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嬌梨 (電子書)

玉嬌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花藏主人
图书标签:
  • 奇幻
  • 轻小说
  • 异世界
  • 转生
  • 后宫
  • 冒险
  • 魔法
  • 恋爱
  • 搞笑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玉嬌梨》又名《雙美奇緣》,是才子佳人小說重才派的代表作。書名是合二位佳人的名字而成。白紅玉的「玉」,白紅玉隱蔽在姑父家改名「無嬌」的「嬌」,盧夢梨的「梨」。白紅玉透過詩賦與蘇友白相識相知,盧夢梨女扮男裝和蘇友白結為知己,這二位才貌兼備的表姐妹,歷經種種曲折,最終都嫁給了英俊倜儻的才子蘇友白。本書故事輕鬆且可讀性強,反映了廣大下層士人的理想愛情,其情節構思和敘事方式,對後來的才子佳人小說創作影響深遠。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韵新声: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风貌》的图书简介,全书约1500字,不含您提供的《玉嬌梨 (電子書)》的内容。 --- 古韵新声: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风貌 一、 卷首语:一座纸上的博物馆 宋代,一个在后世眼中,既充满精致的雅致,又饱含深沉的忧患的时代。它不像唐代那样气象万千、横绝一世,却在内敛的韵致中,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黄金时期。当我们提起宋代,浮现在脑海中的,是那清瘦的梅花、淡雅的汝瓷、峭劲的书法,以及那些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着内心家园的文人。 《古韵新声: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风貌》并非一部单纯的编年史,它是一部深入宋代士大夫阶层心灵深处的田野调查。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触摸那些真实的温度:他们如何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间斡旋?他们如何将哲学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他们的诗词、绘画、理学,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既高度理性又极度感性的精神宇宙? 本书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探讨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交融与蜕变,以及由此催生的审美趣味、社交伦理和自我认知。我们聚焦于个体生命的体验,而非宏大叙事,力求还原那个时代“人”的鲜活面貌。 二、 精神的底色:理学、禅宗与世俗的张力 宋代理学,无疑是塑造该时代精神景观的核心力量。程颢、程颐、朱熹等大儒,他们对“天理”的探求,不仅仅是高深的哲学辩论,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道德自律和宇宙观。本书的第三篇章将详细剖析“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及其在士大夫群体中的实践。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朱熹的语录,而是考察理学如何通过家训、乡约,渗透到地方的社会结构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规范。 然而,宋代文人并非被僵硬的教条所束缚。禅宗,特别是临济宗的“顿悟”思想,如一股清泉,冲刷着理学的严谨。苏轼的旷达,陆游的悲愤,都带有明显的禅宗色彩——对生命无常的接纳,对物我界限的消解。本书将通过比对理学著作与禅宗公案,揭示这种看似矛盾的精神并存现象,如何为宋代文人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心理调适机制。他们能够在庙堂上坚持原则,也能在宦海沉浮中保持内心的自由。 三、 生活的艺术:雅集、园林与“物我两忘”的审美 宋代的精致生活,是其精神追求的物化体现。本书的第四、五部分,将目光投向文人日常的“雅事”。 雅集与风雅的构建: 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这些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文人构建自我身份和社交网络的重要仪式。我们分析了《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载的酒楼茶肆文化,以及文人圈子中流行的“斗茶”背后,所蕴含的技艺鉴赏与品格较量。每一次聚会,都是一次对自身审美水平的公开展示,也是对时代风尚的共同塑造。 园林:心灵的庇护所: 苏州和杭州的私家园林,是宋代文人“避世”的物质载体。不同于唐代宫廷的恢弘气派,宋代园林追求的是“一山一石皆有意,步步皆是画中景”。本书将结合当时的造园理论,解读文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禅意与诗情。园林,成为了他们对抗官场倾轧、抚慰生命焦虑的“桃花源”。 陶瓷的沉思: 从定窑的刻花到哥窑的开片,宋代瓷器以其纯粹的釉色和内敛的造型,达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巅峰。我们相信,欣赏一件宋瓷,就如同与文人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那些不事雕琢的素面,体现了宋人对“天然去雕饰”的极致追求,这种审美观直接反映了他们对世界本真的尊重。 四、 笔端的忧患:山水田园与家国之思 宋代文人的作品,常常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暗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士大夫的集体誓言,但在南宋偏安的现实下,这种忧虑更为私人化和诗意化。 山水画的“象外之意”: 郭熙的《林泉高致》指出,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家园。当现实的家园岌岌可危时,山水画便承载了他们对“完整中国”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李唐、刘松年等人的画作,常常以层层叠叠的迷雾,象征着他们对时局的困惑与迷惘。 词体的崛起与情感的沉淀: 词,作为一种更具音乐性和个人情绪表达的文体,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柳永的市井风情,李清照的婉约凄楚,辛弃疾的慷慨悲凉,共同构筑了宋词的广阔疆域。本书特别分析了辛弃疾如何将儒家“济世”的抱负,通过豪放的词句,熔铸入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中,使家国之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艺术体验。 五、 结语:永恒的启示 《古韵新声》旨在告诉读者,宋代文人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董。他们的在困境中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在精致中追求本质的克制,以及在世俗洪流中坚守自我价值的韧性,至今仍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焦虑与审美取向,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阅读此书,如同走入一座精心布置的宋代书斋,你不仅能看到那些传世的典籍与名画,更能听到那一代人,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对自己、对世界发出的那些悠远而深刻的“新声”。这是一次关于如何安放自我、如何安放理想的永恒探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昌渝


  1940年生,湖北武漢人,1962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中國小說源流論》(1994)、《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小說》(1994)、《中國小說史》(2019)、《金瓶梅人物譜》(合著,1988),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2004)、《中國文學通史•清代文學卷》(2013),合作主編大型文獻影印本《古本小說叢刊》等,撰有學術論文數十篇,點校整理古代小說多種。

图书目录

第一回 小才女代父題詩
第二回 老御史為兒謀婦
第三回 白太常難途托嬌女
第四回 吳翰林花下遇才人
第五回 窮秀才辭婚富貴女
第六回 醜郎君強作詞賦人
第七回 暗更名才子遺珠
第八回 悄窺郎侍兒識貨
第九回 百花亭撇李尋桃
第十回 一片石送鴻迎燕
第十一回 有騰那背地求人
第十二回 沒奈何當場出醜
第十三回 蘇秀才窮途賣賦
第十四回 盧小姐後園贈金
第十五回 秋試春闈雙得意
第十六回 花姨月姊兩談心
第十七回 勢位逼倉卒去官
第十八回 山水遊偶然得婿
第十九回 錯中錯各不遂心
第二十回 錦上錦大家如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7337
  • EISBN:97862630759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引言

  玉嬌梨是古代才子佳人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在藝術上與好逑傳等同代表了才子佳人小說的最高水平,而且對於才子佳人小說類型的產生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清代以前,小說以男女情愛婚姻為題材的作品數不勝數,唐傳奇鶯鶯傳、元傳奇嬌紅記,明代文言中篇小說賈雲華還魂記、鍾情麗集等等,以及話本小說中的婚戀作品,早已膾炙人口,這類作品為才子佳人小說的形成提供了藝術生長元素,但它們還不是作為一種文學類型的才子佳人小說。作為一種小說類型,不僅在題材上有所規定,而且在題旨、人物配置、情節套路、敘事方式和語言風格等方面也都有規定性。玉嬌梨和好逑傳等一經問世即不脛而走,其主題、人物、情節、敘事,乃至於篇幅,都成為當時和後來一些小說摹擬的對象,相當數量具有與玉嬌梨、好逑傳相類文學特徵的作品出現,便宣告了才子佳人小說的成立。

  玉嬌梨二十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正文卷首署「荑秋散人編次」,玉嬌梨敘末署「素政堂主人題」。另一部才子佳人小說平山冷燕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刊本序末署「天花藏主人題於素政堂」,其後的玉嬌梨、平山冷燕合刊只署「天花藏主人」之名,可知「荑秋散人」即「天花藏主人」。「天花藏主人」的真實姓名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學術界有幾種意見,但還不能定論。我們從他的平山冷燕序中獲知他是明末清初人,自負有才卻大半生窮途潦倒,不得已以寫小說為業,寫小說時已「淹忽老矣」。

  玉嬌梨成書和刊刻的確切時間雖不可考,但它早於成書在順治十五年的平山冷燕則可以肯定。玉嬌梨如果不是才子佳人小說的第一部,也是第一批才子佳人小說的一部。這部小說在初刊的時候卷首有緣起一文,緣起稱此書為明代王世貞及其門客所作,是金瓶梅的兩部續書之一。兩部續書都名玉嬌梨。一部的主角是沈六員外和黎氏,「邪淫狂亂,刻畫市井之穢,百倍瓶梅」。有論者謂此指丁耀亢的續金瓶梅,續金瓶梅確有一個財主叫沈越,號「黃表沈三」,西門慶轉世做了他的兒子「金哥」,沈越很快破產,金哥兩眼皆盲,父子淪為乞丐;也確有一個黎氏,是潘金蓮轉世,卻與沈員外沒有任何關係。看來與緣起所說的續書對不上號。再說續金瓶梅成書在順治十七年(一六六○),順治十五年前玉嬌梨已經成書,緣起當然不可能預知續金瓶梅的創作。緣起所指續書玉嬌梨當是明代沈德符(一五七八—一六四二)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五所說的玉嬌李,玉嬌李與玉嬌梨有一字之差,沈德符說它是金瓶梅續書,「穢黷百端,背倫滅理,幾不忍讀」,以文中簡述之情節對照續金瓶梅,兩書絕對不是一書。沈德符當年在邱志充那裡只讀到玉嬌李首卷,其後此書下落不明,玉嬌梨緣起作者也未必見到過該書,大概是憑耳聞杜撰的。緣起說二十回的玉嬌梨是金瓶梅續書的另一種「秘本」,「蘊藉風流」,斷與前一種淫穢續書不同,此書稿逃過兵火一劫,幸而付梓公諸於世。玉嬌梨二十回與金瓶梅,除了書名由女人的三個名字合成這一點相同之外,人物情節沒有絲毫的牽連,說它是金瓶梅的續書,實在無根無影。如此之說,也許是書商借金瓶梅吸引讀者,這種營銷策略也反映出作者和刊行者對本書的不夠自信。他們未曾料到此書問世即風行天下,不但翻刻蜂起,而且模仿之作絡繹不絕,所以後來的刊本便都刪去了這篇緣起,作者署名改為當時知名度很高的「天花藏主人」,總算是正本清源了吧。

  玉嬌梨書名合小說中兩位佳人的三個名字中的各一個字而成。白紅玉的「玉」,白紅玉隱蔽在姑父家改名「無嬌」的「嬌」,盧夢梨的「梨」。這兩位美貌的才女,再加上充當「紅娘」的紅玉的俏麗婢女嫣素,經過了坎坷曲折最終都嫁給了英俊倜儻的才子蘇友白。這部作品的題旨、人物設計和配置、情節構思、敘事方式、語言風格以及審美趣味,由於次後許多作品模仿,而形成了才子佳人小說的類型模式。

  素政堂主人 玉嬌梨敘論及本書的題旨是要演述一段純正的「風流」佳話。他說男女「悅慕」不等於「風流」,「風流」者,必須是「郎挾異才,女矜殊色,甚至郎兼女色,女擅郎才」,絕不是「無賴市兒、泛情閭婦」所能妄稱。才子佳人相互悅慕,纏綿悱惻,「明明色界,卻非慾海」,大體不能越出禮教的軌道。結局一定是大團圓,「為人欣羨,始成佳話」。

  玉嬌梨的主人公蘇友白出場時是一位窮秀才,但才貌過人,其貌,潘安恐不及,論才,比曹植而過之;不只才貌相兼,更有超凡氣質,修身如玉,光明磊落。女主人公白紅玉和盧夢梨都是名門閨秀,姿若天仙,詩賦之才不讓晉代才女謝道韞,更難得的是溫柔多情,有一雙辨貞奸、知窮通的慧眼。蘇友白誓言非佳人不娶,白紅玉、盧夢梨則執著非才子不嫁。

  才子佳人遇合,在封建禮教社會中良非易事。男女婚姻皆由父母作主包辦,稍有身份的青年男女難有謀面的機會,更談不上有擇偶的權利。玉嬌梨於是設計了一位開明的沒有道學氣味的家長白太玄,他雖不能縱由女兒走出閨閣,卻容許女兒通過詩賦選擇夫婿,對他的姪女盧夢梨女扮男妝私會蘇友白的行為,也只是一笑了之。如果是一位死守禮教的家長,蘇友白、白紅玉、盧夢梨的故事就根本不能開展。當然,家長的開明和寬容是有限度的,才子佳人的思想也不可能超越禮教的範疇,他們不大可能卿卿我我,連見面也是難得的,於是又必要安排一個在才子佳人之間傳遞信息的「紅娘」,這就是紅玉貼身婢女嫣素。才子佳人如果順利結合,那也就稱不上佳話,其間必須有阻礙和干擾,使得這個結合過程波浪起伏、曲曲彎彎。這阻礙因素有可能是戰亂匪患,也有可能是偏執的家長,但更多的是企圖奪占鵲巢的拙鳩,玉嬌梨裡剽竊蘇友白詩作的張軌如、冒名頂替的蘇有德,以及為醜陋兒女謀求佳偶的陰險的楊御史,就是這種角色。

  玉嬌梨第二十回白太玄知曉女兒與蘇友白經歷的曲折後,感慨地說:「小人播弄如此,可恨可恨。」然而假若沒有小人的多番播弄,才子佳人沒有經受多番考驗,才之奇、情之貞則都無從表現。才子佳人小說立意單純,所有情節都指向才子佳人的姻緣好合。人物雖有主有賓,但均為才子佳人姻緣而設,情節雖然曲折,但頭緒十分簡單,一線到底,絕無旁枝末節。

  玉嬌梨寫的是男女情愛,但這是公子小姐在禮教世界裡的情愛,不是市兒閭婦的情愛,與世情小說、青樓小說、艷情小說判然有別。蘇友白與紅玉以詩相會,心儀久久,但婚姻的締結還是要家長認定,如玉嬌梨敘所說,他們「婉轉作緣,時露悄心,忽呈嬌慧,不弄癡柔,即吐香艷。明明色界,卻非慾海。遊心其際,覺寤寐河洲之遺韻尚存,而袗衣鼓琴之流風不遠」,情愛始終在禮教的規範之中。第十回蘇友白請求嫣素趁昏夜無人約紅玉一會,嫣素立即正色相告:「郎君此言差矣。小姐乃英英閨秀,動以禮法自持。即今日之舉,蓋為百年大事選才,並非怨女懷春之比。郎君若出此言,便是有才無德,轉令小姐看輕,此事便不穩了。」蘇友白聞言頓然羞慚,連連謝罪。才子佳人受情愛驅動,舉止卻沒有越禮教雷池一步。在他們的故事裡,含有情、才、禮三大要素,情是基礎,才是條件,禮是原則。這三種要素自然是體現在故事情節中和人物性格上,情和才顯而易見,禮則表現為由禮教規範的道德操守。

  不單是玉嬌梨,幾乎所有的才子佳人小說都具有三種要素,只不過不同的作者和作品所要演繹的重點有所不同罷了。有的作品重才,有的作品重德,有的作品重情,從而形成才子佳人小說的三種流派。

  玉嬌梨重才。全書情節圍繞「才」而展開。白家父女擇婿的標準,不在門第富貴,只要才學出眾,所以是以詩選人,故事情節由此展開和發展。玉嬌梨所重之才,是詩賦之才。第十三回蘇友白赴京途中遭劫,不得不賣文換取盤纏,當地的一位張老說:「不瞞蘇相公說,我這山東地方,讀書的雖不少,但只曉得在舉業上做工夫,至於古文詞賦,其實沒人。」作者大概是瞧不起那些金榜題名但卻毫無才氣的舉人進士們的,沒有功名的士人,當然不乏儒林外史的范進之流,但也確有才華橫溢文章雋美的蒲松齡這類人物,天花藏主人或者屬於這一類,至少是以這一類自命,所以他要輕視舉業而重詩才。才子佳人小說的作者多是沉鬱下層的士人,這個觀念是共同的,也都反映在小說的人物情節中。重詩才當然並不排斥舉業的本事,盧夢梨就語重心長地勸誡蘇友白,「千秋才美,固不需於富貴,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提醒他科舉成名則婚姻有望。舉業是「才」中應有之義,但不是「才」之核心內容,玉嬌梨看重和演繹的是詩賦之才。白紅玉測試求婚者才之高低的依據是詩賦而不是八股,張軌如告訴蘇友白,白紅玉「誓不嫁俗子,只要是個才子,詩詞歌賦敵得他過,方纔肯嫁」。白紅玉的父親和姑父吳翰林擇婿,也都是尋訪清新俊逸的少年詩人。楊御史攜子楊芳上門求親,楊芳在酒令上露怯,又在「弗告軒」三字上犯錯,測試不及格,再無挽回的餘地。吳翰林受姐夫之託為紅玉擇婿,在金陵靈谷寺看到蘇友白的詠梅詩,立即尋覓作詩者,並遣媒說親。無奈忙中出錯,蘇友白以為「無艷」就是「無嬌」,眼見連上的紅絲由是中斷。紅絲再連是和韻白紅玉的新柳詩,以及白紅玉命題限韻的送鴻、迎燕二詩,而盧夢梨相中蘇友白也是因為蘇友白為錦屏四幅美人畫作詩,白太玄在山陰道上與蘇友白相遇,分題作詩,對酒論,測試滿意後遂將女兒、姪女許嫁。詩才取人,貫穿了全部情節。

  儘管玉嬌梨立意單純,犧牲了生活的多面性和人物關係的複雜性,缺乏歷史厚度和思想深度,但故事輕鬆且可讀性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中下層士人的夢想,故頗受讀者歡迎。作者接著又創作二十回的平山冷燕,此書重才且更讚賞女子之才。其後又作兩交婚,作者天花藏主人說:「自古才難,從來有美。然相逢不易,作合多奇,必結一段良緣,定歷一番妙境,傳作美觀,流為佳話。故平山冷燕前已播四才子之芳香矣,然芳香不盡,躍躍筆端,因又采擇其才子占佳人之美,佳人擅才子之名,甘如蜜、辛若桂薑者,續為二集。」(兩交婚第一回)這種重才派的才子佳人小說,或為天花藏主人所作,或由天花藏主人作序,或借天花藏主人之名的作品還有錦疑團、麟兒報、畫圖緣、飛花詠、定情人、人間樂、玉支璣等,順康年間,天花藏主人成了享譽南北的小說家。重才派的作品,作者別署他名的有春柳鶯、飛花艷想、宛如約等等。這些作品的篇幅都在十六回至二十回之間,大抵成為一種定式。

  才子佳人小說還有重德、重情二派,清初重德派的代表作是好逑傳,重情派的代表作有「煙水散人」的合浦珠、鴛鴦配以及署「煙水散人較閱」的賽花鈴等,這一派作品在情、才、德三者中強調「情」的重要,才子佳人私訂終身,婚前雖不及於亂,然而才子與丫鬟、妓女之間卻不受此限。這派小說距離艷情僅一步之遙。

  本書的整理以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清初寫刻本為底本,參校了振賢堂等較晚刊本。不同版本的文字略有差異,脫漏誤愆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但情節沒有出入,文字也沒有繁簡之別,整理時文字擇善而從,不出校記。
 
石昌渝 二○一九年十月 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些比较少被主流文学正视的社会边缘群体的心态。这点非常吸引我,因为台湾的社会语境下,我们总是在讨论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学或是宏大的政治叙事,反而忽略了那些在夹缝中生存、有着自己独特世界观的小人物。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既不矫情、也不批判的视角,去描摹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微小胜利,甚至是他们的无奈接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具有社会观察价值的文本。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在熟悉的街道上发现不为人知风景”的阅读快感。这种从生活底层的真实感提炼出来的文学力量,往往比虚构的奇幻设定更有穿透力,因为它能让我们更清晰地反观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我们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那个磨砂质感的封面,拿到手的时候就让人感觉很舒服。那种低调又不失雅致的感觉,很对我的胃口。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外在”很重要,毕竟是陪伴我们一段时间的伙伴。尤其是电子书,虽然没有实体书的触感,但好的设计能弥补这一点。配色上选用了非常沉稳的冷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会微微反光,显得很有质感。翻开书页(或者说切换到下一页界面),内页的字体排版也处理得很到位,行距和字号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阅读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直接影响了我们是否能沉浸其中。我很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个电子版本时花了不少心思,不是随便应付的扫描件。这种用心,会让读者在接触作品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方产生一种敬意。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这份“诚意满满”的外观,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涵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有与之匹配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关于题材的“重量感”,这本书似乎并不追求那种宏大叙事下带来的压迫感,反而是聚焦于“日常的疏离”与“情感的断裂”。这一点,我很欣赏。当代人的生活,充斥着大量的连接,但真正的深入交流却越来越稀缺。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腻地捕捉到这种现代性的悖论——我们明明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到孤独——那么它就具有了极强的时代共鸣性。我希望它能探讨的是,在快速迭代的社会节奏中,那些慢下来的情感是如何被遗忘或扭曲的。不需要有惊天动地的阴谋或爱情故事,只需要如实地呈现那种“努力生活,却总感觉抓不住重点”的当代心境。如果能成功地将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对劲感”提升到文学层面,让读者读完后能产生一种“啊,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的释然,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已经无可替代了。

评分

这本书的宣传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一点点古典韵味,又隐约透露出现代思辨的措辞,确实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没有用那种夸张的、堆砌辞藻的方式去渲染“史诗感”或“惊天动地”,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却又极具张力的语言,暗示了其中蕴含的复杂人性与时代变迁的纠葛。我特别留意了它关于“宿命与选择”的提法,这简直是文学作品里永恒的母题,但用不同的角度切入,效果就会天差地别。我个人对那些探讨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如何挣扎求存的故事,有着莫名的偏爱。这本书的宣传语似乎正是在邀请读者去探索这个迷宫,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引而不发”的宣传手法,比起那些直接把故事核心亮出来的书籍,更让人有主动探索的欲望。我希望书中的叙事结构也能保持这种节奏感,层层剥茧,而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底牌都亮光。

评分

坦白说,我比较注重作者的“声音”是否独特。市面上有太多模仿畅销书模式的作品,读起来就像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虽然合格,但毫无记忆点。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是语言的运用、对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心理的刻画,都应该带着一种不可替代的烙印。比如,他如何处理时间线的跳跃?他对白中是否能自然地融入台湾特有的语汇习惯,那种略带疏离又充满人情味的感觉?如果作者能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一样,用他独有的工具和材料,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我就完全可以接受它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最怕的就是那种“四平八稳”,什么都沾边,但什么都没写深写透的平庸之作。我更期待的是那些能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措辞,甚至在脑海中重构画面感的文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