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365天:春捲 (電子書)

科學史上的365天:春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鳳文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學普及
  • 曆史
  • 文化
  • 電子書
  • 科普
  • 春捲
  • 知識
  • 閱讀
  • 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天一故事,你也能環遊科學史|

石墨烯是石墨嗎?
塑膠竟然也可以製造細胞?
反Google眼鏡是怎麼個「反」法?
大傢都知道薛丁格的貓,但你知道「惠勒貓」嗎?

 ◎發明大王的邪惡麵:愛迪生電擊大象事件

  1890年,特斯拉所發明的交流電,蓋過瞭愛迪生所支持直流電的鋒頭。懷恨在心的愛迪生與動物園達成協議,以6600伏特的高壓交流電電擊一隻暴躁的大象,1500名民眾目睹瞭大象的死亡。
  愛迪生藉機宣揚交流電是「緻死電流」,甚至僱人發明瞭臭名昭著的電椅,目的是想證明交流電不僅能殺死大象,還能殺人!

 ◎蜜蜂滅絕的前兆:蜂群崩壞現象

  2006年,《自然》雜誌上發錶瞭這一驚人的現象:在野外蜂巢內,要嘛沒有幼蟲,要嘛有幼蟲,但沒有足夠數量的成熟蜜蜂來餵養;甚至有的蜂巢裡,根本不見任何成熟的蜜蜂,隻留下少量的幼蟲屍骸,而不少蜂巢內,沒有花粉的積存,甚至早已變成殘巢敗絮……

  是因為害蟲、農藥,還是氣候變遷?又或者是一場蜂群的集體自殺……

 ◎那個糧食短缺的未來:挪威的「末日種子庫」

  挪威的「末日種子庫」儲藏瞭1億粒農作物種子,經過精心挑選,每一種選齣500顆,裝入一個銀色的袋子中。銀色袋由特殊金屬箔片和其他特殊材料製成,即使冷藏庫失效,仍能確保種子長期處於零下18度。
  「末日種子庫」旨在保護諸如小麥、大麥、稻米等基本農作物所有品係的種子,完成庫存後,種子數量將達到450萬種,約22.5億顆,是全球農作物品種數量的兩倍!

 ◎史上最龐大的數學世傢:白努力傢族

  除瞭大傢熟知的白努力定律以外,還有白努力數、白努力多項式、白努力方程式、白努力雙擺線、白努力分布、白努力流程,而這眾多白努力,竟來自一個大傢族!
  白努力傢族祖孫三代,接連齣現8位著名數學傢,其中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傑齣者至少有3位,分別是雅各布·白努力、約翰·白努力和丹尼爾·白努力。在這一傢族的後代中,至少還有120位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乃至法律、管理、文學和藝術上享有盛名!
 
 ★本書特色
  本書將近現代科技重大發明、發現、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和有影響力的科學故事,以獨特的365天的編排方式展示,力求完整地呈現齣每一個科學事件的精彩瞬間,感受科學上的探索和發明的意義和價值。書中內容不拘體係,不按學科,混閤瞭數學、物理、天文、生物、環境、醫學、航空航太、地質地理、動物植物、電腦和網路、工程災難及少量的高技術企業產品,連貫閱讀可以觸發聯想,大大豐富瞭閱讀的趣味。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科學史上的365天”係列中,不包含“春捲”這一主題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其他科學領域的裏程碑事件,同時保持自然流暢的寫作風格。 --- 《科學史上的365天:從原子到宇宙的奇跡之旅》 圖書簡介 人類文明的演進,無不鎸刻著科學探索的足跡。從仰望星空到洞察微觀,每一次理論的突破,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如同一顆閃亮的星辰,照亮瞭我們認知的邊界。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文化符號,而是以時間為軸綫,係統地梳理瞭橫跨數韆年、包羅萬象的科學史畫捲。它是一部邀請讀者踏上“時間旅行”的指南,旨在揭示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的關鍵性發現與思想碰撞。 第一部分:奠基——古老智慧與科學的萌芽 本書伊始,我們將迴溯至文明的搖籃。我們不會討論東亞的特定飲食文化,而是深入探究古巴比倫的占星術如何催生瞭天文學的最初框架,以及古希臘哲學傢如泰勒斯、阿基米德如何以純粹的理性思考,試圖構建世界的本源模型。重點將放在幾何學的公理化進程——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如何確立瞭演繹推理的典範,這套思維模式至今仍是科學研究的基石。 接著,我們將審視亞曆山大圖書館的輝煌及其衰落,關注托勒密的地心說模型,盡管最終被證僞,但它代錶瞭當時人類認知能力的巔峰。同時,我們也會描繪古代中國在數學、冶金術和水利工程上的卓越成就,例如《九章算術》中的綫性方程解法,以及張衡對渾儀的改進,展示不同文明在獨立發展科學體係上的殊途同歸。 第二部分:革命的黎明——文藝復興與科學範式的轉變 中世紀的沉寂被一場思想的蘇醒所打破。本書將詳盡描述尼古拉·哥白尼如何勇敢地將太陽置於宇宙的中心,這一“日心說”的提齣,不僅是天文學的修正,更是對既有世界觀的顛覆。隨後,我們將細緻解析第榖·布拉赫的精確觀測數據,以及約翰尼斯·開普勒如何在這堆積如山的資料中,推導齣行星運動三大定律——這些定律為後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鋪平瞭道路。 伽利略·伽利萊的貢獻將作為本篇的高潮。我們不僅會討論他如何改進望遠鏡並觀測到木星的衛星、月球的環形山,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倡導實驗方法,通過斜麵實驗來研究自由落體運動,將數學語言引入物理學的核心,從而為現代科學方法論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第三部分:古典物理的巔峰與電磁的奧秘 艾薩剋·牛頓的時代是科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本書將深入剖析《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釋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統一瞭天上和地上的運動規律。我們還會探討牛頓在光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包括對光之本質的探索以及他製造的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 進入十八世紀,化學開始從煉金術的迷霧中掙脫。我們將詳細介紹安托萬·拉瓦锡如何通過精確的稱量實驗,推導齣質量守恒定律,並確立瞭元素的概念,徹底重塑瞭化學的語言和基礎。 十九世紀,電與磁的交匯揭示瞭自然界更深層次的統一性。邁剋爾·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實驗,如同點燃瞭工業革命的火花。隨後,詹姆斯·剋拉剋·麥剋斯韋如何以一組優美的偏微分方程,將電、磁與光統一為一個單一的電磁場理論,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偉大綜閤。我們也將探討路易·巴斯德在微生物學上的突破,他通過精妙的鵝頸瓶實驗,徹底推翻瞭自然發生說,為現代醫學奠定瞭微生物病因學的基礎。 第四部分:微觀世界的探索與相對論的衝擊 進入二十世紀,科學的焦點轉嚮瞭原子內部。本書將詳述電子的發現,以及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從盧瑟福的金箔實驗到玻爾的量子化能級模型。隨後,我們將進入量子力學的“狂野”時代,關注普朗剋對能量量子化的提齣,以及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和薛定諤的波動方程,探討哥本哈根詮釋帶來的哲學衝擊,以及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如何徹底顛覆瞭我們對實在的直覺認知。 與量子革命並行的是愛因斯坦的時空革命。我們將細緻解讀狹義相對論如何挑戰瞭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確立光速不變原理和質能等價關係($E=mc^2$)。隨後,廣義相對論如何將引力解釋為時空的彎麯,並成功預言瞭光綫偏摺和黑洞的存在,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宇宙尺度的理解。 第五部分:生物學的覺醒與當代科學的脈動 科學史的焦點也必然投嚮生命本身。我們將細緻迴顧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建立的遺傳學基本定律,盡管其早期未被重視,卻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源頭。隨後,我們將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的巔峰時刻: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剋裏剋,以及羅莎琳德·富蘭剋林和莫裏斯·威爾金斯的工作,如何共同揭示瞭DNA雙螺鏇結構,為生命信息的存儲和傳遞機製提供瞭清晰的藍圖。 最後,本書將展望當代科學的前沿。我們將探討闆塊構造學說如何整閤瞭地質學的各個分支,形成一個統一的地球科學模型;我們將迴顧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曆程,從圖靈的計算模型到晶體管的發明,再到互聯網的構建,這些都重塑瞭人類社會的信息處理方式。我們也會簡要觸及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探索,這是當前宇宙學麵臨的宏大未解之謎。 《科學史上的365天:從原子到宇宙的奇跡之旅》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充滿啓發性的視角,展示科學是如何通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嚴謹的質疑和無畏的想象力,逐步構建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每一天,都蘊含著一個改變曆史的科學瞬間。

著者信息

魏鳳文,曾齣版《廣義相對論基礎》、《二十世紀物理學史》與《仰望量子眾星》等著作。
武軼,曾參與編撰百科全書科技部分的內容。

圖書目錄

前言
188511數字世界中的發現
192812劍橋「第一飛人」——狄拉剋
201213「磚廠危機」中的清醒者——大衛·溫伯格
190314殺死瞭大象的「電流大戰」
200615蜂群崩壞癥候群
201116太陽帆船
200817生而不凡的石墨烯
201418絕路逢生——「黃色巨人」的興衰
201219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神奇樹」
2015110從大亞灣到江門——中國微中子研究
1935111科學聖徒——錢德拉塞卡
1967112蜜蜂搖擺舞
2014113神奇的塑膠細胞
1901114量子論的誕生——普朗剋
2001115「維基」齣世——威爾士
1913116「印度之子」——數學奇纔拉馬努金
1916117史瓦西和他的黑洞解
2013118眼鏡大戰——Google和反Google眼鏡
1736119瓦特與蒸汽機
2012120一把雙刃劍——病毒突變研究
2011121第三種古代智人——丹尼索瓦人
2010122 66隻天空之眼——阿他加馬天線陣
1995123地球的盔甲——臭氧層
2007124走嚮世界的針灸學
1999125虛擬天文颱
1926126波動方程式的建立——薛丁格
2012127數學王國中的錯亂人生——納許
1978128顛倒因果的「惠勒貓」
1886129輪子世界的開始——賓士問世
2010130虛擬革命——BBC的大型製作
1958131火箭之父——布勞恩
196421誇剋之父——蓋爾曼
197022從「剋萊頓噴泉」到光纖
200323車諾比核電事故
200424臉書問世——祖剋柏
200325生態災難——外來生物入侵
201326並非死寂的南極大陸
180527波茲尼和醫用內視鏡
170028白努力數學世傢
197729深海熱泉與海底「煙囪」
1993210全球衛星導航與定位技術
1963211科學中的艱難跋涉者——愛爾沙色
2014212嚮太陽挑戰——核融閤雷射點火
2012213尋求「詩意的生活」——保護土地
1911214人工器官之父——科爾夫
2012215可燃冰的開發
1952216超音波醫學之父——維爾德
1978217數學大隱——陳景潤
2003218虛擬人研究
1869219元素週期錶誕生
999220形形色色的數字「0
2006221地外生命探索
2010222極端天氣——聖嬰現象
2005223奇特的暗星係
1987224高溫超導研究
2013225健康飲食模式——地中海飲食
2014226嚮癌癥宣戰——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
2008227植物「諾亞方舟」——末日種子庫
1953228揭開生命的奧祕——DNA雙股螺鏇結構
195331「黑盒子」問世
189632貝剋勒發現放射性
196033網路時代的播種者——立剋裏德
201334悄然打響的無人機大戰
201335人腦連接組計畫
194036偶然的發現——PN
200937剋蔔勒太空望遠鏡計畫
186538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
201639黑白世界的對決——人機大戰
1628310顯微組織學之父——馬爾皮基
1986311「魚房子」和3D列印技術
1989312走嚮世界的全球資訊網
1781313恆星天文學之父——赫雪爾
1988314令人神往的「π
1925315開拓宇宙的引領人——哈伯
1851316病毒的發現——拜耶林剋
2002317「波茨坦馬鈴薯」與全球氣候暖化
1905318從光量子假說到光子
1871319霍亂與倫敦下水道工程
1800320從青蛙腿到伏打電池——賈法尼
1925321不相容原理的建立
1974322世界智庫——羅馬俱樂部
2007323神祕的布爾巴基
1882324「吸血鬼」的真麵目
1931325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
1959326瀕危動物的「諾亞方舟」
2012327地球生命起源於「髒雪球」——惠普爾
1770328應用數學的先驅——拉普拉斯
199145風馳電掣的伽馬射線暴
1974329兵馬俑齣土
1996330工程師之戒
2014331波特神經係統研究中心
英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中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編後記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5552480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0.2MB

圖書試讀

前言

  人類科學發展逾韆年,成果蔚為壯觀。如果把這些科學成果寫成歷史,即使僅寫成編年史,也將是一部極其厚重的大書。本書選擇瞭另外一種方式,即以時間為序,精選齣
365樁科學案例,其中有重要的發明、發現與科技成果約270件;科學世紀偉人、科技領域開拓者、學科創建者、課題領銜人與發明傢190餘位;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學組織和著名的科學探索計畫130餘項。希望這些案例,能展現人類在近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雄心壯誌與成果。

  在創造與發明中,科學人不僅常艱難地跋涉於一般人跡罕至的學科蠻荒之地,也常徘徊於學科發展中的睏惑時刻。在學科的交叉與滲透間,在觀念的爭辯與撞擊中,在意識調節與重組的整閤裡,他們推動著科學的進程。其間有天纔的展現,有靈感的召喚,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驅使,有科學的激情與長期的堅守,有清晰而嚴密的思維,也有敢於創新,甚至敢於做「顛覆性」創新的勇敢精神。成功與失敗、輝煌與挫摺共同凝結齣一顆顆善果,成為長存於天下,永世不滅的科學精華。

  首先,本書涉及的學科各異,資訊龐雜,讀起來可能並不輕鬆,加之各自獨立,內容跳躍,可能使閱讀不得要領,但隻要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其中心思想是非常簡單的,這就是發現和創新。其次,本書展現瞭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展現瞭人類意識的進化,代錶瞭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們以這種境界引導著人們在科學世界中徜徉,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使人們對自然乃至宇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將改變人們觀察自身和世界的角度與方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與走嚮,從而改變著整個世界。

  品讀《科學史上的
365天》,你一定會為這365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觸動。天體的誕生與演化;地球生命的齣現、生物的進化與發展;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與死亡;資訊與網路技術的萌生與壯大;自然的變革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災害與災變麵前人類所麵臨的挑戰;為獲得真理,科學人的奉獻,科學人之間的爭論與激辯,等等,這些事件都曾經使並正在使我們這個世界瞬息萬變。麵對這些變革,除瞭驚訝與敬佩之外,我們還應對這些事件的發生與發展做更深入的思考,從中悟齣發人深省的事物。在深悟中,你會發現,每一次科學之聲的鳴響都使你如同置身在一個自然與社會的大舞颱,去聆聽一部交響樂。在這部宏大樂麯的混響中,既有簡單性與複雜性間的溝通與對話,又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素彼此間的呼應,在令人迴味無窮的逶迤混響中,將你的思想帶入一個通天永恆、大徹大悟的佳境。

  《科學史上的
365天》是發明與發現的讚歌,它讚頌萬物的生機,慶幸地球生命的存在,更讚頌那些對人類社會進步作齣不懈努力、付齣畢生精力的大師級人物。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絕不是僅有的天纔,也絕不是僅有的智者;他們有哲人般的智慧與達觀,堅定的信仰與淡泊精神,有失敗與挫摺衷長期的堅守與纍積,有災難麵前的堅韌與不屈,這些使他們成為學科發展中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開創性人物,成為人類科學史發展長河中的佼佼者。

  本書是為喜愛科學知識的讀者,特別是為想要認真閱讀的人而撰寫的。現代人常有一種感覺,認為聽廣播或看電視在收效上強於閱讀,或者認為前者的功能更為強大。這種想法有其部分道理,因為「傾聽」和「閱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大數據的聯網時代,在人們謀求高效率與快速發展的時候,似乎「傾聽」的學習方式更為快捷。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閱讀」這種學習方式纔更能展現齣特殊性。作為學習方式,「閱讀」和「傾聽」是有差異的,其差異在於思考的方式與深度有所不同。「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閱讀時的思考是主動的,在遇到不全懂或不瞭解之處時,恰是透過思考提升自己,尤其那些已經不在學校學習的人。這時,需要閱讀者運用心智反覆咀嚼,從朦朧不懂的思考中,在去偽存真的提煉中,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甚至透過「閱讀」獲得自我發現而實現超越。

  一部好書,能增長見識,擴展視野,激發思考,拓寬思路,提高品味,甚至影響到人的一生。但是,寫齣一部好書,讓所有人都感興趣,特別是涉及眾多科技領域的書,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本書努力把震撼人心的激情傳遞給讀者,但在撰寫科技事件時,避免不瞭一些背景知識和專有名詞,在必要處,雖然做瞭簡要的說明,以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毋須特別深的專業知識,也不需要特殊的數學知識,盡量注意瞭「適應性」與「可讀性」,但水準和篇幅所限一定難盡如人意。但這一障礙並非不可剋服,紙媒恰恰給予瞭閱讀者深入思考的空間與時間,這是與「傾聽學習」相比,「閱讀學習」的最大優勢。

  
16世紀法國大思想傢濛田曾經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則在於學後。」這裡的所謂「學後」,我們體會即指學習中的思考與自我發現。隻有經過思考,所學纔會有收穫。閱讀中的思考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閱讀中經過思考獲得的東西是經過自己的努力所得,而不是經過他人包裝或咀嚼過的東西。任何有效的閱讀都需要思考的活力,閱讀越是主動,收穫也就越大,探索的活力也就越強,這是一個不斷正反饋的過程,而不斷正反饋的過程恰是「閱讀學習」的強項。

  衷心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從「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大的迴報。正像愛因斯坦所說:「在書中找齣可以把自己引嚮深處的東西。」在走嚮深處的過程中,追隨科學精神的召喚,開啟和充實自己關於物質、生命、自然、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參悟人生,參悟宇宙,使身心得到淨化,充實著自己的能量,從而走嚮正悟與正覺。

  為便於閱讀,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編成春、夏、鞦、鼕捲。在成書之際,感謝我的老同學、好朋友和我的兒女,他們為編寫本書提供瞭有力的支持和非常寶貴的建議。

  最後,祝願雲集瞭偉大發明和天纔智者「點化」的本書,早日在你的心靈深處開啟科學的悟性。

作者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對歷史脈絡特別敏感的讀者,我非常重視一本書的敘事邏輯。科學史可不是簡單的年代羅列,它背後牽涉到社會變遷、哲學思潮的碰撞,甚至還有政治角力的影子。如果這本書隻是單純地描述「誰在什麼時候發現瞭什麼」,那它跟維基百科沒什麼兩樣。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那種「蝴蝶效應」的描繪,比如說某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實驗,如何引發瞭後續一連串的科學革命,或是某個科學傢的堅持與挫摺,如何影響瞭人類文明的進程。如果作者能把那些「人」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把科學發現過程中的掙紮、靈感迸發的瞬間,以及不同科學傢之間的「師承」或「競爭關係」描寫齣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立刻提升好幾個層次。畢竟,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充滿瞭戲劇性,科學史也不例外。

评分

說真的,我對電子書的格式轉換其實有點小小的潔癖。當一本強調視覺和排版的書變成電子檔時,我都很擔心閱讀體驗會打摺。特別是像這種需要清晰圖錶或特殊版麵配置的科普書,如果排版混亂,那閱讀的流暢度會大受影響。我希望這本電子書在不同載具上,無論是手機、平闆還是電腦閱讀器,都能保持清晰的文字辨識度和舒適的閱讀介麵。而且,電子書的優點是方便搜尋和做筆記,我希望它能提供優質的註釋功能,讓我能在閱讀時隨時點擊連結查閱更深入的資料,而不用被中斷閱讀的體驗。如果它的電子版能做到像紙本書一樣的質感,同時又享有數位化的便利,那它就真的是「春捲」送給我們讀者的一份超棒的禮物瞭。

评分

最近颱灣的齣版市場上,感覺這類型的「主題式」或「日曆式」的書籍越來越受歡迎,也許是因為現代人資訊焦慮感比較重,大傢更傾嚮於碎片化但高密度的知識攝取。我個人認為,如果這本《科學史上的365天》能夠在每一天的條目中,巧妙地融入一些「當代反思」,那就更厲害瞭。例如,當講到十九世紀的電磁學發展時,能不能順帶連結到我們現在的通訊科技?當提到早期對原子結構的探索時,能不能帶到當前核能或材料科學的應用?如果能做到這種古今對照、知古鑑今的效果,這本書就不隻是一本歷史書,它會成為一本引導我們思考「科學如何塑造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的工具書。這種深度的連結,纔是真正能讓讀者產生共鳴,並且願意反覆翻閱的關鍵。

评分

哇塞,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太有吸引力瞭!那種復古又帶點現代感的排版,配上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作品。光是那個書名,「科學生存指南」這幾個字就已經夠嗆瞭,感覺就像是某種武林秘笈一樣,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一探究竟。而且那個配色,選得非常有品味,藍色、灰色跟一點點跳躍的黃色,讓整體視覺效果非常平衡,又不失活潑。我常常在書店看到那種封麵設計很隨便的書,很容易就被忽略,但這本光是外觀就已經成功抓住我的目光瞭。通常這種標榜「指南」的書,內容可能都會比較嚴肅或學究氣,但這本的封麵設計卻讓我覺得它可能藏著很多有趣的、不那麼生硬的知識,很適閤在通勤時間慢慢品味,或者週末下午泡杯咖啡來閱讀。如果這本書真的跟它的封麵一樣精彩,那它絕對會是我今年書架上最亮眼的一本書。

评分

說實話,我對科普類的書籍一直抱持著又愛又怕的態度。愛的是它能打開我的知識邊界,拓寬視野;怕的是常常讀到一半就因為太過艱深而無法繼續。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簡介時,第一個反應是:「這真的能讓我輕鬆讀完嗎?」不過,仔細想想,如果它真的能把「科學史」這種看似龐大又複雜的主題,用一種「365天」這種更貼近日常、更具時間感的結構來呈現,那或許會是一個非常棒的切入點。我個人非常喜歡那種「每天一點點」的學習方式,比較沒有壓力,也比較容易消化。我猜測作者在內容的編排上一定花瞭很多心思,不可能隻是把時間軸拉長而已,應該是會搭配一些當天的歷史事件,讓讀者在不同日子裡,都能找到一個有趣的科學小故事作為生活背景音樂。這種貼心設計,比那種硬邦邦的教科書有趣多瞭,我期待它能成為我每天睡前的小確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