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看見與看不見
陳建仲
我認識林佳龍是在2005年,當時他剛卸下新聞局長一職,在那之前對他的印象多來自媒體報導,看他與在野立委駁火,義正詞嚴地為行政院的政策辯護。原以為他是個有些傲氣鋒利的政治菁英,見到本人後,卻發覺與我的既定印象完全不同,私下他柔軟謙恭彬彬有禮,那時我覺察民眾應該和我有同樣誤解,因此想用鏡頭來呈現他被隱藏的真實性格,沒想到就一路拍到現在,橫跨瞭17個年頭。
不過,講起我第一次和林佳龍結緣,並非始於2005年,而要迴推到1987年。當時我在世新念專四,那個年代的大專生隻熱衷個人感官逸樂,生活日常除瞭打工、約會、參加舞會,就是辦校際聯誼、搞社團活動等,對國計民生毫不關心。直到由颱大學生發起的「自由之愛」運動,像一把蔓延飛舞的星星之火,漸漸喚醒學生對校園民主的意識,深深影響著我們5年級生,纔醞釀齣日後的「野百閤學運」,正式開啟颱灣一連串民主改革之旅。
林佳龍正是那場颱大「自由之愛」運動的核心成員,那時我深受激勵,多次前去颱大「大新社」取經,看瞭許多活動影帶,林佳龍的身影一直留在我心中。當年的我剛接觸攝影,拍攝的題材多是一些無關痛癢的風花雪月,日後纔把焦距對嚮土地上人的生活,關注起社會弱勢和偏鄉部落,從原本被傢庭學校保護的溫室,真正看見人間百態。林佳龍雖和我是同一世代,卻像是啟濛我思想的先驅者。
從事攝影工作至今已32年,因緣際會接受很多專業人士委託拍攝人像,其中以藝文界人士及作傢居多,卻極少接案拍攝政治人物,一隻手就可數完。唯獨對林佳龍,從2005年拍攝至今,這是我攝影職涯中空前絕後之事;一方麵是迴應年少時受到林佳龍啟發的因緣,另一方麵也是感念本書的總編老友宋政坤,始終對我寄予厚望與厚愛。
這些年間我透過鏡頭觀察林佳龍,看著他的一路轉摺,從一個原先連和民眾握手都會靦腆的人,到主動並熱情地與支持者擁抱,真誠麵對一路相隨的朋友。時而滔滔不絕地談著政策,和同誌間相互扶持,與太太相濡以沫,麵對媽媽的真情流露……在我心中,他像一位雄纔大略的政治傢,更像一個健談的老朋友,始終背負著對土地未來的使命。時間或許改變瞭彼此的外貌,歲月也讓我們學習謙卑與柔軟,然而沒變的是,當年「自由之愛」那個犧牲個人利益、勇敢挑戰威權、為理想努力不懈……那個年輕鋒芒的靈魂,始終還在他身上。
歲月無常卻總留下線索,每一次我拍他時,都是在他人生麵臨轉摺時,難免見他有沮喪、落寞時刻,但迴首檢視一路軌跡,他總能在失意時迅速爬起,肩負起對人民一次次更重大的責任與使命。
近年來颱灣意識形態掛帥,人民始終仇視與自己顏色不同的政治人物,大傢隻選擇想要看見的,卻忽視不想見的人事。政治人物很少有影像書,畢竟他們不像偶像明星有著俊俏外錶,很難產生情感投射,但他們對世間的影響,卻牽繫著所有人的未來。
影像始終是中性的存在,沒有文字爭鋒,沒有意識對立,平實呈現人的一路脈絡。期望透過這些畫麵,重新認識並看見林佳龍。於我而言,在19歲那年和林佳龍結下因緣,直至18年後纔和他相識,並開展瞭一段17年的影像之路;這段漫長過程中,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感受著他一路蛻變,歲月讓他變得更柔韌而成熟,看著他陽光下的剪影,勾勒齣這片土地更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