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正詁 (電子書)

詩經正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培林
图书标签:
  • 诗经
  • 经学
  • 古籍
  • 注疏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电子书
  • 文本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探求《詩經》各篇詩義,以該篇詩文為主,而以前人之說為輔。無私於古今,不偏於憎愛,而惟是是求,此其第一特色也;本書注釋詩文,多採前人之說,其有己意,則以《詩經》前後文互證(即以經解經)為主,而以語法、聲韻、禮制等為輔,此其第二特色也;本書如用前人之說,必採用最早出者,並注明其出處,以使讀者明其根源,且免掠人之美,此其第三特色也。束縛既多,自是艱苦備嘗,然為求真求是,心所甘焉;但恐求美不成,反增其醜。知音君子,幸垂教焉。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著作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围绕其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和涵盖的文本,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电子书。 --- 《汉魏六朝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社会建构:兼论诗学观念的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汉、魏、六朝时期中国诗歌发展的核心脉络,聚焦于这一历史阶段文学思潮的演变、抒情主体的确立及其与时代社会背景的复杂互动。我们不满足于对特定作家或作品的零散评述,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观的、贯穿三个世纪的诗歌史框架,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与美学特征的递进关系。全书结构严谨,理论视野开阔,融汇了文本细读、文献考据与比较文学的分析方法。 第一部分:早期诗歌的奠基与转型(汉代至建安时期)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自《诗经》、《楚辞》以降,汉代乐府民歌在民间与宫廷中的双重生命力。重点分析了汉赋向诗歌转化的过程中,叙事性与抒情性元素的交织状态,特别是对“风”、“雅”、“颂”等传统观念在新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下面临的挑战与重构。 核心章节集中于建安文学的勃兴。通过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作品的精微考察,我们探讨了汉末社会动荡对文人情感和创作主题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标志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抒情主题从对家国命运的宏大关怀,逐渐转向对个体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深刻体验。特别关注曹植的“思君”、“怀友”主题如何渗透着对政治理想幻灭的复杂情绪,以及其对后世辞赋与五言诗的直接影响。我们认为,建安诗歌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感物伤怀”这一核心抒情范式的基础。 第二部分:玄学思潮与诗境的开拓(魏晋玄学与山水诗的兴起) 进入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诗歌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本部分详细论述了老庄思想、特别是“竹林七贤”的隐逸观念,如何为诗歌开辟了全新的审美领域——山水田园。 我们对何晏、王弼的玄学思想进行简要梳理,阐明其“自然无为”的哲学如何转化为审美上的“自然”观。继而深入剖析了嵇康、阮籍的诗歌,如何以其“旷达”与“悲慨”交织的基调,体现了士人对僵化礼教和世俗功名的疏离。 山水诗的成熟是本阶段的标志。我们区别性地考察了郭璞、谢灵运、陶渊明在山水描绘上的不同路径。谢灵运的“描摹”与“纪游”如何完成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构建,并提出了“随物赋形”的美学原则。而陶渊明则代表了另一种回归,他将山水与田园生活、躬耕劳动紧密结合,创造了一种内省的、平淡冲和的抒情风格,这为后世田园诗树立了不可逾越的典范。本书强调,魏晋山水诗的兴起,本质上是文人集体主动“退隐”的艺术投射。 第三部分:宫体文学与诗歌形式的精致化(南朝的唯美转向) 南朝时期,尤其是宫廷文学的盛行,带来了诗歌艺术技巧的空前精进与主题的转向。本章着重研究了永明体、永明声律的出现,及其对诗歌音乐性的强化。 详细分析了鲍照的“上言体”诗歌,探讨其在继承汉魏雄健之风的同时,如何初步引入了精巧的雕琢技巧。随后,焦点转向了宫体诗的兴盛。以“江左才子”为代表,宫体诗将抒情主体聚焦于闺阁生活、男女情爱和对美的瞬间捕捉。虽然这种转向常被批判为“绮靡”,但我们认为,宫体诗在色彩运用、意象选择和节奏把控上,极大地拓展了汉语的审美容量,为唐代格律诗的技艺磨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重点梳理了“香汗”、“落花”等一系列经典意象的符号化过程。 第四部分:诗学观念的理论化与总汇(南北朝诗论的比较研究) 本书的第四部分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六朝诗学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诗论成熟的黄金阶段,涌现了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重要的理论著作。 我们详细比较了南北方在诗学观点上的差异:南朝偏重“神韵”、“骨气”与“格调”的讨论,强调形式美与精神气质的统一,钟嵘的“品”对作家声誉的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北朝(如北魏后期及隋初)的诗歌活动,则体现出一种更强调教化功能和宏大叙事的倾向。 通过对刘勰《文心雕龙》中关于“比兴”、“风骨”、“骚”等概念的系统性梳理,本书阐明了六朝诗人在理论上如何消化、改造先秦两汉的诗歌遗产,并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爆发奠定了美学和理论的基石。结论部分总结了汉魏六朝诗歌在“抒情”与“建构社会观念”之间所扮演的媒介角色,论证了这一时期的诗歌既是对乱世的敏感反应,也是士人集体心性与审美理想的艺术结晶。 --- 本书特色: 宏观与微观结合: 既有对整体时代思潮的把握,也兼顾重点作家作品的深入个案分析。 理论反思: 不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什么是诗”、“如何写诗”的理论基础如何随时代而变迁。 跨文化视野: 在分析音律变化时,适度引入了对同期域外文学思潮的隐性对比,以突出中国诗歌的独特性。 本书适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和古典诗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培林(1931-201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曾任基隆中學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著有《詩經正詁》、《新譯老子讀本》、《呂氏春秋虛字集釋》及〈毛詩標興之商兌〉、〈周頌析疑〉、〈詩經複字句研究〉、〈三百篇分章歧異考辨〉、〈孟子知言養氣章釋義〉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图书目录

再版序
例言
緒論
國風
周南
召南













小雅
鹿鳴之什
南有嘉魚之什
鴻雁之什
節南山之什
谷風之什
甫田之什
魚藻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生民之什
蕩之什
周頌
清廟之什
臣工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
魯頌
商頌
重要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2423
  • EISBN:97862630755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再版序
 
  拙撰《詩經正詁》再版了,這使得我非常高興。
 
  民國六十六年,我在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開《詩經》課,深以找不到適當教材為苦。因為自民國以來,《詩經》的注本不少,卻沒有一本標示出注釋的出處。這些注本,以之瞭解詩義猶可,以之作研究工作就嫌不足了。最後採用了屈萬里先生的《詩經釋義》(後改名為《詩經詮釋》),因為先生的書中重要的注釋大多注明出處,但也不過全部注釋的十分之一二而已。
 
  七、八年後,我終於決定自己編寫一本《詩經》教材,不僅要求注釋明確,更要求每一個注釋都有出處,以使研讀者能明其本源。經過十年的窮搜博覽,書終於編成,遂請三民書局幫忙出版,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一口答應,但要求我加上語譯,以方便初學者閱讀。我以語譯文字不宜作為大學教材,而冒昧的拒絕了。弔詭的是,書既問世之後,我卻沒有一天用來作為教材。此無他,愛惜羽毛而已。既不便於初學者,自己又不用來作為教材,這本書的滯銷是可想而知的。為此,我一直感到歉疚不安;現在竟然要再版了,我重負稍釋,如何能不高興呢?
 
  既然再版,就藉機修訂。修訂的原因有二:一是新資料出現,二是初版謬誤頗多。
 
  民國八十三年,香港古玩市場出現了一批竹簡,經過上海博物館整理、研究,於八十九年出版,名為《戰國楚竹簡》。其中有一篇〈孔子詩論〉,雖然只有二十九支殘簡,不足千字,但卻非常重要。如其中分《詩》為〈邦風〉、〈小雅〉、〈大雅〉、〈頌〉四類,這足以使南宋以來《詩》分〈南〉、〈豳〉、〈雅〉、〈頌〉之說不能成立。又如其全文中只有一個「刺」字,這也使得〈詩序〉美、刺之說,值得重新檢視。凡此,都應該予以重視、採納。
 
  至於謬誤的造成,半由我努力不足,半由我疏懶怠惰,既未細審成稿,也未參與校對工作,以至於連詩文都有缺誤,更遑論注文了。如今有機會彌補缺漏,糾正謬誤,我又如何能不高興呢?
 
  然而書如煙海,學無止境,縱使我如何努力修訂,謬誤恐仍難免,尚望博雅君子,不吝賜正。
 
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余培林於新竹玄奘大學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古典文獻整理版本實在是琳瑯滿目,但要找到一個既尊重原文又在考證上讓人信服的版本,其實不容易。我看過不少號稱權威的版本,結果仔細比對才發現,有些解釋未免太過牽強,甚至為了自圓其說而曲解了原意。這本電子書的編校者在註釋的處理上,明顯下了不少功夫去爬梳歷代學者的觀點,他們不是單方面地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是將不同的解釋並陳,讓讀者自行判斷,這種開放且嚴謹的態度,在學術類電子書中是相當難得的。它給人的感覺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引導你進入更深層次思考的階梯,這對想要深入研究的同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保證。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本土文史研究的朋友,我對於任何試圖重新梳理傳統經典的出版品都會抱持著一種期待與審視的眼光。這本電子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在處理一些爭議性的詞彙或章節時,並沒有完全套用大陸學術界的某些特定詮釋框架,而是能看到一些較為貼近我們在地歷史脈絡或認知習慣的語氣和選用詞彙。雖然最終的內容仍以學術嚴謹性為主軸,但這種細微的在地化處理,讓閱讀過程中的親切感提升了不少。它讓你覺得這不是一份冰冷的學術資料庫,而是一個經過在地學者「轉譯」後、更適合我們理解和消化的文化資產,讓那些古老的詩篇彷彿又重新活了過來。

评分

對於初學者來說,面對這類艱深的古籍,最大的障礙往往不在於字句本身,而在於缺乏足夠的背景脈絡支撐。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相當有溫度。它似乎很了解讀者的焦慮,在必要的地方穿插了相當精準的文化背景說明,例如當時的婚喪嫁娶禮儀、農時變遷、或者特定的祭祀文化,這些穿插的「小百科」知識點,對於理解詩篇中的具體意象有極大的幫助。很多時候,我們光是知道字面意思,卻不了解其背後的社會結構,閱讀體驗就會很破碎。這裡的編排設計,就像是有一位耐心的老師在你身邊隨時指點,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章節,瞬間變得生動起來,大大降低了入門的門檻。

评分

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電子書的檢索功能,這在處理大量文獻資料時簡直是救星。傳統的紙本書要查找特定的詞彙或典故,往往需要翻遍索引或來回跳頁,耗時費力。但這本電子書的全文檢索功能做得極為流暢和精準,無論是想找某個特定的形容詞,還是想追溯某位先秦人物的出現頻率,都能在幾秒內完成。這種效率的提升,不只是時間上的節省,更是思維連貫性的保證。當你正在進行某個研究點的思考時,可以馬上獲得需要的旁證資料,而不會因為技術操作而打斷了思路的發展,這使得這本電子書從一個閱讀工具,升級成了一個高效能的研究輔助系統。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實在是沒話說,字體大小、行距都調整得恰到好處,在手機或平板上閱讀起來非常舒服,眼睛不會容易疲勞。尤其是對於需要反覆查閱、對字體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種細緻的電子化處理簡直是福音。光是能隨時隨地拿出手機就能翻閱經典,這種便利性就值回票價了。不過,對於習慣在實體書上做大量劃線筆記的朋友,電子書的互動性還是稍微差了一點,雖然現在的電子書App大多都有筆記功能,但總覺得少了一點「墨水沾手」的實在感。整體來說,如果你是追求行動閱讀的便利性,這本電子書的介面設計絕對是加分項,讓經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負擔,隨時都能沉浸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