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賴建信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每個人都可以走齣精彩卓越的人生
看書是我閒暇時的喜好,每次走進書店心裡惦付著今天要買哪本書時,麵對滿目的書本,總有難以選擇的時候。《做為獨立記者──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顧名思義必然是新聞工作人員的工具書,若你找尋此類書本,這是好的工具書。若是你和我一樣在政府部門工作,又必須麵對媒體,本書也是好的選擇。然而若你想找尋好的工作方法,或是瞭解不同職業與麵對職涯的心法,此書可以輕鬆閱讀,又能細細品味工作哲學,趕快將它納入購物籃,值得收藏。
記得以前當機關發言人時,每次接到記者的電話或受訪,一方麵總想好好的將機關政策說明清楚,然而受訪後對於媒體如何報導常常感到焦慮,隔日見報又懊惱媒體所報導的內容,沒有自覺的那麼完整。也許是政府部門的角度與社會關心的不同,也許是自己沒有把握重點,太著重細節的描述也有可能忽略瞭重要的觀點,太在意數字的正確,忽略瞭數字背後代錶的意義。
一切的一切呈現沒有受過良好訓練的發言人所可能的焦慮與壓力,從第一天擔任發言人至卸下發言人期間不曾停止過,總覺得發言人是個苦差事。
其實事後迴想這段能與記者互動的發言人經歷,是很好的工作訓練,讓我日後理許多問題,能跳開公務員的角色,思索社會的需求,找到好方法解決疑難雜癥。
多數公務人員會將記者視為對立麵,也老是抱怨記者或是媒體不願報導政府想要傳遞給社會的訊息。政府部門愈來愈重視輿論的反應,也投入愈來愈多的資源於此,可惜的是與媒體溝通卻經常透過公關公司。
多年前與一位記者朋友聊天,她說媒體分派跑各部會的記者,每天都會在記者室發稿,各單位都知道在記者室可以找到記者,政府部門何不直接與記者溝通,何必捨近求遠假手他人呢?這句話如醍醐灌頂,稍加轉念,經常麵對溝通說明就可以解決政策溝通不良的問題,政策透過記者的報導可以讓更多人瞭解。
二○一六年春節前颱南大地震,當時我認識的記者朋友無論休假與否,都希望在最短時間抵達現場,無非是想讓社會大眾更快瞭解狀況。記者不是毒蛇猛獸,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職場的工作者,也和我們一樣麵對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職場倫理與人性的關懷)的壓力。
本書更是道齣成為一個好記者必須練就的基本功,挖開書名中的「新聞」兩「做好自由工作者」的心法,也是寫好「人生」的心法……。
談及「心法」不免令人直覺是深奧且嚴肅的,其實我拿到這本書後隻花不到字,這本書也是寫好「文案」的十個心法,也是寫好「計畫」的心法,也是三小時就輕鬆讀完,作者運用文字的能力極佳,我一口氣讀完,再三咀嚼其中蘊含深厚的經驗,又細細迴味。當我們看到很順的文章時,以為寫作如同聊天一切都是如此理所當然,讀完此書纔瞭解其中有許多要領與經驗纍積,纔能成就。
比如用最少的文字、多用主動句少用被動句、減少贅字等,纔能掌握文字的節奏感寫齣一篇好文章。若是常常需要製作簡報報告的人,這些心法也是可以運用。
淑娟也提到專業知識要能轉譯成平實易懂的文字,纔能讓讀者輕鬆閱讀。淑娟給有誌從事記者的人兩個具體建議,盡量在一個領域夠久及纍積報導,瀋澱及纍積不也是各領域人們的共同特質。如同書中引述《原子習慣》這本暢銷書作者詹姆斯.剋利爾(James Clear)說:「人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做些小改善的價值。一%的改善不會引人注意,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所能造成的變化非常驚人。」
淑娟提到在各種採訪關係中,又以跟政府官員的關係最微妙,我與她的認識從湖山水庫興建環評爭議報導開始。當時我在中區水資源局擔任主任工程司,麵對湖山水庫工程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又碰到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她,忖度這可不是好應付的記者。
的確「應付」是一般公務員常常對應記者的態度,然而她也不好應付,我們時常因為觀點不同而有些吵嘴,但也因為「不打不相識」建立互敬互重的關係。過瞭十幾年仍會因為觀點不同雖有爭論,但總能尊重對方的看法,甚至由激盪而調整齣更好的做法。
去年歷經百年大旱,水利署採取多省水、多找水及多調水三大策略有幸能剋服睏難,麵對氣候變遷沒有人是局外人,水利同仁更覺得責任重大。如書中第一章引用比爾.蓋茲說過:「人總是高估自己一年可以完成的計畫,卻低估十年內可以完成的事。」我們不能樂觀期待陳年結構性及外在環境挑戰可以一瞬間完成,但我們始終相信每個人隻要堅定自己的目標,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閱讀淑娟於本書中所提的各式心法,相信「走一條人少的路」過程中或許孤獨,但日進有成,每個人都可以走齣精彩卓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