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罹癌並不可怕 現在,日本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癌癥,每三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癥。在超高齡化的日本,未來癌癥患者的人數應該會不斷增加。
但大傢不用為此感到驚訝,這不過是因為過去人們在罹癌之前,就因其他疾病而去世。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已經找齣各種生活習慣病的原因和預防方法,也提高瞭對這些疾病的關注度。過去讓醫師「束手無策」的腦中風、腦齣血、心肌梗塞等疾病都得以醫治,因此,纔覺得罹患癌癥或因癌癥死亡的人數變得比以前更多。
事實上,癌癥醫療的研究進展飛快。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癌癥感覺上就隻是「生活習慣病的一種」。比方說,近十年來,初期的胃癌或大腸癌,在治療五年後仍活著的「五年存活率」已經接近百分之百。不同於過往,隻要能夠早期發現,搭配多種療法,便可以控製癌癥的病情發展,未必需要像以前那樣和疾病「辛苦奮戰」。癌癥的發生部位和種類都非常多元,大部分已逐漸從「死亡疾病」轉變為「慢性疾病」。
「被告知罹癌」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癌癥的三大療法也依然是手術、抗癌藥物和放射綫,但其內容已經和過去截然不同。不僅增加瞭溫熱療法、免疫療法、重粒子綫放射等治療方式,還可以組閤多種治療。目前正在開發針對蔓延到全身或是小到看不見的癌細胞, 利用中子能量的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簡稱BNCT) 等嶄新的治療方法。此外, 人們發現瞭iPS 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誘導性多能乾細胞),在開發革命性藥物上變得更加容易,說不定未來會齣現沒有副作用的抗癌藥物。透過基因組(genome,又稱基因體)的研究,施行適閤個人體質的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變成相當自然的事。如果可以順利施行「針對自己身上的癌癥治療」,或許很快就能戰勝癌癥。
另一方麵,根據調查結果,現在大約還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癌癥是不治之癥」。假使認為「得瞭癌癥就會死亡」的人,突然被告知「得瞭癌癥」,肯定會慌張而不知所措,甚至食不知味。聽到「癌癥分期」、「五年存活率」等過去與自己完全無關的字眼,應該也無法完全理解。許多患者都說,被告知罹癌時,「大腦一片空白,完全無法思考」、「完全不記得醫師說瞭什麼」,我的一位患者K先生便是如此。
K先生在八年前(五十八歲)被告知罹患第四期的末期食道癌,而且很難動手術。
他迴憶道:「我都忘瞭當時是怎麼離開醫院、迴到傢裏的。」K先生的朋友是京都府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稱京都府立醫大醫院)的牙醫師,而負責幫他做內視鏡檢查的正好是我的學弟,因為這樣的機緣,他帶著檢查報告來找我。做瞭詳細檢查,並投以抗癌藥物治療後,很幸運的,他的腫瘤縮小成可以動手術的大小。不過,雖然這是將食道完全切除,同時也切除淋巴結的大型手術,仍無法將腫瘤完全切除乾淨。剩下的癌細胞必須施以抗癌藥物、放射綫和免疫治療,也就是所謂的「綜閤性癌癥治療」來處理。動完手術五年之後,K先生的病例被收錄在消化外科國際學報的論文裏,他開心地說:「全世界的醫師都在診治我的癌癥。」
在那之後,他的癌癥沒有復發,平安過瞭八年。K先生寫信告訴我:「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對那些罹患癌癥而大受打擊的人,帶來些許幫助」。
當身邊的人來嚮我詢問癌癥相關問題時,我都會說,「隻要你有心要治療,就一定可以痊癒」,因為這句話就是吉川醫師告訴我的。
八年前,我被告知罹患第四期食道癌,而且很難動手術。我已經忘記當天是怎麼迴到傢裏的。上網搜尋之後,發現五年存活率不到百分之十,而且最後全都走嚮死亡。
隔天,我不斷打電話給朋友和認識的人。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透過牙醫朋友的介紹,接受吉川醫師診療時的情景。「你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很辛苦吧。」麵對吉川醫師的問候,我隻能說齣:「我還有救嗎?」電腦螢幕上呈現齣和教科書照片一模一樣、幾乎堵住整個食道的巨大鱗狀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影像。沉默片刻之後,看著螢幕的吉川醫師說:「我會努力醫好你,但你要聽我的話,好好配閤」。對認定自己必死無疑的我來說,「我會努力醫好你」這句話就如同希望一般。一走齣診間,我的淚水瞬間流齣,但那是欣喜的淚水。淚水不斷從我按壓在臉上的手帕下方滑落。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流下那麼多的淚水,而這應該也是唯一一次瞭。
我邊流著淚,邊對著看到我的錶情,也哭著嚮我跑來的妻子說:「不、不是的,」過瞭好一會兒,纔終於說齣:「醫師說會救我。」說完,我和妻子拉著手,旁若無人地放聲大哭瞭起來。
K先生每隔半年一定會到為他動手術的消化外科接受追蹤和診察。做完檢查後,他都會來跟我報告近況,每一次也都會聊起接受我診斷時的情景,彷彿在說著昨天發生的事一樣。
但我認為,這是因為K先生有著堅毅不撓的精神,不管多麼辛苦都願意挑戰、堅持完成所有治療,纔可能發生的成功案例。我隻是在他背後支持、鼓勵他而已。一旦罹患癌癥,唯有在傢人、朋友與可信賴醫療人員的協助下勇敢麵對,纔能成功戰勝病魔。
因此,為瞭能早期發現,首先要請大傢接受健康檢查。其次,很重要的一點是,即使診斷齣來的結果是「不易醫治的癌癥」,也不要放棄,因為癌癥不再是無法醫治的疾病。就算今天沒有可用之藥,明天或許就會開發齣新的治療方法;現在因為價錢過高而無法接受的治療方法,說不定幾個月之後就會獲得核準、納入健保給付,不管是誰,隻要有繳交健保費,便可接受治療,治療藥物和方法都在持續進步中。但是,患者本人和傢人透過網路得到的新資訊卻有其侷限,還是有很多非得專科醫師纔會知道的訊息,例如:「這病癥是否能夠接受這種治療」、「哪傢醫院的醫師能夠為我進行那種治療」等。
過去四十五年,我以一般內科醫師及消化內科醫師的身分,為患者進行癌癥治療;也以抗老化和自由基研究者的身分,針對癌癥發生的機製、全新治療方法與如何透過食物預防癌癥等進行研究。過程中,我曾幫助患者釐清「當自己被診斷齣癌癥時,該怎麼辦?」「我希望醫師做些什麼?」,以及「罹患癌癥之後,該怎麼做纔能活下去?」等之類的疑問,還有融閤臨床與最先進研究的癌癥預防和治療方法等的觀念。
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得麵對各式各樣的事,即使是像死亡這麼痛苦的事也必須承受。我希望大傢可以把癌癥當作一種試煉,理解它後並存活下來。同時,我也希望患者身邊的人可以抱著「或許明天就是我得癌癥」的心態,學習正確的癌癥與治療相關知識,給予患者最大的支持。
由衷希望本書可以為抗癌的患者及其傢人帶來些許幫助。
吉川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