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資治通鑑(企業IT治理) (電子書)

企業資治通鑑(企業IT治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如龍
圖書標籤:
  • 企業IT治理
  • IT治理
  • 企業管理
  • 資治通鑑
  • 電子書
  • 管理學
  • 商業
  • 信息技術
  • 風險管理
  • 策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包羅瞭資訊生態、資訊足跡、科技價值、資訊科技治理、資訊治理、資訊外包、董事會的角色等議題。作者旁徵博引,加入自己的看法,資訊主管應可獲益良多,省去不少摸索的時間。期待這本書帶給企業的不隻是管理的新作法,更是治理的新觀念。未來,資訊科技治理/資訊治理的議題會更形重要,關注必須要提升到戰略層麵,而不隻營運層麵。

  《企業資治通鑑》給的不隻是一般的評鑑書,讓資訊人有專業的操作依循,更是一部通鑑,讓我們去省思資訊的歷史意義,並從這些意義中昇華齣管理的智慧。
 
《智慧領導力:數字化時代的組織變革與人纔發展》 深度剖析新時代企業領導者的核心素養與戰略視野 在當前技術迭代加速、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的數字化浪潮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再僅僅依賴於既有的商業模式或技術優勢,而更取決於其領導層能否展現齣前瞻性的戰略洞察力、卓越的組織變革能力,以及激發團隊潛能的智慧。本書《智慧領導力:數字化時代的組織變革與人纔發展》正是為新一代企業管理者、高潛人纔以及緻力於提升組織效能的決策者量身打造的一部深度實踐指南。它避開瞭空泛的管理理論,直擊當代領導力實踐中的痛點與難點,提供瞭係統化、可操作的框架和案例分析。 本書將領導力視為一種動態的、與環境緊密交互的能力集閤,而非固定的職位或特質。全書結構嚴謹,分為“認知重塑與戰略錨定”、“組織敏捷與變革驅動”、“人纔賦能與文化塑造”三大核心闆塊,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智慧領導力”生態係統。 第一部分:認知重塑與戰略錨定——在不確定性中確立方嚮 本部分著重探討,麵對“VUCA”(易變、不確定、復雜、模糊)的商業環境,領導者必須首先完成自身的認知升級。 1. 拋棄“確定性思維”:建立復雜適應係統(CAS)視角 現代企業不再是傳統的、可預測的機械係統,而是更接近於一個復雜的適應係統。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識彆和區分“問題”的類型(如清晰問題、復雜問題、混亂問題),並據此調整決策模式。它深入探討瞭“認知偏見”對戰略決策的隱性影響,並提供瞭通過“批判性對話”和“多元視角整閤”來規避盲點的實用工具。 2. 戰略的“導航”而非“藍圖”:動態戰略製定 在信息半衰期急劇縮短的背景下,傳統的五年、十年戰略規劃已然失靈。本書倡導“動態戰略製定”——將戰略視為一個持續學習和反饋的循環。重點內容包括: 遠景牽引與方嚮設定: 如何在高模糊度下,清晰地描繪齣企業的中長期目標(North Star Metric),並確保組織上下對願景的共識。 場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 教授如何構建多個可行性未來場景,並為每個場景預設響應機製,從而增強組織的預判能力和彈性。 資源動態配置模型: 摒棄僵化的年度預算流程,轉嚮基於價值驅動和敏捷驗證的資源快速調配機製,確保資源嚮最高潛力的領域傾斜。 3. 數字時代的核心洞察力:數據驅動與人文關懷的平衡 智慧領導者必須是數據解讀高手,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理解數據背後的“人”。本章細緻分析瞭如何構建有效的“決策支持係統”,強調“數據素養”在跨部門溝通中的重要性,並提齣瞭“算法倫理”和“技術人性化”的領導責任,確保技術進步服務於商業價值和員工福祉。 --- 第二部分:組織敏捷與變革驅動——重構適應性結構 領導力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將戰略意圖轉化為高效的組織行動。本書深入剖析瞭阻礙組織變革的深層次心理與結構性障礙,並提齣瞭構建真正敏捷組織的實操路徑。 1. 結構設計的哲學:從層級到網絡 傳統科層製在信息傳遞和決策速度上存在天然弊端。本書提供瞭多種適應性組織架構的設計思路,包括但不限於: 雙速組織(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如何在維持核心業務穩定運行的同時,孵化和加速創新業務單元。 平颱化組織思維: 將內部能力視為可被調用的“服務”,強調跨職能團隊(Squads/Tribes)的自主權與邊界設定。 去中心化授權: 明確界定“決策的顆粒度”,教授領導者如何安全、有效地將決策權下放至最接近信息源的團隊,同時保留必要的監督與支持機製。 2. 變革的心理學與阻力管理 成功的變革是心理上的勝利。本章引用瞭大量的組織行為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揭示員工對變革的抵觸心理根源(如損失厭惡、身份認同危機)。 “共創式變革”框架: 強調變革不應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應是“自下而上”的參與和認同過程。詳細介紹瞭如何設計有效的“早期勝利”(Quick Wins)和“故事敘述”(Storytelling)策略,以建立變革的勢能。 高壓下的領導行為: 探討領導者如何在組織經曆劇烈動蕩時,通過展現穩定、透明和同理心來錨定團隊情緒,成為“變革中的定海神針”。 3. 流程的精益化與自動化:釋放人力資本 聚焦於如何通過流程優化和技術賦能來消除組織內部的“摩擦力”。本書提供瞭對“價值流圖解”的深入應用,以及如何係統性地識彆和消除流程中的浪費環節。特彆強調瞭如何平衡“流程的標準化”與“創新的靈活性”之間的關係。 --- 第三部分:人纔賦能與文化塑造——培育持續學習的生態係統 在所有資産中,人纔和文化是最難被復製的壁壘。智慧領導力緻力於打造一個能夠自我修復、自我優化的學習型組織。 1. 從“管理”到“教練式引導”:領導力的角色轉變 現代領導者的首要任務是釋放下屬的潛力,而非微觀管理。本書詳細闡述瞭教練式領導力的關鍵技能集: 深度傾聽與有效提問: 區分“提供建議”與“激發洞察”的差異,教授提問的藝術,以幫助團隊成員自行找到最優解。 發展型反饋機製: 建立一個高頻、低風險、聚焦於行為而非個性的反饋循環。探討“360度發展評估”在人纔盤點中的創新應用。 授權的藝術與信任的建立: 詳細闡述如何設定清晰的“問責邊界”(Accountability Framework),在給予充分自主權的同時,確保目標一緻性。 2. 人纔梯隊建設與繼任者計劃的實戰 本書超越瞭傳統的“九宮格”人纔評估,提供瞭一套更具前瞻性的“潛力識彆模型”,聚焦於候選人在處理復雜性、展現學習敏捷性以及跨界協作方麵的錶現。它強調瞭“導師製”(Mentorship)和“挑戰性任務分配”(Stretch Assignments)在加速高潛人纔成長中的決定性作用。 3. 文化作為無形架構:驅動行為的內化準則 文化並非牆上的標語,而是組織中人們的默認行為模式。本章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領導者的日常行為、奬勵機製和懲戒措施來“刻畫”目標文化。 建立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如何在組織中創造一個鼓勵實驗、允許失敗的氛圍,並將其作為創新的基石。 價值的活化: 指導管理者如何將抽象的企業核心價值融入到招聘、績效考核和晉升決策的每一個環節,實現“文化即戰略”的落地。 《智慧領導力:數字化時代的組織變革與人纔發展》不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份寫給所有渴望帶領組織穿越變革迷霧的領導者的行動手冊。它強調,真正的智慧領導力,是在復雜性中保持清醒的戰略定力,在變化中驅動組織的持續進化,最終實現可持續的商業成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推薦序
爝火不息,見IT治理的核心價值:提升企業價值,降低IT風險 洪國興     
穿梭實務與理論 完成公司治理新拼圖 歐陽明.陳誌仁    
IT治理茍日新又日新 瀋金祥    
資治通鑑的古今智慧 蕭瑞麟      
作者序
以「資治通鑑」為名,一語雙關,古今輝映   廖如龍
        
第一章 新透鏡下捎來的「信息」: 資訊的新觀點
第一節 資訊與信息源流考 3
第二節 資訊生態(Information Ecology): 拓展企業組織資訊的跨域活動 6
第三節 資訊足跡(Information footprint ):檢視公司有哪些資訊資產及應用幅員 31
第四節 資訊品質(Information Quality): 檢視企業組織的使用者如何看待資訊 43

第二章  資訊科技止於至善, 止於器物層次或企業組織理念層次?  
第一節  資訊科技的語義和溝通的內容 79
第二節  資訊科技是價值或禿鷹(IT is a Value or Vulture? ) 93
第三節  IT價值再現:卡爾(Carr) 「IT無關緊要」的論述、缺陷與辯證 115
第四節  IT 價值的實現(I): 消費者剩餘、流程改善觀點 121
第五節  IT 價值的實現(II): 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資訊的能力 142

第三章  資訊科技(IT)治理觀止
第一節 卓越始於良善治理: 從治理的演變到全球治理、公司治理 177
第二節 從治理基模的濫觴到IT治理基模 198
第三節 IT聚光燈的新焦點 - IT治理(上) 225
第四節 IT聚光燈的新焦點 - IT治理(下) 268
第五節 IT 治理的迷思303
        
第四章 從「香菜效果」到實質效果:董事會與高階主管在IT 治理議題上的職責問題
第一節 第一帖處方 六個決策清單,幫助高階主管負起領導的職責 325
第二節 第二帖處方 董事的責任及董事應該詢問的IT問題 340
第三節 第三帖處方 根據策略議題,董事會成員需要詢問的棘手問題 356
    
第五章 IT 治理的可用工具或框架全覽
第一節 IT治理工具與框架的分類 401
第二節 IT 治理決策流程可用框架或標準 405
第三節 IT 治理核心企業流程可用框架或標準 430
第四節 IT 治理的可用框架或標準支援流程 463
第五節 IT 治理的可用框架或標準最後完整拼圖,及其應用情形 488

第六章 IT 治理補遺  
第一節 中小企業與中小企業的IT治理 525
第二節 (IT)外包與 IT外包的治理 541

第七章 IT 治理的漫長且艱難的旅程: 挑戰與迴應
第一節 IT 治理的挑戰 572
第二節 IT 治理的迴應, 兼論資料治理的睏擾,與資訊治理的湧現 581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68164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8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以「資治通鑑」為名,一語雙關,古今輝映

  本書取名「企業資治通鑑(企業IT治理)」,有三個考量:

  其一,本書以資訊科技治理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IT Governance,簡稱IT治理)為主軸,以資治通鑑為名,觸及久蟄的「資」料治理,浮現的「資」訊治理、數位治理等議題,可說是無奈,也是一個轉身,故意一語雙關,讓讀者諸君產生古今輝映與期待,亦即以「資治通鑑」為名,為藥引,引讀者進入一個「資訊科技/資治/資料治理的世界」。

  其二,書名加括號是一種擔心,怕引人望文生義,以為本書是一本企業史書,也納悶不知它如何和企業及lT 關聯起來,故以「企業IT治理」加上括號點齣本書旨趣。

  其三,本書也有企業史書的剪影,也是很多人熟悉的景況,譬如在1997年的一個清晨,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J&J)CEO拉森(Ralph Larsen),賦予新任資訊長(CIO)新使命後,以IT治理旅程三部麯來迴應,分別是對校準的挑戰、分權化演化到聯邦式IT治理、IT治理取得差異 - IT治理能力的增長。

  寫作動機
  過去任職IBM、Oracle等外商期間觀察及參與資訊係統導入,以及負責多傢知名公司資訊副總或所謂的資訊長(CIO)多年後,又迴到學術領域瀋浸與思索「從前種種」,當我2007年第一次在博士班聽到國內金控IT治理個案時,其情境與挑戰有「似曾相識」感受,十多年來經不斷鑽研,對其內涵由糢糊的印象,而豁然開朗,心領神會,發現它原來是作為CEO、CFO、CKO、CIO、CSO等C字輩企業高階主管的工具箱,驚覺要是更早摭拾一點它的機製及最佳實踐框架,在CIO的職涯,將更得心應手; C字輩高階主管在互動之間形成共識,將IT治理安排、IT結構和期望的行為、IT治理機製、IT指標和問責性(見第三章 摩根大通銀行的IT治理實例)結閤行之有年的策略地圖,甚至360度績效考核,使企業績效目標與IT指標和問責性相連貫,則成效更為可觀;所謂「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嚮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企業IT倡議就如同是艨艟巨艦,企業IT治理就如同是江邊春水生。

  經多年來的反思,我想起一個傳說中的故事: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因一戰失敗而退位後,讀罷《孫子兵法》後長歎:「如果早幾年讀到此書,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瞭。」(1)他被深深震撼的,一定是開篇第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兵者」即「戰爭」;就像很多企業未能選擇可管理的一係列IT優先事項,險些釀成災禍,或IT專案失控的緻命吸引力,導緻災難而「動搖國本」,譬如1999年糖果商好時公司(Hershey Foods),一個失敗的電腦專案,股價連番下跌超過8%,成為華爾街日報的頭版而聲名狼藉;對於「兵者」應抱持戒慎恐懼態度,當接觸到「IT治理現象」後,應有類似的長歎吧!

  今日企業和IT已是形影不離,甚至相當程度,不依賴IT和IT的功能,無法執行企業功能;IT投資在企業資本支齣中已列居前茅,IT投資成效不彰及IT專案失敗的風險也居高不下,失敗案例或陷入膠著的IT倡議,時有所聞,正侵蝕組織內部的財富;亦即,太多的IT倡議未能達成公司預期,無法實現他們的IT投資的真正價值。

  很難確定IT治理的重要性何時變得清晰。它不像一陣閃電般襲擊,會讓我們首先震驚,但後來看得更清楚。而是逐漸的,學者們在與上百位經理人對話,以及多年的研究後,確信IT治理是IT產生企業價值的最重要因素。(3)

  然而實務界討論IT治理稀稀落落;有些企業組織內資訊部門被視為一成本中心,將其定義為花錢的部門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媒體也偶偶有報導,但通常見樹不見林,政府單位如金管會證期局,談公司治理也以設立審計委員會為高標準,一切好像海水拍岸,幾許白浪,又歸於平靜。學界的討論激不起太大的風潮,似乎止於象牙塔,孤芳自賞,本書就在這種情境下動筆。

  本書提供瞭什麼?
  寫作期間,訪談園區運輸業者CIO,告訴我說:「現代的主管誰在意資治通鑑説什麼,隻在乎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帶來多少好處,還有跟得上潮流嗎?」,也有化妝用塑膠製瓶上市公司CEO以為IT治理的議題,難以燎原,牽涉到不同階層對「治理」的「利益衝突」,也有光電廠的好友鼓勵說:「現在資訊管理以不足以錶彰資訊的威力,」,也有人說:「早期ERP時代,很少考慮這些問題。」,本書旨趣正好可以迴答這些疑惑。

  IT和企業的校準(alignment)是一個歷久不衰的老議題,IT組織結構、迴應靈敏的IT基礎設施、企業流程重設計、降低成本等等,也是業界的老生常談。乏善可陳的IT績效,譬如失敗專案或中止專案、錯過瞭最後期限、預算超支,和不佳的投資報酬率(ROI)。越來越多的這些低IT成效的指標,就需要IT治理作為支持績效的手法與載具。

  組織內IT治理的挑戰一幕幕在上演,如第三章提到1997年的一個清晨,嬌生公司(Johnson &Johnson,J&J) CEO拉森(Ralph Larsen),賦予新任資訊長(CIO)新使命:在全球化和分權化的文化上,達成標準化係統、削減IT成本、提高IT價值、使IT與企業相校準。麵對如何指導、組織和控製IT,以實現企業及其背後關鍵支持者(constituency)的價值等議題,這也是企業熟悉的景況。

  IT治理它代錶著相關決策的決策權與問責製的架構,以追求使用IT的適當行為。IT治理不是用於單一專案與決策的「管理」,IT治理也不等同於資訊管理。

  IT治理是考量組織的IT權責架構型態,與關心在特定IT權責架構型態下,運用IT是否可以達成組織最終的績效、目標與策略,以確保對IT的投資價值。IT治理不能孤立來考慮,因為它連接到其他關鍵的企業的資產(如財務、人力資源等)的治理倡議。進而連接到公司治理和使用IT上的期望行為。

  幾乎所有企業皆有IT治理,差別就在於有效治理的企業會主動設計一套IT治理機製(如委員會、預算程序、專案認可、IT組織架構、使用單位費用轉嫁等等)以鼓勵與公司願景、策略、價值、文化相一緻的行為;當適當行為改變,IT治理行為亦隨之改變。

  本書涵蓋「資」訊科技治理為主,也觸及久蟄的「資」料治理、浮現的「資」訊治理、數位治理等議題以及新興應用係統,譬如行動商務、社群媒體、物聯網、雲端運算,顯著地增強瞭產生大量資料的能力,挑戰IT治理涵蓋麵的不足,綜覽資料生命週期,資訊治理(Information Governance)涉及資訊的評估、產生、收集、分析、分配、存儲、使用和控製資訊的環境建立和機會、規則和決策權,包括記錄管理、隱私規範、資訊安全、資料流和資料所有權以及資料生命週期管理; 同時,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考慮適當地處理資料作為公司資產,其框架包括五個相互關聯的決策領域,填補瞭IT治理未完成的拼圖。
    
  溫情滿人間
  IT的影響力以及新興IT應用洶湧澎湃,無人可置身度外,作者憑著所學不留白的信念,站在前人肩膀上,如春蠶吐絲般,描繪 IT治理的樣貌,迻譯、歸納、演縯、思辨成一愚之得,使成一知識體係。卑微的願望是期望站在科技、人文、歷史的交會處,提齣供來者討論IT治理的框架。

  本書之成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修博士學位時指導教授 周子銓當年的醍醐灌頂,他總是站在資料萃取與理論鋪陳相互印證的製高點,點齣觀點。讓我終於同意明白何以Kurt Lewin 會說「沒有比好的理論更實際的瞭。」(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e as a good theory.) (4)

  也要感謝不少好友及前輩,如Bath大學教育學博士 林民程在很多關鍵譯筆及政治社會思想觀念的釐清;財會專傢 林民頤在會計品質沿革上的指導;微程式公司稽核副總 盧建忠在本書會計用語上的建議、校勘,不改其內稽、內控本色;統一企業CIO 陳景星、前陽明海運CIO 陳文振、前勝華科技CIO 陳信僥、前中友百貨CIO 劉鬆澧、前國賓飯店CIO邱漢洲等人接受訪談或提供不同觀點的建言;好友 吳文宗及 林羿佑協助相關期刊的搜尋;前IBM同事 單建成的諮詢、釐清PMBOK/project management的用詞/譯名,及IT服務管理顧問 許明治提供ITIL的諮詢與洞見;好友 劉幸、蘇哲民、郭德慶在翻譯上用詞遣字的切磋,以求信、達、雅兼顧;前IBM同事 林榮吉協助難度較高,優雅流暢弧線的繪製; 學生洪偉修,同事 張滿源提供必要繪圖上的協助,趙正敏及林廷軒兩位教授,就參考書目格式提供很多指正;好友 孫福春仔細校勘/排版,指齣誤植或用詞不當之處,我常讚嘆他「草枯鷹眼疾,好眼力!」。

  2018年3月15參觀洽富食品後,IMA常務理事 楊文昇談到觀察逢甲大學董事會運作,在授權與牽製上,靈活與卓越的錶現,也給瞭很多靈感,好友 傅誌忠博士、IMA 創會理事長 李良猷、遠通電收CEO 張永昌,輔大教授 葉宏謨對書名提供靈感與建議。

  此外,要感謝成霖企業董事長 歐陽明,前玉晶光財務長 陳誌仁;前內政部參事兼資訊中心主任瀋金祥;實踐大學副教授 洪國興,也是中華民國資訊經理人協會(IMA)現任理事長;蕭瑞麟,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等人慨然應允撰寫推薦序,既可當本書的導讀,又讓本書「蓬蓽生輝」。

  當然,也要感謝林文隆先生介紹、黃榮華先生願意協助付梓,尤其在齣版事業,如此艱辛的時候。

  以文會友
  企業組織的IT治理是IT管理和策略性IT領導的新領域,仍是處在成形中的學門。數位革命洶湧澎拜,對於許多企業來說,企業需要更快速下決策,因此,也增加瞭治理的壓力,如歐盟GDPR隱私立法的巨大變化,號稱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規則,IT風險已影響企業經營,一罰就是集團全球營收4%,另一方麵GDPR的實施可以大為改變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勢將影響IT治理的景觀,前景可說目不暇給。

  筆者纔疏學淺,不揣淺陋,雖本書構思多年而問世,仍不免有舛誤之處,作者自當負全責,盼讀者諸君,多所賜教以匡不逮。

  歡迎讀者諸君,對本書所探討的各項議題,來函互相切磋,以文會友,來函請寄:homerhomer.liao@gmail.com。
     

廖如龍 謹識 2018年仲夏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在科技產業打滾多年的老鳥,我對「電子書」的形式其實有點矛盾。一方麵,電子書方便攜帶,隨時隨地都能查閱,這對需要快速吸收新知的管理階層來說非常方便;但另一方麵,這麼一本看似內容紮實、需要反覆咀嚼的「通鑑」級著作,用眼睛在螢幕上快速掃描,總覺得少瞭點儀式感和沉浸感。我期待的是,作者在內容編排上能充分考慮到電子閱讀的特性,或許加入豐富的圖錶、可點擊的索引,或者讓那些古代的典故和現代的IT流程之間,能有更直觀的視覺連結。如果它隻是把紙本書的內容直接塞進PDF,那這個「電子書」的價值就打瞭摺扣。我希望它能真正發揮數位媒介的優勢,讓治理的脈絡呈現得更清晰、更易於追蹤。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定位似乎很高,試圖建立一個宏觀的、係統性的治理框架。但颱灣的企業環境,尤其是中小企業,其治理的成熟度跟跨國大企業有著天壤之別。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否有針對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不同層次的治理「模組」或「起手式」?對於那些資源有限,但又迫切需要建立基礎IT規範的小公司來說,一本太過龐大複雜的「通鑑」反而會造成執行上的窒礙難行。如果這本書能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秘笈一樣,區分齣「內功心法」(核心原則)和「招式套路」(實務操作),讓讀者能根據自身階段來選取閱讀重點,那就太棒瞭。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套既能符閤國際標準,又極度貼閤颱灣本土企業文化脈絡的實用指南。

评分

老實說,最近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討論數位轉型的痛點,尤其是在大型組織裡,IT部門的權責劃分、數據治理的標準化,還有技術決策與商業目標的對齊,簡直是個無底洞。這本《企業資治通鑑》的書名,聽起來就帶有一種「撥亂反正」的霸氣,彷彿作者已經從歷史長河中找到瞭破解現代企業IT睏境的「王道」。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它會不會提供一套清晰的架構,讓讀者能夠像看歷史地圖一樣,把複雜的IT治理藍圖看得一清二楚。現在的顧問報告往往給瞭一堆框架,但真正落地的時候,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山頭」不願鬆手,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權謀」上的啟示,幫助決策者在組織政治的泥淖中,推進必要的IT變革。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說明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企業規模)運用不同的治理策略,那對我來說會是極有價值的參考。

评分

最近幾年,企業對於「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簡直是直線上升,尤其是在資安事件頻發的現在,IT治理不單單是效率問題,更是生存問題。這本《企業資治通鑑》如果真的要對標歷史上的「資治通鑑」,那麼它對「危亡之際的應對」應該會有深刻著墨。我很好奇,作者如何看待當前AI、雲端運算這些新興技術帶來的治理盲區?這些技術的發展速度遠超傳統法規的建立速度,企業領導者如何在「快速創新」與「嚴謹治理」之間走鋼絲?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預見性治理」的討論,而不僅僅是事後補救的規範。畢竟,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但麵對全新的科技浪潮,我們不能隻用過去的經驗來套用,需要的是能引導未來方嚮的哲思。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那種傳統的書法字體配上現代感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試圖在古今智慧間找到連結。雖然我還沒真正翻開內頁仔細看,但光是這個視覺上的衝擊就讓人好奇,作者到底想用「資治通鑑」這樣厚重的歷史典故,來解構現在企業運營裡那些光怪陸離的IT治理問題。我猜,他應該是想用歷史的宏觀視野,去看待我們現在麵對的數位轉型挑戰,或許會有些獨到的見解,畢竟很多管理上的通病,從古至今都沒變過。不過,光從這個包裝來看,我有點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學術化,如果隻是搬弄一些艱澀的名詞,對忙碌的現場經理人來說,可能消化起來會有點吃力,希望作者能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讓讀者既能感受到深度,又不至於被術語淹沒。總之,這個「企業資治通鑑」的標題,成功勾起瞭我對內容的好奇心,也讓我期待它能帶來不同於坊間IT管理書籍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