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 (電子書)

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溢嘉
图书标签:
  • 人生整理
  • 自我提升
  • 心灵成长
  • 电子书
  • 断舍离
  • 极简生活
  • 情绪管理
  • 幸福感
  • 生活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惑、指引生活與人生,最有用、實用、易讀的,活用禪書!
斷掉人生桎梏與束縛,衝破困境與懷疑,回到最原始初衷的平靜狀態……
這就是「禪」,流傳千年而活用於當下!

  127篇禪門故事新解,127種人生智慧參透,教你活用禪,解人生纏!

  ★ 老祖宗千古年前就告訴我們,人生其實要從減法開始!東方禪學,這次藉由王溢嘉運用心理學與科學拆解、消化、新解,為我們做出實用與指引的人生指南、「心」的智慧。

  ★ 本書以奔放跳脫、幽默富創意的筆法,整理、彙通歷史上最有名的禪門公案,一問一答間所展現的凌厲機鋒,讓人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 縱橫兩岸文壇,知名作家王溢嘉2012年力作!
  《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讓你照亮生命;
  《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讓你解讀人性;
  《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讓你縱橫兩性;
  《別白忙了,兌現創意才是王道!》讓你創意無限。

  人生有如泡茶,究竟用溫水泡好,還是用滾水泡好?
  晴天煩惱,雨天也煩惱,要什麼天氣才能夠不煩惱?
  狐狸有很多伎倆,刺蝟只有一種伎倆,誰的贏面大?
  為什麼雞要咬狗,狗要打石頭,陰溝要踏在腳裡頭?
  三人激烈爭吵,為什麼你對,我也對,就連他都對?

  王溢嘉「禪」的Q&A:

  禪為什麼能讓人「悟」?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本質上,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原都有清淨、安詳的真心與自性,但卻受後天閱歷、好惡的汙染,而形成各種識心與妄見,由是產生貪嗔癡與諸般煩惱;禪以「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宗旨,「悟」就是去除妄見、歇下識心,讓真心與自性顯現,讓我們脫困離苦,歡喜自在。
  一是在方法上,對於前來求教者,禪師喜歡用現代西方所說的「水平思考法」,在棒喝問答間展現凌厲的機鋒,讓你的腦筋急轉彎,心靈為之柳暗花明,七上八下,然後絕處逢生,豁然開朗,「悟」出以前未曾察覺的道理。

  人生的很多困境和痛苦,都是想法的問題,
  想要脫困離苦,就必須打破僵化的思考方式,
  以活潑而又有創意的思維,重新觀照世界和自己。
  禪以凌厲機鋒、震聾啟聵的問答,清洗我們的腦袋和眼睛,
  讓我們在醍醐灌頂的頓悟中,看到新的方向,發現新的契機,
  原本乏味、苦悶而空洞的人生也因而變得生機盎然,豐富華美。

—王溢嘉

  對於人類心靈、認知、自我概念以及心理治療,東方的禪宗往往有許多令人稱道的絕妙解答。歷代禪師們一問一答間所展現的凌厲機鋒,常常能點醒徬徨、迷惘的你我,柳暗花明。本書以奔放跳脫、幽默富創意的筆法,整理、彙通歷史上最有名的禪門公案,活用歷代禪師們的獨到見解,在禪的指引下進一步「頓悟」,打破你我對人生百態的虛妄執著,讓人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作者簡介

王溢嘉

  高分考上台大醫學系,在那個年代是光宗耀祖,即使現代都是讓人豎起大拇指的事蹟,但畢業後卻沒當過一天醫生,直接開始寫作、創作,雖然不是拒絕聯考的小子,但總在人生關鍵處,來個大轉彎的王溢嘉,談人生、論生活最具有觀點與讓人佩服。

  台灣雖然可能失去了一位好醫生,但卻多了一個好作家、好的「心靈」醫生!

  王溢嘉文章,為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選入的課本作家,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讓人閱讀後餘有留香。

  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牛頓》雜誌與中國《南方都市報》、《財富生活》等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性.文明與荒謬》、《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科學的人文思考》、《海上女妖的樂譜》、《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別白忙了,兌現創意才是王道!》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並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

《心之所向,物之所安:打造清爽心灵与高效生活的极简实践指南》 导言:在纷繁世界中寻觅静谧的锚点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如同永不停歇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向前。信息爆炸、物质过剩,看似丰裕的背后,是日益增长的焦虑感与内心的空耗。我们习惯性地囤积物品,也无意识地积累着无形的负担——待办清单、未读邮件、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那些悬而未决的内心纠结。这一切,最终都化为一种沉重的“滞留感”,阻碍我们清晰地感知生活的美好,更遑论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本书并非仅仅探讨如何扔掉旧物或整理书架,它是一部深度探究“留存的意义”与“放下的力量”的实践手册。我们试图引领读者从物质世界的表层整理,深入到精神层面的梳理,最终实现一种内外兼修的平衡状态。我们相信,一个清晰有序的外部环境,是构建一个平静、专注的内在世界的坚实基石。 第一部分:破除“囤积幻觉”——理解物质与情感的联结 我们为何难以割舍?这并非单纯因为物品的实用价值,更多源于物品所承载的情感记忆、对未来的不安全感,或是对“万一需要”的恐惧。本部分将系统地剖析现代人的囤积心理机制,帮助读者跳出“愧疚循环”与“完美主义陷阱”。 第一章:记忆的重量与物品的叙事 物品是时间的容器,但容器过度膨胀,便会压垮记忆本身。本章将提供实用的工具,教你如何“解绑”情感与实物。我们会探讨“有意识地记录”而非“有意识地保留”的策略。例如,如何通过高分辨率的照片或简短的文字记录,来安放那些承载着重要时刻的物品,从而在腾出物理空间的同时,完整保留精神财富。我们将深入探讨“纪念品悖论”——当纪念品不再服务于回忆,而成为回忆的枷锁时,如何优雅地放手。 第二章:对“未来自我”的过度承诺 许多物品的堆积源于一种对未来理想自我的投射——“我以后会开始画画的”、“等我有空了就会去学的”。这种对尚未实现的自我的投资,往往造成大量的“闲置资源”。本章将聚焦于“当下可行性”的评估模型。我们将提出“90天检验法”和“使用频率对标法”,帮助读者诚实面对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与真实需求,区分“梦想清单”与“日常必需”。核心在于:尊重现在的自己,而非苛求未来的自己去承担过去的包袱。 第三章:消费主义的隐形陷阱与“新旧物对账” 消费的快感往往是短暂的,留下的却是物品的冗余。本章将揭示当代消费文化中,商家如何通过“稀缺性营销”和“快速迭代”来驱动非必要性购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一套“物品对账表”,不仅记录物品的购入成本,更要计算其“占用空间成本”、“清洁维护成本”以及“决策疲劳成本”。通过量化的方式,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拥有”背后的真实代价。 第二部分:构建“流动性空间”——重塑物理环境的秩序 整理的精髓在于创造“流动性”——让空间、信息和精力都能顺畅地运转。本部分将提供一套全面、细致的空间重构方案,强调“适度”而非“极致的空无”。 第四章:由“藏”到“用”的思维转变:动线与可取性设计 传统的整理往往强调“藏匿”,而高效生活的关键在于“可取性”。本章将深入讲解如何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和场景,重新设计空间的布局。我们会引入“黄金三角原则”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确保高频使用的物品触手可及,低频使用的物品则进行系统化归档。对于不同类型的空间(厨房、衣帽间、书房),我们将提供针对性的“层级化收纳”策略,确保每一个物品都有其明确的“家”。 第五章:数字遗迹的清理与信息流的疏导 在电子时代,无形的“数字垃圾”对注意力的消耗已远超物理杂物。本章将专注于“数字断舍离”。我们将详细指导如何高效处理海量邮件(Inbox Zero的高级应用)、整理电脑桌面文件(建立快速检索系统)、管理云端备份,并建立清晰的数字订阅与通知管理机制。目标是让数字工具真正成为效率的助推器,而非分散注意力的黑洞。 第六章:衣橱的“极简哲学”与穿搭效率 衣橱是个人风格与实际需求的交集点,也是最容易产生“穿搭焦虑”的区域。本章将摒弃盲目的胶囊衣橱理论,转而推崇“角色适配原则”。即根据自己在不同生活角色(工作者、家庭成员、休闲者)中的时间分配,来确定所需衣物的比例。我们会提供“一进一出”的维护规则,以及“功能分类法”来优化衣物的存放和取用效率。 第三部分:从“整理术”到“生活术”——内心的定标与持续维护 真正的整理术并非一次性的清洁活动,而是一种持续关注生活核心价值的思维模式。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将整理的原则内化为生活习惯,实现长期的心境平和。 第七章:时间与精力的“隐形收纳” 整理的最高境界,是优化“心力资源”。本章将引入“精力预算”的概念,帮助读者识别并剔除那些低价值的活动和关系。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时间块管理”来保护专注力,并教授如何建立“决策树”来减少日常琐事带来的重复性思考损耗(例如,固定的菜单计划、固定的晨间例行程序)。这是一种对自我能量流向的精细化控制。 第八章:重塑“拥有”的定义——从占有到体验 当物质不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我们如何定义富足?本章鼓励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价值重估”。我们将探讨将金钱和时间从“购买实体”转向“投资体验”的转变过程,例如,将购买一件昂贵但很少使用的物品的预算,转化为一次深度学习课程或一次意义深远的旅行。这种转变,能有效减少对新物品的渴望,强化内心的满足感。 第九章:建立“反向输入”的维护系统 整理的持久性,取决于建立有效的“反向输入”机制。一旦空间恢复了清晰,如何确保它不被新的杂物入侵?本章将提供实用的维护策略:如何优雅地拒绝不必要的礼物或赠品;如何设置定期的“季度盘点”而非年度大扫除;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培养一种“在接受新事物之前,先评估旧事物去向”的习惯。 结语:清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从外至内、层层递进的系统方法论,帮助读者穿越物质的迷雾,找到生活的清晰焦点。整理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注意力,将有限的生命能量投入到那些真正能带来成长、连接与喜悦的事务上。当你周围的环境井然有序时,你的内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开阔,准备好迎接每一个清晰的明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自己的人生點燈,生命開光

輯一 禪是一種思考洗禮
1麻三斤,睡不著
2想一回就傷心一回
3拿起狗來打石頭
4晶瑩剔透與汙染
5豐富的空無
6也見也不見,也痛也不痛
7性命在哪頭?
8只加一個字
9就是要讓你懷疑
10四面佛辯證法
11答案不一樣
12死人與活漢
13不打這破鼓

輯二 禪是一種認知法門
1幡動?風動?心動?
2誰「還有這個在」?
3從驢子觀井到井觀驢子
4地獄與天堂
5原來是地不平
6能為小事煩惱真幸福
7一無所有與一無所得
8行腳僧與獨眼龍
9多麼乾脆
10你怎麼能讓我死?
11你莫要眼花
12我不明白

輯三 禪是一種自我了解
1什麼是我自己?
2自家有個寶藏
3那個人是誰?
4有一個我,擋在你身前
5誰要你教壞他?
6有一個不忙的
7自家狗子走失了
8三喚主人公
9解鈴還需繫鈴人
10擲骰子與拉磨
11牧牛與駕車之道
12我不思,故我在

輯四 禪是一種心靈解放
1心裡的石頭
2瓶中鵝與無縫門
3黑的是墨,黃的是紙
4多少菩提多少樹
5父死,子死,孫死
6請衣服吃飯
7我這裡屎一拉便完
8誰知道妳是女人?
9替你矯正過來
10好個寸絲不掛
11怕一說就汙染
12你聽到音樂聲了嗎?
13何必那麼小心和偏心

輯五 禪是一種特立獨行
1空手把鋤頭,歡喜來造反
2燒木佛
3還允許老僧進入嗎?
4哪個是正山?
5好手不雕琢
6抖擻精神透關去
7我不告訴你
8沒有一個是有智慧的
9我就是要這樣讀
10怕人家笑
11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12梅子熟了
13人人各有X指禪
14我只是隨俗

輯六 禪是一種對立超越
1雲在青天水在瓶
2你說得對
3看戲只管看戲
4月圓與月尖
5你今年幾歲?
6得到的會失去
7這邊高,那邊低
8哪個不是精的?
9不要讓老太婆知道
10不要忘了本
11什麼是三寶?
12須彌山與芥菜子

輯七 禪是一種心理治療
1悲傷從哪裡來
2把你的心拿來
3有伎倆與沒伎倆
4晴天也煩,雨天也惱
5你妻子陪別人睡覺嗎?
6用不著消除煩惱
7不是為生氣才種蘭花
8亡妻鬼魂的控訴
9高明的釋夢
10何不去死一次?
11人生好比在泡茶
12什麼是解脫?
13請你繼續受苦

輯八 禪是一種人間修行
1月落寒潭,雲生天際
2空杯與去粘
3隨手撿起心中的落葉
4蝦蟆與老茄
5專心吃飯睡覺
6不欺之力
7磨磚作鏡
8深撥生命的火苗
9到哪裡修行?
10依而不賴
11出門便是草
12觸目菩提
13臨川方覺取魚難
14教人作賊

輯九 禪是一種自然回歸
1兩竿竹子,一溪水聲
2被一場霜凍了
3我就是雨聲
4先禮拜這條狗
5世尊您竟在這兒
6石頭早就點頭了
7發出吼聲,翻個跟斗吧
8請水牯牛洗澡
9冷時給他穿襪子
10因為沒有人出價
11何必鑽他故紙

輯十 禪是一種生活智慧
1竹影掃階塵不動
2觀照一根手杖
3母親就是佛
4平常心是道
5術士與禪師
6這是什麼意思?
7理財與彈琴
8在毛尖上出入遊戲
9不知道最親切
10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1還有一兩個在
12味道真是鮮美啊!
13我沒有隱瞞你什麼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281327
  • EISBN:97898662813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自序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自己的人生點燈,生命開光

  幾乎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祕密的渴望:期待能有什麼神人或先知,用他的魔棒一點,神光一照,身陷困境的我們立刻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看到新的可能和答案,掌握了生命的智慧;而原本平凡無趣,黯淡無光的生活,也隨之變得多采多姿,璀璨奪目。

  這個渴望並不狂野,因為不少人的確有過這種體驗,中國禪宗裡的「頓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頓悟」雖然是一種像「月落寒潭」般的瞬間覺醒,但它並不簡單。

  有個和尚問:「我為什不能悟?」
  夾山禪師答:「就是為了這個悟,迷卻多少人。」

  很多人為了想「頓悟」而四處尋訪,上窮碧落下黃泉,但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迷失。老祖宗在造字時就說得很明白,「悟」字從「心」從「吾」,它主要來自個人內心,外在的境遇或機緣、還有那些開示我們的大師或先知,都只是讓我們的心發揮作用的觸媒。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因為想要悟而接觸到禪,有人則因先受禪的洗禮而產生了悟,「禪悟」因而成了一個特殊的名詞、概念和方法。

  禪為什麼能讓人「悟」?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本質上,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原都有清淨、安詳的真心與自性,但卻受後天閱歷、好惡的汙染,而形成各種識心與妄見,由是產生貪嗔癡與諸般煩惱;禪以「去妄存真,明心見性」為宗旨,「悟」就是去除妄見、歇下識心,讓真心與自性顯現,讓我們脫困離苦,歡喜自在。一是在方法上,對於前來求教者,禪師喜歡用現代西方所說的「水平思考法」,在棒喝問答間展現凌厲的機鋒,讓你的腦筋急轉彎,心靈為之柳暗花明,七上八下,然後絕處逢生,豁然開朗,「悟」出以前未曾察覺的道理。

  換句話說,我們人人心中原本都有一盞能散發光明的心燈(真心或自性),但卻蒙塵了、油盡燈枯了,而我們的生命也跟著暗淡無光;「悟」,就是在禪與禪師的開導指引下,重新點燃自己的心燈,讓它大放光明,生命也再度顯得光鮮亮麗。但人生的多采多姿是無法「畢其功於一役」的,光靠一次「頓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過奢望,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一個人可能需要好幾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與「悟」間,還需要「修」(修行)的功夫。

  如果說「悟」是點燃心燈,那麼「修」就是去除沾染在心燈上的塵垢。一個人可以頓悟,卻無法頓淨,要「不使惹塵埃」,就需「時時勤拂拭」,修行主要是日積月累、身體力行的功夫,所以又稱為「漸修」。從時效和震撼力來看,「頓悟」比「漸修」來得吸引人,但兩者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就像六祖慧能所說:「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沒有「漸修」作基礎、作後盾的「頓悟」,是殘缺的,依然是一種迷失。

  我個人非常喜歡禪宗,特別是在和西方心理學相較之下,覺得它對人類心靈、認知、自我概念及心理治療等方面都有很多獨到之處,而在今天這個徬徨、苦悶、迷惘、空虛的時代裡,禪不只是讓我們茅塞頓開的一根魔棒、一道神光,更是滋潤我們心靈的一股清泉。本書就是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小小心得,希望能與讀者分享。

  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特別是老莊思想)交會而生的奇葩,源遠流長,留傳下來的典籍相當多,如《景德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六祖壇經》等,大抵都屬於「語錄體」,雖然言簡意賅、自由揮灑、無脈絡可循,但卻又包羅萬象,體用兼備。為了方便現代讀者的閱讀、理解與吸收,我依它們所觸及的領域,分為思考洗禮、認知法門、自我了解、心靈解放、特立獨行、對立超越、心理治療、人間修行、自然回歸、生活智慧等十大單元,每個單元又有十餘個子題,以禪門公案、故事、法語等為材料(多譯為白話),添頭加尾、引申聯想,特別是和現代西方心理學、哲學、思考學等作比較或相互印證,期使讀者能有更大的收穫,也更了解中國禪宗的特殊價值。

  就比重上來說,本書與「頓悟」相關的篇章和故事要遠遠多於「漸修」,這是因為「漸修」把握原則即可,它主要是靠個人持之以恆的功夫;而「頓悟」卻可能隨時隨地從四面八方來襲,其方式與內容又往往出人意表,所以我盡量蒐羅,借花獻佛,希望這些曾讓過去的高僧大德、名流雅士豁然開朗的言詞機鋒,也能讓現代的讀者「頓悟」,並因而掌握到生命的智慧,然後持之以恆地去「漸修」。最後,必須提醒大家,生命的智慧和禪的神髓其實是「不可說」的,對真正的生活而言,文字說得再天花亂墜,也只是次級的贗品,就像《指月錄》這部經典所要傳達的意涵,本書只是一根不得不伸出來的手「指」,只是在提供一個方向、一個途徑,但即便如此,還是希望它能成為讓你的人生豁然開朗、變得多采多姿的那根魔棒、那道神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市面上太多整理術都圍繞著「收納工具」和「清潔技巧」打轉,搞得好像整理是跟灰塵在打仗。但我更想知道的是,我的「心」是如何製造出這些「亂象」的?是不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所以我們拼命囤積物品作為安全感?或者,是不是對某段過去的依戀,讓我們無法割捨那些紀念品?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些「心理學的根源」,用一種溫和且不帶批判的方式引導讀者去面對,那它就不只是一本整理書,簡直是心靈諮詢手冊了。我已經厭倦了那些只教我怎麼摺衣服的書了,我需要的是能讓我的人生版圖重新劃分的工具。簡單來說,我期待它能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清爽,更是一種「不再為自己製造麻煩」的內在自由感。

评分

最近我剛搬家,面對滿滿的紙箱,真的有種快要崩潰的感覺。雖然「活用禪」聽起來比較像心靈層面,但我猜想,它應該還是會連結到實體的整理。我的期盼是,它能提供一套能讓我們「一勞永逸」的整理心法,而不是治標不治本。例如,當我們買了新的東西,新的雜物又會進來,這變成一個無限循環。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我如何建立一個「心流」的系統,讓東西的進出都能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而且,台灣的居住空間普遍不大,如何「極簡」而不至於「簡陋」,這中間的拿捏非常重要。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在小空間裡,如何透過「禪」的思維來優化物品擺放的哲學,那就太棒了。我需要的是能讓我「住起來更舒服」的實用哲學,而不是一堆擺飾理論。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關於時間管理、斷捨離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只停留在表面,講一堆「丟掉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老生常談。我會對這本感興趣,主要是它後面那句「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術」。這暗示的重點不在「整理」(physical organization),而在於「豁然開朗」(mental clarity)。我個人最受不了的就是那種寫得很學術、讀起來很累的書,希望這本的文字風格是輕鬆、幽默,甚至帶點台灣本土的親切感。如果它能透過幾個真實案例,讓我看到「整理思緒」前和「整理思緒」後的巨大差異,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會比單純的理論說教來得有力。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如何把那些讓你「卡住」的決定、那些讓你不斷反覆思考的過去,真正地「清理」掉,讓下一步的行動可以輕盈地展開。畢竟,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被自己的心魔卡住了。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活用禪」聽起來就跟一般坊間那些教你如何把東西堆疊得整整齊齊的收納術很不一樣,比較像是要從內心深處去整理,把那些無形的、佔滿我們腦容量的雜訊都清掉。我最近生活就是處在一個「忙」但「混亂」的狀態,每天都被各種待辦事項追著跑,結果真正需要專注的時候反而思緒很亂。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套比較務實、能融入日常的哲學,而不是一套死板的規則。畢竟,我們整理東西的目的,是要讓生活更順暢,而不是為了整理而整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放下」的智慧,讓我學會區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台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這種強調心靈層面的整理法,或許才是治本之道。我希望作者能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把「禪」這個有點玄乎的概念,變成人人都能操作的工具。

评分

我對「禪」這個字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也許是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文化背景。不過,很多打著「禪」旗號的書,最後讀起來都變成硬背金剛經,讓人覺得距離很遙遠。我真心期盼這本《活用禪》能非常接地氣。想像一下,當你早上起來,眼睛還沒完全睜開,腦子裡就開始盤算今天要回覆幾封郵件、要做幾通電話、家裡的水費單還沒繳,這種「預設的焦慮」是我們日常的常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簡單的儀式,像是早晨五分鐘的「心靈除塵」,讓我在還沒開始戰鬥之前,就先把內心的灰塵清掉,那這個投資就絕對值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種「無為而治」的境界,東西在最適當的地方,但你不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維護它的秩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