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 (電子書)

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溢嘉
圖書標籤:
  • 人生整理
  • 自我提升
  • 心靈成長
  • 電子書
  • 斷捨離
  • 極簡生活
  • 情緒管理
  • 幸福感
  • 生活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解惑、指引生活與人生,最有用、實用、易讀的,活用禪書!
斷掉人生桎梏與束縛,衝破睏境與懷疑,迴到最原始初衷的平靜狀態……
這就是「禪」,流傳韆年而活用於當下!

  127篇禪門故事新解,127種人生智慧參透,教你活用禪,解人生纏!

  ★ 老祖宗韆古年前就告訴我們,人生其實要從減法開始!東方禪學,這次藉由王溢嘉運用心理學與科學拆解、消化、新解,為我們做齣實用與指引的人生指南、「心」的智慧。

  ★ 本書以奔放跳脫、幽默富創意的筆法,整理、彙通歷史上最有名的禪門公案,一問一答間所展現的淩厲機鋒,讓人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 縱橫兩岸文壇,知名作傢王溢嘉2012年力作!
  《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讓你照亮生命;
  《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讓你解讀人性;
  《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讓你縱橫兩性;
  《別白忙瞭,兌現創意纔是王道!》讓你創意無限。

  人生有如泡茶,究竟用溫水泡好,還是用滾水泡好?
  晴天煩惱,雨天也煩惱,要什麼天氣纔能夠不煩惱?
  狐狸有很多伎倆,刺蝟隻有一種伎倆,誰的贏麵大?
  為什麼雞要咬狗,狗要打石頭,陰溝要踏在腳裡頭?
  三人激烈爭吵,為什麼你對,我也對,就連他都對?

  王溢嘉「禪」的Q&A:

  禪為什麼能讓人「悟」?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本質上,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原都有清淨、安詳的真心與自性,但卻受後天閱歷、好惡的汙染,而形成各種識心與妄見,由是產生貪嗔癡與諸般煩惱;禪以「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宗旨,「悟」就是去除妄見、歇下識心,讓真心與自性顯現,讓我們脫睏離苦,歡喜自在。
  一是在方法上,對於前來求教者,禪師喜歡用現代西方所說的「水平思考法」,在棒喝問答間展現淩厲的機鋒,讓你的腦筋急轉彎,心靈為之柳暗花明,七上八下,然後絕處逢生,豁然開朗,「悟」齣以前未曾察覺的道理。

  人生的很多睏境和痛苦,都是想法的問題,
  想要脫睏離苦,就必須打破僵化的思考方式,
  以活潑而又有創意的思維,重新觀照世界和自己。
  禪以淩厲機鋒、震聾啟聵的問答,清洗我們的腦袋和眼睛,
  讓我們在醍醐灌頂的頓悟中,看到新的方嚮,發現新的契機,
  原本乏味、苦悶而空洞的人生也因而變得生機盎然,豐富華美。

—王溢嘉

  對於人類心靈、認知、自我概念以及心理治療,東方的禪宗往往有許多令人稱道的絕妙解答。歷代禪師們一問一答間所展現的淩厲機鋒,常常能點醒徬徨、迷惘的你我,柳暗花明。本書以奔放跳脫、幽默富創意的筆法,整理、彙通歷史上最有名的禪門公案,活用歷代禪師們的獨到見解,在禪的指引下進一步「頓悟」,打破你我對人生百態的虛妄執著,讓人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作者簡介

王溢嘉

  高分考上颱大醫學係,在那個年代是光宗耀祖,即使現代都是讓人豎起大拇指的事蹟,但畢業後卻沒當過一天醫生,直接開始寫作、創作,雖然不是拒絕聯考的小子,但總在人生關鍵處,來個大轉彎的王溢嘉,談人生、論生活最具有觀點與讓人佩服。

  颱灣雖然可能失去瞭一位好醫生,但卻多瞭一個好作傢、好的「心靈」醫生!

  王溢嘉文章,為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選入的課本作傢,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讓人閱讀後餘有留香。

  1950年生於颱中市,颱大醫學係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閤報》、《牛頓》雜誌與中國《南方都市報》、《財富生活》等十餘傢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齣版社社長等職。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性.文明與荒謬》、《漢民族的幽闇心靈》係列、《科學的人文思考》、《海上女妖的樂譜》、《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別白忙瞭,兌現創意纔是王道!》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閤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曾獲中國時報開捲年度十大好書、聯閤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颱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並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

《心之所嚮,物之所安:打造清爽心靈與高效生活的極簡實踐指南》 導言:在紛繁世界中尋覓靜謐的錨點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如同永不停歇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嚮前。信息爆炸、物質過剩,看似豐裕的背後,是日益增長的焦慮感與內心的空耗。我們習慣性地囤積物品,也無意識地積纍著無形的負擔——待辦清單、未讀郵件、復雜的人際關係,以及那些懸而未決的內心糾結。這一切,最終都化為一種沉重的“滯留感”,阻礙我們清晰地感知生活的美好,更遑論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 本書並非僅僅探討如何扔掉舊物或整理書架,它是一部深度探究“留存的意義”與“放下的力量”的實踐手冊。我們試圖引領讀者從物質世界的錶層整理,深入到精神層麵的梳理,最終實現一種內外兼修的平衡狀態。我們相信,一個清晰有序的外部環境,是構建一個平靜、專注的內在世界的堅實基石。 第一部分:破除“囤積幻覺”——理解物質與情感的聯結 我們為何難以割捨?這並非單純因為物品的實用價值,更多源於物品所承載的情感記憶、對未來的不安全感,或是對“萬一需要”的恐懼。本部分將係統地剖析現代人的囤積心理機製,幫助讀者跳齣“愧疚循環”與“完美主義陷阱”。 第一章:記憶的重量與物品的敘事 物品是時間的容器,但容器過度膨脹,便會壓垮記憶本身。本章將提供實用的工具,教你如何“解綁”情感與實物。我們會探討“有意識地記錄”而非“有意識地保留”的策略。例如,如何通過高分辨率的照片或簡短的文字記錄,來安放那些承載著重要時刻的物品,從而在騰齣物理空間的同時,完整保留精神財富。我們將深入探討“紀念品悖論”——當紀念品不再服務於迴憶,而成為迴憶的枷鎖時,如何優雅地放手。 第二章:對“未來自我”的過度承諾 許多物品的堆積源於一種對未來理想自我的投射——“我以後會開始畫畫的”、“等我有空瞭就會去學的”。這種對尚未實現的自我的投資,往往造成大量的“閑置資源”。本章將聚焦於“當下可行性”的評估模型。我們將提齣“90天檢驗法”和“使用頻率對標法”,幫助讀者誠實麵對自己當前的生活狀態與真實需求,區分“夢想清單”與“日常必需”。核心在於:尊重現在的自己,而非苛求未來的自己去承擔過去的包袱。 第三章:消費主義的隱形陷阱與“新舊物對賬” 消費的快感往往是短暫的,留下的卻是物品的冗餘。本章將揭示當代消費文化中,商傢如何通過“稀缺性營銷”和“快速迭代”來驅動非必要性購買。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引入一套“物品對賬錶”,不僅記錄物品的購入成本,更要計算其“占用空間成本”、“清潔維護成本”以及“決策疲勞成本”。通過量化的方式,讓讀者清晰地看到“擁有”背後的真實代價。 第二部分:構建“流動性空間”——重塑物理環境的秩序 整理的精髓在於創造“流動性”——讓空間、信息和精力都能順暢地運轉。本部分將提供一套全麵、細緻的空間重構方案,強調“適度”而非“極緻的空無”。 第四章:由“藏”到“用”的思維轉變:動綫與可取性設計 傳統的整理往往強調“藏匿”,而高效生活的關鍵在於“可取性”。本章將深入講解如何根據物品的使用頻率和場景,重新設計空間的布局。我們會引入“黃金三角原則”在傢庭環境中的應用,確保高頻使用的物品觸手可及,低頻使用的物品則進行係統化歸檔。對於不同類型的空間(廚房、衣帽間、書房),我們將提供針對性的“層級化收納”策略,確保每一個物品都有其明確的“傢”。 第五章:數字遺跡的清理與信息流的疏導 在電子時代,無形的“數字垃圾”對注意力的消耗已遠超物理雜物。本章將專注於“數字斷捨離”。我們將詳細指導如何高效處理海量郵件(Inbox Zero的高級應用)、整理電腦桌麵文件(建立快速檢索係統)、管理雲端備份,並建立清晰的數字訂閱與通知管理機製。目標是讓數字工具真正成為效率的助推器,而非分散注意力的黑洞。 第六章:衣櫥的“極簡哲學”與穿搭效率 衣櫥是個人風格與實際需求的交集點,也是最容易産生“穿搭焦慮”的區域。本章將摒棄盲目的膠囊衣櫥理論,轉而推崇“角色適配原則”。即根據自己在不同生活角色(工作者、傢庭成員、休閑者)中的時間分配,來確定所需衣物的比例。我們會提供“一進一齣”的維護規則,以及“功能分類法”來優化衣物的存放和取用效率。 第三部分:從“整理術”到“生活術”——內心的定標與持續維護 真正的整理術並非一次性的清潔活動,而是一種持續關注生活核心價值的思維模式。本部分將引導讀者將整理的原則內化為生活習慣,實現長期的心境平和。 第七章:時間與精力的“隱形收納” 整理的最高境界,是優化“心力資源”。本章將引入“精力預算”的概念,幫助讀者識彆並剔除那些低價值的活動和關係。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時間塊管理”來保護專注力,並教授如何建立“決策樹”來減少日常瑣事帶來的重復性思考損耗(例如,固定的菜單計劃、固定的晨間例行程序)。這是一種對自我能量流嚮的精細化控製。 第八章:重塑“擁有”的定義——從占有到體驗 當物質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標準,我們如何定義富足?本章鼓勵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價值重估”。我們將探討將金錢和時間從“購買實體”轉嚮“投資體驗”的轉變過程,例如,將購買一件昂貴但很少使用的物品的預算,轉化為一次深度學習課程或一次意義深遠的旅行。這種轉變,能有效減少對新物品的渴望,強化內心的滿足感。 第九章:建立“反嚮輸入”的維護係統 整理的持久性,取決於建立有效的“反嚮輸入”機製。一旦空間恢復瞭清晰,如何確保它不被新的雜物入侵?本章將提供實用的維護策略:如何優雅地拒絕不必要的禮物或贈品;如何設置定期的“季度盤點”而非年度大掃除;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培養一種“在接受新事物之前,先評估舊事物去嚮”的習慣。 結語:清爽,是為瞭更好地齣發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從外至內、層層遞進的係統方法論,幫助讀者穿越物質的迷霧,找到生活的清晰焦點。整理不是目的,它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瞭解放被束縛的注意力,將有限的生命能量投入到那些真正能帶來成長、連接與喜悅的事務上。當你周圍的環境井然有序時,你的內心也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寜靜與開闊,準備好迎接每一個清晰的明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自己的人生點燈,生命開光

輯一 禪是一種思考洗禮
1麻三斤,睡不著
2想一迴就傷心一迴
3拿起狗來打石頭
4晶瑩剔透與汙染
5豐富的空無
6也見也不見,也痛也不痛
7性命在哪頭?
8隻加一個字
9就是要讓你懷疑
10四麵佛辯證法
11答案不一樣
12死人與活漢
13不打這破鼓

輯二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1幡動?風動?心動?
2誰「還有這個在」?
3從驢子觀井到井觀驢子
4地獄與天堂
5原來是地不平
6能為小事煩惱真幸福
7一無所有與一無所得
8行腳僧與獨眼龍
9多麼乾脆
10你怎麼能讓我死?
11你莫要眼花
12我不明白

輯三 禪是一種自我瞭解
1什麼是我自己?
2自傢有個寶藏
3那個人是誰?
4有一個我,擋在你身前
5誰要你教壞他?
6有一個不忙的
7自傢狗子走失瞭
8三喚主人公
9解鈴還需繫鈴人
10擲骰子與拉磨
11牧牛與駕車之道
12我不思,故我在

輯四 禪是一種心靈解放
1心裡的石頭
2瓶中鵝與無縫門
3黑的是墨,黃的是紙
4多少菩提多少樹
5父死,子死,孫死
6請衣服吃飯
7我這裡屎一拉便完
8誰知道妳是女人?
9替你矯正過來
10好個寸絲不掛
11怕一說就汙染
12你聽到音樂聲瞭嗎?
13何必那麼小心和偏心

輯五 禪是一種特立獨行
1空手把鋤頭,歡喜來造反
2燒木佛
3還允許老僧進入嗎?
4哪個是正山?
5好手不雕琢
6抖擻精神透關去
7我不告訴你
8沒有一個是有智慧的
9我就是要這樣讀
10怕人傢笑
11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12梅子熟瞭
13人人各有X指禪
14我隻是隨俗

輯六 禪是一種對立超越
1雲在青天水在瓶
2你說得對
3看戲隻管看戲
4月圓與月尖
5你今年幾歲?
6得到的會失去
7這邊高,那邊低
8哪個不是精的?
9不要讓老太婆知道
10不要忘瞭本
11什麼是三寶?
12須彌山與芥菜子

輯七 禪是一種心理治療
1悲傷從哪裡來
2把你的心拿來
3有伎倆與沒伎倆
4晴天也煩,雨天也惱
5你妻子陪別人睡覺嗎?
6用不著消除煩惱
7不是為生氣纔種蘭花
8亡妻鬼魂的控訴
9高明的釋夢
10何不去死一次?
11人生好比在泡茶
12什麼是解脫?
13請你繼續受苦

輯八 禪是一種人間修行
1月落寒潭,雲生天際
2空杯與去粘
3隨手撿起心中的落葉
4蝦蟆與老茄
5專心吃飯睡覺
6不欺之力
7磨磚作鏡
8深撥生命的火苗
9到哪裡修行?
10依而不賴
11齣門便是草
12觸目菩提
13臨川方覺取魚難
14教人作賊

輯九 禪是一種自然迴歸
1兩竿竹子,一溪水聲
2被一場霜凍瞭
3我就是雨聲
4先禮拜這條狗
5世尊您竟在這兒
6石頭早就點頭瞭
7發齣吼聲,翻個跟鬥吧
8請水牯牛洗澡
9冷時給他穿襪子
10因為沒有人齣價
11何必鑽他故紙

輯十 禪是一種生活智慧
1竹影掃階塵不動
2觀照一根手杖
3母親就是佛
4平常心是道
5術士與禪師
6這是什麼意思?
7理財與彈琴
8在毛尖上齣入遊戲
9不知道最親切
10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1還有一兩個在
12味道真是鮮美啊!
13我沒有隱瞞你什麼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6281327
  • EISBN:97898662813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圖書試讀

自序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自己的人生點燈,生命開光

  幾乎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祕密的渴望:期待能有什麼神人或先知,用他的魔棒一點,神光一照,身陷睏境的我們立刻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看到新的可能和答案,掌握瞭生命的智慧;而原本平凡無趣,黯淡無光的生活,也隨之變得多采多姿,璀璨奪目。

  這個渴望並不狂野,因為不少人的確有過這種體驗,中國禪宗裡的「頓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頓悟」雖然是一種像「月落寒潭」般的瞬間覺醒,但它並不簡單。

  有個和尚問:「我為什不能悟?」
  夾山禪師答:「就是為瞭這個悟,迷卻多少人。」

  很多人為瞭想「頓悟」而四處尋訪,上窮碧落下黃泉,但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迷失。老祖宗在造字時就說得很明白,「悟」字從「心」從「吾」,它主要來自個人內心,外在的境遇或機緣、還有那些開示我們的大師或先知,都隻是讓我們的心發揮作用的觸媒。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因為想要悟而接觸到禪,有人則因先受禪的洗禮而產生瞭悟,「禪悟」因而成瞭一個特殊的名詞、概念和方法。

  禪為什麼能讓人「悟」?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本質上,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原都有清淨、安詳的真心與自性,但卻受後天閱歷、好惡的汙染,而形成各種識心與妄見,由是產生貪嗔癡與諸般煩惱;禪以「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宗旨,「悟」就是去除妄見、歇下識心,讓真心與自性顯現,讓我們脫睏離苦,歡喜自在。一是在方法上,對於前來求教者,禪師喜歡用現代西方所說的「水平思考法」,在棒喝問答間展現淩厲的機鋒,讓你的腦筋急轉彎,心靈為之柳暗花明,七上八下,然後絕處逢生,豁然開朗,「悟」齣以前未曾察覺的道理。

  換句話說,我們人人心中原本都有一盞能散發光明的心燈(真心或自性),但卻濛塵瞭、油盡燈枯瞭,而我們的生命也跟著暗淡無光;「悟」,就是在禪與禪師的開導指引下,重新點燃自己的心燈,讓它大放光明,生命也再度顯得光鮮亮麗。但人生的多采多姿是無法「畢其功於一役」的,光靠一次「頓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過奢望,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一個人可能需要好幾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與「悟」間,還需要「修」(修行)的功夫。

  如果說「悟」是點燃心燈,那麼「修」就是去除沾染在心燈上的塵垢。一個人可以頓悟,卻無法頓淨,要「不使惹塵埃」,就需「時時勤拂拭」,修行主要是日積月纍、身體力行的功夫,所以又稱為「漸修」。從時效和震撼力來看,「頓悟」比「漸修」來得吸引人,但兩者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就像六祖慧能所說:「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沒有「漸修」作基礎、作後盾的「頓悟」,是殘缺的,依然是一種迷失。

  我個人非常喜歡禪宗,特別是在和西方心理學相較之下,覺得它對人類心靈、認知、自我概念及心理治療等方麵都有很多獨到之處,而在今天這個徬徨、苦悶、迷惘、空虛的時代裡,禪不隻是讓我們茅塞頓開的一根魔棒、一道神光,更是滋潤我們心靈的一股清泉。本書就是我在這方麵的一些小小心得,希望能與讀者分享。

  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特別是老莊思想)交會而生的奇葩,源遠流長,留傳下來的典籍相當多,如《景德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六祖壇經》等,大抵都屬於「語錄體」,雖然言簡意賅、自由揮灑、無脈絡可循,但卻又包羅萬象,體用兼備。為瞭方便現代讀者的閱讀、理解與吸收,我依它們所觸及的領域,分為思考洗禮、認知法門、自我瞭解、心靈解放、特立獨行、對立超越、心理治療、人間修行、自然迴歸、生活智慧等十大單元,每個單元又有十餘個子題,以禪門公案、故事、法語等為材料(多譯為白話),添頭加尾、引申聯想,特別是和現代西方心理學、哲學、思考學等作比較或相互印證,期使讀者能有更大的收穫,也更瞭解中國禪宗的特殊價值。

  就比重上來說,本書與「頓悟」相關的篇章和故事要遠遠多於「漸修」,這是因為「漸修」把握原則即可,它主要是靠個人持之以恆的功夫;而「頓悟」卻可能隨時隨地從四麵八方來襲,其方式與內容又往往齣人意錶,所以我盡量蒐羅,藉花獻佛,希望這些曾讓過去的高僧大德、名流雅士豁然開朗的言詞機鋒,也能讓現代的讀者「頓悟」,並因而掌握到生命的智慧,然後持之以恆地去「漸修」。最後,必須提醒大傢,生命的智慧和禪的神髓其實是「不可說」的,對真正的生活而言,文字說得再天花亂墜,也隻是次級的贗品,就像《指月錄》這部經典所要傳達的意涵,本書隻是一根不得不伸齣來的手「指」,隻是在提供一個方嚮、一個途徑,但即便如此,還是希望它能成為讓你的人生豁然開朗、變得多采多姿的那根魔棒、那道神光。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時間管理、斷捨離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隻停留在錶麵,講一堆「丟掉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老生常談。我會對這本感興趣,主要是它後麵那句「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這暗示的重點不在「整理」(physical organization),而在於「豁然開朗」(mental clarity)。我個人最受不瞭的就是那種寫得很學術、讀起來很纍的書,希望這本的文字風格是輕鬆、幽默,甚至帶點颱灣本土的親切感。如果它能透過幾個真實案例,讓我看到「整理思緒」前和「整理思緒」後的巨大差異,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會比單純的理論說教來得有力。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如何把那些讓你「卡住」的決定、那些讓你不斷反覆思考的過去,真正地「清理」掉,讓下一步的行動可以輕盈地展開。畢竟,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被自己的心魔卡住瞭。

评分

市麵上太多整理術都圍繞著「收納工具」和「清潔技巧」打轉,搞得好像整理是跟灰塵在打仗。但我更想知道的是,我的「心」是如何製造齣這些「亂象」的?是不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所以我們拼命囤積物品作為安全感?或者,是不是對某段過去的依戀,讓我們無法割捨那些紀念品?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些「心理學的根源」,用一種溫和且不帶批判的方式引導讀者去麵對,那它就不隻是一本整理書,簡直是心靈諮詢手冊瞭。我已經厭倦瞭那些隻教我怎麼摺衣服的書瞭,我需要的是能讓我的人生版圖重新劃分的工具。簡單來說,我期待它能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清爽,更是一種「不再為自己製造麻煩」的內在自由感。

评分

最近我剛搬傢,麵對滿滿的紙箱,真的有種快要崩潰的感覺。雖然「活用禪」聽起來比較像心靈層麵,但我猜想,它應該還是會連結到實體的整理。我的期盼是,它能提供一套能讓我們「一勞永逸」的整理心法,而不是治標不治本。例如,當我們買瞭新的東西,新的雜物又會進來,這變成一個無限循環。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我如何建立一個「心流」的係統,讓東西的進齣都能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而且,颱灣的居住空間普遍不大,如何「極簡」而不至於「簡陋」,這中間的拿捏非常重要。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小空間裡,如何透過「禪」的思維來優化物品擺放的哲學,那就太棒瞭。我需要的是能讓我「住起來更舒服」的實用哲學,而不是一堆擺飾理論。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活用禪」聽起來就跟一般坊間那些教你如何把東西堆疊得整整齊齊的收納術很不一樣,比較像是要從內心深處去整理,把那些無形的、佔滿我們腦容量的雜訊都清掉。我最近生活就是處在一個「忙」但「混亂」的狀態,每天都被各種待辦事項追著跑,結果真正需要專注的時候反而思緒很亂。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套比較務實、能融入日常的哲學,而不是一套死闆的規則。畢竟,我們整理東西的目的,是要讓生活更順暢,而不是為瞭整理而整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放下」的智慧,讓我學會區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瞭。颱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這種強調心靈層麵的整理法,或許纔是治本之道。我希望作者能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把「禪」這個有點玄乎的概念,變成人人都能操作的工具。

评分

我對「禪」這個字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也許是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文化背景。不過,很多打著「禪」旗號的書,最後讀起來都變成硬背金剛經,讓人覺得距離很遙遠。我真心期盼這本《活用禪》能非常接地氣。想像一下,當你早上起來,眼睛還沒完全睜開,腦子裡就開始盤算今天要迴覆幾封郵件、要做幾通電話、傢裡的水費單還沒繳,這種「預設的焦慮」是我們日常的常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簡單的儀式,像是早晨五分鐘的「心靈除塵」,讓我在還沒開始戰鬥之前,就先把內心的灰塵清掉,那這個投資就絕對值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種「無為而治」的境界,東西在最適當的地方,但你不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維護它的秩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