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裡的大唐.上:由詩人的命運與詩作交織成的大唐史 (電子書)

詩裡的大唐.上:由詩人的命運與詩作交織成的大唐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最愛君
图书标签:
  • 唐诗
  • 唐朝历史
  • 诗歌史
  • 诗人传记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中国古典文学
  • 电子书
  • 文学史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詩以言史,史以入詩。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隱、薛濤……
  詩人的命運與詩作,暗藏了大唐歷史的縮影。
 
  歷史在詩歌裡流轉,詩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唐人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
  以詩證史,繪出一幅唐代詩歌的春秋畫卷。
 
  ●誰寫下了大唐第一詩?
  ●絕版月色──十首唐詩就有一首寫到月亮,由月亮構成的另類唐詩極簡史。
  ●初唐四傑──帝國在上升,而天才在沉淪。
  ●很多人想學李白,卻活得像杜甫,最後變成了高適?──唐詩三大佬的命運分野。
  ●誰的詩紅了,人卻沒紅?而大唐最鬱悶的詩人,到底有多鬱悶?
  ●大唐女詩人之死。
  ●王維──一個「佛系詩人」的平凡與偉大。
  ●元白──千年來最感人的生死之交。
  ●盛唐第一朋友圈──孟浩然死的時候,半個盛唐心碎了。
 
  現今流傳的四萬多首唐詩中,飽含著大量的唐代史內容,其中涉及到大唐的歷史與地理、承平歌舞與戰亂塗炭、宗教的影響、部族的關係、社會變遷與經濟民生等眾多唐代史實和故事。
 
  《詩裡的大唐》分為三部,分別以詩人、事件與地理為線,講述唐朝重要詩人的生平故事與詩作分析,詩人的命運與唐朝主要歷史事件的牽動,以及唐代的城市、環境、地理版圖等宏觀的視野勾勒。本書參考大量文獻,從詩人的角度來瞭解唐詩、瞭解大唐史。
 
名人推薦
 
  Cheap(歷史YouTuber)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盛唐的万象:从边塞到宫廷的时代侧影 作者: 陆离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一幅生动、立体、多维度的盛唐画卷。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史书对帝王将相的线性叙述,而是选择了一条由社会风貌、文化流变、制度演变以及底层生活交织而成的叙事路径,深入探究这个光芒万丈的王朝如何在其巅峰时期展现出复杂的内在张力与蓬勃的生命力。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大唐”作为一种气象的多元内涵。 第一部:开元盛世的制度基石与社会脉动 这一部分聚焦于唐朝由衰弱走向极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开元之治”前后的社会结构重塑。 1. 均田与租庸调制的新解析: 我们将探讨这些看似枯燥的经济制度如何在唐初有效地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会细致分析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的加剧,这些制度在盛唐中后期开始显现的裂痕。重点分析了“斗富风气”背后,财富流动对传统乡村经济秩序的冲击。 2. 关陇集团的兴衰与权力转移: 史学界对李唐政权“关陇贵族”背景的讨论从未停歇。本书将梳理从高祖到玄宗时期,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军事与政治势力如何一步步巩固权力,以及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文官集团的崛起,这种权力结构如何被缓慢地侵蚀和重塑。这不仅仅是家族的衰落,更是帝国治理理念的转型。 3. 长安城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气场: 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国际化的都市,其城市规划(坊市制度)如何体现了统治者的秩序观?我们不仅仅描述宏伟的宫殿,更关注西市的胡商、东市的工匠,以及各国使节与留学生带来的异域文化碰撞。通过对遗址考古发现的解读,还原日常生活的场景——从“平准务”的物价调控到曲江池畔的游乐活动。 第二部:宗教、思想与文化疆界的拓宽 盛唐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边贸上,更深刻地体现在思想领域的兼容并蓄。 1. 儒释道的张力与融合: 本部深入探讨了“三教合一”思潮的形成过程。首先,分析了玄奘西行对唯识宗在唐朝的巨大影响,以及佛教寺院经济在地方上的实际地位。其次,对比道教在宫廷中的特殊地位(如武则天推崇道教以巩固其“女皇帝”的合法性)。最后,探讨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僵化与士人对“真性情”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2. 异域宗教的在华实践: 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祆教(拜火教)等宗教在唐朝的传播案例,揭示了唐朝在宗教事务上的高度容忍度。我们通过对相关碑刻和文献的梳理,呈现这些外来信仰如何被“汉化”或保持其原貌,并在特定的社会阶层中扎根。 3. 科技与工艺的突破: 盛唐的印刷术萌芽、火药的早期应用(尽管尚未用于军事),以及制瓷业(如唐三彩的色彩哲学)的发展,体现了实用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这一部分将强调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审美情趣。 第三部:边疆经营与军事态势的冷峻思考 “大唐盛世”的背后,是极其复杂且成本高昂的边疆经营战略。 1. 羁縻政策的有效性与局限: 本部详细分析了唐朝在处理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周边政权时采取的“和亲”与“羁縻”政策的演变。探讨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的设立,是如何在军事威慑与文化渗透之间寻求平衡的。 2. 节度使制度的“双刃剑”效应: 节度使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加强对边境军事力量的统一调动,以应对外部威胁。本书将追踪该制度的权力授予过程,并指出随着地方财政和兵权的高度集中,这一制度如何不可避免地成为日后藩镇割据的制度性隐患。对高仙芝、哥舒翰等边将的军事生涯分析,旨在揭示盛唐军事集团内部的复杂性。 3. 丝绸之路的兴衰周期: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信息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本部分结合考古发现,探讨了粟特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吐蕃对河西走廊控制权争夺对中原经济的连锁反应。 第四部:社会生活的细节与权力阶层的日常 通过对唐代墓志铭、杂著和日记的细读,本书尝试重构普通士人、女性乃至奴婢的生活图景。 1. 女性地位的审视: 唐代女性在法律地位上虽仍从属于男性,但在社会风气上却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本书将分析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政治女性的权力轨迹,并对比探讨普通贵族女性和民间女性在婚姻、教育、娱乐(如骑马、打球)方面的相对解放程度。 2. 吏治的腐败与士人的理想: 盛唐时期,官场中的倾轧、买官卖官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对一些著名的清官案例和受挫士人的记录,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官场现实面前的挣扎。 3. 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城市生活光鲜亮丽,但乡村依然是帝国的根基。本部分将聚焦于唐代赋役制度下农民的生存压力,以及地方官吏在推行中央政策时的“弹性”与“扭曲”。 本书试图从制度、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立体地展现大唐——一个既充满自信与辉煌,又暗藏深刻危机的复杂帝国。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赞歌,而是对一个伟大时代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和审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最愛君
 
  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創作團隊的集體筆名。兩位主創者鄭煥堅、吳潤凱均為《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鄭煥堅係華中科技大學文學碩士,吳潤凱為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最愛君曾參與編著、合著有《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等著作。由最愛君獨立原創著作《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系列叢書,為歷史文學類暢銷書。

图书目录

開篇
絕版月色:另類唐詩極簡史
唐詩的不凡,是從西元六七六年的一場溺水事故開始的。

第一部 詩人

唐詩創世記:誰寫下了大唐第一詩?
在唐詩的光輝旅程中,魏徵、虞世南和王績默默無言。

初唐四傑:帝國在上升,而天才在沉淪
那些天縱之才,一個個活成了天妒英才。

千年孤獨陳子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他給自己算了一卦,隨後仰天長歎,「我命絕矣」!

賀知章:大唐最幸福的詩人
平心靜氣,快意人生,方能福壽綿長。

張九齡:提前二十年預言了安史之亂
他是開元時期最後一位賢相,也是盛唐文壇老大哥。

「七絕聖手」王昌齡,死於一場謀殺
青山一道同雲雨,正義何曾缺席過。

王維:一個「佛系詩人」的平凡與偉大
塵世被過濾掉之後,他把靈魂釋放出來。

孟浩然:盛唐第一朋友圈
他死的時候,半個盛唐心碎了。

西元七四四年:唐詩三大佬的命運分野
很多人想學李白,卻活得像杜甫,最後變成了高適。

岑參:大唐唯一的西域詩人
他還是沒能趕上一個好時代。

元結: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完美人物
妖孽當道,他罵得痛快。

孟郊:詩紅了,人沒紅
生命中的最後四、五年,孟郊基本處於絕望的狀態。

元白:千年來最感人的生死之交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李賀:我在大唐國家司儀館寫詩
在那兒工作,你也會成為「詩鬼」。

杜牧:大唐最鬱悶的詩人
政治的殘酷是,永遠必須站隊。

一生無題李商隱:政治、婚姻與詩歌
時代辜負了他,他並未辜負時代。

大唐女詩人之死
李冶、薛濤和魚玄機,三個悲哀的背影。

唐詩的最後六十年:一個時代遠去,來不及告別
下一個王朝,是屬於詞的時代。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3978
  • EISBN:97862633544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自序
 
把「唐詩」反過來,講給你聽
 
  唐代中期有個詩人叫李涉,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是大詩人,在當時卻很有名氣。李涉曾任國子博士,人稱「李博士」。
  有一次,李涉經過九江,遇上了一夥強盜。
  強盜們手執刀槍,喝問:「船上何人?」
  僕人回答:「是李博士。」
  「是不是李涉博士?」
  僕人又答,是的。
  強盜們說:「如果真是李博士,我們不要他的錢財了。久聞詩名,希望他能給我們寫一首詩。」
  李涉聽罷,鋪紙磨墨,當場寫了一首絕句:
 
  井欄砂宿遇夜客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強盜們拿到詩,忘記了打劫的本行,拜謝告辭而去。
  這樣的「奇遇」放在哪個朝代都不可能發生,除了唐朝。
 
  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懂得了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
 
  唐詩──唐朝的詩,是每個中國人都會背幾首的,但詩唐──詩的唐朝,卻不是所有人都瞭解的。
 
  究其原因,唐詩太美,使得誦讀它的人純粹陶醉於它的美,而忘記了它產生的時代和背景。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閃閃發光的詩行,在歷史的流轉中獲得了普遍的意義,同時也丟失了特定的場域。
 
  您現在打開的這本書,正是為了還原唐詩產生的特定場域而作。有別於市面上從文學視角講唐詩的書籍,我們希望響應聞一多先生多年前的號召,寫作一本從歷史角度講「詩唐」的書。
 
  詩以紀史,史以入詩。《全唐詩》保存的四萬九千多首唐詩中,滲透著大量的唐代歷史資訊,涉及詩人命運、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歷史地理、戰爭、宗教、民族關係、社會變遷、環境保護等眾多史實領域。
 
  以晚唐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為例:「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中講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改變了中國此後歷代的漕運格局、都城遷移、經濟重心等豐富的史實和細節。
 
  大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時,秦嶺山脈仍然覆蓋大量的原始森林,四川地區氣候溫暖,可以出產荔枝(唐代以後氣候趨冷,已無法再種植),所以唐玄宗為楊貴妃快遞的荔枝,是從四川經蜀道運輸到關中地區的。這裡就涉及了氣候、古蜀道等環境與地理問題。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杜甫的《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些唐詩則描述了安史之亂對君王愛情的終結,對長安城的毀壞以及對民間造成的深沉苦難等一系列廣闊的社會歷史圖景。
 
  元稹的《縛戎人》:「萬里虛勞肉食費,連頭盡被氈裘暍。華裀重席臥腥臊,病犬愁鴣聲咽嗢。中有一人能漢語,自言家本長城窟。少年隨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沒……」此詩則講述唐帝國在西域地區與吐蕃、阿拉伯帝國的爭霸,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陷落,大唐孤軍駐守西域,部分士兵被俘虜後留下了慘痛的回憶,中間涉及唐代民族關係及中亞國際歷史。
 
  而晚唐詩人韋莊的名詩《秦婦吟》:「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表現了唐末黃巢起義後,在黃巢起義軍和朝廷官軍的反覆爭奪下,長安城遭遇了毀滅性打擊,整個貴族階層面臨滅頂之災。在詩歌哀痛的亂世中,唐朝的悲劇性走向,正滲透在一行行詩史相契的文字裡面。
 
  ……
 
  我們在這本書中採用新聞特稿式的寫法,參考大量基本文獻,希望從一個新的角度引領讀者瞭解「詩唐」,從而讀懂唐詩。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為什麼唐詩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我想,歷史的詩意若隱若現,無疑增添了它的魅力與傳播力。唐詩被中國所塑造,同時也塑造了中國。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無論古今,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我們相信,若能深入古人的情境與內心,歷史自然就活了起來。
 
  本書的三名作者分別是鄭煥堅、吳潤凱和陳恩發。其中,鄭煥堅和吳潤凱都是《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本書的絕大部分文章,初稿首發在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承蒙八十餘萬粉絲和讀者的厚愛,多數文章均擁有了不俗的閱讀量,並獲得了一些不錯的評價。同時,部分文章被《同舟共進》、《青年文摘》、《廉政瞭望》、《南方雜誌》等刊物轉載刊發,謹致謝忱。至於書中的謬誤,還望諸位多寬容,多批評,多指正。
 
  人比任何概念都重要。那麼,請跟隨大唐詩人們的腳步,開啟這趟歷史的旅程吧。
 
最愛君
二○二○年月三十日於廣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類型的書籍,往往考驗著作者的文筆是否能駕馭如此宏大的主題。畢竟,要用文字重現一個千年前的帝國,還必須兼顧詩詞的優美與歷史的厚重,這對文字功力要求極高。我希望作者的行文風格是流暢且富有感染力的,而不是那種冷硬的學術報告腔調。畢竟,我們讀詩,追求的是情感的共鳴;讀詩人的歷史,也期望能感受到他們那份與時代搏鬥的熱血或無奈。如果作者能夠適當地穿插一些詩句的賞析,並且將詩句的意境與詩人當下的處境緊密結合,那將會是一次非常完美的閱讀體驗。我對於這本如何引導我們進入詩歌世界的氛圍營造,抱持著高度的期待,希望它能成為我重溫大唐風華的最佳嚮導。

评分

讀歷史書,最怕的就是那種板著臉孔的學術論調,讓人讀起來像是在啃乾巴巴的教科書。希望這本《詩裡的大唐.上》在處理史料的嚴謹性之餘,也能保有說故事的魅力。我很想知道,作者如何平衡「考據」與「敘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畢竟,詩人的生命軌跡往往充滿了戲劇性,他們可能經歷了官場的起落、友誼的背叛,或是對國家命運的憂心忡忡,這些情感的張力,才是讓詩作流傳千古的關鍵。如果作者能將這些個人際遇,與安史之亂前的社會氛圍、或是盛唐的開放多元文化相互映照,那該有多精彩!光是想像李白那種狂放不羈的形象,在歷史的洪流中如何與現實磨合,就已經讓我充滿了好奇。我更希望看到那種細膩的筆觸,描繪出詩人們在創作當下的心境,那種靈感乍現的瞬間,或是遭遇挫折後的沉澱,這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歷史。

评分

我特別關注「上」這個標示,這意味著內容的豐富性足以撐起不止一卷。這讓我聯想到,作者在選材上必然有所取捨,哪些詩人是「必然」要被提及的,而哪些詩人的故事線索或許比較隱晦,卻對理解時代轉折至關重要。對我來說,一本好的歷史傳記,除了核心人物的刻畫外,那些「配角」或是在特定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詩人,其命運交織的網絡也同樣重要。我想看看,作者如何搭建起一個清晰的時間軸,讓讀者能跟著詩人的腳步,從貞觀之治的開端,一路見證到盛世的極致與轉折的開端。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地圖或人物關係圖輔助理解,那對我們這些習慣圖像思考的讀者來說,將會是莫大的福音,能讓複雜的歷史脈絡變得更易於掌握。

评分

提到大唐,腦海中浮現的總是氣勢磅礴的邊塞詩和那些灑脫豪邁的詩篇。但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在亂世中仍能保持清醒的知識分子。這本書若能深入探討詩人們如何面對時代的變遷,他們的「選擇」與「妥協」,將會非常有意思。例如,面對政治鬥爭,他們是選擇隱退山林,還是奮力一搏?這種個體在龐大歷史結構下的能動性,往往是歷史敘事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台灣的讀者,或許對唐朝的文化有著一種既親近又疏遠的複雜情感,我們在學校學到的多是課本知識,但真正「活過」的唐朝,需要透過這些詩人的生命故事來還原。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貼近「人」的角度,去理解那個時代的道德困境與美學追求,而不是只停留在對宮廷的歌頌或是對戰爭的描寫。

评分

這本關於大唐盛世的書籍,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書封的設計想必是走一種典雅的風格吧,讓人一翻開就彷彿能聞到墨香,感受到那股詩詞繚繞的氣氛。我個人對於歷史類的書籍特別有興趣,尤其大唐那段輝煌燦爛的時期,更是讓人魂牽夢縈。不過,我更在乎的是,作者如何將詩人的個人命運與整個時代的脈絡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畢竟,歷史的書寫如果只是流水帳式的記錄,未免顯得枯燥乏味,但若能從詩人的視角切入,去觀察他們在那個時代的掙扎、歡笑與失落,那絕對會讓整段歷史變得立體而生動。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捕捉到那些詩句背後,隱藏的時代悲喜,那種「人生如夢,大夢一場」的蒼涼感,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詩人,而是能讓我們透過他們的眼睛,重新體驗那個黃金時代的風華與轉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