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通俗小說的鼎盛:從《三國演義》到《金瓶梅》,從說唱平話到四大奇書的確立 (電子書)

明代通俗小說的鼎盛:從《三國演義》到《金瓶梅》,從說唱平話到四大奇書的確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昌渝
图书标签:
  • 明代小说
  • 通俗小说
  • 《三国演义》
  • 《金瓶梅》
  • 说唱平话
  • 四大奇书
  • 文学史
  • 小说史
  • 明代文学
  • 古典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屬於所有人的小說終於迎來盛世,
四大奇書在文壇上發光發熱

  《三國演義》鎔鑄歷史與小說為一體;
  《水滸傳》描繪出腐敗官府以及人們的無奈;
  《西遊記》是社會現實的象徵與變形;
  《金瓶梅》是血淋淋的人性解剖。

  │通俗文學的盛世
  俗之於雅長期被斥為「不入流」;然而,王陽明心學的盛行,透由其「親民傳道」的立論基礎,為士人參與通俗小說創作和評論提供堂堂正正的理由,為通俗小說登上大雅之堂頒發了入場券,使得俗文學也能如《詩經》一般「美風俗」。
  當士人開始願意動筆創作,題材也在奔放的想像下更加多元化,通俗小說的藝術性突飛猛進,更催生出「四大奇書」,先後在文壇熠熠生輝。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之前的歷史小說,有兩種情況:嚴重脫離史實,或者因貼近歷史而失去情節的可讀性。
  唯《三國演義》匠心獨具,三分虛構七分真實;史觀以曹魏為正統,以「擁劉反曹」展現作者情志。這樣的「劍走偏鋒」是小說家的權衡,不是歷史家的計量。
  歷史小說,至此才真正煥發出生命力。

  │《水滸傳》
  以「亡命之徒」的故事為表象,透過梁山泊好漢的經歷突顯各人悲劇性的矛盾。一方面不反皇帝,另一方面卻又要聚嘯山林,在傳統忠義與官逼民反間擺盪;這既是宋江的矛盾,也是所有人的矛盾。
  全書除了側寫出時代醜惡的一面,更是含沙射影的怨懟明代政治環境。

  │《西遊記》
  《西遊記》以神魔世界為基底,但虛幻的神魔世界,卻也是現實的投影。
  唯利是圖、逐漸淪陷的人世需要被拯救,然而揚言拯救的天上神仙卻腐敗堪比人間:佛祖要求以物易經,天庭玉帝昏庸。
  神魔的衝突,實為現實生活中的衝突。

  │《金瓶梅》
  《金瓶梅》一直以來都因其艷詞綺情被斥為「淫書」;卻不想,此書是將最醜惡的現實剖開呈現,世道就是如此荒淫無度、如此惡劣。蘭陵笑笑生以悲觀筆調寫下社會黑暗與人性醜惡,固然有所偏頗,卻是最有效的當頭棒喝。

本書特色

  本書從探討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為引,爬梳當時社會背景因素以及學說思潮的影響,如何構築、催發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章回小說作品。全書論及「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及若干公案小說,除了詮解各書特色外,更深入探究、剖析文本,使讀者更能全面了解明代章回小說的精彩奇異。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纲要:从民间说唱到文人构建的文学世界 本书旨在梳理中国古代小说从萌芽至成熟的漫长历程,重点考察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演变、题材开拓与艺术风格的形成。我们将超越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流派的聚焦,力求勾勒出一条贯穿先秦至明清的文学发展主线,展现小说作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如何与社会现实、思想变迁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紧密互动,最终完成其从“稗官野史”到“文人正宗”的身份转型。 第一部分:叙事文学的源头——先秦至唐代的雏形与积累 本章首先追溯中国叙事文学的早期形态。先秦时期的寓言、历史散文(如《左传》中的叙事片段)和游记,构成了后世小说叙事的最初语料库。这些文本虽然不完全具备小说的独立体裁特征,但其中蕴含的结构、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技巧,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与“志人”小说的勃兴。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标志着小说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叙事空间。志怪小说反映了宗教信仰、民间迷信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焦虑,其叙事手法趋向简洁、神秘,常以记录奇异事件为主,对后世神魔小说的想象力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志人小说则侧重于对名士风流、言行举止的记录与品评,展现了早期人物性格刻画的努力,并奠定了“笔记小说”的传统。 唐代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唐传奇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主要服务于“记异”的初级阶段,迈向了注重“情节构建”和“艺术润饰”的文人创作阶段。本部分将详尽分析唐传奇的三个主要类型:言情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传奇小说(如陈玄祐的《红线传》)和公案传奇(如李朝威的《柳毅传》)。我们将重点考察唐代文人如何运用精炼的笔墨、完整的情节结构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赋予故事以深刻的审美价值,使其不再仅仅是社会风俗的记录或道德的说教,而成为具有独立文学地位的作品。 第二部分:宋元话本的崛起——市民文化的驱动与口头传统的定型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印刷术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小说的受众群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口头文学和说唱艺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话本”这一适应大众审美需求的新型文本。 本章将详细剖析宋元话本的特性。话本的核心在于其“讲唱性”,文本往往保留了说书人的语气、结构和停顿,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将考察“说话人”在小说传播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这一媒介如何影响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人物脸谱化和情节的通俗化处理。重点分析“勾栏瓦舍”的文化生态,以及以“讲史”(如《三国志平话》的雏形)和“都市风情”为主题的话本如何满足了新兴市民的娱乐需求。 元代杂剧的兴盛,虽主要以戏曲形式出现,但其丰富的情节冲突和人物对白模式,反过来也对后世小说的叙事技巧产生了反哺作用。本部分将探讨话本向更成熟的白话章回体过渡的必要性与内在逻辑。 第三部分:章回体小说的定型与白话叙事的成熟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白话文运动的深化,章回体小说(通常为长篇、由若干回目串联而成)最终确立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态。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实现了文人雅化的叙事技巧与民间通俗语言的完美结合。 本章将着重于章回体小说结构的关键要素:开篇的引子、中间的铺陈、回目的设置,以及对偶句和套语的运用。我们将分析长篇叙事如何通过“结构与组织”的成熟,处理复杂的历史背景、庞大的人物群像和跨越数十年的时间线。 同时,本节也将探讨白话在小说中的规范化过程。语言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成为构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工具。这种语言的成熟,使得小说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为后续的“四大奇书”级别的巨著提供了语言基础。 第四部分:小说作为社会镜鉴与伦理探讨的深化 本章将聚焦于明清之际,小说主题的深刻化。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思想的解放,小说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娱乐功能,而是开始承担起批判现实、探索人性的重任。 我们将研究小说中对官场腐败、社会不公的尖锐揭露,以及对传统儒家伦理在具体情境下的张力与困境的展现。从早期的讽刺性描写,到中后期对人情世故的细致入微的剖析,小说成为观察和记录晚期封建社会精神风貌的独特窗口。叙事视角从早期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转向对日常经验的深度挖掘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本书的整体脉络在于展示中国古代小说如何一步步吸收外来影响(如佛教、民间传说),融合本土叙事资源(如史传、笔记),并最终在市民文化的推动下,通过语言和结构的创新,将叙事艺术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完成了其从民间“说”到文人“写”的漫长而光辉的嬗变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昌渝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家,現任《文學遺產》編委、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任、日本東北大學東北亞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學術專長是古典小說,現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歷經二十多載寫就《中國小說發展史》。
 

图书目录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章回小說勃興的社會文化條件
第一節 印刷業的繁榮
第二節 王陽明心學的興起
 
第二章 歷史演義的經典──《三國志演義》
第一節 累積與創作
第二節 作者與成書年代
第三節 思想傾向和鬥爭謀略
第四節 歷史小說敘事的典範
第五節 傳播與影響
 
第三章 《水滸傳》
第一節 宋江三十六人的傳說
第二節 作者和成書年代
第三節 造反精神和忠義思想
第四節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第五節 流傳與版本
 
第四章 按鑑演義與紀傳小說
第一節 按鑑演義小說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按鑑演義發端之作──《大宋中興通俗演義》
第三節 按鑑演義系列小說
第四節 紀傳小說
 
第五章 《西遊記》
第一節 玄奘取經故事的演變
第二節 作者與版本
第三節 魔幻與現實
第四節 《西遊記》的主旨
第五節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
 
第六章 《封神演義》及其他宗教神魔小說
第一節 《封神演義》
第二節 道教小說
第三節 佛教小說
第四節 三教合一及民間信仰小說
第五節 妖術小說
 
第七章 《金瓶梅》
第一節 成書年代、作者和版本
第二節 晚明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
第三節 長篇小說藝術的創新
第四節 《金瓶梅》的影響
 
第八章 公案小說、時事小說及其他

第一節 公案小說
第二節 時事小說
第三節 其他小說
 
參考文獻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3582
  • EISBN:97862633240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自序

  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問世以來,近百年間,這類作品可以說林林總總,其中小說斷代史、類型史居多,小說全史也有,然全史鮮有個人編撰者。集體編撰,集眾人之力,能在短時間裡成書,且能發揮撰稿者各自所長,其優勢是明顯的,但它也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弱點:脈絡難以貫通。即便有主編者訂定體例,確定框架,編次章節,各章撰稿人卻都是秉持著自己的觀點和書寫風格,各自立足本章而不大能夠照應前後,全書拼接痕跡在所難免。因此,多年以前我就萌發了一個心願:以一己之力撰寫一部小說全史。

  古代小說研究,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比詩文研究要年輕得太多,作為一門學科,從「五四」新文學運動算起,也只有百年的歷史,學術在不斷開拓,未知的空間還很大。就小說文獻而言,今天發現和開發挖掘的就遠非魯迅那個時代可以相比的了。對於小說發展的許多問題和對於小說具體作品的思想藝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史貴實、貴盡,而史實正在不斷產生,每過一秒就多了一秒的歷史,「修史」的工作也會一代接續一代地繼續下去。

  小說史重寫,並不意味著將舊的推翻重來,而應當是在舊的基礎上修訂、補充,在想法上能夠與時俱進。我認為小說史不應該是小說作家、作品論的編年,它當然應該論作家、論作品,但它更應該描敘小說歷史發展的進程,揭示小說演變的前因後果,呈現接近歷史真相的立體和動態的圖景。小說是文學的一部分,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小說創作和小說形態的生存及演變,與政治、經濟、思想、宗教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揭示這種複雜關係洵非易事,但它卻是小說史著作必須承擔的學術使命。小說史既為史,那它的描敘必須求實。經過時間過濾篩選,今天我們尊為經典的作品固然應該放在史敘的顯要地位,然而對那些在今天看來已經黯然失色,可是當年在民間盛傳一時,甚至傳至域外,對漢文化圈產生了較大影響的作品,也不能忽視。史著對歷史的描述大多不可能與當時發生的事實吻合,但我們卻應當努力使自己的描述接近歷史的真相。

  以一己之力撰寫小說全史,也許有點自不量力,壓力之大自不必說。從動筆到今天完稿,經歷了二十多個年頭,撰寫工作時斷時續,但從不敢有絲毫懈怠。我堅信獨自撰述,雖然受到個人條件的諸多局限,但至少可以做到個人的小說觀念能夠貫通全書,各章節能夠前後照應,敘事風格能夠統一,全書也許會有疏漏和錯誤,但總歸是一部血脈貫通的作品。現在書稿已成,對此自己也不能完全滿意,但限於自己的學識,再加上年邁力衰,也就只能如此交卷了。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市面上的古典文學研究,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人味兒」,大多是著重在文本的章法結構或思想深度上,但說真的,看小說就是要看熱鬧、看情節、看人物的生命力。這本既然標榜是通俗小說的鼎盛時期,我最想看到的,是它如何處理這些作品在民間的「生命力」。例如,《三國演義》裡那些深入人心的俗語、橋段,是如何在不同地區、不同說書人口中被不斷地「再創作」的?它本身就是一個流動的文本。而《金瓶梅》,那種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鉅細靡遺,難道僅僅是文人的觀察嗎?還是說,它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對物質享受和情感糾葛的真實寫照?我希望作者不要用太過學究的腔調來分析,而是能像個說書人一樣,把這些故事的「熱度」帶出來。我對於那種探討作品如何被大眾接受、被不斷模仿和改編的過程,非常有興趣。畢竟,通俗文學的精髓就在於它的普及性與生命力,它如何從書本走進生活,又如何反過來塑造人們的價值觀,這是非常迷人的面向。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探討明代通俗小說「鼎盛」的著作,給我的感覺是紮實且全面的,它試圖建立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將口頭文學的起源、印刷技術的推動、文學體裁的成熟,以及社會文化思潮的變遷,全部編織在一起。它不只在探討「寫了什麼」,更在探討「為什麼是那個時候」以及「如何影響了之後」。從這個角度來看,它超越了一般對古典小說的賞析,更像是一部深度的文化人類學考察。我尤其欣賞它試圖連結「平話」與「四大奇書」的野心,這補足了許多文學史中常常被割裂的敘事斷層。對於任何想深入了解白話小說發展史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顯然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地圖,指引我們走進那個熱鬧非凡、充滿創造力的明代文學世界。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氣勢十足,「鼎盛」二字道盡了明代白話小說的輝煌,從《三國演義》這種家喻戶曉的經典,一路談到《金瓶梅》那種挑戰禁忌的世情描摹,中間還穿插了說唱平話的源流,簡直是為我這種熱愛傳統說書藝術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是明代?小說又是如何從街頭巷尾的說唱,一步步蛻變成能影響後世文風的「四大奇書」?這段演變的脈絡,絕非簡單的時序排列就能交代清楚。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這些文本背後複雜的社會結構和讀者群的轉變。畢竟,從文人雅士的筆墨,到市井百姓的口耳相傳,中間的鴻溝是如何被跨越的?特別是對說唱藝術的描述,我希望它能生動地還原當時的場景,讓我彷彿能聽見說書人在茶樓酒肆裡,抑揚頓挫地講述著英雄豪傑的傳奇或世間百態的諷刺。如果能深入探討不同階層的讀者如何「消費」這些故事,那本書的價值就更高了,這不只是文學史,更是一部生動的社會文化史。

评分

從「說唱平話」到「四大奇書」的確立,這跨越了創作主體與載體的大轉變,中間必然存在著商業、技術與審美的多重推動。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著墨於明代印刷術的進步如何推波助瀾地讓這些作品得以大規模流通,畢竟,沒有廣泛的發行,何來「鼎盛」?而且,平話時代的敘事方式,例如回目結構、口語化的表達,是如何被文人作者吸收到小說創作中,並在不失其感染力的前提下,提升其文學品味的?這中間的拉扯與融合,想必是精彩的論述點。我還想知道,這個「確立」的過程,背後是否有官方或士大夫階層的推動或抵制?畢竟,像《金瓶梅》這類直指人性的作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要能躋身「奇書」之列,絕非偶然。它如何擺脫了單純的「豔情」標籤,被賦予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這背後的學術論戰,我非常期待能看到更細膩的梳理。

评分

台灣的讀者在接觸明代小說時,往往會帶有一種特殊的文化濾鏡,我們對儒家倫理的理解與大陸不同,對「世情」的描繪也會有不同的解讀角度。因此,我尤其想看看,這位作者如何處理這些文本在不同文化區塊中的接受度差異。比如,同樣是講忠義,在我們這裡的詮釋,或許會更偏向於個體的操守,而不是集體的情感連結。更關鍵的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所代表的「草莽英雄」情結,與《金瓶梅》所揭示的「末世頹靡」景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風貌,是如何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並存且繁榮的?這種張力本身就很有看頭。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跨越地域的視野,讓我們能更宏觀地理解,這些明代小說是如何成為我們華人共同的文化資產,而不僅僅是某個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文學現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