秩序,今后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本书的出版承蒙陈企业博士惠赐前言,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八方文化创作室的支持与培华基金鼎力捐助,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陈金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金色的线条勾勒出地球和复杂的网状结构,立刻就传达出一种宏大且具有历史深度的感觉。我一直对宏观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当今世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全球社会经济秩序的演变》听起来就非常契合我的阅读偏好,它暗示着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理解从早期文明的贸易网络到近代殖民体系,再到后工业化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人类社会经济互动模式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重塑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秩序的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比如技术进步、政治力量、意识形态的变迁等,并探讨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全球经济格局。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并从中获得对当前世界经济挑战的深刻洞见。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绝对让我惊喜。作者不仅仅是描述经济数据的变化,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次技术革命,比如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生产方式、贸易模式,以及全球财富的分配格局。书中关于“技术鸿沟”和“数字不平等”的讨论,让我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挑战有了预警。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阐述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蒸汽机的出现如何改变了航运和制造业,互联网如何重塑了全球信息流和商业模式,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具象化,也更容易理解。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全球社会经济秩序演变”这个主题听起来就相当宏大且可能枯燥。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他并没有从干巴巴的理论或者晦涩的历史事件开始,而是以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作为引子,仿佛把我带回到了某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描述,结合了社会、文化、甚至地理环境的因素,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人性化,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特别是关于早期丝绸之路和海洋贸易路线的描写,让我对古代文明间的互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地区能够早期发展起来,而有些则相对落后。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趋势与个体故事融合,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的变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笔相当老练,时而犀利,时而温和,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调整叙事风格,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在讨论到一些敏感的国际政治和经济议题时,他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呈现不同国家和群体在历史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利益考量,这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书中对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迁,以及它们在争取更公平的经济秩序中所做的努力,也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这让我对全球南方国家在现代经济史中的贡献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反思,我们所熟知的“全球经济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少数几个强势国家所塑造的,而本书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审视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秩序”这个概念。我们常常习惯于将当今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视为理所当然,但这本书清晰地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秩序”并非永恒不变,而是经过无数次冲突、妥协、创新和颠覆才形成的。作者在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以及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经济对抗与合作模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随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影响的分析。书中对于这些重大转折点的叙述,逻辑严谨,论据充分,并且不回避其中存在的争议和负面影响,这让我觉得作者的观点非常客观和深刻,能够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