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裡的大唐.下:由詩人的命運與詩作交織成的大唐史 (電子書)

詩裡的大唐.下:由詩人的命運與詩作交織成的大唐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最愛君
图书标签:
  • 唐诗
  • 唐朝历史
  • 诗歌史
  • 诗人传记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电子书
  • 文学史
  • 古典诗词
  • 唐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詩以言史,史以入詩。
  貞觀之治、安史之亂、遣唐使……長安、洛陽、揚州、大理、西域……
  唐詩中所勾畫的大唐歷史事件與地理風貌。
 
  歷史在詩歌裡流轉,詩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唐人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
  以詩證史,繪出一幅唐代詩歌的春秋畫卷。
 
  ●安史之亂──杜甫的詩,比歷史還真實
  ●科舉簡史──帝國上升通道,擠滿頂流詩人
  ●寒冷、乾旱與蝗災:極端氣候摧毀的帝國
  ●永王之亂──李白的最後五年,以及被遮蔽的真相
  ●甘露之變──天降祥瑞之後,一千多顆人頭落地
  ●「仙丹帝國」──唐朝五個皇帝,死於長生不老藥
  ●大運河──中原王朝興衰起落的生命線。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到底是個什麼關?
  ●盛唐夢已遠,西域今仍在──大唐是如何丟掉西域的?
 
  現今流傳的四萬多首唐詩中,飽含著大量的唐代史內容,其中涉及到大唐的歷史與地理、承平歌舞與戰亂塗炭、宗教的影響、部族的關係、社會變遷與經濟民生等眾多唐代史實和故事。
 
  《詩裡的大唐》分為三部,分別以詩人、事件與地理為線,講述唐朝重要詩人的生平故事與詩作分析,詩人的命運與唐朝主要歷史事件的牽動,以及唐代的城市、環境、地理版圖等宏觀的視野勾勒。本書參考大量文獻,從詩人的角度來瞭解唐詩、瞭解大唐史。
 
名人推薦
 
  Cheap(歷史YouTuber)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唐朝历史的书籍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 《盛世的侧影:唐代社会文化生活探微》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所折射出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与日常生活图景。唐朝,一个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其魅力不仅在于疆域的辽阔与国力的强盛,更在于其深厚而多元的文化底蕴。本书摒弃传统帝王将相的叙事框架,转而聚焦于构成这个伟大时代肌理的普通民众、新兴阶层以及制度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立体多元的唐代侧影。 第一部分:制度与秩序的重构 唐初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其统治秩序的巩固经历了漫长的制度试验与调整。《盛世的侧影》首先详述了唐代核心制度的演进,特别是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运作机制。这套精密的官僚体系如何保证了中央政令的有效传达,以及它在盛唐时期所展现出的运行效率与潜在弊端。我们考察了均田制在初唐的有效实施及其在中晚唐的瓦解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土地制度变化如何深刻影响了乡村经济结构与社会阶层流动。 此外,本书重点探讨了唐代的法律与刑罚制度——《唐律疏议》。这部被誉为古代法典典范的巨著,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唐代儒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礼”与“法”在唐代社会治理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阶层在法律面前所享有的差异性待遇。 第二部分:城市生活的脉动与商业革命 唐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长安与洛阳作为世界级的都市,其规划布局、人口结构与商业活动构成了本书探讨的重点区域。我们细致描绘了长安城“坊市制”的运作模式,并深入剖析了这一制度在盛唐达到顶峰后,如何在黄巢之乱前后逐渐松动,最终导致了城市商业空间的解放与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商业革命是理解唐代社会活力的关键。《盛世的侧影》专门辟章论述了唐代的货币体系、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过渡),以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繁荣对唐代社会物质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胡商的聚集、波斯金银器的流行,到茶马互市的兴起,无不展现了唐人开放包容的商业精神。 第三部分:信仰、知识与艺术的交融 唐代的文化精神体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兼容并蓄。本书深入探讨了儒、释、道三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变迁与相互影响。佛教的鼎盛,不仅体现在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伟业,更渗透到民间信仰、文学创作乃至政治决策之中,尤其是在武周时期达到了顶峰。我们考察了石窟艺术的风格演变,以及禅宗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心性。 同时,唐代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本书不再侧重于诗歌的风格分析,而是关注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他们的文化实践。我们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士人阶层的影响,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实现社会抱负,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在宫廷与民间的流传与创新。敦煌壁画、摩崖石刻等一手资料,为我们重建了唐代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寄托。 第四部分:社会阶层与日常的人间烟火 构成历史的,是无数具体的个体。《盛世的侧影》将目光投向了唐代社会光谱的各个层面。 士大夫阶层: 分析了中晚唐藩镇割据背景下,士人集团的政治抉择、个人际遇及其对道德标准的坚守与妥协。 女性的角色: 考察了唐代女性在服饰、社会参与度等方面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宫廷贵妇到乡野农妇,探寻她们在家族结构中的实际权力与话语权。 边疆与民族: 区别于传统中原史观,本书详细梳理了唐朝与周边民族(如吐蕃、回鹘、新罗)的互动模式,展示了边疆治理的复杂性,以及民族文化在唐朝腹地乃至宫廷内部的深远影响。 衣食住行: 通过对墓葬出土实物和唐人笔记的解读,复原了唐代普通百姓的饮食结构(如面食的普及、酒肆文化的兴起)、居住环境(里坊建筑的变迁)和节庆习俗,力求还原出鲜活的“人间烟火气”。 结语:由盛转衰的复杂性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如何挣扎求存。我们认为,唐朝的衰亡并非单一的灾难事件所致,而是制度僵化、藩镇坐大、宦官专权以及长期土地兼并等多重结构性矛盾累积爆发的结果。通过对中晚唐政治生态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历史复杂性的视角,认识到“盛世”背后潜藏的危机,以及伟大帝国走向终结的必然与偶然。 《盛世的侧影:唐代社会文化生活探微》 是一部面向对唐代社会结构、文化生态及日常生活细节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的通史性补充读物。它邀请读者放下对帝王功业的迷恋,深入唐朝的街巷、田野和民间信仰之中,去理解那个辉煌时代得以铸就的深层原因,以及它最终如何消解于历史的长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最愛君
 
  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創作團隊的集體筆名。兩位主創者鄭煥堅、吳潤凱均為《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鄭煥堅係華中科技大學文學碩士,吳潤凱為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最愛君曾參與編著、合著有《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等著作。由最愛君獨立原創著作《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系列叢書,為歷史文學類暢銷書。

图书目录

第二部 事件

貞觀之治:一個被反覆追憶的時代
晚年的李世民失去了一面鏡子。

永王之亂:李白的最後五年,以及被遮蔽的真相
他的詩沒有了仙氣。

安史之亂:杜甫的詩,比歷史還真實
世間已無杜子美。

二王八司馬事件:政治風潮中的柳宗元與劉禹錫
什麼是永恆的,什麼是速朽的,他們知道。我們也知道。

八一五年,宰相被刺殺以後
帝國在刺殺中新生,又在刺殺中走向滅亡。

甘露之變:天降祥瑞之後,一千多顆人頭落地
大唐,冬日長安城,一個看似平常的上午。

「仙丹帝國」:唐朝五個皇帝,死於長生不老藥
歷史給人唯一的教訓,就是人們不曾吸取任何歷史教訓。

為權力祈禱:唐朝的佛教與政治
李世民決定拿不聽話的老和尚法琳開刀。

白馬之禍:唐朝三十多名大臣被投進了黃河
全天下都知道,朱溫這是要篡位了。

帝國糧食魔咒:唐朝為什麼會被餓死?
因為吃飯問題,唐中宗李顯非常惱火。

科舉簡史:帝國上升通道,擠滿了頂流詩人
唐朝人為什麼那麼能寫詩?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遣唐使往事:日本,大唐最好的學生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唐詩的優美,世人皆可領略。

第三部 地理

長江之詩:文明、經濟與生態變遷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大運河:中原王朝興衰起落的生命線
大運河不失,大唐就還有復興的希望。

巔峰即隕落:中國歷史第一城,「死」於九○七年
從此,長安王氣喪盡。

大唐神都的興衰:區位、政治與歷史大勢
你死後想去哪?洛陽邙山!

大唐有座「魔都」,悄悄火了一千年
這裡,是隋唐時期中國交通的十字路口。

成都:帝國最後的烏托邦
成都與唐朝皇帝的故事,大多是事故。

高句麗:一個東北亞霸主的消亡
一個曾經帶甲數十萬的「戰鬥民族」,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大唐滅亡前五年,南詔先說了再見
西南地區的歷史總是那麼神秘,白居易也很感興趣。

大唐是如何丟掉西域的?
盛唐夢已遠,西域今仍在。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到底是個什麼關?
被王維捧紅的打卡勝地。

寒冷、乾旱與蝗災:被極端氣候摧毀的帝國
西元七四一年的第一場雪,來得有點早。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3985
  • EISBN:97862633544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自序
 
把「唐詩」反過來,講給你聽
 
  唐代中期有個詩人叫李涉,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是大詩人,在當時卻很有名氣。李涉曾任國子博士,人稱「李博士」。
  有一次,李涉經過九江,遇上了一夥強盜。
  強盜們手執刀槍,喝問:「船上何人?」
  僕人回答:「是李博士。」
  「是不是李涉博士?」
  僕人又答,是的。
  強盜們說:「如果真是李博士,我們不要他的錢財了。久聞詩名,希望他能給我們寫一首詩。」
  李涉聽罷,鋪紙磨墨,當場寫了一首絕句:
 
  井欄砂宿遇夜客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強盜們拿到詩,忘記了打劫的本行,拜謝告辭而去。
  這樣的「奇遇」放在哪個朝代都不可能發生,除了唐朝。
 
  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懂得了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
 
  唐詩──唐朝的詩,是每個中國人都會背幾首的,但詩唐──詩的唐朝,卻不是所有人都瞭解的。
 
  究其原因,唐詩太美,使得誦讀它的人純粹陶醉於它的美,而忘記了它產生的時代和背景。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閃閃發光的詩行,在歷史的流轉中獲得了普遍的意義,同時也丟失了特定的場域。
 
  您現在打開的這本書,正是為了還原唐詩產生的特定場域而作。有別於市面上從文學視角講唐詩的書籍,我們希望響應聞一多先生多年前的號召,寫作一本從歷史角度講「詩唐」的書。
 
  詩以紀史,史以入詩。《全唐詩》保存的四萬九千多首唐詩中,滲透著大量的唐代歷史資訊,涉及詩人命運、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歷史地理、戰爭、宗教、民族關係、社會變遷、環境保護等眾多史實領域。
 
  以晚唐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為例:「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中講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改變了中國此後歷代的漕運格局、都城遷移、經濟重心等豐富的史實和細節。
 
  大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時,秦嶺山脈仍然覆蓋大量的原始森林,四川地區氣候溫暖,可以出產荔枝(唐代以後氣候趨冷,已無法再種植),所以唐玄宗為楊貴妃快遞的荔枝,是從四川經蜀道運輸到關中地區的。這裡就涉及了氣候、古蜀道等環境與地理問題。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杜甫的《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些唐詩則描述了安史之亂對君王愛情的終結,對長安城的毀壞以及對民間造成的深沉苦難等一系列廣闊的社會歷史圖景。
 
  元稹的《縛戎人》:「萬里虛勞肉食費,連頭盡被氈裘暍。華裀重席臥腥臊,病犬愁鴣聲咽嗢。中有一人能漢語,自言家本長城窟。少年隨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沒……」此詩則講述唐帝國在西域地區與吐蕃、阿拉伯帝國的爭霸,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陷落,大唐孤軍駐守西域,部分士兵被俘虜後留下了慘痛的回憶,中間涉及唐代民族關係及中亞國際歷史。
 
  而晚唐詩人韋莊的名詩《秦婦吟》:「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表現了唐末黃巢起義後,在黃巢起義軍和朝廷官軍的反覆爭奪下,長安城遭遇了毀滅性打擊,整個貴族階層面臨滅頂之災。在詩歌哀痛的亂世中,唐朝的悲劇性走向,正滲透在一行行詩史相契的文字裡面。
 
  ……
 
  我們在這本書中採用新聞特稿式的寫法,參考大量基本文獻,希望從一個新的角度引領讀者瞭解「詩唐」,從而讀懂唐詩。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為什麼唐詩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我想,歷史的詩意若隱若現,無疑增添了它的魅力與傳播力。唐詩被中國所塑造,同時也塑造了中國。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無論古今,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我們相信,若能深入古人的情境與內心,歷史自然就活了起來。
 
  本書的三名作者分別是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其中,鄭煥堅和吳潤凱都是《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本書的絕大部分文章,初稿首發在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承蒙八十餘萬粉絲和讀者的厚愛,多數文章均擁有了不俗的閱讀量,並獲得了一些不錯的評價。同時,部分文章被《同舟共進》、《青年文摘》、《廉政瞭望》、《南方雜誌》等刊物轉載刊發,謹致謝忱。至於書中的謬誤,還望諸位多寬容,多批評,多指正。
 
  人比任何概念都重要。那麼,請跟隨大唐詩人們的腳步,開啟這趟歷史的旅程吧。
 
最愛君
二○二○年月三十日於廣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大唐下半部」這個概念感到非常好奇。通常大家談唐朝,目光總會聚焦在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但歷史的精彩之處往往發生在轉捩點之後。當光環逐漸褪去,詩人們如何面對時代的衰微與動盪?他們是選擇入世積極批判,還是選擇隱遁保持風骨?這中間的掙扎,想必比盛世時期的意氣風發更為深刻、更具戲劇張力。我猜想,這本書的筆觸可能會更偏向一種滄桑感,去描摹那種「往事已矣,唯有詩篇留存」的餘韻。讀起來應該會比較沉重,但也更能體會到歷史的厚度。

评分

從封面設計的氛圍來看,這本書似乎試圖營造一種古典而又不失現代設計感的風格,這對吸引新讀者很重要。我個人偏愛那種能夠將文化符號巧妙融入現代排版的書籍。更重要的是,在閱讀過程中,如果能隨時穿插詩作原文的賞析,並將之與人物的處境緊密連結,那就太好了。這樣,我們不僅是讀了一個歷史故事,也是複習了一輪唐詩的精華。這種「一脈相承」的閱讀體驗,能讓讀者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也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有更全面的認識,實在是寓教於樂的極佳範例。

评分

最近幾年,臺灣這邊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又開始升溫,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於古典文學的接受度似乎也提高了。這本書如果能做得像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不是艱澀的學術論述,那肯定會吸引不少人。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在處理這些詩人的故事時,考證是否嚴謹?畢竟,詩歌和傳記的資料往往夾雜著後人的附會與美化,要如何去蕪存菁,還原出一個相對真實的唐代文人面貌,是非常考驗功力的。如果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或材料,那就更棒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複述我們已經知道的故事,而是能帶來一些「原來如此」的驚喜感。

评分

坦白說,對我這種對歷史有興趣,但又常常覺得正史讀起來有點吃力的讀者來說,這種「以人帶史」的寫法簡直是及時雨。閱讀歷史,最怕的就是抓不到重點,感覺人物都是扁平的符號。但如果能將歷史場景嵌入到某個詩人的生命軌跡中,比如他如何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轉折,或者在某個朝廷派系鬥爭中的浮沉,那麼那些抽象的歷史事件瞬間就有了溫度和血肉。我特別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繪出不同詩人群體在時代變局下的心境轉折。畢竟,詩歌是時代的剪影,而詩人的命運就是那把剪刀本身。希望能從中讀出一些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的喟嘆或豪情。

评分

這本關於大唐下半部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了。我對唐朝的詩詞一直抱有特殊的情感,特別是那些流傳千古、讓人讀了心頭一震的作品。這本書的切入點很獨特,不是單純地講述歷史事件的編年史,而是想透過詩人的個人命運,來窺探那個時代的風貌。畢竟,盛唐的氣象是從那些詩篇中活生生地流淌出來的,而詩人的生命故事,往往比帝王的興衰更貼近人心。我想像著,在那個詩歌就是一切的時代,一位詩人的際遇如何影響了他的創作,而他的詩作又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種結合文學與歷史的敘事方式,比起枯燥的史書來得生動許多,讓人對大唐的文化底蘊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