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二年前,農曆過年時,因所屬生肖沖犯太歲,身邊之親友,建議我去廟裡安個太歲,一方麵隨順親友之意,另一方麵也想反正也不礙事,無妨去試一試,就去鬆山慈祐宮花瞭數百元點瞭個太歲燈、也得到瞭一個隨身攜帶之太歲符,就這樣與太歲結瞭緣。
迴來後,因為好奇,就順手拿瞭(請瞭)廟裡的一些有關太歲之資料、書刊來看,這一開始竟然引齣瞭我的興趣來,原來太歲之思想,早起於商周之時,為我國傳統之儒道思想之一,因此我就上國傢圖書館,找瞭一些資料來看,諸如:陳峻誌的碩、博論,及石宜鑫、林怡青、陳鶴文之有關之碩論,埋頭研究起來,之後又去找瞭一些專論及專書來參照,就這樣在心中有瞭這本書之雛形。
今年年初時,各大網路、新聞媒體,及各宮觀、寺廟又大加宣傳安太歲、點太歲燈之事,因此萌發瞭,我寫本書之念頭,於是暫時丟開瞭手邊之雜事,花瞭幾近半年時間,埋頭提筆寫就瞭此本小書。
本書雖是寫颱灣太歲信仰之歷史沿革,但是還是依照太歲信仰之起源,追溯至商周之起源時期,及歷經兩漢之醞釀、唐宋之演變、宋元民間傳說之附會,及信仰之民俗化,但到瞭明清之時,又沉寂瞭一段時日,直到1990年代,突然在以颱灣為主之華人世界裡大加流行起來,蔚然成風。
現時之太歲信仰的流行,雖然是以颱灣為主,但因在颱民初入颱之時,並未有太歲之信仰跟隨著流傳過來,因此,在1990年開始興起安太歲、拜太歲之風時,各大宮觀、寺廟苦找不到太歲之來源與造像之依據,隻能暫時以牌位代替之。幸而於此時,兩岸宗教事務交流興起,颱灣之宗教團體,到北京參訪時,無意中發現瞭北京白雲觀中之元辰殿,正巧為祭拜「太歲」之專殿,設置有六十太歲神像及太歲統領—鬥姆神君之像,一組完整之太歲專祀殿堂。
就這樣,高雄關帝殿立即請大陸福建神像造像師傅,依樣仿造,並於1992年完成太歲專殿之設置及開光,另於1991年9月颱南麻豆代天府,更是直接從北京白雲觀迎請迴六十太歲神像,搶先設置太歲專殿供奉,成為颱灣第一傢有六十太歲之專殿的廟宇。此後,颱灣各處之宮觀、寺廟,陸陸續續地設置起太歲專殿、或祭祀專壇,形成今日各大小宮觀、寺廟泰半皆有供奉太歲之盛況。
廿一世紀的現代社會,隨著科技、電腦、網路之發展,實體的安太歲、拜太歲,也隨之轉換成點太歲燈,進而點雲端太歲燈、安雲端太歲,隻要在自己之電腦或手機上,敲幾個鍵一切就可搞定,十分方便,更因為科技之發達,人們生活忙碌,精神上甚顯得空虛,太歲之信仰之簡易方便,非常適閤現代人之生活需求,也就因此而大為興盛。
最後,希望本書能帶給讀者,一個清晰的太歲信仰來源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