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序
蕭仁隆憑藉著一股對詩文寫作的熱忱和天份,從德希達的解構理論、杜象的創作觀及後現代創作特性整理出非線文學特性;再融合古詩詞及新詩文獻演繹出一套新詩創作的趣味方法,我們稱之為「詩中詩」。所謂「詩中詩」意旨,即創作者必須在原始詩文本結構不變的型態之下,僅以減法方式刪除詩文本的特定文字。透過創作者對詩文本字詞之間的意境解讀,進行刪除或意境相同、或意境不同、或詩題相同、或詩題相異等創作。說穿了,其實就是一種刪刪減減的文字編排遊戲,但由於詩所獨具的「不確定性」、「文義斷裂性」以及「似是與不似性」等三項特性,使其足夠承載創意與想像的巨大容量。
這個發現很有趣,剛開始只是他自己的寫作實驗,後來再到中文系邀集了一個團體,共同實驗、共同創作。他們的作品產出很豐富,也很有變化性,似乎更強化了詩文本裡「似與不似之間」的可貴性。由於「詩中詩」創作法最嚴格規範的是:不可以改變原始文本的字元結構與排列,所以當被刪去的字元僅能以空白作為結構的替代時,反而加強了詩文本的不確定性,而透過空白的間隔停頓效用,讓讀者在似與不似間咀嚼詩文本散發出來的寓意。
根據英國國家文化創意教育顧問協會(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NACCCE)所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從商業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現在和未來最需要的是創新和創意的人才,而藝術就是培養創新創意的方法。其實,不只英國人開始注意到藝術對於社會和人民的影響,在美國、澳洲、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國家也紛紛成立相關部門或組織。大家都相信經由藝術氛圍的學習方式,可以培育出具備二十一世紀需求的人才,也就是除了基礎專業之外,還必須兼具創新創意的思考能力。然而,藝術和創作似乎總是那麼的高調和高尚,似乎總有那麼多的進入門檻,幸好,隨著達達主義為反藝術而藝術的行為之後,藝術的範疇與定義開始有了新的契機,加上科技的進步,讓藝術創作的廣度在web 2.0 世代中無限上綱而寬大。當藝術的界定不再「唯一和高尚」的時候,萌發創意的機會就會提升,尤其在網路與電腦科技的輔助之下,進入藝術的門檻降低了,當然創意的範圍就廣泛了。「詩中詩」似乎就是一個值得被開發為靈感啟發的藝術手法。
我曾經把「詩中詩」這個創作方法分別導入通識課程《新媒體藝術的美學賞析》,以及《設計方法》等課程,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非設計背景者對於「詩中詩」的創意運用效果極佳。由於「詩中詩」是從刪除的過程進行創作,減輕了從零開始創作的難度,自然容易且快速入手,創作的信心也就大增。除此之外,我發現大部分同學不想針對自己的原始詩體進行「詩中詩」的創作,反而喜好玩味和變化他人的原始文本,這點倒讓我對這個教學活動有了新的想法: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到藝術治療的課程也說不定。很恭禧、也很謝謝蕭仁隆在文學的路上有此發現,對於一個藝術與設計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將持續以融合的觀點把「詩中詩」創作法應用在不同需求的學習啟發領域。不確定終究能否成為一門方法學,但肯定是一種很好且具有啟發式的教學活動。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所副教授 鄭月秀
2014年6月24日
●《非線文學論》讀後
蕭仁隆君新近完成一本《非線文學論》,希望我能寫個序。我的專業是語言學,在文學方面沒有造詣,談不上寫序。我想,可能是因為仁隆曾經上過我的課,他想跟人分享這幾年所收穫的心情。我就說說這本書的讀後心得。
仁隆曾就讀元智大學應用中文系,應中系學生白天忙於工作,晚上來校學習,其學習精神和態度都很好。仁隆平常為人樂觀熱情,充滿信心,很喜歡文學。應中系畢業之後,繼續念本校的資訊傳播研究所,得以開拓視野,把他原本所喜歡的文學和藝術應用在資訊傳播領域上,作一個更上層樓的整合。可以說,《非線文學論》就是他在這方面的成果結晶。
仁隆在他自序中說他這本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關於非線文學的專著,也是文學史、藝術史與思想史上的第一篇專論,相信會引起文壇與詩壇相當大的震撼。我們從仁隆這些隻字片語,就可以體會到他這幾年提升自己所帶來的雀躍興奮之情,亟欲和大家分享。人生需求有許多層次,以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理論來看,仁隆已經超越底層需求,繼續往自我實現方向邁進,我們祝福他成功圓滿。
我認為,從線性到非線性是一種哲學上的思潮演變;非線性思潮輻射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文學上或藝術上亦然。就語言學上來說,20世紀70年代有所謂「非線性音系學」的出現,也是非線性思維。最近電視廣告〈黑松好茶哉.正妹篇〉當中的對白「男生看妹再正常不過了,也沒說妳不正啊」變成了「妹再正過了,也沒妳不正」,又變成「再正也沒妳正」,同樣也是這種思潮的反映。
仁隆書中所說的「文本(text)」,語言學上大都稱為「語篇」,在某些功能語言學派討論很多,甚至和「話語(discourse)」糾葛不清。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以往的語言學研究多只關注在語言甚或文字本身;而有些功能語言學派也關注其他符號系統,以及語言與其他符號系統的互動關係。其語篇或話語的概念已經從語言符號跨越到非語言符號,不只探討語言的功能性,也探討語言符號與其他表達符號,包括視覺圖像、音樂、資訊多媒體,甚至影像中的肢體動作等關係,而產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DA)」。從這個角度看,語篇的概念與其說是「具體作品」,不如說是具體作品背後所藉以支撐的「抽象整體存在」。
既然文學上的「文本」概念已經從只是關注作者,到變成同時關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那麼「作品是『我』獨創」的界線就變得模糊。簡單來說,我讀這本書的心得是,作品是個「集體」概念,來自集體的時節因緣,是集體成就。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徐富美
2014年5月16日
●為自己寫一首詩 成為生命的贏家
因為兒子的一句話:「你又沒出書」,仁隆完成了生平第一本詩集《蕭雲詩選》;我有幸拜讀後,發覺在詩集中看到的不僅是詩,也是生命歷程的寫實及對家庭的愛,而研發「詩中詩」創作法顯早已蘊育在其生活與生命中。
十八年前我遷居與仁隆因緣比鄰相居相識,對其為人與生活情趣,個人雖有一些瞭解,但還不能全面深入,只知道他多才多藝,工作之餘深造學習,對文學、詩、畫與攝影的創作及園藝規劃從未懈怠,藉篤實踐履態度建立隨緣交流平台,又旁徵博覽,心神領悟之餘,逐步尋求超脫而達至。
《非線文學論》即將出書,仁隆便邀我寫序,正如仁隆所說:「這是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關於「非線性文學」的論著」,讓我充滿意外與榮幸。我想借用希臘有位文學家的名言:「我非智者,愛智者也」,改寫為「我非文學者與藝術工作者,然愛好文學藝術也」。
今天科技、資訊、網路的發展,使我們生活的環境方式已迥然異於往昔,面對傳統與文化的衝擊,及現實生活中的世代矛盾,亦同時顯現。是以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來產生一個理論,甚至衝撞出火花,讓嚴謹建立的理論基礎,獲得共識,誠屬不易。
當我閱讀《非線文學論》後,發現不論是文學創作、藝術文化創作、生活藝術,甚而經營管理、問題研究、決策分析等,《非線文學論》都提供了突破框架,跨框架的思考和文學與藝術創作的非線世界,讓我受益良多,故為之序。
空中大學講師 于煥庭
2014年5月18日
●李序
認識仁隆是在元智大學應中系的課堂上,他是一位博學多聞的人,更能與老師輕易地互動。這次他出書並不是第一次,但這本《非線文學論》應是他投注時間與心力最多的著作。我很榮幸受邀為他寫序,卻是在誠惶誠恐與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接受邀約!因為「非線性文學」一詞對我來說既陌生且模糊,單從字義來看,就像是數學+語文一般難解。於是我逐次閱讀這本《非線文學論》後,「非線性」的概念才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明朗開來,原來它跟幼兒在玩故事接龍遊戲一樣,說故事的接龍內容沒有限制性,任由參與遊戲的幼兒做天馬行空的想像,最後完成了整個故事的創作。經過我這靈光一閃的連結後,竟發現故事接龍遊戲相當符合非線文學十七項特性的遊戲性、無固定姓和無始終性。文學創作竟也能跟幼兒遊戲連結,這是我閱讀這書後才湧現的思緒!
當讀了《非線文學論》後,發現仁隆真是厲害!竟把非線文學中相當繁複的名詞用語;都可以追根究底地分析、歸納和分類,更將非線性的各種說法統整成非線十七特性,以及一個理論。此外,還延伸出非線藝術與非線思考的特性,並為藝術十二大類別定位,氣魄之大,非常令人佩服!
李麗真
2014年4月13日
作者序
《非線文學論》可以被提出來撰寫成書,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是個意外!我從小就喜歡文學、繪畫,以及哲理性的思考,高中開始學攝影和寫作,從沒想過要寫甚麼理論之類的書。我想自古至今的文學理論甚多,相信都被他人寫完了,哪還輪到我這無名小輩呢?人生的湊巧常讓你無法逃避,當年考研究所也非我的人生規劃,進入碩士班後跳進非線性的領域更不是我所預期的研究計畫,卻讓我死硬地面對它,然後徹底地研究它,最後還導出了史無前例的非線文學理論體系及詩中詩創作法。這樣史無前例的創舉直到完成碩士論文期間,相關論述早已刊登到一些期刊與雜誌裡,且產生不少驚奇!這些驚奇都要歸功於我的指導老師鄭月秀教授以網路藝術的專業領域引領我進入非線文學領域,讓我從此墜入非線文學的領域裡,並在這領域裡挖掘出許多前所未見的論述。如今將這四年多來的探索寫成《非線文學論》專書,在閒賦兩年多的日子裡,算是我最大的成就!
《非線文學論》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第一本關於非線性文學的論著。本書所旁徵導引的非線藝術理論、非線攝影藝術論及非線十七思考模式與微文學論,也是在文學史、藝術史與思想史上的第一篇專論,且大膽地確立十二大藝術類別。為讓獨創的「詩中詩創作法」首次實驗作品得以集結,以附錄方式作輯紀念。相信這些發所未發與聞所未聞的文學論述與獨特的詩論,恐引起文壇與詩壇相當大的震撼!這麼多史上的第一次,讓《非線文學論》背負相當沉重的擔子。歷史的腳步永遠往前進,《非線文學論》正走在時代的前頭,為歷史留住印記。關於非線的崛起方面,非線的藝術與觀念自古即有,卻到上世紀初才被杜象闡揚出來,經過快半世紀被德希達用於哲學與文學的解構。自從電腦的非線性系統演算程式發明後,才正式誕生非線性這一名詞,至今又將半個世紀。若從杜象在西元1913年的第一件現成物藝術創作算起,非線性的概念問世已經一百零一年了,能在當下二十一世紀之初完成《非線文學論》,似乎也在冥冥之中注定要被問世了。一個理論從一百年前開始思索,歷經不同國家和不同學者與專家的創新發現,直到將近一百年後終於被集結成理論,可見理論從發現到集結完成問世並不容易!
《非線文學論》既已完成,但背後指導和參與的人都是我要感謝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鄭月秀教授,沒有她大概也不會有《非線文學論》的問世。還有就是當年的協同教授林佩瑜、參與論文口試的楊文灝教授與李元榮教授,因為他們具有前瞻性的肯定,才能讓這個領域在我國的學術上被認定,以及之後持續的研究成果和理論的完成。
此外,參與整個研究過程的有元智大學中語系主任鍾雲鶯教授與徐富美教授、羅鳳珠教授、簡婉老師、林妙芬老師、研究生吳家益先生及應中系畢業的杜明老師、陳麗明老師、潘金蟬老師、李麗真老師、顏正華老師及其他的社會人士等,參與體驗設計創作實驗的元智大學中語系同學們及我的助理內人吳貴美小姐,還有精於解析英文教學的范添棟老師在中外文譯名上的指導,並其他好朋友們直接間接的協助都是幫助《非線文學論》撰寫完成的大功臣,我在此獻上十二萬分的感激!鄭教授更在雲林科技大學架設《詩中詩網站》,作為教學之用,將非線文學教育推進大學通識教育之門,更讓我深深感到慰藉,特請她為我寫序。
還有一些前輩老師和在實驗過程中協助我甚多的同學,實在無法一一邀請他們寫序,僅能在序文中提及姓名或單位;紀念他們共同參與文學史上許多第一次的榮耀!希望這部集多元於一身的專論,可以啟動國內的非線文學、非線藝術與非線思考的教育和文學與藝術的創作發展,讓創作者與一般大眾懂得如何走出被框住得很習慣的框架,突破框架及跨框架的思考,邁入文學與藝術創作的非線世界。
蕭仁隆 於龍潭采雲居完稿
2014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