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讀書 (電子書)

會讀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培珽
图书标签:
  • 阅读技巧
  • 学习方法
  • 电子书
  • 自我提升
  • 效率提升
  • 时间管理
  • 读书笔记
  • 知识管理
  • 个人成长
  • 思维导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汪培珽終於要談「用功讀書」這件事了。

  明明知道,這將是她寫作生涯裡,最暢銷的一本書,卻排在這麼後面才寫;
  因為她知道光是「會讀書」,在這個時代,也可能是最危險的。

  父母從容面對孩子學業的30個觀念,是本書的重點。
  汪培珽還寫了五封信給家長和孩子,
  其中兩封,應該沒有父母不想知道裡面寫了什麼──

  第一封信:為什麼要用功讀書
  第二封信:騙自己用功讀書的方法

  「為什麼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它至今仍是個謎。
  我可以不會讀書,但是我不能不上進。
  不上進,只會剝奪我人生原本就有的快樂。」汪培珽說。

  如果父母一心只想看到怎麼讓孩子成績好、分數高、考進一流學府的方法,
  那麼我怕這本書會浪費你的時間。

  這裡只有心法,沒有方法。
  方法一定要自己花時間去摸索,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

  整本書談到了從容面對小學階段的30個觀念,
  或許你還可以自己看出來第31、32、33個。
  在我家姊姊弟弟還未進入小學一年級前,這些概念就已經在我的腦海裡成型了。

  不要問我為什麼事先知道這些事情,或許是上輩子,父母該做的錯事,
  全都被我犯過了,投胎時腦袋沒清空,於是自然地知道哪些錯誤不可以再犯。

  當我的小孩才剛進小學時,
  我就已經開設了「從容面對小學一年級的XX個秘密」這樣的課程。
  當時我的孩子什麼「成就」都沒有,我卻敢開課「教」別人;
  也就是說,這個人根本沒上過戰場,就想告訴別人要怎麼打仗才能活著回來,
  聽她的話,不是找死嗎?

  因為我全然相信——即使我根本看不到未來——
  當我相信我帶領孩子走的是正確的路,我就不管旁人說什麼,勇往直前就對了。
  最後,未來就在我眼前一點一點地出現,它們與我想像的幾乎沒有差距(好險)。

  你不相信也得相信,姊姊弟弟如今已經十幾歲了,
  有關學校裡的事情,我根本沒花什麼力氣在上面。
  因為孩子從父母身上需要看到的是「方向」,而不是方法。
  當父母的觀念是正確的,方向就會是正確的。

  至於方法,不管是大人想升官發財,還是小孩想用功讀書,都一樣,
  每個人都必須一邊過日子一邊去摸索出自己的來。
  別以為我不需要摸索,我到現在還在摸索,因為小孩又不是雕像,每天都在長大呢。

  「肯讀書」「會讀書」「書讀得好不好」只是一個概念的說法,
  當我們還在作學生階段,願意花時間去讀書和學習,就代表這個孩子是上進的。

  現代社會,人只有「會讀書」這一項能力,當然是行不通的。
  可是,這整本書裡,我想先只談一件事:
  父母應該如何從容面對小孩學業問題的30個觀念。

  當父母的觀念是正確的,才是整個國家的教育可以愈來愈進步的基礎。

  除了觀念,汪培珽還寫了5封信──
  因為她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為什麼要用功讀書」的道理。

  【給「小學一年級孩子家長」的一封信】──父母慢慢走,孩子才能從容跟上
  【給「國中一年級孩子家長」的一封信】──鼓勵、陪伴、不放棄

  【給國中生的第一封信】──為什麼要用功讀書?
  【給國中生的第二封信】──騙自己用功讀書的方法

  【給父母和孩子雙方的一封信】──如果我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呢?

  最後有九個Q & A,那是家有小學生的父母,最頻繁出現的疑問。
  其實父母問來問去都深入不到問題的底層。
  問題的最底層,應該是最後一個觀念說的:

  培養孩子還很重要,但親子間的感情濃度才是這場關係裡,最珍貴的地方。

《时光的碎片:一位旅行者眼中的世界变迁》 作者: 陈默 出版社: 远方文化 ISBN: 978-7-5555-1234-5 页数: 480页 定价: 88.00元 --- 内容简介 《时光的碎片:一位旅行者眼中的世界变迁》并非一本传统的游记,它更像是一部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编织而成的个人历史观察录。作者陈默,一位浸淫世界各地数十载的资深旅行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在过去三十年间,于地球上不同角落所目睹的那些深刻而微妙的时代更迭。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比性”与“深度观察”。陈默摒弃了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记录,而是选择在特定地点进行长期的驻留,追踪社会、环境、经济乃至人们精神面貌的细微变化。他记录的不是一个静态的风景,而是一条动态的河流。 第一部分:古老的回响与现代的冲击 开篇部分,作者将读者带回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东南亚与东欧。他描绘了柏林墙倒塌后柏林街头那种混合着解放感与迷茫的氛围,记录了当时波兰小镇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化浪潮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挣扎。 在亚洲部分,陈默深入湄公河三角洲的稻田,记录了传统水稻种植文化如何被大规模工业化农业模式侵蚀的过程。他访谈了那些世代靠河为生却面临生计转型的渔民和农民,他们的眼神中交织着对新机遇的渴望与对逝去传统的复杂情感。这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经济发展在带来物质富裕的同时,如何无声地重塑了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社区结构。 第二部分:城市脉络的生长与消亡 本书的第二辑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双面性”。陈默在孟买和上海等新兴大都市中穿梭,一方面赞叹于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他也深入那些被快速扩张的城市边缘化的人群——流动工人、被拆迁的居民——他们的故事揭示了繁荣背后的社会代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记忆空间”的关注。他记录了若干个被拆除或改造的历史街区。例如,对一个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在一次城市更新项目中消失的古老集市的细致描绘,那里的气味、声音、邻里间的互动,都在钢筋水泥的替换中化为泡影。他试图通过文字,为这些消逝的“场所精神”建立一座数字纪念碑。 第三部分:自然边界的退缩与重塑 旅行的视角转向了环境议题。陈默前往了冰岛的冰川边缘、亚马逊雨林深处以及地中海沿岸。他没有采用说教的口吻,而是通过记录地质学家和当地原住民的口述,展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不可逆影响。 在冰岛,他对比了二十年前和近期的照片,记录了冰舌以惊人的速度后退,那种视觉上的震撼远胜于任何数据报告。在亚马逊,他记录了非法采伐者与保护主义者之间的微妙冲突,揭示了保护生态与满足当下资源需求之间的伦理困境。 第四部分:连接与隔离:数字时代的人性景观 随着篇幅的推进,我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陈默开始审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人类连接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他记录了在东京的咖啡馆里,人们各自低头沉浸在屏幕中的景象,对比了三十年前,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眼神交流和自发对话的热络。 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技术,而是试图理解“连接”的质量。通过对偏远社区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观察,以及对在线社群中身份构建的分析,作者探讨了技术如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了孤独感和信息茧房效应。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锚点 全书的最后,陈默回望这趟漫长的旅程,他意识到世界从未真正“稳定”过,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然而,在这一切快速流转之中,他发现了一些难以磨灭的“锚点”——人类最基本的善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代代相传的口头故事。 《时光的碎片》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它既是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挽歌,也是对未来变局的审慎展望。这本书适合所有对历史变迁、社会观察和深度旅行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关于作者: 陈默,著名旅行文学作家、独立文化研究者。早年毕业于历史系,后游历全球六十余个国家。他的作品以对社会肌理的细致描摹和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而著称。他擅长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中,捕捉到个体命运的微小转折。 推荐语: “陈默的文字,拥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和诗人般的情感,他记录的不是地图上的点,而是时间在人类生命中留下的深刻的褶皱。”—— 著名历史学家 李光远 “读完此书,你将不再只看到眼前的风景,而是看到风景背后,那股看不见、摸不着却汹涌澎湃的时代洪流。”—— 国际地理学会 荣誉会员 张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輯一  從容面對孩子學業問題的30個觀念

希望孩子上台大、進哈佛嗎?
姊姊,六乘九是多少
弟弟,祝你功課不好
比分數還有用的東西
自動自發
功課責任歸屬
自己嚇自己
注音符號
主動閱讀
聯絡簿
寫字
請別這麼斤斤計較。
沒事別贏在起跑點上
功課太多
名次
誰說要預習
對孩子有所期望
開計程車就好
挽回脫序的孩子
不是只有功課需要關心
考試
盯緊
分數
讀書第二
測驗卷
寫作文
期望與年齡成正比
老師也需要鼓勵
填補空白的能力
小學課本
文具不是玩具
催促
考試不拿錢
讓孩子遠離「急功近利」
這才是贏在起跑點
說故事

輯二 我想寫信寄給你

給「小學一年級孩子家長」的一封信
父母慢慢走,孩子才能從容跟上
給「國中一年級孩子家長」的一封信
鼓勵、陪伴、不放棄
給國中生的第一封信
為什麼要用功讀書?
給國中生的第二封信
騙自己用功讀書的方法
給父母和孩子雙方的一封信
如果我的孩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呢?

專輯三 Q&A

寫功課拖拖拉拉
不想孩子重蹈覆轍
誰的成就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會讓孩子寫評量嗎?
 讓大人更順眼
 安心的方法
關心不必做給別人看
成績突然退步好多
超前就會產生優越感?
不喜歡書寫不代表沒有學習興趣
我討厭當嚴格的父母
發呆很好
看遠一點

後記:四件小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897154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9.2MB

图书试读

序言

功課好比較輕鬆


  那天我開車送十四歲的弟弟上學,當他嘴裡吐出「功課好比較輕鬆」這句話時,我馬上就懂了。
  他從小花在功課讀書上的時間,不多,但是他的成績一向沒問題。
  升上國中後,讀書不能不花時間了,但是他不願意,所以成績往下掉。
  他不喜歡往下掉的成績,但還是不願意多花時間在功課上。

  「弟弟,你不是沒有讀書的頭腦,多花時間,成績就沒問題。」我說。
  「我知道。」他說。
  「那你為什麼不?」我說。
  「我不想。」他說。
  「那你什麼時候要開始用功?」我說。
  「等我想的時候。」他說。

  他成績不好嗎?沒有,只是不夠盡力。
  於是每次成績單發下來時,同樣的「對話」,我們母子倆又會重複一遍。
  漸漸地,他會說:「我有用功了。但是還不夠。」
  漸漸地,他會說:「我有用功了。我有多花時間了。」

  這學期的成績單還沒發下來,他就知道,這次的成績他比較滿意。
  他先隨口跟媽媽報告自己估計的成績,媽媽也替他高興。
  幾分鐘靜默後,他自言自語地說:「功課好比較輕鬆。」

  我說:「因為你也希望功課好。之前不肯花時間讀,玩起來也無法放輕鬆;現在成績好了,玩起來也心安理得。你是這個意思,對嗎?」

  「可能是。」他說。

  他的感覺,可能不代表全部學生的感覺,但值得參考。
  我從小就是一個功課好會讀書的孩子,但我不記得我感到辛苦過。
  我弟從小就是一個不花時間讀書功課不好的孩子,但我卻從沒感覺他輕鬆過。

  入社會工作後,我總是認真努力上進負責,這麼做只會帶給我幸福滿足的感覺。
  我也從來不認為,工作打渾摸魚叫輕鬆。
  最可怕的工作,應該就是「無事可做」的工作吧。人生也一樣。

  很多年前,有一次帶著姊姊弟弟坐飛機出國旅行。
  他們是幸福的孩子,童年裡都是玩樂。
  我隨意翻看飛機椅背口袋裡的雜誌,那種可有可無的雜誌,
  有張照片好像是從飛機窗外飛進來似的,當場「嚇」著了我。
  顧不得公民與道德,毫不猶豫地撕下它,馬上傳給三個位置外的姊姊看。
  然後示意姊姊也拿給弟弟看一眼。那時姊姊可能才剛上國中。
  我知道照片裡是一個很多孩子無法想像的世界。
  我毫不隱瞞地就是想告訴我最愛的兩個人:

  有機會讀書,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當時,我不知道我可以完成這本書;
  更不知道有一天我會買下這張照片的版權,做成這本書的書封。
  一切都好像做夢般不實際。
  但是做夢之後,接著就是要努力。不然,夢永遠不可能實現。

  「會讀書」當書名,我只是取其簡單好記易明白。
  我可以不會讀書,但我不能不上進。
  不上進,只會剝奪我人生原本就有的快樂。

後記

四件小事


  1不是不提

  有一天,我在部落格上看到一則留言,這下我才知道,原來我沒提過這件事。那天可能是我說的議題跟讀書有關吧,有位媽媽就發問:

  「汪老師,你的書裡從來沒提過『成績』這件事,它不重要嗎?」

  唉呀,成績怎麼會不重要呢?一百分和六十分,讓你選一個放進孩子的成績單上,你會選六十分嗎?不是不重要,而是還有比它更重要的事情,我必須先說。

  愛孩子的父母,誰不希望幫孩子鋪一條更順暢的人生道路。把書讀好,取得好成績,不能保證什麼,但是世界人類的運行規則告訴我們:會讀書的,比不會讀書的,將來的選擇多更多。

  鋪路,也是有先後順序的。我希望孩子成績好,但我不能超之過及。當小孩的年齡還需要從玩樂中學習時,我就不能填鴨;當小孩還需要大量跑跑跳跳的時候,我就不能老將小孩往補習班送。有些事情看不到短期效果,但卻有長遠的影響力,例如,多幫小孩唸故事書,我就必須先說《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有些事情有急迫性,例如,人格養成,我就必須先說《管教啊,管教》。有些事情關係一輩子的幸福,例如,親子關係,我就必須先說《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我明明知道這本書,一定是我所有書裡最暢銷的一本,但我卻排到第十本才寫。因為前面的事情沒做好,後面的事做了也是白做;或是說,前面的事情做好後,後面的事就能水到渠成。

  用功讀書,太重要了;它根本就是小孩的重大責任之一。我家姊姊弟弟用功嗎?我不想告訴你,因為他們不是給人比較的對象。但我很肯定的是,他們都是對自己有期許、肯上進的人。

  我要求的不多,只期望他們能「當個肯上進的人」,這樣就夠了。

  2寫封信寄給孩子

  我從來沒給孩子寫過信,或許是我懶惰,或許是我們的溝通管道一向順暢。我總是一個願意聽孩子說話的媽媽,除非孩子不願意說,那就不勉強了。

  雖然姊姊弟弟在剛進入青少年時,我也遇到了他們不太願意跟媽媽說話的「困境」,但親子間的溝通管道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來的,所以它也不會毀於一旦;而且我們之間的溝通管道一直是順暢的,所以困境不再是困境。

  如果跟孩子的溝通已經走入了死胡同,也就是說,雙方只要一談起什麼正事,就會開始吵架,或是孩子根本不願意開口,連吵架都懶得理你時,建議你寫信給孩子,這或許是另一個溝通管道。

  怎麼寫?很簡單,心裡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完之後,再將「我多麼辛苦、你多麼不孝」之類的抱怨、責備、傷心、失望的句子,大筆一揮,全部刪除。那些東西,說給心理醫生聽就好,不必說給孩子聽。說了也只有反效果。你愛他,就從鼓勵開始。

  每次都只說一件事。從你愛他開始說起,從他們小時候的愉快時光說起,最後再說你想說的道理。這道理,不是批評孩子的話,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例如,做學生的,要用功讀書;例如,打電動不可以佔據休息時間的全部;例如,人生除了玩樂,還要工作,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父母將自己心裡的想法,化為文字。即使孩子看了不理會,也沒關係,別失望。寫信給你,就已表達了父母關愛之情了。我相信,久了,孩子一定會懂的。當一個人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意時,你們之間的溝通管道,才得以打開。

  太多父母對孩子表達愛意時,第一個動作是,給錢。別以為孩子是這麼好收買的。父母只知道用錢來收買孩子,表示你們的溝通管道早已封閉了。

  記住:寫給孩子的信,是以「愛」開頭,以「鼓勵」結尾。每天一封,或是每個月一封,都好,只要父母的愛意不斷絕,不論孩子走上哪條路,心裡終有一塊地方是幸福的。

  3終於等到你愛玩了

  孩子國中之前,我不將注意力放在成績上。但是,對於他們的學習態度,我是用嚴格的標準在把關的。是什麼樣的學習態度呢?跟學校有關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功課有沒有寫好?老師交代的事情有沒有認真看待?對於難看的成績,自己有沒有想要進步?……如果孩子這些事情都做到了,即使孩子放學後只花二十分鐘在作業上,其他的時間你要怎麼玩(我家沒有電玩),我都不反對。因為,玩,也是小孩另一項重大的「責任」。

  姊姊弟弟就是這樣玩大的,而且成績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姊姊外向的個性,進入國中後,更是「愛玩」,生活圈也從家庭擴大到朋友,於是我開始「收繩」。我收繩的方法不是逼迫她用功,我「動之以情、訴之以理」,於是她的成績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內」打轉。但是,進入國中的弟弟,卻沒有將朋友納入自己的生活圈裡。放學回家後,還是以家庭為生活空間,放假的日子,也不見跟同學出去……這不是父母夢寐以求的事嗎?大把時間,剛好拿來用功讀書啊。

  我認為用功讀書很重要,但是,它不能是唯一的事情。弟弟的生活圈並沒有隨年齡而擴大,我不敢多說一句。青少年的孩子,是性情大變期,所以父母少說話多觀察,應該是比較聰明的作法。我等啊等,等啊等,等了整整一年,前天是星期四,晚上睡前,弟弟說:「我明天放學不回來吃飯,要跟同學出去。」我暗喜。

  星期五玩到晚上九點才回家,他又說:「明天我還要跟同學出去,我要跟他們一起去溜滑板。我可以買一個給自己嗎?」

  我差點喜極而泣。看到孩子終於變成一個「愛玩」的人,我比看到他「用功讀書」還高興呢。

  愛玩,表示這個人生活有樂趣;用功讀書,表示這個孩子肯上進。兩者缺一不可。「愛玩」,也是孩子肯上進的動力之一。你有沒有發現這件事呢?

  4沒有例外

  你心中會不會有一個誤解:只有台灣孩子要面對殘酷的升學壓力,歐美的孩子,日子輕鬆許多。他們的生活環境,因為地廣人稀,再加上制度完善,日子沒有亞洲國家這麼緊張,是肯定的。但是,你以為歐美國家的孩子,功課好、成績棒的,都不需要用功讀書嗎?絕不是。全世界想要進入一流大學的孩子,不論你在哪個國家都一樣,每一個都需要用功讀書。或許他們不像我們有這麼多背的東西,但是,他們努力的程度,絕對不會比我們少。

  說到死背,也不要一聽到這個詞就像遇到洪水猛獸一樣,全世界想要進入一流大學的孩子,哪一個不需要死背呢?死背,其實代表了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當人類還沒發明比考試制度更好的方法時,你願意多花時間在功課上面,你的機會就是比別人多。

  親愛的孩子,不要以為全世界只有你最可憐,整天只能用功讀書。其實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揹書包去上學,就是他們最幸福的事了。這本書的書封的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明。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唷,這本「會讀書」電子書,我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畢竟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平板,真正能靜下心來「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別說要讀出個所以然來。我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櫃,發現好多以前買的實體書都積灰塵了,電子書雖然方便,但好像少了點儀式感,不過這本書既然是電子版,想必內容也會比較跟得上時代吧。我猜想,作者可能想傳達的不是單純的「如何讀書」,而是探討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我們該如何篩選、吸收知識,並且真正內化,而不是像滑手機一樣,滑過去就忘了。也許,書裡會教一些時間管理、專注力訓練的小技巧,畢竟現在的誘惑太多了,光是社交媒體的通知就能讓人分心好幾次。我很期待它能給我一些實際操作上的建議,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畢竟書名這麼直白,就是要讓人「會讀」。希望讀完之後,我能擺脫那種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窘境,真正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負擔。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類型的書總有一種「標準化」的恐懼。感覺很多作者都只是把各種名人名言、成功學的SOP包裝一下,然後冠上一個吸引人的書名就拿出來賣了。這本「會讀書」如果只是停留在「每天早上五點起床閱讀聖經」這種老生常談,那實在太無聊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針對不同類型讀者群的客製化策略**。舉例來說,一個理工背景的讀者和一個文學系的讀者,他們讀書的目的和吸收方式肯定不同吧?理工人可能需要更結構化的筆記系統,文學愛好者或許需要更多關於文本細讀和情感連結的引導。如果這本書能跳脫單一視角,提供一個類似「閱讀風格測驗」的東西,然後根據結果給予不同的閱讀路徑建議,那才會讓我驚呼:「哇,這本書真的有在用心!」否則,它和網路上隨便一篇教人如何「高效學習」的文章,本質上沒有區別。

评分

這本「會讀書」電子書,標題看起來頗具野心,但說實話,市面上講「如何提升閱讀效率」的書籍已經多如牛毛了,我有點懷疑它到底能端出什麼新東西。不過,如果它能跳脫傳統的速讀技巧,而是從更深層次,比如**思維模式的轉變**來切入,那或許還值得一看。畢竟,很多人以為讀書就是把字看完,但真正的高手,他們看的其實是作者的邏輯脈絡和潛在的假設。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批判性閱讀」?在現在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學會質疑文本背後的意圖,比單純吸收內容重要得多。如果這本書只是教你怎麼在三分鐘內掃完一本書,我可能會覺得有點膚淺。我比較希望它能引導我們去思考:**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它解決了我的哪個問題?** 如果內容能夠觸及這些層面,哪怕只是點到為止,也算成功了一半。畢竟,讀得多不代表學得多,讀得「對」才是關鍵。

评分

我最近在反思,現代人「讀書」的定義是不是已經變質了?以前讀書是一種沉澱,是一種與作者進行的深度對話;現在,很多時候它更像是一種社交貨幣,一種「我讀過這本書」的標籤。所以,這本「會讀書」電子書,如果能觸及**閱讀的「意義」層面**,而非僅止於「方法層面」,那將會是非常深刻的作品。它會不會探討,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如何保有閱讀的隱私性,如何不被「大家都在讀什麼」的潮流裹挾?會不會鼓勵讀者去讀那些「冷門的」、「不符合大眾口味的」書籍,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真正的「會讀書」,是學會如何「不被讀書」這件事所綁架**,是能夠從閱讀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變成一個只會引用書本的二手知識傳播者。如果能達到這個層次,那麼這本電子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書本本身的重量了。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用Kindle閱讀的重度使用者,我對任何主打「電子書」形式的產品都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這本「會讀書」既然是電子書,我猜它在排版和互動性上應該會有所著墨吧?例如,它會不會內建一些即時的筆記功能、高亮提示的進階應用,或是乾脆利用電子書的特性,植入一些相關的延伸閱讀連結?如果只是把實體書的內容硬塞進PDF或EPUB格式裡,那跟直接用手機看網路文章沒什麼兩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針對電子閱讀的**疲勞感**提出解決方案。長時間盯著螢幕看大部頭的書籍,眼睛真的會抗議。如果書裡有提供什麼護眼的小撇步,或者介紹一些輔助工具,那會讓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大加分。畢竟,閱讀是場馬拉松,硬體和軟體的搭配缺一不可,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精神上的鼓勵,更有實質的「操作介面」優化建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