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電子書)

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佩珍
图书标签:
  • 日治時期
  • 臺灣文學
  • 日本文學
  • 台日交流
  • 文學史
  • 戲劇
  • 文化研究
  • 福爾摩沙
  • 扶桑
  • 殖民地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重新省視台灣、日本乃至東亞區域之間「越境」的歷史、文學、戲劇現象,其中如何呈現移植、抵抗、消長、互補與易位的諸多面向。構成為三部八章,第一部主要以「敗者史觀」重新檢視參與「乙未戰役」而渡台的「敗者」集團,以及之後承襲「敗者」系譜的渡台日人其殖民事業與文業。第二部透過「戲劇現象」觀察日本帝國境內乃至東亞的人流與政治脈動共振下,如何產生錯綜複雜的網絡。我們看見日本戲劇的近代化透過「演劇改良運動」帶動戲劇改革,與日本帝國擴張的時程與日俱進,「新領土」台灣也成為展演帝國欲望的新舞台。第三部主要探討活躍於日本「內地」的台灣混血詩人饒正太郎與在台日人作家坂口䙥子的「易/異地書寫」。台、日重層與流動的歷史、戲劇與文學現象,有時強化,也有時顛覆二地的「政治力學」關係,甚至在東亞區域遊走,尋求連帶,企圖游離於「帝國霸權」之外。福爾摩沙與日本在歷史、戲劇與文學領域的「邂逅」與拾遺,是本書希望能從被禁錮於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樊籠中解放出來的一些斷片。唯有被解放,才能被看見。
好的,以下为您撰写一篇关于《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电子书)以外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书名: 《失落的星图:大航海时代海权争夺与地理认知重塑》 作者: 艾德温·范德堡(Edwin Van Der Bilt) 译者: 王志明 出版社: 远海文库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图书简介 《失落的星图:大航海时代海权争夺与地理认知重塑》是一部宏大而精密的海洋史著作,它没有将目光聚焦于某一次伟大的探险航程的成功或失败,而是深入剖析了十五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列强如何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海图的绘制与争夺,最终构建起现代意义上的全球权力格局。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地理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流传、垄断与泄露,直接决定了海权兴衰与帝国疆域的划分。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大西洋、太平洋与印度洋三大洋区,以清晰的历史脉络和丰富的史料细节,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知识权力斗争图景。 第一部分:秘密的几何学——伊比利亚的垄断与早期航海术的诞生 开篇部分,作者追溯了地理学和制图学在中世纪晚期的发展,重点探讨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将阿拉伯与古典学者的知识遗产与新兴的航海实践相结合。作者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早期的航海家们不仅仅是冒险家,他们更是实践性的地理学家。他们通过经验积累,逐步揭示了地球的真实尺寸与形状,尤其是在确定经度上的挣扎,成为了当时军事和商业机密的核心。 范德堡教授详尽分析了《托尔德西条约》的签订背后,所隐藏的对未知世界的知识划分。这一章节深入挖掘了航海日志、秘密地图册(如《波尔托拉诺图》的演变)的性质。这些图纸并非简单的绘画记录,而是国家安全层面的战略资产。任何一张关于洋流、风带或新发现岛屿位置的详细图谱,其价值堪比一支舰队。作者通过对伊比利亚半岛档案中零星记载的分析,重建了早期航海知识如何被严格的皇室机构(如里斯本的“军械库”)所控制和保护的过程。 第二部分:风暴中的拓图——法兰西、荷兰与知识的扩散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叙事重心转向了北欧新兴的海权国家——荷兰和法国。作者指出,当伊比利亚的秘密开始出现裂痕时,全球的地理认知也随之加速重塑。这种“知识扩散”并非和平的学术交流,而是伴随着间谍活动、私掠船的劫掠,以及航海科学的“去中心化”。 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崛起,是知识管理一次重大的结构性变革。范德堡认为,VOC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建立的开放但受控的知识生态系统。他们鼓励水手、商人和制图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但同时又通过严苛的合同和知识产权保护,确保这些信息首先服务于公司的商业利益。本章详细对比了阿姆斯特丹的制图作坊与塞维利亚的皇室学院在信息处理模式上的本质区别。 同时,本书也细致考察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在法国科学院主导下,对天文观测和精确计时技术(解决经度问题)的投入。作者精彩地论证了,只有当地理知识从经验主义的“秘诀”转向可被标准化的“科学”时,国家层面的远洋战略才能真正成熟。 第三部分:太平洋的迷局与星图的重绘 本书后半部分聚焦于太平洋这一广袤的“知识真空地带”。在欧洲人眼中,太平洋长期以来是一个由零星岛屿构成的模糊水域。作者通过对詹姆斯·库克等探险家航行记录的再解读,阐释了这些航行在地理认知上的革命性意义。 库克船长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发现了新土地,更在于他系统地运用了当时最前沿的天文定位技术,绘制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确航线图。本书特别关注了“星图”的演变,即从传统的星座定位,过渡到利用月距测量法确定经度的过程。作者强调,这些新绘制的星图和海图,直接瓦解了此前欧洲人基于传闻或猜测构建的“想象中的太平洋”,迫使殖民者和外交家们根据新的、物理上可验证的地理信息,重新审视并划定势力范围。 结语:知识的遗产与现代边界 《失落的星图》最终落脚于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反思。作者总结道,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界、海洋主权以及国际法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些大航海时代对地理知识的争夺与最终的“科学化”之上的。本书揭示了历史学家、数学家、船长和间谍们共同参与塑造了我们脚下的世界。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航海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信息战、知识产权与国家权力如何相互交织的深刻剖析。 本书适合所有对地理学史、早期全球化、国际关系史以及科学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彻底改变读者看待旧世界地图的方式——每一条等深线、每一个标记的岛屿,都曾是血与火、智慧与阴谋交织的产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佩珍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專門領域為日本近現代文學、殖民時期台日比較文學。
 
  著有《帝国幻想と台湾1871-1949》(合著)、《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日本新劇與台灣「理蕃事業」:以川上音二郎、太郎冠者(益田太郎)為中心〉、〈自由戀愛的新世代:日治時期台灣女作家群像〉等。另有台日二地文學與學術專書的譯介與編譯,台日文學導讀與隨筆散見於專書、雜誌。

图书目录

圖版目次
序章

第一部 福爾摩沙與日本敗者
第一章 明治「敗者」史觀與殖民地台灣──以北白川宮征台論述為中心

一、前言
二、佐幕敗者到鎮台神祇──北白川宮形象的更迭
三、東北朝廷立帝說的虛與實──森鷗外《能久親王事蹟》中的北白川宮形象
四、台灣神社建構系譜──北白川宮與出雲系神話之開拓三神
五、殖民地台灣媒體中的「北白川宮」形象──明治「敗者」史觀再現與1911年大逆事件
六、結語

第二章 森於菟與其台灣時代(1934-1947)
一、前言
二、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時期
三、台灣時期的文業──森鷗外的引介與書寫
四、台灣與鷗外的遺物
五、結語

第三章 殖民地台灣的耽美派系譜──永井荷風〈濹東綺譚〉與西川滿〈稻江冶春詞〉的空間美學
一、前言
二、西川滿對耽美派的接受──從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到永井荷風的〈濹東綺譚〉
三、近代都市的異次元空間──〈濹東綺譚〉的「玉之井」與〈稻江冶春詞〉的「大稻埕」
四、女性分裂的身體──「私娼」阿雪與「藝旦」抹麗
五、結語

第二部 往返台日的戲劇運動與思潮
第四章 日本翻案莎劇《奧塞羅》與殖民地台灣──以《台灣日日新報》在台上演紀錄與劇評為中心

一、前言
二、《奧塞羅》翻案劇的台灣首演
三、其後來台演出的翻案劇《奧塞羅》
四、結語

第五章 愛爾蘭文學的越境想像與福爾摩沙的交會──以「西來庵事件」的文學表象為中心
一、前言
二、愛爾蘭經驗在東亞的傳播──梁啟超、林獻堂與「愛爾蘭」記號
三、作為觸媒與對殖民地經驗想像的「西來庵事件」──菊池寬的《暴徒之子》與格雷戈里夫人的《牢獄之門》
四、結語

第六章 1920至1930年代的日本戲劇與東亞左翼文藝思潮──從秋田雨雀、田漢與吳坤煌三者的越境關係看起
一、前言
二、秋田雨雀與小劇場運動──以大正時期思潮為中心
三、田漢與秋田雨雀──從《咖啡店之一夜》與《颱風前後》來看
四、吳坤煌與中、日的戲劇運動──從《戲劇》評論來看
五、結語

第三部 易地而居到易/異地書寫
第七章 台灣詩人饒正太郎與日本昭和時期現代詩運動

一、前言
二、日本現代詩運動初登場──饒正太郎與台灣詩人的《椎之木》時代
三、詩風轉變期──詩刊《筆記》與其後
四、饒正太郎的現代詩運動高峰期──詩刊《二十世紀》
五、饒正太郎之晚期與其挫折──《新領土》時期
六、結語

第八章 坂口子的「台灣書寫」」──「性╱別」、「再現」與「自我再現」
一、前言
二、坂口䙥子的「原住民女性」書寫──〈蕃地〉、〈蕃婦羅婆的故事〉
三、殖民地台灣與自我再現──坂口䙥子的〈螳螂之歌〉
四、結語

結章
後記
各章初刊一覽
圖版出處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5761
  • EISBN:978986350627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MB

图书试读

序章(摘錄)
 
  1895年日本領台後帶動人流產生變遷,1897年12月設立日人移居新領地的窗口―台灣協會,成為協助日人移居經商的主要機關。因人流、物流變遷,各種文化流變現象均與台灣島上人口結構發生的變化密切相關。之後日人為了統治之便,開始著手調查台灣族群結構。領台十年後,竹越與三郎出版《台灣統治志》,將當時台灣島嶼的人種分布分為四個族群:一、漳、泉二州為主的閩族;二、來自廣東,通稱客家的粵族;三、與漢族聚居受其同化的原住民族;四、因漢族進入拓墾而被迫避居山中的原住民族。1940年丸山芳登提出針對日本領台後內地人移居的變遷情況調查,指出: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之前的紀錄並不明朗;但與1905年當時比較,在那之前人口更少,更富流動性。台灣總督府於1905年10月1日在台灣舉行第一次國勢調查,當時在台內地人口為57,335人,占全人口的1.91%。十年後1915年(大正四年)的調查則為135,401人,約為第一次調查人口的2.3倍。1925年(大正十四年)為185,401人,1935年(昭和十年)為270,584人,已經是1905年的4.37倍。自1905年第一次國勢調查起至1935年為止,平均比例每年增加7,008人。根據1935年為止的國勢調查,約67%的在台日人是由島外移入,在台灣出生者(即灣生)約33%。丸山芳登指出日本內地人移居台灣的目的:「雖然也存在若干從事農業開拓的部落移民,但主要依公務以及自由業、商業、工業、水產業、農業加工業等往來而增加……今後也因資源的開發、與南支方面的關係等,而有大量人力需求的話,不僅大多數灣生將固守台灣,來自內地的移入者也會隨之增加吧。」另,針對領台初期至1940年代島上日人人口結構變遷的特徵,丸山如是敘述:「在台內地人的人口構成,在明治時代猶具有新移民的特徵顯著,之後漸漸脫離此特徵,最近則與內地大都會地略為類似。」由此可知,日本領台之後,在台日人的農業開拓民並非大宗,主要為輔佐殖民地統治的公務員,以及隨同利用殖民地台灣水陸資源的產業進入台灣之相關人員。
 
  從以上先行研究,殖民地時期台灣島嶼族群構成的特徵可歸納如下:一、台灣人族群由漢族與原住民族構成。漢族包含閩族與客系,原住民族則依其與漢族同化程度深淺被劃分為兩個集團;二、在台日人。戰後台灣對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認識與研究,至今為止幾乎等同於「內地」日本人的認知,不僅一元化,也均質化了在台日人。事實上,在台日人不僅依來台時期與移居目的產生差異,依其職種性別,在日本人共同體及當時殖民地台灣社會整體的位階也各自不同。此外,灣生以及隨日台通婚誕生的「混血兒」,更是獨立於台人與在台日人族群之外的「新族群」。殖民地台灣的文學與文化也依此複雜的族群結構產生更繁複同時重層交錯的現象。
 
  台灣島內人口結構與族群在日本統治時期發生上述變化後,伴隨宗主國與殖民地台灣人流與物流在帝國版圖乃至東亞區域當中往返遷移時,到底產生什麼樣接觸、衝突與流變現象呢?1895年日清戰爭之後,日本出兵接收台灣這塊新領土時,遭遇始料未及的激烈抵抗,歷時半年才勉強底定。至今為止,這場乙未戰役由台灣歷史觀點敘述居多,但參與1895年乙未戰役的日人集團組織內情,以及參戰的日人集團對之後渡台的在台日人發生什麼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到底為何,並未有深入探討。日本領台後,隨著版圖擴張,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定位如何展現,以及面對挾現代化優勢君臨台灣的「統治者」(他者)時,台灣知識分子對「福爾摩沙」主體性如何想像,以及在東亞如何尋求連帶與「反殖民」共鬥的可能性,也是本書另一個問題意識。經過近四十年的統治後,台人與日人在帝國版圖的流動交錯,產生易地而居的現象,也催生「易/異地書寫」的文學創作,台、日作家眼中到底映照出什麼樣的「易/異地」(outlandish)風景?本書的書寫動機從上述問題意識出發,依日本領台開始的1895年開始到1960年代的時間線開展,從「福爾摩沙與日本敗者」(第一部)、「往返台日的戲劇運動與思潮」(第二部)、「易地而居到易/異地書寫」(第三部)三個主軸進行探討,釐清日治時期台日二地交錯流動的文學、戲劇現象如何浮現上述問題,進而建構有別於過去將日本帝國與殖民地台灣以絕對的上下關係框架呈現之文學與文化風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探討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的專著,讀起來簡直像在翻閱一張泛黃的舊報紙,那種時間沉澱下來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我尤其關注的是「流變」這個詞,它暗示著一個動態的、持續不斷的轉化過程,而非靜態的對比。我想知道,當日本的文學思潮,像是浪漫主義或自然主義,傳入台灣後,是如何被本土的知識分子「消化」並「再創造」的?舞台藝術方面,傳統的歌仔戲或布袋戲,在面對新興的日式劇團或劇本結構時,它們是如何尋求轉型的,抑或是在夾縫中艱難地維繫著傳統的香火?這種文化張力,是這段歷史最迷人的部分。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勾勒出影響的路徑與產生的化學效應,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會非常高。我對於那些具體的作品案例非常感興趣,它們是證明文化交流與碰撞最直接的物證,光靠想像是很難體會當時創作者內心的掙扎與光榮的。

评分

對於常接觸台灣本土戲曲與戰後文學的我來說,日治時期是一個關鍵的斷層與起點。這本書若能將文學和戲劇這兩個看似獨立的領域,用一套清晰的理論框架串聯起來進行分析,那會是極為精妙的。我猜想,劇作家筆下的場景描寫,或許可以和當時新文學運動中對於「鄉土描寫」的追求相互印證;而舞台上的服裝、表演方式的改變,也必然反映了社會階層對於「新舊」觀念的認同轉變。我希望作者能挖掘出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某位劇團團主如何周旋於總督府的審查制度之下,或者某位詩人如何用晦澀的日文或夾雜著閩南語的詩句來表達對故土的依戀。總之,我期待的不是冰冷的學術論述,而是能讓讀者感受到歷史脈動的生動描寫,讓我們能更貼近那些「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真實處境與藝術抉擇。

评分

讀這類探討歷史上文化交融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被過度簡化的「文化挪用」或「文化優越」的標籤所限制。我期望這本關於福爾摩沙與扶桑邂逅的著作,能夠展現出極大的學術細膩度,去分辨哪些是真正的藝術上的吸收與創新,哪些僅僅是政治需求的表層裝飾。尤其在戲劇方面,舞台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其即時性和觀眾的反饋,面對審查,演員和編劇們的心思必然微妙。例如,某個古典戲碼中隱晦的「諷刺」橋段,是如何被巧妙地包裝才能通過審核的?這需要極高的文本解讀能力。我希望作者能夠呈現出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藝術家群像,他們或許沒有留下如戰後那般響亮的口號,但他們在那個特定的時空下所做的每一次藝術選擇,都積累成了今日台灣文化底蘊的一部分。這樣的深度剖析,才能真正讓人理解,歷史是如何在看似平靜的文化表面下暗湧流動的。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吸引人了,「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立刻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充滿矛盾與變遷的日治時期。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對於那段歷史的複雜情感總是難以言喻,它既是殖民的陰影,卻也無可避免地帶來了文化上的衝擊與融合。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背景下,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學和戲劇是如何在接收日本文化的同時,又努力地試圖保有自身的精神與風格。我特別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者面對著「現代化」的浪潮與「皇民化」的壓力時,他們的作品裡究竟隱藏了多少心照不宣的抵抗,或者說是無奈的妥協。畢竟,文學和戲劇從來都不是純粹的藝術品,它們是時代精神最直接的反映,反映著人們在特定社會結構下的喜怒哀樂與價值觀的拉扯。希望作者能提供紮實的文獻考證,將那些在歷史洪流中快要被遺忘的聲音重新找回來,讓我能從中窺見,百年前的「台灣意識」是如何在文學的字裡行間與舞台的燈光下悄悄萌芽或掙扎著。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如果能跳脫出傳統的「漢人中心」或「日本殖民者」的二元對立,而是從一個更寬廣的「島嶼文化」建構的角度來審視台日之間的文學戲劇互動,那就太棒了。畢竟,當時的台灣社會並非鐵板一塊,原住民文化、不同族群的移民,他們的文化影響也一定在某個角落裡發生了作用。我很好奇,在殖民統治下,藝術家是如何發展出一種「雙重曝光」的創作模式——既要符合上層的期待,又要安撫底層的鄉愁。這種「在兩面鏡子之間跳舞」的狀態,必定在他們的文字和表演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特別期待能看到關於「翻譯文學」和「改編戲劇」的深入探討,因為這些媒介恰恰是文化轉譯最容易出錯也最能展現創造力的戰場。如果能透過這些流變,看到戰後台灣文化如何繼承並轉化這些日治時期的養分,那就更具意義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