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電子音樂創作法:從基礎知識到風格活用,徹底解說專業混音與聲音製造技巧 (電子書)

圖解電子音樂創作法:從基礎知識到風格活用,徹底解說專業混音與聲音製造技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竹內一弘
圖書標籤:
  • 電子音樂
  • 音樂製作
  • 混音
  • 聲音設計
  • 電子書
  • 音樂技術
  • 作麯
  • 編麯
  • DAW
  • 音樂教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通用概念╳軟硬體構造效果╳音造混音技術
自信打造原創音色‧魅力詮釋你的電音主張!
 

電子音樂風行全球!主流,換你做做看!

電子音樂通常是作麯、聲音製造與混音同時進行,混音又是作品的成敗關鍵。混音除瞭讓聲音更加悅耳之外,更重要的是詮釋聲音傳達自己的主張。本書以軟體音源等基本音色為例,示範混音過程如何處理各種效果,纔能製造齣聲音的個性魅力,同時又具備好音色、聲音強度和質感。利用本書專屬示範音源及素材,經過具體執行操作、比較處理前、後的差異,製造原創音色將更得心應手,再現你的想像。


專業推薦
DJ Mykal a.k.a.林哲儀 颱灣首席DJ、知名樂評/評審
fish.the 知名電音製作人、中原大學數位音樂講師、Ableton認證講師
Starr Chen陳星翰 華語金麯製作人
李欣蕓 音樂製作人
黃韻玲 知名歌手/演員/音樂製作人、果核音樂創辦人
黃少雍 音樂製作人、派樂黛唱片負責人

日本書評
‧這本和其他書不同,可以理解到Mixdown、Mastering階段的作業,是研究創作電子音樂的好書!
‧這本書是以不同DTM環境為前提,不隻是ableton Live使用者,也很推薦其他DAW使用者閱讀。
‧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大概看瞭10本相關的書,但這本讓我學到很多新的東西,例如「再怎麼玩弄低音,也無法提升音壓的原因」、「遮蔽效果」等等,參數解說不會很製式,非常好理解。
音響工程與音樂製作的深度探索:一套專為追求極緻聽覺體驗的創作者設計的參考指南 書名: 聲場構築與聲音設計:從物理學原理到數位音訊處理的全麵解析 (電子書) 簡介: 本書並非專注於電子音樂的創作流程或特定風格的實踐,而是深入探討音訊工程、聲學物理以及先進數位訊號處理(DSP)的理論與應用。這是一部為音響工程師、錄音室技術人員、聲學顧問,以及渴望理解聲音本質的資深音樂製作人量身打造的深度技術手冊。我們將帶領讀者穿越傳統音響學的邊界,進入當代錄音與播放技術的核心領域。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聲學物理的基礎建立,到複雜的房間聲學處理,再延伸至尖端的數位音訊演算法解析。我們旨在揭示「聽起來好」背後的科學依據,而非單純的技巧分享。 --- 第一部分:聲學物理的嚴謹基礎 (The Rigorous Foundations of Acoustic Physics) 本部分著重於聲音的物理本質及其在空間中的傳播特性。這為理解所有錄音、混音和播放係統的限製與潛力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第一章:聲音的物理本質與測量 聲波的產生與傳播機製: 深入探討聲波的產生過程,包括空氣分子位移、壓力變化與速度的關係。解析聲速在不同介質中的變化規律。 頻率、波長與時間域分析: 詳述頻率響應、週期、相位關係在聲音傳播中的重要性。引入傅立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作為連接時間域和頻率域的橋樑,並探討其實務應用。 聲壓級(SPL)與感知響度: 嚴格定義分貝(dB)在聲學領域的計算方式,區分絕對聲壓與相對聲壓參考值。探討人耳的非線性響應特性,如等響度麯線(Fletcher-Munson Curves)的精確應用與限製。 瞬態響應與訊號失真: 分析脈衝響應(Impulse Response)在衡量係統瞬態反應中的關鍵作用。探討諧波失真(Harmonic Distortion)與互調失真(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的物理成因與量化指標。 第二章:房間聲學與空間聲學處理 室內聲學模式與駐波分析: 建立理想矩形空間的垂直、水平及垂直模式(Modes)計算模型。分析低頻駐波對聽音環境的影響,並提供主動與被動吸收/擴散的理論模型。 擴散體(Diffusers)的設計原理: 專注於二階遞進式序列(NSR)和二次餘數擴散體(QRD)的數學設計。闡述擴散與反射在創造空間感中的作用,並提供計算錶麵幾何形狀的方法。 吸音材料的熱力學模型: 超越材料的材質列錶,探討吸音材料的有效吸收係數(Absorption Coefficient)如何受到孔隙率、厚度、空氣層間距的影響。引入亥姆霍茲共振器(Helmholtz Resonator)在特定頻率吸收中的精確設計參數。 混響時間(RT60)的精確測量與控製: 深入探討Sabine公式、Eyring公式在不同吸音條件下的適用性。介紹如何使用漸逝法(Interrupted Noise Method)和脈衝響應分析來準確評估和調整混響時間。 --- 第二部分:數位音訊處理與訊號演算法 (Digital Audio Processing and Signal Algorithms)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旨在揭示數位音訊技術背後的數學邏輯,為讀者提供設計、理解和優化數位處理鏈的深度知識。 第三章:數位採樣與轉換的數學基礎 奈奎斯特理論的深度探討與實際應用: 不僅限於奈奎斯特頻率,更深入探討欠採樣(Undersampling)、過採樣(Oversampling)技術及其對抗混疊(Aliasing)的效率分析。 類比數位轉換器(ADC)與數位類比轉換器(DAC)的內部結構: 詳細解析多位元解析度(如16-bit、24-bit)的動態範圍限製,以及抖動(Jitter)對時基精確度的破壞性影響。探討Delta-Sigma架構與漸進式採樣架構的優缺點比較。 噪聲塑形(Noise Shaping)與量化誤差管理: 解析如何利用二階、三階噪聲塑形技術,將量化誤差的能量轉移到人耳不敏感的頻率範圍,從而在有限位元深度下提升有效解析度。 第四章:先進的數位訊號處理(DSP)演算法 濾波器的理論與實作: 嚴謹推導FIR(有限脈衝響應)與IIR(無限脈衝響應)濾波器的設計方程。探討巴特沃斯(Butterworth)、切比雪夫(Chebyshev)及橢圓濾波器的設計權衡,特別是它們在群延遲(Group Delay)上的差異。 時間域與頻率域的動態處理: 深入分析傅立葉變換在實時頻率操作中的應用,包括短時傅立葉變換(STFT)在分析非穩定信號中的作用。介紹短時頻率解析度與時間解析度之間的根本性矛盾(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在音訊中的體現)。 複雜的混響與延遲演算法: 探討基於梳狀濾波器(Comb Filters)和全通濾波器(All-pass Filters)構建的早期反射模型。解析物理建模混響(Physical Modeling Reverberation)中的波導(Waveguide)與數字網路的數學錶示。 --- 第三部分:係統級的優化與校準 (System-Level Optimization and Calibration) 本部分關注於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音訊係統構建、測量和最終的係統校準上,以確保最高標準的聲音重現。 第五章:麥剋風拾音的場論分析 指嚮性與近場效應的嚴謹推導: 詳述心形、八字形等指嚮性麥剋風在不同頻率下拾音角度的數學定義。分析近場效應(Proximity Effect)的頻率響應麯線,並探討如何利用此效應進行音色塑造。 共相、相位匹配與麥剋風陣列的幾何優化: 分析多麥剋風拾音時,聲源到振膜的幾何距離對相位對齊的影響。介紹如何在複雜的拾音場景中,通過數學計算來最小化相乾性損失。 第六章:係統校準與主觀聽感優化 測量係統的建立與校準: 介紹如何選用和校準聲學測量麥剋風(如1/4吋電容麥剋風),並執行係統響應的 देवा-開爾文(De-embedding)操作,以分離齣房間對音訊的影響。 目標響應麯線的製定與實施: 討論不同應用(如控製室、影院、專業母帶處理)對參考響應麯線的標準要求(如平坦響應、Modified X Curve)。探討如何運用參數均衡器(PEQ)來精確匹配測量結果與目標麯線。 時域對齊與延遲補償: 探討在多聲道係統中,聲波到達不同聆聽位置的時間差。介紹基於傳輸線模型(Transfer Function)的精確延遲計算方法,確保所有聲源在最佳時間點到達聽音中樞。 --- 適用對象: 音響工程學研究生、專業錄音室技術總監、聲學軟體開發人員、高端影音係統集成商,以及任何需要深入理解聲音傳播與數位訊號處理核心數學模型的專業人士。本書提供的知識廣度與深度,遠超一般製作技術手冊的範疇,專注於音訊科學的硬性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竹內一弘Takeuchi Kazuhiro
以音樂一切大小事為主業的音樂傢。
2010年成立獨立品牌「Whereabouts Records」,主要發行日本國內外藝人的音樂作品,作品都具有鮮明的風格。本身也是一名搖滾吉他手,因此對古典搖滾與70~80年代搖滾瞭若指掌。
近年將重心放在DAW電子音樂製作上。過去曾以藝人身分發行專輯,但基於個人對於兩種不同身分的區別原則,在此恕不公開藝名及相關介紹。
此外,在自營的Whereabouts Records Mastering工作室裡也擔任母帶後期製作工程師一職,長期與獨立廠牌、藝人閤作建立很好的信賴關係。
精通爵士樂理論,著有理論類或演奏技巧類等書籍。採譜方麵也是專傢,採譜類型從演歌到當代爵士,範圍相當廣泛,集結齣版品不計其數。


譯者簡介

黃大旺
高雄路竹後鄉人,1975年生於颱北市。
2002年開始公開錶演與發錶作品,並參加各種樂團與閤作計畫。
2011年參加環境即興/聲音拼貼組閤「民國百年」,獲得2012年奧地利林茲市Ars Electronica電子藝術獎聲音藝術類榮譽獎。
2014年參加「造音翻土:戰後颱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颱北與高雄的展齣,同年受Ars Electronica邀請,於林茲市中心擔任開幕演齣。
2015年6月至紐約電子藝術節展齣作品與演齣,紀錄片《颱北抽搐》(林婉玉導演)獲得颱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2016年5月於倫敦「FORMLESS」音樂節演齣,並參加與德國科隆媒體藝術學院(Kunsthochschule fuer Medien Koeln)的現場連線音樂會(颱北)。
音樂譯作《圖解作麯‧配樂》、《圖解PRO作麯法》、《圖解音控全書》、《圖解樂風編麯入門》、《圖解重配和聲入門》、《圖解錄音混音全書》(以上均由易博士齣版)。

圖書目錄

取樣音源的製作環境與音源說明

Chapter 1 混音前的基礎知識
01 混音如何左右成品質感
02 音樂的聽法與監聽喇叭的擺法
03 錶現聽覺特徵的「等響度麯線」
04 理解音壓,控製音壓
05 音色的印象取決於頻率平衡
06 音色本身的存在感=強度
07 前級擴大機/類比輸齣的重要性

 

Chapter 2混音與聲音製造的基礎技法
01 透過等化器想像頻段
02 瞭解等化器
03 如何找齣分頻點
04 壓縮器
05 各聲部的音量平衡是混音的第一步驟
06 精準掌握基本音軌的強度
07 低音大鼓的音色塑造
08 小鼓的音色塑造
09 腳踏鈸的音色塑造
10 其他打擊樂器的音色塑造
11 匯流排壓縮器
12 低音類的音色塑造
13 閤成器的音色塑造
14 在完成最後混音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Chapter 3電子音樂混音10技巧
01 想成為達人,就要理解遮蔽效果
02 以側鏈作齣EDM必備的清晰低頻
03 多頻段壓縮器
04 以平行處理產生更強的鼓組音色
05 手動控製壓縮器產生自然的動態
06 多音軌混音
07 音色剪輯:零交點與交叉混接
08 主控等化器的建議設定
09 為音色帶來強度的變形/倍頻魔法
10 從波形圖觀察兩軌混音

 

Chapter 4 挑戰不同麯風混音
01 lo-fi類節奏
02 以貝斯與低音大鼓為主軸的流行編麯
03 流行EDM
04 NEW R&B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8012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0.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國內外音樂軟硬體發展的愛好者,我對於書籍的時效性其實是很在意的。電子音樂製作的領域發展速度非常快,新的軟體閤成器、新的效果器外掛不斷推陳齣新,如果一本書的內容太過依賴特定的舊版DAW操作介麵或過時的硬體概念,那它的參考價值就會大打摺扣。因此,我非常好奇《圖解電子音樂創作法》在內容選取上,是如何處理這種技術迭代的問題。它是不是著重於那些「不隨時代變遷」的核心聲學原理和混音哲學,而不是緊緊抓住某個特定版本Cubase或Ableton Live的操作界麵?如果它能將重點放在聲音的物理特性、心理聽覺感受,並將軟體操作作為輔助說明,那麼這本書的生命週期就會拉得很長,即使兩三年後DAW有瞭大改版,書中關於聲音設計的核心概念依然能夠適用。這纔是真正值得投資的專業參考書應具備的特質。

评分

這本電子音樂製作的書,光看書名《圖解電子音樂創作法:從基礎知識到風格活用,徹底解說專業混音與聲音製造技巧》就覺得很有料,雖然我手邊沒有實體書或電子檔,但光是想像它內容的廣度,就讓人對電子音樂製作的學習路徑有瞭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是「圖解」這個詞,在學習技術性內容時簡直是救星,畢竟很多聲音閤成的原理或是DAW介麵的操作,光用文字描述很容易讓人一頭霧水,如果能配上清楚的步驟圖或原理示意圖,我想對於初學者來說,光是拆解那些陌生的術語和複雜的訊號流,都能省下大量的摸索時間。我猜想,這本書的編排一定非常用心,從最基礎的數位音訊概念、MIDI的運作方式,到各種閤成器的類型(像是減法閤成、加法閤成、波錶閤成等)的原理剖析,應該都會用很直觀的方式呈現。能夠把這麼多硬核的知識點透過視覺化方式呈現,這已經是為颱灣的音樂創作者們鋪好瞭一條平坦的學習高速公路,讓人非常期待能親手翻閱,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高深的理論「在地化」和「圖像化」的。

评分

說到電子音樂的製作,很多時候大傢都會卡在「聲音設計」這個環節,總覺得自己做的鼓組不夠Punchy,Bassline不夠圓潤有力,尤其是在比較強調細節的現代電子樂種如Techno或House裡麵,聲音的質感幾乎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我預期這本書在「聲音製造技巧」的部分一定會深入探討許多實用的秘訣。例如,如何使用EQ來雕塑頻率的細節,如何透過壓縮器(Compressor)來控製動態範圍,或是更進階的時域效果器如Delay和Reverb的運用哲學,肯定會有許多不同於一般入門書的獨到見解。畢竟書名強調瞭「專業混音」,這代錶它不隻教你「怎麼做」齣一個聲音,更會教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在一個完整的混音專案中,各種元素之間的平衡關係該如何拿捏,這對想從業餘進階到可以投稿給廠牌的創作者來說,是無價的經驗傳承。這種從純粹技術層麵提升到藝術決策層次的探討,纔是真正有深度的教材。

评分

比較吸引我的是「風格活用」這個主題,電子音樂的世界包羅萬象,從Chillout到Drum and Bass,風格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節奏型態上,更深層的是在於其音色選擇和編排結構。一本好的教學書不應該隻是提供工具箱,更應該提供使用這些工具箱的「範本」和「思維模式」。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隻會介紹基礎的閤成器操作,還會針對幾種主流或具代錶性的電子音樂風格,去解析它們的核心音色特徵和節奏骨架。例如,分析Trance音樂中經典的Supersaw音色是如何堆疊齣來的,或者解析Dubstep中Wobble Bass那種複雜的調變(Modulation)路徑。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從零開始,一步步建構齣一個符閤該風格聽感標準的Pattern,那對於希望快速掌握特定音樂領域精髓的學習者來說,絕對是大大加速瞭他們找到自我聲音的過程。這種從「技術」導嚮轉嚮「風格化應用」的敘事角度,非常符閤颱灣創作者追求效率和實用性的需求。

评分

最後,從「電子書」這個載體來看,它的便攜性和檢索性絕對是優勢,特別是在工作室或移動中隨時需要查閱技術細節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在電子書的呈現上,是否能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來彌補傳統書籍在聲音演示上的不足。例如,在講解一個特定的Reverb效果器參數調整時,如果能直接嵌入一個音訊範例,點擊就能聽到調整前後的對比,那學習效果會比單純看文字描述或靜態截圖高齣數倍。如果作者或齣版社在這方麵有所著墨,能將「圖解」的概念延伸到「音訊解說」,讓讀者在學習聲音製造的同時,能立刻聽到參數變動帶來的直接聽覺反饋,那麼這本書將不隻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個互動式的聲音實驗室。這種結閤瞭視覺(圖解)與聽覺(音檔範例)的深度教學,纔是現代數位內容創作書籍的理想樣貌,對提升學習體驗有決定性的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