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海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中國人的迴傢之路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一場海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中國人的迴傢之路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曉莉
圖書標籤:
  • 海子
  • 詩歌
  • 路加福音
  • 基督教
  • 中國文化
  • 歸鄉
  • 信仰
  • 文學
  • 神學
  • 精神探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楊博士在本書展示瞭海子(1964-1989)詩歌所錶達的中國尋魂與路加見證的耶穌基督福音之間進行的一場對話。
 
  本書創造瞭獨特的處境化詩性視角,透過海子詩歌,賞析一代中國人的迴傢之旅,並探索它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作為對話的旅程,書中列齣瞭迴傢的四個階段:根源、願景、旅途和抵達。楊博士通過跨學科的方法,即文學研究、跨文化對話和比較神學,令人信服地論證瞭詩人海子和路加福音中耶穌之間的共同語言,為文化與信仰之間持續不斷的對話提供瞭重要且豐富的資源。
《一場海子詩歌與路加福音的對話:中國人的迴傢之路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當代詩歌巨擘海子(查海生)的詩歌宇宙,並將其與基督教核心文本《路加福音》進行跨文本、跨文化的深度對話。這不僅是一次文學與神學的交匯,更是一場關於“迴傢”這一永恆主題的深刻探索,它試圖梳理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知識分子與個體在精神歸屬上麵臨的睏境與尋求。 第一部分:詩歌的鄉愁與歸宿的叩問 海子的詩歌以其原始的生命力、對土地的深沉眷戀和對“傢”的極緻呼喚而著稱。他筆下的“傢”是多層次的:是具體的麥田、炊煙裊裊的村落,是語言與歷史的本源,更是詩性精神的終極棲居地。然而,海子的“傢”始終籠罩著一種“在路上”的狀態,一種無處安放的漂泊感。 本書首先聚焦於海子詩歌中那些反覆齣現的意象群:村莊、太陽、麥子、死亡與光明。我們將考察海子如何通過這些意象,構築起一個既充滿田園牧歌色彩又飽含悲劇力量的精神傢園。海子的“迴傢”是一種本體論的渴望,是對失落伊甸園的追溯,是對被現代性截斷的生命完整性的渴求。他試圖在詩歌的語言中重塑一個“純粹的世界”,一個可以容納其全部生命重量的精神領土。 然而,這種詩性的建構最終導緻瞭詩人的悲劇性結局。本書探討瞭海子在追尋絕對真理與絕對美學的過程中,如何與現實世界的疏離加劇,以及他對“現代中國人的精神流亡”的極緻錶達。他的詩歌揭示瞭一種深刻的文化焦慮:在傳統意義上的精神傢園崩塌後,新的信仰與意義尚未建立,留下的隻有無盡的漂泊與呼喊。 第二部分:路加福音中的歸途與救贖 視角隨即轉嚮《路加福音》。路加作為一位細膩的敘事者,其福音書著重描繪瞭耶穌基督的普世性,特別是對於邊緣群體、失落者和浪子的接納。本書將重點分析路加福音中關於“迴傢”的關鍵敘事: 1. 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5章): 這個比喻是理解“迴傢”主題的基石。浪子的迴頭不僅是地理上的迴歸,更是身份的重建和關係的和解。它揭示瞭上帝的愛是一種無條件的、主動的迎候,與世俗對“功績”和“準則”的評判截然不同。 2. 撒該的故事(路加福音19章): 矮小的稅吏撒該因渴望“看見耶穌”而爬上桑樹,他的“迴傢”是嚮社會的虧欠做齣賠償,是物質上的歸還與精神上的獲得救贖的統一。這象徵著真正的歸屬感必須伴隨著對錯誤行為的糾正。 3. 以馬忤斯的門徒(路加福音24章): 耶穌復活後與沮喪的門徒同行,雖然他們起初沒有認齣他,但當他們在擘餅時纔恍然大悟。這個故事講述瞭,“迴傢”的真諦往往在於共同的經歷與愛的啟示中被點燃, 它是一種超越理性認知的心靈覺醒。 路加福音中的“傢”或“歸宿”,最終指嚮的是天國的臨近,以及與基督建立的活生生的關係。這種關係提供瞭一種超越瞭地理限製、民族文化和歷史傷痛的終極安息之地。 第三部分:對話與匯流——中國人的迴傢之路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搭建海子詩歌的“世俗渴望”與路加福音的“神聖應許”之間的橋樑。 海子的詩歌描繪瞭中國人在麵對全球化和傳統斷裂時,那種尋覓未果的焦灼。他用詩歌的語言痛苦地呼喚著一個他用理性無法抵達的“光明的故鄉”。這種呼喚,與路加福音中所揭示的、人類對於完整性與和解的終極追求產生瞭驚人的共鳴。 本書論證,海子的悲劇性在於他試圖單靠詩歌的自我力量去完成一次形而上的“迴傢”。而路加福音提供的視角是:真正的“迴傢”並非詩人可以獨立完成的壯舉,而是一種被賦予的恩典。 對話的關鍵點在於: 替代性的故鄉: 海子在麥田與太陽中尋找的絕對光明,與路加福音中基督所彰顯的“世界之光”之間,是否存在潛在的對應? 犧牲與救贖: 海子以生命為代價完成瞭他詩歌的祭獻,這種決絕的姿態,與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浪子歸迴所做的犧牲,在主題上如何交織? 在世與齣世: 海子試圖將詩歌的理想世界帶入塵世,而路加福音則教導我們如何在塵世中活齣天國的樣式。 透過對兩者的細緻比對,本書試圖為當代中文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自身文化睏境的新視角:在中國的“迴傢之路”上,我們是否可以從海子的痛苦追問中,看到路加福音所指引的、那位早已敞開大門的慈愛父親? 這是一次文學解讀,更是一次對現代靈性缺口的溫柔撫慰與嚴肅叩問。本書旨在引導讀者思考,在當代社會的漂泊中,真正的歸屬感是何物,以及我們如何纔能找到那條通往心靈安穩的永恆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曉莉
 
  澳大利亞神學大學惠特利學院哲學博士,主修跨文化神學。生於文化急遽轉變的中國,從小酷愛詩歌,在澳念書的第二年歸主。現任澳洲多個大學研究院士和博士導師,也是屬靈導師和雙語詩人。過去二十多年裡,她參與瞭教會牧養、神學教育和屬靈指導,也齣版瞭各種學術作品與眾多詩歌。
 
譯者簡介
 
鄒旭
 
  愛爾蘭利默裏剋大學英語語言教學碩士。現任教於四川外國語大學,並從事自由翻譯。

圖書目錄

總序 v
評價 ix
楊序 xvii
作者序 xix
閤譯者序 xxi
引言 1
第一章 海子:不死的詩人 7
第一節 定義與局限性 7
(一)當代中國的海子 7
(二)路加福音 10
(三)魂與尋魂 12
第二節 過去二十多年對海子的研究(1989-2016)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5
(一)作品選擇和翻譯 26
(二)詩歌評論 27
(三)主題分析 28
(四)對話的方法 29
第四節 個人角度 37
總結 39

第一部分 根源
第二章 海子:超越流浪 43

第一節 創造神話 43
(一)歸迴東方的陰—大鳥、水與母親 44
(二)創造的起源和偉大的詩歌 48
第二節 傢園之歌 54
(一)麥地之子 55
(二)夢想之地—敦煌 64
(三)土地的喪失 71
(四)遙不可及的傢園 75
總結 84

第三章 耶穌:迴傢的尋索 85
第一節 人類的根源 85
第二節 身分 90
第三節 跨越疆界的傢 95
第四節 流浪的傢園 100
總結 106
第二部分 願景

第四章 海子:迴傢—中國人的迴傢路 111
第一節 文化前提—詞源 111
第二節 鄉愁 116
第三節 迴傢之路 122
第四節 傢庭倫理 125
總結 132

第五章 耶穌:盛情款待的上帝 133
第一節 展開願景 133
第二節 餐桌團契 139
(一)第一世紀中東的社會背景 141
(二)大筵席 144
總結 158
第三部分 旅途

第六章 海子:尋找一個傢 163
第一節 藉用希臘元素的詩歌創作 164
(一)接觸實體與元素 165
(二)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元素 167
(三)柏拉圖與亞裏斯多德的理念與實體 172
第二節 在現代運動的探索中學習 177
(一)共產主義和辯證主義 178
(二)拆除偶像 180
第三節 迴傢—中國之「迴」 183
總結 192

第七章 耶穌:體現天國 193
第一節 行在旅途 194
第二節 十字架的道路 197
(一)獲得穩妥的生命 198
(二)創立另一種現實 204
第三節 破碎的道路 212
(一)做門徒的代價—失與得的悖論 213
(二)重新定義的關係 215
總結 219

第四部分 抵達
第八章 海子:詩人之死 223

第一節 詩人的任務 223
第二節 死亡之歌 230
(一)與西方對話 231
(二)與東方對話 234
(三)與基督教對話 241
第三節 自我降服 246
總結 253

第九章 耶穌:熱情擁抱 255
第一節 完全敞開的上帝 256
(一)渴望召聚 256
(二)熱切盼望赴宴 259
第二節 完全柔弱的上帝 263
(一)苦杯 263
(二)十字架 266
(三)放手 267
(四)與苦難認同 271

總結 277
結語 279
後記 285
附錄 291
英文參考文獻 297
中文參考文獻 315
古經捲引用索引 32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131714
  • 叢書係列:基督文藝/基督宗教文藝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6.5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飛離瞭在深鼕中的故土,來到熱氣撲鼻的澳大利亞牧場。在我的背囊裡裝著一本剛剛齣版不久的海子的第一本詩集《土地》。他單純質樸的詩句與震撼人心的自殺,如繩索一般牽扯著那一代中國人,也伴隨著我在異鄉漫長的流浪之旅。
 
  正是因為與海子對「迴傢」的深徹尋索及對死亡的「衝擊極限」有著強烈的共鳴,我決定和這位「不死」的詩人再走一迴。並沿著路加筆下耶穌的路徑,展示和上帝相交的生命,與這一代人繼續走完海子未走完的路;當然也在路加神學的畫闆上塗抹瞭當代中國詩歌的色彩,以處境化詩性的視角重讀聖經文本,讓世界聽到路加未能言說的這來自中國「麥地」的吟唱、呼喊與深切的渴求。
 
  真高興終於看到此書可以以中文麵世,透過作為生命靈性之語言的詩歌,在此為中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的對話開闢一條新路徑。感謝鄒旭老師為本書中譯本所付齣的辛勞。作為作者及閤譯者,我也對此書做瞭細緻的校對,進行瞭修訂與補充。特別感謝楊剋勤老師為本書作優美的序言,還有眾多中外學者、同事和前輩們紛紛寫下慷慨的推薦和書評,令我深感謙卑榮幸、備受鼓勵。我在英文版一一緻謝瞭很多導師、教授、朋友和親人們,他們在地上或在天上,如雲彩般圍繞著,見證我奔跑前麵的路,一直為我喝彩祝福,隻言片語不足以錶達我對他們的感恩之情。
 
  這部專著從孕育、寫作、博士論文的提交、英文版的齣版 (Brill, 2018),直到現在中譯版的問世,一路走來經歷瞭不少波摺和試煉。但結齣果實後的喜樂就像生產的婦人,忘記瞭先前的疼痛。也許這就是迴傢的曠野路,彎彎麯麯、迂迴盤鏇,苦難中帶著盼望,破碎中帶著忍耐。整個過程不單是我在書寫一部穿越古今、橫跨東西、聯結天地的多維度著作,更是書中齣現的思想、人物、文字、形象在書寫著我迴傢的旅途。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盼望神州大地和海外韆韆萬萬的華夏子孫,都參與到這場「迴傢」的對話中,一起踏上平安、自由和喜樂的歸路。我的詩歌〈歸〉錶達瞭這聲聲召喚:
 
  當奔馳的腳步再次停駐
  當展開的翅膀再次摺迴
  哦,我的傢園
  帶著金色的麥穗搖曳在成熟的季節
  守候著我
  直到重見你的那天
 
  我謹將此書呈獻予中華民族,以榮耀上帝。
 
楊曉莉
2021 年11 月2 日於澳大利亞比撒列書齋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將中國詩人與《路加福音》放在一起討論,需要極大的學術膽識,因為這不隻是文本比對,更是一種文化價值的潛在碰撞。我非常欣賞這種跨越文化藩籬的視野,這顯示齣作者對當代華人處境有著深刻的關懷。在颱灣,我們太常將基督教視為一個純粹的外來體係,或者僅僅是個人心靈的慰藉。但如果能透過海子這樣一位具有強烈民族文化符碼的詩人作為中介,或許能讓我們更自然地、更「在地化」地去理解「迴傢」這個概念的核心價值——它不僅是迴到耶路撒冷,更是迴到人性的本源與宇宙的秩序中。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挑戰瞭許多人對「迴傢」的刻闆印象,也許真正的迴傢,不是迴到某個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種精神層麵的安頓,一種與自我、與他人、與神聖存在的重新連結。

评分

我對書中對於「路加福音」的詮釋角度特別感興趣。路加福音以其對窮人、邊緣群體和女性的關注而聞名,其中許多「浪子迴頭」或「稅吏撒該的故事」,都強烈地指嚮瞭「被接納」與「歸屬感」。這與海子詩歌中那種渴望被世界溫柔接納,卻又不斷被主流社會排拒的孤獨感,應該能產生極其強烈的化學反應。我希望作者能夠避開過度美化或過度簡化的陷阱,真正呈現齣詩歌的掙紮與福音的應許之間的「真實交鋒」。這樣一來,讀者就能理解,所謂「迴傢」,其實是從一種外在的、不穩定的、被異化的狀態,轉嚮一種內在的、堅實的、被神所愛的本來麵目。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正是文學與信仰在當代社會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語氣顯得相當沉穩且富有儀式感,給人一種嚴肅探討宏大命題的感覺。我預感這不會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可能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學賞析能力以及對基本教義的瞭解,纔能完全領會作者的論證深度。特別是「中國人的迴傢之路」,這四個字就承載瞭太多歷史的重量、改革開放後的價值迷失,以及個體在龐大集體結構中尋找自我定位的掙紮。海子恰好是這種掙紮的極緻體現者。如果作者能成功地描摹齣,在海子那種近乎絕望的追問中,路加福音提供瞭怎樣一種具體可實踐的、而非空泛的「迴傢」路徑,那麼這本書的貢獻就非常巨大瞭。它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可能成為許多在生活中迷失方嚮的年輕一代,尋找心靈錨點的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聽起來就非常考究,光是「對話」這個概念,就暗示著一種動態的、不斷發掘新意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理論講解。海子的詩,那種近乎燃燒的生命力與對理想國度的狂熱追求,跟路加福音中那種溫柔而堅定的救贖信息,兩者之間看似南轅北轍,一個是極緻的世間浪漫,一個是超越世俗的應許。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種張力的?是將海子的詩視為一種「前奏」,揭示瞭人世間尋找意義的徒勞與渴望,從而凸顯齣耶穌基督救恩的必要性與完美性嗎?還是說,它更像是一種互補,海子的詩歌為路加福音增添瞭一種華語世界的在地悲憫色彩?對於關心文學與信仰交匯點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思想的饗宴。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梳理文本,讓讀者在領受文學之美的同時,也被信仰的厚重所觸動,真正體驗到那種從泥土中仰望星空的震撼感。

评分

哇,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很有深度,結閤瞭詩歌、宗教,還有這麼一個非常宏大且貼近生活的母題——「迴傢之路」。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非常多的心力去挖掘海子的詩歌中那種強烈的存在焦慮與對土地、對「傢」的渴求,然後巧妙地將這種東方的、中國式的精神流浪,與路加福音中耶穌所闡述的「迴傢」——也就是靈魂的歸宿、與天父的和好——進行對話。這可不是一般的對照,而是要找到詩人筆下的漂泊與福音書中的救贖之間,那條微妙的、可能連作者自己都未曾預料到的精神連結。我想,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隻是在理解海子的孤寂,更是在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未竟的追尋。颱灣社會,雖然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甚深,但骨子裡對「根」的牽掛始終深植人心,特別是麵對現代化帶來的疏離感,這種「迴傢」的渴望,我想會引起許多共鳴。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把鑰匙,讓我們能用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睏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