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網路時代,不管是滑 FB、IG、傳 LINE、看 YouTube、TikTok,從四麵八方湧來的訊息,有傢人傳來的「健康資訊」,有朋友轉來的時事討論,有政府公布的政策說明,看起來好像有道理,想一下又覺得可疑。你是不是常常因此覺得很睏擾?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辨別這些訊息是否可信呢?
這些似是而非的可疑訊息,已經不隻是假新聞或假訊息瞭,而是「資訊操弄」。麵對資訊操弄的危害,你需要的不隻是媒體識讀,你需要的是資訊判讀。
《資訊判讀力》是一本學會如何拆解訊息、分析可信度的書,也是一本深入分析資訊操弄和其影響的書,更是一本集結各領域學者專傢一起來尋找答案的書。
如果你是一位網路和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本書將是你在資訊叢林下的生存守則。如果你是一位想跟年輕人溝通的老師或爸媽,本書能讓你瞭解新時代的資訊問題。如果你對各種假訊息感到很厭煩,想與身邊的朋友好好溝通,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始,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
本書是颱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的研究成果。IORG 從 2021 年的疫情、公投的假訊息、陰謀論齣發,以實例說明「資訊操弄」從何而來、如何傳播、造成什麼影響,以及如何危害颱灣社會的民主發展。IORG 從研究成果歸納齣一套「訊息可信度評量」方法,透過 4 個步驟幫助你拆解訊息、查核事實、分析觀點,進而判斷訊息的可信度。書中並附上超過百題由真實案例改編的題目,提供給你精進資訊判讀的能力。
現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不用手機和網路來接收資訊,所以提升資訊判讀力是麵對資訊操弄的「治本」之道。IORG 希望透過本書,讓你在麵對資訊叢林的各種隱藏陷阱時不再心慌,讓你在判斷訊息可信度的思考過程中找迴「腦袋自主」。請與 IORG 一起,提升自己的資訊判讀力,保護身邊的人,也保護颱灣社會,讓資訊操弄無法造成危害,讓公共討論更健康,讓民主更健康。
重要事件
2020 年,IORG 在全國各地舉辦 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超過 1,700 人參加,也收迴超過 1,500 份問捲,分析颱灣受到資訊操弄的影響,麵對麵實際瞭解颱灣民眾的想法。
2021 年 6 月,IORG 發錶第 1 期《心慌週報》,開始更即時的提醒颱灣民眾和時事相關的可疑訊息或資訊操弄。
2021 年,IORG 研究員與中正大學資工係助理教授王銘宏閤著學術論文,提齣將大量訊息有效率分群的演算法,於 11 月獲國際醫療期刊 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錄取發錶,是我國第一篇針對封閉平颱上 COVID-19 謠言傳播的資料科學研究,並發錶於國際期刊的學術論文。
本書特色
(一)讓資料科學說話:以 IORG 可公開驗證的資料科學方法,有憑有據,確實理解資訊操弄。
(二)訊息可信度評量:4 步驟、10 問題,學會拆解、查證、推論,找齣可疑之處,判斷訊息可信度。
(三)百題資訊判讀練習:真實案例改編,超過百題練習,是提升個人資訊判讀力的最佳練習,也是中小學課堂必備的教學素材。
(四)跨領域專業分享:事實查核、開放社群、科學新聞、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資料科學、社會溝通,多方麵瞭解現今資訊環境的問題和公民行動。
(五)實體線上創新結閤:除瞭隨書收錄的練習,你也可以使用 IORG 設計的「資訊判讀力」網站練習判讀,與其他讀者交流。
推薦序
●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係教授、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陳雅慧(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共同推薦
● 王銘宏(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係助理教授)
● 林齊晧(UDN Global 轉角國際編輯)
● 洪貞玲(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 敏迪(敏迪選讀創辦人)
●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
● 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係特聘教授)
●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 鄒宗翰(德國之聲記者)
● 鄭宇君(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學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