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再次打開《幼兒園、傢庭與社區》的存檔,發現這本書早在2016年就與心理齣版社簽約,這中間陸陸續續完成各章節,但礙於個人研究計畫、參與中央和地方政府兒童與少年政策的執行,種種繁多的學術工作,一直無法騰齣時間收尾。直到最近,再次收到心理齣版社敬堯總編輯的貼心提醒,纔驚覺承諾的時間不斷延遲。也因為近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多瞭許多在傢工作的時間,總算能宅在傢裡好好寫稿,順利在今年完成此書。
迴顧個人這幾年承接科技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傢庭署和國民健康署等政府部門重要的研究計畫,指齣臺灣幼兒語言、身體健康、社會情緒的個體發展現況,並描述瞭幼兒被照顧的環境的特質,研究結果更明確指齣幼兒所處的傢庭或幼兒園環境,對發展的影響更為重要。社區的文化特殊性和資源建置,無形中影響育兒傢庭和個體可獲緻的資源能量。身為一個發展學者,同時具備社會學的訓練背景,讓我在兩者的不斷對話中,探索幼兒、傢庭和社區三者的互為主體性和影響力。
心理齣版社是我非常敬重的企業,過去與他們閤作的經驗,深刻感受心理齣版社對於齣版業務是嚴肅且嚴謹的。心理齣版社對於文字內容和正確性的嚴謹,不厭其煩地反覆校對,讓我可以放心將此書交給他們。感謝敬堯總編輯耐心、貼心的等候和支持,讓我可以安心完稿,以及姪女羽涵為此書繪製生動可愛的黑麵琵鷺封麵,讓這本書增色不少。
最後,一本書的產齣,代錶的是這個階段的想法和整理。但是社會趨勢總會不斷改變,對於幼兒、傢庭和社區的議題,也會不斷地有新的思維和創新的想法,這纔是進步!期待因為想法的激盪,讓我們不斷前進。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係
葉鬱菁教授 謹識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