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的商業策略 超圖解杜拉克:激發100%組織潛力的領導&革新技術! (電子書)

管理大師的商業策略 超圖解杜拉克:激發100%組織潛力的領導&革新技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藤屋伸二
图书标签:
  • 杜拉克
  • 管理学
  • 商业策略
  • 领导力
  • 组织管理
  • 变革创新
  • 电子书
  • 超图解
  • 管理大师
  • 潜力激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後疫情時代、變化與意外不斷發生的現在
更需要從根本改善企業與經營體質的明燈!
 
時間管理術/組織管理/領導力
利基策略/創造顧客/創新……
每天花5分鐘,從「0」開始學商業領導力!
迅速掌握管理學之父的管理策略與實踐方法!
 
  全圖解!精華聚焦!
  杜拉克式經營管理的祕訣
  杜拉克被譽為「20世紀的知識巨人」、「管理學之父」,
  其概念無論產業、時代、國家皆適用,
  本書清楚整理杜拉克的思想背景、關鍵技巧與觀念,
  一探殿堂級專家腦中世界的全貌!
 
  認知 X 構想 X 建構 X 經營
  想要獲得成果,缺一不可的關鍵實力!
  在不斷變化的世界和商場,需要正確掌握全面局勢的能力!
  時時刻刻提問、精準設定目標、兼顧現在與未來的策略計畫……
  最完整、新型態的經營管理指南!
 
  資源有限、市場萬變,
  打造穩定發展同時適應環境的靈活組織!
  如何創建兼具向心力、目標明確、決策精準的優良組織?
  成為領導者有什麼條件?什麼是組織內的貢獻關係?
  經營者、團隊成員必讀的全方位商業聖經!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和领导力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书籍信息,并力求详尽和专业。 --- 变革时代的企业引擎:精益领导力与数字化转型实战指南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资深管理专家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科尔曼]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专业商业出版机构名称,例如:寰宇商业前沿出版社] 导言:在不确定性中重塑企业韧性 我们正身处一个由技术颠覆、市场瞬变和全球互联共同定义的时代。传统的管理范式正在瓦解,那些依赖僵化层级和预设流程的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管理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精益、敏捷、以人为本”的持续追求。 本书《变革时代的企业引擎:精益领导力与数字化转型实战指南》,并非对既有管理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聚焦于如何在高压、高速的商业环境中,构建真正具备自我修复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组织结构。我们深入剖析了从战略制定到日常运营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为渴望穿越周期的企业领导者、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渴望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可执行的行动框架。 第一部分:重塑领导力叙事——从控制者到赋能者 在传统组织中,领导力往往等同于自上而下的权威和资源分配权。然而,在知识密集型和快速迭代的环境中,这种模型极易造成决策延迟和创新窒息。本书首先挑战了“超级英雄式”的领导神话,强调了分布式领导力(Distributed Leadership)的必要性。 1. 价值驱动的战略解码: 我们不再探讨如何制定“完美”的五年计划,而是关注如何将宏大愿景转化为可衡量、可迭代的季度目标。内容涵盖“北极星指标”的设定艺术,以及如何利用“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框架确保战略意图在组织内部的垂直对齐与横向协同。重点分析了战略沟通的“漏斗效应”,确保基层员工能清晰理解自身的行动如何服务于整体目标。 2. 建立心理安全堡垒: 创新需要试错,而试错的前提是员工敢于发声和质疑现状。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领导者自身的行为示范,逐步解除组织中的“恐惧文化”。我们引入了“建设性冲突管理模型”,教会管理者如何将分歧转化为洞察力,而非个人攻击。这包括有效的反馈机制设计,如“SBI(情境-行为-影响)”反馈法在跨文化团队中的应用。 3. 赋权与责任的平衡艺术: 真正的赋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清晰界定授权边界和问责机制。我们提供了一套“决策权矩阵”工具,帮助领导者识别哪些决策应迅速下放,哪些需要跨部门协作,从而消除“决策黑洞”。同时,书中强调了“承担后果”的文化塑造,即成功共享,但对系统性失误必须进行无惩罚性的深入复盘。 第二部分:精益运营与流程再造——消灭隐形浪费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引入,更是对既有工作流程效率的彻底审视。本书将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深度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流程,专注于消除那些不易察觉的“浪费”——信息延迟、重复审批、无效会议等。 1. 端到端价值流映射(VSM): 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绘制从客户需求提出到最终交付的全流程价值链地图。书中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识别并量化那些不为客户增加价值的“等待时间”和“返工循环”。内容着重于服务型组织的价值流分析,而非仅仅局限于制造业。 2. 敏捷实践的规模化部署: 敏捷(Agile)不应是IT部门的专属工具。本书探讨了“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 LeSS等)”的核心原则,并提供了组织结构调整的实用建议,以确保多个敏捷团队能够协同工作,共同交付大型产品或服务。关键在于建立“最小可行组织单元(MVO)”的概念,以最小的层级和最快的反馈回路进行运作。 3. 运营透明化与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Kaizen): 书中强调了“可视化管理”的重要性,如何通过看板(Kanban)系统将工作负荷、瓶颈和进度清晰地展示在团队面前。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实时运营数据(而非月度报告)来触发改进循环,建立一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组织习惯。 第三部分:驾驭数字化浪潮——技术驱动下的组织重构 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存亡的基础设施。本书避免了对特定软件的推销,而是聚焦于如何利用技术变革思维来重构组织能力和客户体验。 1. 构建数据素养与决策生态: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依赖于组织对数据的信任和运用能力。我们分析了如何建立跨职能的“数据治理委员会”,确保数据质量和隐私合规。书中提供了提升全员“数据素养”的培训路径,使管理者能够从数据中提取真正有意义的洞察(Insight),而非简单地呈现图表。 2. 客户体验(CX)的重构: 现代竞争的核心是体验。本书倡导采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方法论,指导企业如何从同理心出发,理解客户的“痛点”和“隐性需求”。内容包括如何设计“客户旅程地图”,以及如何整合AI和自动化技术来优化触点,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大规模交付。 3. 适应性技术架构与遗留系统的突破: 组织必须能够快速整合新技术。书中探讨了“微服务架构”和“API经济”思维在企业内部的应用,如何通过解耦系统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替换性。对于面临庞大遗留系统包袱的企业,我们提供了渐进式替代和“包裹”现有系统的实用策略。 结语:持续学习,永无止境的进化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管理不是一套静态的规则,而是一场持续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那些能够快速学习、愿意颠覆自身成功的组织,才是未来真正的赢家。《变革时代的企业引擎》为您提供了理论基础、工具箱和思维模式,助您在不确定的航道上,稳健地引导您的企业驶向卓越。 目标读者: CEO、总经理、业务部门负责人、战略规划师、变革管理办公室(PMO/EPMO)成员以及所有渴望在快速变化中脱颖而出的专业人士。

著者信息

監修者簡介
 
藤屋伸二
  
  生於1956年。於1996年創立經營顧問公司。1998年進研究所,開始研究人稱「現代管理學之父」的杜拉克。現在,他以「漲價戰略」的視點來重新詮釋杜拉克理論,進行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的顧問諮詢、寫作活動,以及開設經營管理教室。其著作(或監修作品)有《圖解學習杜拉克入門》(JMA Management Center)、《向杜拉克學習小眾戰略教科書》(Direct Publishing)、《漫畫圖解杜拉克》、《漫畫圖解杜拉克的領導力理論》(寶島社)等30多部作品,累計發行量已超過241萬部。

图书目录

前言

楔子1 「知識巨人」杜拉克是這樣的人!
楔子2 杜拉克的觀點是什麼?
楔子3 我們可以從杜拉克身上學到什麼?

Chapter 1杜拉克式.經營管理祕訣
01 何謂經營管理?:經營管理
02 杜拉克解釋:「創造顧客」正是企業的目的:創造顧客
03 顧客是所有企業活動的出發點:行銷、三現主義
04 創新並不僅僅是技術革新:創新
05 不斷問「顧客在哪裡」、「顧客是誰」:顧客是誰
06 設定目標時的6個觀點:6個觀點
07 策略計劃是實現目標的必備條件:策略計畫
08 把工作與勞動分開來看:工作、勞動
09 注重成果,以提高生產率:產出、投入
10 在決策中,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正確的問題」:決策
11 培養優良的組織文化,以實現目標:組織文化…38
Column 1鮮為人知的「杜拉克的生平」①
出身良好的社會生態學家
Chapter 01 KEYWORDS

Chapter 2杜拉克教給人們的最強組織理論
01 組織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存在的構造:組織設計
02 設計組織時,應有明確的目的:核心活動分析
03 改善組織的2項分析:決策分析、關係(貢獻)分析
04 組織該通過的7個條件:7個條件
05 掌握組織型態的優點和缺點:組織型態
06 4個將組織導向錯誤方向的主因:主要原因、目標管理
07 互相奉獻才是組織:貢獻關係
08 新事業不可缺少負責組織協調的經理人:通才、專家
09 面對專家時,只需看成果:優良成果
10 不要執行全場一致通過的決策:聽取、驗證多方意見
11 即使是下屬也要管理上司:提升上司的績效
12 為了讓家族企業蓬勃發展,該注意哪些優先事項:家族企業
Column 02 鮮為人知的「杜拉克的生平」②
觀察社會真實風貌的未來學家
Chapter 2 KEYWORDS

Chapter 3 向杜拉克學習成為領導者的條件
01 什麼是真正的領導力?:領導力
02 領導者是建立機制的人:動力
03 領導者必須擁有一顆真誠的心:真誠
04 領導者必須預測未來:預測
05 領導者必須將變化視為機會:變革型領導者
06 將工作交給基層處理也是領導者的職責:一線管理者
07 領導者必須為危機做好準備:逃避、等待、準備
08 分享資訊是領導者的工作:共享資訊
09 時常聆聽下屬的意見:溝通
10 思考並設計適當的工作份量:適當的工作
11 根據成果來評量一個人,而不是根據個人喜好:注重成果
12 不要將下屬視為問題、成本或敵人:問題、成本、敵人
Column 03 鮮為人知的「杜拉克的生平」③
在混亂的時代中注意到社會與金錢的關係
Chapter 3 KEYWORDS

Chapter 4 杜拉克式.時間管理
01 認識時間的性質:時間的性質
02 杜拉克式.時間管理的3個程序:時間管理
03 找出浪費時間的原因,並解決它:浪費時間的原因
04 取得成果的人懂得整合時間與工作:整合時間
05 讓開會目的變得有意義:開有意義的會議
06 捨棄沒有成果的工作:劣後順序
07 選擇未來,而非選擇過去:優先順序
08 將時間投資在自己的強項上:自己的優勢
Column 04 鮮為人知的「杜拉克的生平」④
杜拉克影響了許多名人
Chapter 4 KEYWORDS

Chapter 5 知識巨人的自我實現法
01 有助於提升績效的5個習慣:執行者、5個習慣
02 真正的工作價值在公司外:對社會有所貢獻
03 創造自己:知識工作者
04 透過回饋分析來找出自己的優勢:回饋分析
05 人在教導別人時學得最快:學習組織、教學組織
06 為自己的價值觀感到驕傲:工作者的價值觀
07 身在符合自我價值觀的地方,才能發揮真正的實力:真正的實力
08 做出能取得成果的決策的5個步驟:做決策的5個步驟
09 找到工作之外的歸屬也是很重要的:自己的歸屬
Column 05 鮮為人知的「杜拉克的生平」⑤
為日本繪畫癡迷,蒐集了一輩子
Chapter 5 KEYWORDS

Chapter 6 向杜拉克學習企業策略
01 目標成為業界頂尖:孤注一擲策略
02 換個方式仿效其他公司的成功:創造性模仿策略
03 活用其他公司的失敗:柔道策略
04 營造非競爭狀態:生態性利基策略
05 將特定市場的知識化為武器:專門市場策略
06 以顧客的價值為基準:價值創造策略
07 改變價格的意義:定價策略
08 將顧客考量的事情化為策略:顧客導向策略
Column 06 鮮為人知的「杜拉克的生平」⑥
攜手60年的愛妻──Doris
Chapter 6 KEYWORDS

Chapter 7 如何創新
01 善加利用意料外的成功:意外的成功
02 善加利用意料外的失敗:意外的失敗
03 對常識和成見抱持疑問:4個不一致
04 消除傲慢與獨斷:價值觀不一致、程序不一致
05 找出3種需求:3種需求
06 產生創新的5個著眼點:5個前提
07 不要錯過變化的時機:產業結構的變化
08 年齡結構改變是創新的好機會:年齡結構變化
09 改變看法後,需求也會也所改變:認知變化
10 利用新知識來激發創新:新知
11 創新不僅僅是來自於想法:想法
Column 07 鮮為人知的「杜拉克的生平」⑦
一位樂於教授、多才多藝的作家
Chapter 7 KEYWORDS

杜拉克年表
結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4578
  • EISBN:97862632958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6.8MB

图书试读

前言
 
商務人士必學的知識精華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我相信,許多商務人士即便沒讀過杜拉克的著作,也曾聽過他的名字吧。
 
  杜拉克教導我們許多事,例如:獲取成果的個人工作方式、組織中的人際關係、運用時間的方式、看待社會變遷的方式等。杜拉克的教導影響了許多人,要說「現代公司、企業的思考方式,都是建立在他的教誨基礎上」也不為過。
 
  順帶一提,雖然杜拉克會談論商業和經營管理方面的事物,但他自稱社會生態學家,而不是以經濟學家自居。他既是一名站在客觀角度觀察社會的研究員,也是教導我們經商之道的教練,有時,他還是一名先知,能敏銳地察覺社會變化,並從中預見未來。
 
  為何杜拉克要持續關注社會呢?那是因為,「什麼樣的社會和組織,會令人感到幸福」乃是他最關心的事。杜拉克的教誨不只對商務人士有幫助,也讓在社會中生活的人們受益良多。
 
  本書圖文並茂,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達了困難的理論。書中亦提及了杜拉克的為人與事蹟,充分展現杜拉克的魅力,而這在其他商業書籍中並不常見。
 
  我從1998年開始研究杜拉克,並以此作為諮商的基本理論,幫助了許多企業達成V型復甦與業績成長。對我來說,能讓更多人懂得運用杜拉克的教誨,就是令我最開心的事。
 
藤屋伸二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剛開始接觸這類「管理大師」的書籍,總會擔心會不會有種「水土不服」的感覺,畢竟那些理論多半源於歐美大型跨國企業的文化背景。但這本「超圖解」版本,在翻譯和內容本土化處理上,做得相當細膩,幾乎沒有生硬的直譯感。它在舉例說明時,會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我們亞洲職場文化相符的情境,比如在探討「績效評估的公平性」時,它討論的衝突點,就比西方著作更貼近我們強調「和諧」的職場生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工具箱」非常靈活,並不預設任何特定的企業結構。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通用原則的靈活應用」,而不是「僵化的教條複製」。這讓我覺得,我不是在學外國人的管理方式,而是在學習如何用更科學、更系統的方式,去優化我自己的管理實踐,這份「可操作性」的價值,遠高於書本定價本身。

评分

老實說,市面上談領導力的書汗牛充棟,很多都充斥著勵志口號,讀完後除了熱血沸騰,真正能帶回辦公室改變現狀的少之又少。然而,這本「大師」的策略書,它給我的感受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套經過時間檢驗的「作業系統升級手冊」。它並沒有試圖將杜拉克(或其他大師)的理論神化,而是將這些經典的智慧,用一種非常「工程師思維」的方式進行了解構和重組。我特別欣賞它在談論「組織革新」時所採用的漸進式變革模型。不像有些文獻鼓吹「徹底推翻重來」,這本書強調的是「最小可行性改變」(Minimum Viable Change),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維持日常營運的成熟企業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告訴我們,偉大的改變往往是從微小的、可量化的測試開始的,這大大降低了推動變革時的內部阻力。我已經嘗試將書中提到的「反饋迴圈優化法」應用到我們部門的季度回顧會議中,效果立竿見影,與會人員的參與度和產出質量都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一開始還讓我有點卻步,那種「超圖解」的字樣配上密密麻麻的圖表,總覺得是不是又是一本把深奧理論硬塞進淺碟子裡的工具書?但翻開內頁才發現,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作者對於「管理」這個老生常談的主題,切入的角度非常新穎且實用。他們並沒有停留在高談闊論企業願景的層次,而是非常紮實地回扣到基層員工每天會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書中談到如何優化跨部門溝通的效率,他們不是只說「要多溝通」,而是提供了一套步驟清晰、甚至附帶了溝通模板的實操指南。那種感覺就像是,你本來覺得自己是個在迷宮裡打轉的工程師,突然有人遞給你一張精準的建築藍圖,讓你瞬間明白每個轉角背後的邏輯。特別是關於「授權」那一段,我印象最深,它顛覆了我過去對於主管必須事必躬親的刻板印象,教導我們如何設定「風險閾值」來有效放手,讓團隊成員既有發揮空間,又不會失控。這種兼顧學術深度與實戰操作的平衡感,實在是少見。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為我這種「視覺學習者」量身打造的。我個人對純文字的理論書籍很容易產生閱讀疲勞,但這本電子書在視覺呈現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種把文字塞滿螢幕的設計,而是巧妙地運用了大量的流程圖、心智圖和對比表格。尤其讚賞的是,它對於複雜概念的視覺化處理,比如解釋「策略矩陣」時,用的那個三維圖表,瞬間就讓我釐清了過去一直混淆不清的幾個維度關係。許多管理學著作在解釋這些矩陣時,往往需要反覆閱讀好幾遍才能勉強理解,但這裡,看一眼圖表,大概率就能掌握核心邏輯。這不只是「圖解」,更是一種「視覺化教學法」的成功實踐。對於忙碌的專業人士來說,能用最快速度抓住重點、建立認知模型,絕對是選書的首要標準,這一點,這本書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

讓我用一個比較非傳統的角度來評價這本書的價值:它成功地扮演了「高效能教練」的角色。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瓶頸,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缺乏一個可以隨時拉出來校準方向的參照系。這本書就像一個全年無休、隨時待命的虛擬顧問。當我對某個專案的推進速度感到困惑時,我可以直接翻到關於「瓶頸分析」的那一章,書中提供的檢查清單(Checklist)會引導我系統性地排除問題,而不是像以往一樣,憑著直覺亂猜。而且,它對於「失敗的定義」也有非常精闢的見解,它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最高成本」,鼓勵我們用更低的成本去進行「預期內的失敗」。這種心態上的轉變,對整個團隊的士氣提升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總之,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你不斷回頭查閱,並在實踐中不斷印證其有效性的「實戰手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