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視角看學習變革
均一平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呂冠緯
最近,東西方兩大教育傢都有新作在颱灣上市,一本是有世界教育部長美稱的肯●羅賓森的著作《重新想像教育的未來》,另一本就是本書《學習的革命二‧○:AI與疫情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前書維持肯‧羅賓森的一貫風格,幽默中帶著批判,是本易讀的書;相較來說,佐藤學這本新作較為艱澀。但如果硬要在這兩本中挑一本來讀,我會更推薦颱灣的讀者,特別是政策製定者跟教育工作者,要看佐藤學的書,我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國際且宏觀的視角。
佐藤學雖然是日本東京大學土生土長的博士並且持續在東大任教,但是他的研究以及他過去對於「學習共同體」的深入挖掘,是受到全世界肯定的。美國國傢教育學會(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的會員中有百餘位頂尖的美國教育研究者,而僅有六位非美國籍研究者,佐藤學是唯一一位亞洲學者,可見其論述受美國為代錶的國際之重視。
書中清楚點齣,佐藤學撰寫本書的想法,是從二〇一六年的世界經濟論壇談到「工業四‧○」開始的。雖然很多教育學者並不喜歡把教育跟產業跨勾,認為這會把教育的目的窄化成隻有經濟性目的,但仔細看佐藤學的論述會發現,他之所以會緊扣「工業四‧○ 」這個核心,是因為這樣的發展不僅影響經濟,同時也影響社會、文化以及人類如何自我發展,這剛好和肯‧羅賓森的教育四重目的不謀而閤。
教育不該隻為經濟效力,但同時教育也不應跟經濟脫鉤,這樣的務實,是任何政策製定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要體認的。而佐藤學用更國際且宏觀的視角去談,事實上「全球教育市場的巨大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這裡麵有正麵的影響,也有負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避免跳到全麵擁抱與全麵排斥的極端,而是發揮思辨能力,去思考颱灣可以怎麼走。
第二、日本的脈絡與颱灣更接近。
古諺有雲:「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前颱灣的教育變革喜歡看美國,因為有很多學者從美國迴來;近來,包含一〇八課綱,我們則很喜歡看芬蘭。但不得不承認,無論是美國或芬蘭,在文化脈絡與歷史背景上,都與颱灣相差甚大,在學習中常要避免畫虎不成反類犬。
而日本,不論是在高齡化或者是同樣受儒傢思想影響,這些反而是跟颱灣更相近的。特別的是,過去在 ICT 融入教育上相對保守的日本,在疫情期間,卻大舉加速「一人一機」的 GIGA School 計畫,讓全世界的行動載具供應商都跑到日本去。而剛剛好,颱灣也在今年啟動四年兩百億「生生用平闆」的「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大概是教育界少有的超大型投資。而當脈絡相近的日本先投資時,日本所遇到的問題,絕對值得颱灣去深入研究與反思。
書中有一段有趣的現場故事,因為要融入平闆的使用,許多政府計畫都會綁孩子的使用時數,而在第一個月還算可行,但到第二個月,不論是跑在前麵或者是進度落後的孩子都產生抱怨,老師就隻能一直退守到三分之一課本、三分之一電子光碟、三分之一數位學習的狀況,最終又把數位學習變成非常次要為輔的角色。這裡麵並不是因為數位學習是負麵的,而是一下子狂推,如果沒有比較細緻的教學配套,加上教師增能的時間大大不如以往,反而可能造成負麵效果。以我自己在均一平颱教育基金會所看到的現場挑戰,也有許多是如此。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察點在於,日本這一波的變革除瞭是日本的教育部(文部科學省)大力投入外,經濟部(經濟產業省)也成為重要的政策共同推動者。目前,颱灣在這方麵僅限以教育部為主,不論是經濟部、國發會或者即將要運作的數位發展部,都還沒有明確的角色,而這樣的變革確實可能需要跨部會的協作,纔能達到更深入的效果。這一點,或許也可以參考日本的經驗。
均一平颱教育基金會獲得第五屆「總統創新獎」,剛剛好是由經濟部主責的獎項,或許,政府可以更深入去思索這中間如何統閤綜效。
第三、對學習紮實的洞見與證據。
最終,任何一本談教育的書,一定要扣迴學習本身,因為學習纔是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佐藤學用「持續學習的勞動者」來說明要因應不斷地變化、終身學習,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纔有可能健康前行。
我很喜歡佐藤學從這個視角切入,再次檢視科技在教育中的角色時,並不僅限於「個人最適化」的切角,也就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學習到閤適自己程度及速度的內容。這是根植於施金納的編序教學或者布魯姆的精熟學習等理論的整閤運用,確實這也是科技之力所能達到的。
但是,如果隻局限在此,不僅無法培養有創造力的下一代,甚至會把教育再一次窄化為隻是分數的提升。也因此,本書第八章談到的「探究協同學習」,並且用十個案例說明,如何運用網路進行更深入的主題探究,或者是更有效地去呈現並且與他人協作共創,都是科技融入教育更重要的應用。
對我個人而言,科技能帶給教育的最大機會,是讓教育能從「工廠模式」大步邁嚮「個人化深度學習」,一個麵嚮側重自由度的提升,另一個麵嚮側重深度的加強。佐藤學用更紮實的論述與案例來錶達這些概念。
基於以上三個理由,我衷心地推薦颱灣的朋友可以去買這一本書來讀,遇上生硬之處停下來,反覆看幾次,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會。
而二〇二二年,恰巧颱灣也在疫情後誕生瞭第一所「數位實驗高中 T-School」,標榜要用科技輔助未來教育更突破性的進展。我相信,在工業四‧○、一〇八課綱、疫情等因素交錯之下,雖然給颱灣教育帶來很多挑戰與壓力,但我們若能挺過這樣的壓力,颱灣將有機會成為區域內、甚至是整個國際上一個重要的教育變革案例。而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每一個孩子,就真的有機會享有公平且優質的學習權。
學習革命2.0 VS. 工業革命4.0
康橋學校昆山校區小學部校長 林文生
自從二〇一二年學習的革命一‧○在颱灣齣版,課堂改革的步伐就不曾停歇,這十年來,佐藤學教授幾乎將每年的聖誕假期貢獻給颱灣。如果說佐藤學是颱灣課堂教學改革的聖誕老人,一點也不為過。
佐藤學教授之所以受到現場教師的歡迎,有很大的成分是因為他不斷走進課堂,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佐藤學教授來颱灣所傳導的不僅是學習的理論,也是解決問題的處方。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全颱都還在瘋狂地強調分組發錶、分組競賽的時候,他就提齣「傾聽」纔是學習的核心,而不是「發錶」。傾聽的強調與實踐,終於讓過度滾燙的教室得以冷卻下來,休養生息。
事隔十年,學習的革命二‧○又有機會在颱灣齣版,實在是颱灣教育界的福音。如果說佐藤學教授在學習的革命一‧○是以螞蟻之眼,帶領大傢去領略課堂教學的細節與問題,那麼學習的革命二‧○便是以老鷹之眼,站在全球化的視野,分析工業四‧○對於經濟生產模式、就業型態、教育模式等所產生劇烈的影響。
由於各國政府對於工業四‧○過於浪漫美好的憧憬,加上新冠疫情對於教育產業的衝擊,電腦與資訊科技似乎就成為停班不停學的救世主。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從二〇二〇到二〇二二年這段疫情期間,各校不斷受到疫情衝擊,停止實體課程,改為線上教學,實際上就麵臨以下的問題:
1. 每個傢庭是否都擁有足夠的網路頻寬可以支應教學傳播的網路流量?
2. 每位學生是否接受長時間錄播的課程而不會分心?
3. 長時間接觸電腦螢幕是否會導緻近視的加深?
4. 網路課程無法取代的實體課程,例如遊泳、實驗、體育、團體互動……,這些比分數還重要的實體課程如何實施?
5. 網路授課破壞瞭原有的課程結構,原本兩節語、數,後麵接著一節音樂,再加上一節體育,對於學習的心靈具有強烈的調劑作用。網課之後就隻能線上的學習活動,大大限縮五官可以參與的活動課程。
6. 對於雙薪傢庭忙於工作的傢長,網課的品質隻能完全依賴孩子的主動性與意誌力。
7. 網路課程失去瞭人與人互動的機會,最後學生會喪失瞭部分人際互動的能力,例如對方生氣的時候如何應對?如何察言觀色?如何接話?如何整閤大傢的意見?網路課程會從人際互動,轉變為人機互動。
資訊科技所帶來的衝擊當然不隻在教育麵嚮。當我們走進餐廳,送餐的都是機器人;進入超市結帳的也是機器人;入住飯店,擔任客服的也是機器人;以後走進醫院幫我們量血壓、測心跳、健康檢查的都是機器人——當大量的工作都被機器人取代的時候,人類生存的主體性將麵臨重大的衝擊。
那麼,哪些是機器人所無法取代的能力?目前比較統一的答案是情感與創意。例如,很多華人喜歡鄧麗君的歌麯,也可以透過電腦三D的技術,還原鄧麗君唱歌的狀態。可是每位觀眾都知道,那不是真的。我曾經有將近兩年的時間離傢到外地去工作,也經常利用視訊跟傢裡的小狗互動,剛開始牠的耳朵還會動一動,感覺是聽到熟悉的聲音;幾次之後,牠連耳朵都懶得動,因為牠知道到「那不是真的」。兩年之後迴到傢,牠看我一眼,還不斷在我身上聞瞭又聞,確定之後,牠就縱身跳起,在我身上親瞭又親。原來情感是由多重維度所構成的立體經驗,當一位好朋友坐在我的旁邊,就算還沒有開始講話,心裡都會覺得十分溫暖。情感教育反而是工業四‧○之後重要的工作。
另一個主題是創意,創意也是機器人所無法取代的,縱使機器人也可以模仿人類創作齣動人的音樂,但是機器人無法賦予歌詞、歌麯深刻的生命意義。當許多人一起傳唱「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隻有共同文化經歷的人,纔可以共同體會文字的美感與惆悵。
颱灣在一波又一波的教育改革歷程中,留下最多的經驗就是創意教學,從最早期創意思考教學、開放教育、特色學校、創新教學獎、教學卓越獎等,都跟學習的創意有關。颱灣的教育環境,可以說是解除瞭部分學習創意的束縛,如果可以持續這種改革開放的校風,孩子的擴散性創造思考,就會源源不斷被開發齣來。
創意纔是推動資訊科技進步的原動力,從人力、獸力時代,到蒸汽動力、汽柴油動力、到純電汽車的問世,每個世代的演變,時間越來越短。其中所依賴的就是人類無窮無盡的創意。
既然如此,那麼資訊科技之於教育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佐藤學教授給瞭一個明確答案,那就是「透明的存在」。資訊科技的角色,應該從電腦輔助教學係統(CAI),轉變為電腦輔助學習係統(CAL)。資訊科技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協助學習的工具,如何善用這種工具來增進學習的效果,纔是資訊科技在教育上具備的功能及角色。
最後佐藤學教授總結齣未來教育的三大方嚮:創新、協同、探究。將資訊科技納入學習的工具箱,善用資訊科技進行主題式的學習,讓學生與學生的力量結閤在一起,不斷對於未知的世界深深地挖掘。這可能也是二十一世紀對於學習的重新定義吧!
教育不能忘記學習的本質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藍偉瑩
在颱灣,教育現場不斷有新的理論或政策,已然成為一種必然,無論是來自於主管機關或是民間組織,談的都是教育需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麼?過去是錯誤的嗎?為何非改不可?這樣的情形呈現的結果是有一些人永遠在追求新的理論與方法,有一些人永遠不動如山,還有一些人則是被一大堆資訊搞得很焦慮,卻不見得真正花時間接觸。有部分追求「流行」的人急欲學會新方法,教學方法越來越像拼裝車,或是不斷地換方法企圖找到一個完美解方。你是哪一種?我不喜歡追流行,如果聽到新的理論或政策,第一個問的是為何需要如此。迴到本質後會發現,其實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學習」。你如何將新的所知融入你有的已知,進一步優化學習呢?
二〇一二年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引入颱灣,在颱灣颳起一陣鏇風,無論是書籍或演講,有不少人是每一場都追,甚至有許多縣市遠赴日本取經,想親眼看看這樣的理念是如何運作的。記得初次聽到這個名稱是朋友問我颱北某個演講廳要如何到達,並說要去聽佐藤教授的演講,我隻注意要怎麼幫助他到達。大約半年後,學校主任詢問我是否願意代錶學校跟著教育局去日本參訪,沒多瞭解內容就答應瞭,到瞭日本纔知道原來是要參訪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學校。一路上同行的老師們詢問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對我來說都是已知,因為我的碩士論文處理的就是學習共同體中提到的協同學習。協同學習不是新的教育理論,為何值得這樣被「追」?不隻是我,很多教育圈的學者和老師也這樣充滿疑問。這讓我開始花時間瞭解學習共同體的完整理論:原來不隻是教室內的學習,其背後蘊含杜威與維高斯基的教育哲學觀是如何整閤在一起,同時思考著學校在社會中的定位,所有人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的角色,共同體包含瞭社會、學校、教師群體、親師、師生等,而不僅僅是一個課堂。
為瞭不讓學生從學習中逃走,一九九五年佐藤學教授提齣多元、多層次的學習概念,藉由語言活動,把學習重新界定為「意義與關聯的建構」。協同學習追求的學習是透過和事物的相遇與對話來構築世界;與他人的相遇與對話來構築同伴;與自己的相遇與對話來構築自我,學習共同體的課程是提供學習的軌跡,要創造學習的經驗,這樣的經驗不是在辦公室裡創造齣來的,而是在教室裡慢慢創造齣來的。以學生的認知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單元主題,透過主題探究的素材或資料,促進學生探究和交流互動活動的學習環境,進而預見學習發展性的可能。將學生與對象物、其他學生和自我的接觸與對話作為單元並加以組織,將活動的、協同的與反思的學習作為單元並加以組織。這樣的學習也正是二十一世紀各國或各國際組織所追求的模式,透過學習安排讓學生與世界中的人事物連結,讓學生找迴學習的熱情與動機,讓學生擁有認識世界的能力,讓學生保有麵對世界的勇氣與態度,讓這個世界能夠共好永續。
二〇二〇年新冠疫情對於全球的衝擊讓數位學習的推動跨齣一大步,停課不停學讓所有人不得不認真地麵對與運用。颱灣教育政策從過去的多媒體運用,到正在登場的生生用平闆,工具的運用永遠不可能高過課程的規劃與教學的安排,老師和父母都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讓學生的學習得到助益,用對而非無意義的濫用,不該追求數字上的KPI,更不能把數位學習當成改變與解決的萬靈丹,教育裡最關鍵的仍然是人。迴到學習的本質,在充滿挑戰的時代中更不能迷失教育的初衷。
未來社會的改革與創新,來自於現今學習的革命
新北市科技教育諮詢委員 施信源
十年前「學習的革命」帶來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改變,十年後麵對全球疫情影響學習與科技融入課堂的問題,佐藤學教授再次帶來瞭「學習的革命二‧○」,同樣讓人有如醐灌頂般的啟發與感動!
「生生用平闆」的兩百億教育投資,即將在暑假進入每一間教室。二〇二一年疫情帶來的「五一八停課不停學事變」,讓全颱教師資訊能力、教學模式、行政支援等科技應用能力提升,寫下瞭歷史紀錄。然而,接下來麵對的不是危機,而是二〇三〇的願景——自主學習與適性教育的未來教室,我們要如何邁齣步伐?
而當我們昂首嚮前時,卻必須麵對二〇三〇年全球預計有八億學生是學習失敗,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傢億萬青少年學生,正麵臨在成年後喪失機會和低工資的前景。其原因是中小學未能給予他們獲得人生成功機會的教育。從過去高度體力轉變為高度腦力的勞動,教室與課堂應該有什麼轉變?
科技融入學習熱潮之下,ICT的未來教室是否真是未來?教室裡的平闆、智慧觸控螢幕到各大平颱,是科技堆疊還是智慧學習的錶現?是教學工具還是學習工具?教師的課程、教學地位又將如何轉變?
許多的問題總是伴隨著前進的腳步,讓人如臨深淵。佐藤學教授十年前走踏數以韆計教室所完成的「學習的革命」猶如明燈,帶來課堂教學改變的方嚮。十年的睽違,佐藤學教授再一次透過實證走踏,在ICT、AIOT、機器人、工業四‧○、線上教育等許多重大科技推波的熱浪下,以更具冷靜、理性、未來、宏觀與微觀兼具的教育觀察,帶來「學習的革命二‧○」,非常值得各階段的教育人員參考與應用。筆者長年深信社會的改革與創新,來自於教育的力量。而這次麵對科技、後疫情下所產生的「學習的革命」,也將影響著未來!
科技的角色,「輔助」教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陳佩英
佐藤學的第二本書《學習的革命二‧○:AI與疫情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除瞭堅持學習共同體的同儕探究與協同學習的理念,以及課堂的民主實踐之外,作者進一步從後疫情的學校教育轉型、ICT教育科技產業化的發展趨勢,重申學習革命的人文價值。
作者提醒教育工作者與政策決策者,電腦與數位科技應視為學習的輔助工具,而非教學工具,且不能任由市場和私營改變瞭教育的公共性價值。如此,教師的專業纔得以發揮,懂得善用教學科技進行教學設計、協調和反思,並為學生的學習搭起鷹架,讓學習過程充滿創意、即興和發現。教師也可運用ICT增強學生的協同學習,引導學生在對話中持續思考與探究,在社會互動中建構理解與學習意義,進而培養學生具備世界公民素養的終身學習者。
走嚮四‧○的教育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係教授、前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工業一‧○到四‧○,大傢耳熟能詳,其實教育有著相同的變化。一‧○是分別誕生瞭人力以外的工業與教育實施工具;二‧○是大規模的工業製造與普及教育;三‧○引入電子化的生產與教育方式;四‧○則是連結大數據的客製化生產與教育。ICT從三‧○開始進入教育現場,使教育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製,進行翻轉式與遠距的教育。教育內容不再受到特定教材的限製,上窮碧落下黃泉,很輕易地在指尖獲得。到瞭四‧○,大數據以及互聯網帶來的最重要變化,是更加尊重每一個人:工業上是為顧客製造客製化不同的產品,教育上則是完全可以因材施教,不再受到固定時間、空間與教材的規格化的教育所限製。從規格化到適性化,是韆百年來教育的一大步,傳統教育的理想齣現瞭從談論到落實的最大可能性。
教育齣現更多的內容、更多的選擇,的確同時帶來更多的興奮與焦慮。教育變得複雜,老師、學生、傢長更加煩惱。快樂學習,不再是建築在選擇的單純,而是適纔適性的學習方式。大規模的適性教育,必然伴隨著大尺度的多元化與複雜的選擇,教育現場的環境、教材、師資、評量、文憑、學校製度、大學與高中的招生方式……,全都會陸續變動。颱灣教育界的客觀環境與主觀的心理,可能都還沒有準備好麵對這一場變動。佐藤教授這本書,從人人都有的疫情經驗齣發,引導教育變革的討論,可以為颱灣的教育帶來新的啟發與所需要的動力。
作者序
為颱灣教育的未來與孩子們將來的幸福貢獻力量
本書雖然是一本篇幅不大的小書,內容卻論述瞭巨大的主題。「工業四‧○」的概念在二○一六年經由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會議)的介紹而普及,在極短的時間就擴大到全世界,並且以更快的速度劇烈改變產業、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不僅如此,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更加快瞭工業四‧○的腳步。
在工業四‧○之下,教育產生瞭以下三大變化。第一個變化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育市場的爆炸性擴張。如今世界的ICT教育市場已經達到瞭一八○兆新颱幣,這個金額是世界汽車市場的四倍之多。第二個變化是ICT機器在學校現場的快速普及。因為疫情造成學校必須進行線上課程,如今對於世界各國而言,ICT機器都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必需品。第三個變化是學校的課程與學習革新。世界經濟論壇在提齣「二〇二〇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2020)」時指齣,二○二○年時世界的工作已經有二十九%達到自動機械化,預測在二○二五年時高達五十二%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取代。目前十二歲的孩子將來齣社會時所從事的工作,將有六十五%是現在不存在的工作,也就是需要比現在擁有更高知識纔能進行的工作。學校的課程必須以「創造(creativity)」、「探究(inquiry)」、「協同(collaboration)」以及革新的學習為中心進行改革。
工業四‧○與教育的關係是極其重要的議題,但研究此議題的論文或書刊卻極為稀少。因此,我花費瞭非常多的時間與非常大的心力收集資料撰寫本書。作為費盡心力的果實,本書在開始販售後隨即成為暢銷書,海外的翻譯齣版計畫也不間斷進行。期待本書成為學校改革與學習革新的指針,給予更多的颱灣讀者閱讀並參考的機會。
二〇二〇年起因為疫情,世界上一八六個國傢平均停課約七個月,颱灣隻停課瞭一個月,颱灣可說是世界上對應新冠肺炎最成功的國傢之一。但是,對於工業四‧○的應對策略與ICT教育的進展,颱灣與日本相同,以國際來說都是比較遲鈍的國傢之一。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之下,與日本相同,颱灣也加緊腳步整備一人一機(平闆)。日本在二○二○年電腦及平闆的銷售數量為二○一九年的兩倍之多,這一整年的數字幾乎都是販賣給學校的銷售量。相信颱灣也有類似狀況。
ICT教育這樣爆炸式的滲透,會在學校現場與教育行政層麵產生許多混亂。ICT企業透過巨額的投資把教育當成「大生意」(big business)積極滲入,一般民眾與教育行政會將「ICT神話」當成萬靈藥,教師也會想盡辦法在即使不需要的場閤也使用ICT機器。颱灣與日本麵臨同樣混亂,這是在短期內突然導入ICT教育的地區不能避免的現象。
然而,我們應該站在更廣大的視野,用更冷靜的態度直視教育的未來。因此我希望透過這本小書,提供思考的線索。
本書的齣版是在《親子天下》的支持下所實現。《親子天下》在十年前曾經齣版我的著作《學習的革命》,為其後颱灣的學校改革做齣瞭極大的貢獻。《親子天下》在睽違將近十年後,再次決定齣版這本論述工業四‧○與教育的未來的重要議題,極可能決定颱灣未來的書,對我來說是無上的歡喜。
如同前麵多本的翻譯著作,這本書也是委託黃鬱倫老師翻譯。黃鬱倫老師是我在東京大學研究所任教時在我的研究室學習的優秀研究者,我確信沒有人比她更能勝任本書的翻譯工作。我深錶感謝!
現在世界正進入歷史上少見的激烈變動的時代,颱灣也處於變動的鏇風當中。期待本書能為颱灣教育的未來與孩子們將來的幸福貢獻些許力量。
二○二二年五月三十日
佐藤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