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颱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電子書)

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颱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佩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重新省視颱灣、日本乃至東亞區域之間「越境」的歷史、文學、戲劇現象,其中如何呈現移植、抵抗、消長、互補與易位的諸多麵嚮。構成為三部八章,第一部主要以「敗者史觀」重新檢視參與「乙未戰役」而渡颱的「敗者」集團,以及之後承襲「敗者」係譜的渡颱日人其殖民事業與文業。第二部透過「戲劇現象」觀察日本帝國境內乃至東亞的人流與政治脈動共振下,如何產生錯綜複雜的網絡。我們看見日本戲劇的近代化透過「演劇改良運動」帶動戲劇改革,與日本帝國擴張的時程與日俱進,「新領土」颱灣也成為展演帝國欲望的新舞颱。第三部主要探討活躍於日本「內地」的颱灣混血詩人饒正太郎與在颱日人作傢阪口䙥子的「易/異地書寫」。颱、日重層與流動的歷史、戲劇與文學現象,有時強化,也有時顛覆二地的「政治力學」關係,甚至在東亞區域遊走,尋求連帶,企圖遊離於「帝國霸權」之外。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是本書希望能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齣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纔能被看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佩珍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係碩士、日本築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專門領域為日本近現代文學、殖民時期颱日比較文學。
 
  著有《帝國幻想と颱灣1871-1949》(閤著)、《真杉靜枝與殖民地颱灣》、〈日本新劇與颱灣「理蕃事業」:以川上音二郎、太郎冠者(益田太郎)為中心〉、〈自由戀愛的新世代:日治時期颱灣女作傢群像〉等。另有颱日二地文學與學術專書的譯介與編譯,颱日文學導讀與隨筆散見於專書、雜誌。

圖書目錄

圖版目次
序章

第一部 福爾摩沙與日本敗者
第一章 明治「敗者」史觀與殖民地颱灣──以北白川宮徵颱論述為中心

一、前言
二、佐幕敗者到鎮颱神祇──北白川宮形象的更迭
三、東北朝廷立帝說的虛與實──森鷗外《能久親王事蹟》中的北白川宮形象
四、颱灣神社建構係譜──北白川宮與齣雲係神話之開拓三神
五、殖民地颱灣媒體中的「北白川宮」形象──明治「敗者」史觀再現與1911年大逆事件
六、結語

第二章 森於菟與其颱灣時代(1934-1947)
一、前言
二、颱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時期
三、颱灣時期的文業──森鷗外的引介與書寫
四、颱灣與鷗外的遺物
五、結語

第三章 殖民地颱灣的耽美派係譜──永井荷風〈濹東綺譚〉與西川滿〈稻江冶春詞〉的空間美學
一、前言
二、西川滿對耽美派的接受──從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到永井荷風的〈濹東綺譚〉
三、近代都市的異次元空間──〈濹東綺譚〉的「玉之井」與〈稻江冶春詞〉的「大稻埕」
四、女性分裂的身體──「私娼」阿雪與「藝旦」抹麗
五、結語

第二部 往返颱日的戲劇運動與思潮
第四章 日本翻案莎劇《奧塞羅》與殖民地颱灣──以《颱灣日日新報》在颱上演紀錄與劇評為中心

一、前言
二、《奧塞羅》翻案劇的颱灣首演
三、其後來颱演齣的翻案劇《奧塞羅》
四、結語

第五章 愛爾蘭文學的越境想像與福爾摩沙的交會──以「西來庵事件」的文學錶象為中心
一、前言
二、愛爾蘭經驗在東亞的傳播──梁啟超、林獻堂與「愛爾蘭」記號
三、作為觸媒與對殖民地經驗想像的「西來庵事件」──菊池寬的《暴徒之子》與格雷戈裏夫人的《牢獄之門》
四、結語

第六章 1920至1930年代的日本戲劇與東亞左翼文藝思潮──從鞦田雨雀、田漢與吳坤煌三者的越境關係看起
一、前言
二、鞦田雨雀與小劇場運動──以大正時期思潮為中心
三、田漢與鞦田雨雀──從《咖啡店之一夜》與《颱風前後》來看
四、吳坤煌與中、日的戲劇運動──從《戲劇》評論來看
五、結語

第三部 易地而居到易/異地書寫
第七章 颱灣詩人饒正太郎與日本昭和時期現代詩運動

一、前言
二、日本現代詩運動初登場──饒正太郎與颱灣詩人的《椎之木》時代
三、詩風轉變期──詩刊《筆記》與其後
四、饒正太郎的現代詩運動高峰期──詩刊《二十世紀》
五、饒正太郎之晚期與其挫摺──《新領土》時期
六、結語

第八章 阪口子的「颱灣書寫」」──「性╱別」、「再現」與「自我再現」
一、前言
二、阪口䙥子的「原住民女性」書寫──〈蕃地〉、〈蕃婦羅婆的故事〉
三、殖民地颱灣與自我再現──阪口䙥子的〈螳螂之歌〉
四、結語

結章
後記
各章初刊一覽
圖版齣處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序章(摘錄)
 
  1895年日本領颱後帶動人流產生變遷,1897年12月設立日人移居新領地的窗口―颱灣協會,成為協助日人移居經商的主要機關。因人流、物流變遷,各種文化流變現象均與颱灣島上人口結構發生的變化密切相關。之後日人為瞭統治之便,開始著手調查颱灣族群結構。領颱十年後,竹越與三郎齣版《颱灣統治誌》,將當時颱灣島嶼的人種分布分為四個族群:一、漳、泉二州為主的閩族;二、來自廣東,通稱客傢的粵族;三、與漢族聚居受其同化的原住民族;四、因漢族進入拓墾而被迫避居山中的原住民族。1940年丸山芳登提齣針對日本領颱後內地人移居的變遷情況調查,指齣: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之前的紀錄並不明朗;但與1905年當時比較,在那之前人口更少,更富流動性。颱灣總督府於1905年10月1日在颱灣舉行第一次國勢調查,當時在颱內地人口為57,335人,占全人口的1.91%。十年後1915年(大正四年)的調查則為135,401人,約為第一次調查人口的2.3倍。1925年(大正十四年)為185,401人,1935年(昭和十年)為270,584人,已經是1905年的4.37倍。自1905年第一次國勢調查起至1935年為止,平均比例每年增加7,008人。根據1935年為止的國勢調查,約67%的在颱日人是由島外移入,在颱灣齣生者(即灣生)約33%。丸山芳登指齣日本內地人移居颱灣的目的:「雖然也存在若乾從事農業開拓的部落移民,但主要依公務以及自由業、商業、工業、水產業、農業加工業等往來而增加……今後也因資源的開發、與南支方麵的關係等,而有大量人力需求的話,不僅大多數灣生將固守颱灣,來自內地的移入者也會隨之增加吧。」另,針對領颱初期至1940年代島上日人人口結構變遷的特徵,丸山如是敘述:「在颱內地人的人口構成,在明治時代猶具有新移民的特徵顯著,之後漸漸脫離此特徵,最近則與內地大都會地略為類似。」由此可知,日本領颱之後,在颱日人的農業開拓民並非大宗,主要為輔佐殖民地統治的公務員,以及隨同利用殖民地颱灣水陸資源的產業進入颱灣之相關人員。
 
  從以上先行研究,殖民地時期颱灣島嶼族群構成的特徵可歸納如下:一、颱灣人族群由漢族與原住民族構成。漢族包含閩族與客係,原住民族則依其與漢族同化程度深淺被劃分為兩個集團;二、在颱日人。戰後颱灣對日治時期「在颱日人」的認識與研究,至今為止幾乎等同於「內地」日本人的認知,不僅一元化,也均質化瞭在颱日人。事實上,在颱日人不僅依來颱時期與移居目的產生差異,依其職種性別,在日本人共同體及當時殖民地颱灣社會整體的位階也各自不同。此外,灣生以及隨日颱通婚誕生的「混血兒」,更是獨立於颱人與在颱日人族群之外的「新族群」。殖民地颱灣的文學與文化也依此複雜的族群結構產生更繁複同時重層交錯的現象。
 
  颱灣島內人口結構與族群在日本統治時期發生上述變化後,伴隨宗主國與殖民地颱灣人流與物流在帝國版圖乃至東亞區域當中往返遷移時,到底產生什麼樣接觸、衝突與流變現象呢?1895年日清戰爭之後,日本齣兵接收颱灣這塊新領土時,遭遇始料未及的激烈抵抗,歷時半年纔勉強底定。至今為止,這場乙未戰役由颱灣歷史觀點敘述居多,但參與1895年乙未戰役的日人集團組織內情,以及參戰的日人集團對之後渡颱的在颱日人發生什麼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到底為何,並未有深入探討。日本領颱後,隨著版圖擴張,統治颱灣的正當性、定位如何展現,以及麵對挾現代化優勢君臨颱灣的「統治者」(他者)時,颱灣知識分子對「福爾摩沙」主體性如何想像,以及在東亞如何尋求連帶與「反殖民」共鬥的可能性,也是本書另一個問題意識。經過近四十年的統治後,颱人與日人在帝國版圖的流動交錯,產生易地而居的現象,也催生「易/異地書寫」的文學創作,颱、日作傢眼中到底映照齣什麼樣的「易/異地」(outlandish)風景?本書的書寫動機從上述問題意識齣發,依日本領颱開始的1895年開始到1960年代的時間線開展,從「福爾摩沙與日本敗者」(第一部)、「往返颱日的戲劇運動與思潮」(第二部)、「易地而居到易/異地書寫」(第三部)三個主軸進行探討,釐清日治時期颱日二地交錯流動的文學、戲劇現象如何浮現上述問題,進而建構有別於過去將日本帝國與殖民地颱灣以絕對的上下關係框架呈現之文學與文化風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