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史: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 (電子書)

魏晉南北朝史: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鶴泉
图书标签:
  • 魏晉南北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分裂
  • 融合
  • 政治史
  • 文化史
  • 電子書
  • 古代史
  • 南北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最壞的時代,政權分裂、戰火頻仍,世風萎靡不振
這是最好的時代,民族融合、思想紛呈,文化蓬勃盛放

  ★收錄最詳盡的帝系表,從三國到南北朝,複雜的王朝更迭一次掌握
  ★搭配各大重要戰役地圖,看戰爭成敗如何決定歷史走向
  ★重新認識魏晉南北朝黑暗與光明、分裂與融合並存的矛盾魅力

  ▍群雄逐鹿
  在中國歷史上,接續秦漢大一統而來的,是魏晉南北朝將近四百年的動蕩分合。先是魏、蜀、吳三國爭雄,在西晉短暫的過渡後,北方又陷入少數民族的紛擾,與偏安江左的東晉形成對峙。北方歷經北魏的統一與分裂,復歸北周統一;南方則由宋、齊、梁、陳四朝相續遞嬗。最後,楊堅篡北周,南滅陳,終於完成中國的統一。

  ▍亂世中的文化盛世
  與紛亂的政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呈現蓬勃發展的景象。佛教興盛,帶來雄偉的敦煌、雲岡石窟藝術;清談玄學風行,孕育了任誕風流的竹林七賢。還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詠出隱逸的田園風光;書聖王羲之,揮墨寫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無數名士大家,皆出於這一所謂「黑暗」的時代。

  ▍胡漢大融合
  西晉末年,北方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建立政權。胡漢社會、文化不相適應的矛盾,促使少數民族政權走上了「變夷從夏」的道路。北魏時,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經歷長時間的發展,至隋唐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已與漢族完全融合。胡漢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為華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民族大融合的實現,更為隋唐大帝國的建立奠下重要基礎。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的深度研究著作的书籍简介: 盛唐气象与中晚唐的转型:一个帝国的结构性演变(18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 本书聚焦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爆发直至公元十世纪初唐朝覆灭的漫长历史进程。它不是一部传统的编年史,而是一部旨在剖析一个庞大帝国在面对内外部剧变时如何进行结构性调整、权力重新分配,以及文化认同重塑的深度分析之作。本书试图揭示,唐朝的衰落并非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多重矛盾长期积累后集中爆发的复杂系统性危机。 第一部分:盛世的裂痕——从“天宝”到“天宝”的转向 本书首先对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安史之乱”的爆发及其深层社会经济根源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们不再将“天宝盛世”视为一个均质的黄金时代,而是着重考察了其光鲜外表下潜伏的结构性失衡: 一、藩镇割据的制度根源: 我们深入分析了唐玄宗时期为了应对吐蕃和奚、契丹等外部威胁而推行的“节度使”制度。本书指出,节度使集军、民、财权于一身的设定,在和平时期是高效的边疆治理工具,但一旦中央集权松动,便成为地方军事化和独立化的天然温床。通过对河北、河东、河西等主要藩镇的权力结构演变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渐进性丧失。 二、土地兼并与农民的流亡: 盛唐时期,土地制度的瓦解速度远超政府的应对能力。本书结合出土的唐代户籍文书和地方志记载,重构了均田制崩溃后,土地向寺院、大地主及官僚集团集中的过程。这导致了大量自耕农破产,形成庞大的“客户”和“流民”群体。对“黄巢起义”的考察,并非仅仅关注其破坏性,而是将其视为土地兼并和阶层矛盾尖锐化的最终体现,分析了起义军的社会成分及其口号的实质诉求。 三、宦官专权的制度化: 权力真空如何被宫廷内部势力填补,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分析了宦官群体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如何利用其对皇帝的人身控制和对禁军(神策军)的绝对指挥权,逐步架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行政效能,并在“奉天之难”后确立了他们在政治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中唐的适应与重构——中央集权的再塑 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虽然疆域有所缩小,但其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却经历了一场痛苦但深刻的适应性重构。 一、财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两税法”的深远影响: 针对传统租庸调制在流民激增和土地私有化背景下的失效,本书细致考察了杨炎推行的“两税法”。我们认为,两税法是唐帝国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现实而进行的“去封建化”的初步尝试。它从以人丁为本转向以资产(土地和财产)为本征税,虽然在初期带来了财政稳定,但也固化了地方士族和地主阶层的经济优势,并为后世藩镇的财政独立提供了依据。 二、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转向: 随着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增加,士大夫阶层面临新的挑战。本书将重点分析“元白诗歌”所代表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潮,以及韩愈、柳宗元等人对儒学传统的“复古”努力。这种文化上的“复古”,实则是对安史之乱后,社会结构和道德基础动摇的一种精神性回应,试图在传统中寻找维持社会秩序的合法性基础。 三、中唐的权力制衡与冲突: 中唐政治的显著特征是皇帝、宰相集团、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本书通过对牛李党争的深入剖析,指出党争不再仅仅是个人恩怨或派系倾轧,而是不同利益集团(如寒门士族与门阀士族、中央官僚与地方军事集团)在资源再分配和政治话语权上的结构性冲突。 第三部分:晚唐的迟滞与终结——帝国的内爆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唐帝国如何在持续的内耗中走向终结,以及这种终结的不可逆性。 一、藩镇的半独立化与“道雄藩轻”: 在晚唐,藩镇的军事化和世袭化达到顶峰。本书将重点分析“河朔三镇”的治理模式,它们实际上形成了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军事领地,中央政府的权威仅限于朝廷所在区域。这种“一州一国”的局面,使得中央政府丧失了对核心资源的控制。 二、中央集权的瘫痪与地方小朝廷的兴起: 宦官集团在晚唐对皇帝的控制达到极致,朝廷决策效率低下。同时,本书探讨了“方镇”的崛起,如朱温在宣武镇的扩张。这些地方军事强人,在名义上仍是唐朝的臣属,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独立王朝的行政、军事和财政能力,等待着中央的彻底崩溃。 三、社会动荡的终局与新秩序的酝酿: 晚唐的财政枯竭、天灾频仍(如大规模的黄河改道),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本书认为,黄巢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它彻底摧毁了旧有的税收基础和地方行政架构。唐朝最后的数十年,是在“名义上的统一”和“事实上的分裂”中度过的。最终,朱温代唐而立,标志着一个长达三百年的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同时也为五代十国的军事化政权更迭拉开了序幕。 本书的结论在于,唐朝的灭亡是一个多因素耦合的长期过程,其关键在于中央政府无法有效适应其军事扩张带来的行政和财政负担,最终导致军事、财政、政治权力三者相分离,使得帝国结构从“层级制”转向“碎片化”的军事化邦国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鶴泉


  1950 年出生, 河北省安新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學博士。曾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著有《周代祭祀研究》、《光武帝劉秀傳》、《漢明帝研究》、《魏晉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等學術專著及論文數十篇,譯著有《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

图书目录

二版說明
自  序
前  言

第一篇  三國時期
第一章  董卓之亂與東漢末年割據勢力的混戰
第二章  曹操統一北方
第三章  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四章  曹魏政權的建立及其統治
第五章  蜀漢政權的建立及其統治
第六章 吳國的建立及其統治

第二篇  西晉、東晉與十六國
第七章  西晉的統一及其統治
第八章  戶調式的實施與世家大族勢力的發展
第九章  西晉的衰亡
第十章  東晉建國與偏安江南
第十一章  東晉北伐與淝水之戰
第十二章  北方人民的南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十三章  東晉的衰亡
第十四章  五胡十六國在北方的統治

第三篇  南北朝時期
第十五章  南朝政權的更替
第十六章  南朝的政治統治
第十七章  社會等級結構、寺院經濟與社會經濟
第十八章  南朝的戶籍檢括與賦役制度
第十九章  北魏建國與統一北方
第二十章  孝文帝遷都洛陽與改制
第二十一章  均田制度與賦役制度
第二十二章  社會經濟與寺院經濟的發展
第二十三章  職官的設置與社會等級結構
第二十四章  北魏的分裂和衰亡
第二十五章  北齊、北周的對峙與北周統一北方

第四篇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二十六章  玄學的發展與佛教、道教的傳播
第二十七章  史學、文學與藝術的發展
第二十八章  服飾、飲食、居室與交通工具
第二十九章  節日與娛樂

附錄
大事年表
帝系表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823
  • EISBN:97862630781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7MB

图书试读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從整體局面來看,這個歷史時期無疑是一個分裂的時代。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之後,開始出現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西晉的短暫統一之後,又出現了南方東晉政權與北方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東晉滅亡後,南方先後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在北方,於代北崛起的北魏王朝,至北魏太武帝時,統一了北方的廣大地區。這樣,又出現了北魏政權與南朝政權的對立。在北魏統治一百多年後,北方發生了分裂。東部建立東魏、北齊政權,西部則建立了西魏、北周政權。在北方的軍事對峙中,北周最後戰勝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後來外戚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接著又滅掉南方陳朝政權,結束了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統一。儘管分裂是這個時期的整體特點,但是社會並沒有停滯不前,還是表現出發展的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

  這個時期實行了諸多不同於前代的制度。曹魏建國時,中央政府開始有了尚書臺、中書機構和門下機構的設置,並在國家的政治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西晉以後,這些機構仍繼續完善。東晉、南朝,基本上沿襲西晉的制度。北魏政權建立後,也模仿晉制和南朝官制,建立了胡漢雜糅的官制。在孝文帝改革後,則改行與南朝大體相同的官制。實際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設置的中樞機構,正處於從兩漢「三公九卿」制過渡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歷史階段。另外,曹魏時期也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以確保政府官員的來源。可是,在九品中正制實行時,世家大族的勢力也在不斷地發展。這些世家大族不僅在任官上具有優先權,還控制了各地方中正官的任職,進而操縱人才的品級和選舉,經過西晉至南北朝的發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不過,隨著門閥制度的腐朽,九品中正制暴露的弊病也越來越多,隋朝建立後,終於廢止這種選舉制度。

  由於東漢末年以來的戰亂破壞,魏晉以後,各政府都實行了相應的田制,來保證農業的發展。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面對大量人口流散、死亡,大片土地荒蕪的局面,通過推行屯田制,讓勞動力和土地能夠妥善結合。屯田制的實行,不但解決軍糧的供給問題,也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曹魏的屯田制在其統治後期開始廢除,東吳的屯田制則在西晉滅吳後才完全消失。西晉時期,國家在原來屯田制的基礎上推行占田制,讓勞動力與土地能夠更有效地結合,對農業生產起到推動的作用。西晉滅亡後,占田制並未立即廢止,東晉、南朝以及北方十六國都有實行這種田制的蹤跡。北魏時期,國家開始推行均田制。均田制規定了授田的數量和土地的還授方式,保證了自耕農生產的穩定。在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依然實行均田制,只是授田的數量與具體的做法略有改變。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制影響了隋唐田制,實際上,隋唐時期推行的均田制,正是發端於北魏的均田制。

  漢代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遭到破壞,開始朝兵農分離的方向發展。曹魏時期,國家開始實行世兵制,為服兵役者單立戶籍,形成所謂的兵戶。這些兵戶稱為世兵,社會地位很低,只能世世代代為兵。西晉、東晉、南朝,雖然還有其他的士兵來源,但是世兵制一直存在,還是保證士兵來源的主要方式。北魏建國初期由於實行部落兵制,因此軍隊主要由拓跋鮮卑人組成。不過,在北魏發展過程中,由於對兵員的大量需求,依然實行兵戶制,並成為士兵的重要來源。在西魏、北周實行府兵制後,原來世兵制開始被打破。當時充當府兵者很多是來自均田上的農民,因此府兵制開始與均田制結合,逐漸形成兵農合一。從曹魏時期開始出現的兵農分離制度,至此又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與動盪,固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所影響,但當時的社會經濟並非因此停滯不前,依然有較大的發展,最明顯的就是江南經濟的發展。永嘉之亂以後,眾多的北方人口南遷,不僅使江南人口增加,也將北方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到南方。當地農民與南渡的北方農民共同耕耘,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三吳一帶成為糧食的主要產區,有「今之會稽,昔之關中」之說。襄陽地區也是糧食的重要產地。生產的發展,促使東晉、南朝商業的活躍。由於商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建康、京口、山陰、壽春、襄陽、江陵、番禺等一些大型商業都會。隋唐時期,國家經濟重心能夠南移,正是以這一時期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並未阻礙文化的發展,反而使文化領域出現異常活躍的景象。這個時期,玄學開始出現,並影響了一大批士人;佛教也得到廣泛的傳播,在社會上層和下層擁有數量眾多的信奉者;道教被改造為適應統治者和世家大族需要的宗教,在社會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史學、文學和藝術呈現繁榮的景象。這段時期樂舞也有明顯的發展,中原地區原來盛行的華夏雅樂逐漸衰落,「龜茲樂」、「西涼樂」取代了原來雅樂的地位。與此同時,南方的清商樂舞也傳播到北方。樂舞逐漸形成南北融合的局面,出現了一種具有嶄新民族風格特點的樂舞。

  民族大融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從西晉末年開始,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並建立政權。內遷的少數民族貴族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實行民族壓榨和軍事掠奪的措施,對漢人進行殘酷地屠殺。不過,中原地區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也勢必讓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制度面臨不相適應的矛盾,迫使他們或遲或早地走上「變夷從夏」的道路。這種「變夷從夏」的措施,讓內遷的少數民族與漢人的聯繫密切起來。這種趨勢的出現,也是北魏時期民族大融合的開端。北魏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拓跋鮮卑的勢力向中原發展後,人口很少的鮮卑人反受人口眾多的漢人包圍。漢人的先進文化對鮮卑族產生重大的影響。孝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和生活習俗上的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北方地區民族大融合,固然對國家政權的漢化措施起到推動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生產上的結合,則是民族大融合實現的基礎。北魏、北周和北齊都實行均田制,更促進了受田的各族人民在生產上的密切聯繫,推動了各民族的融合。經過十六國、南北朝長期的歷史過程,這些少數民族已經與漢民族完全融合。因此,到了隋唐時期,就再也找不到內遷少數民族活動的記載了。民族大融合的實現,使漢族接受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新鮮成分,所以在經濟、文化上不僅沒有衰落,反而變得更加興盛,充滿活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實現,正是強盛的隋唐大帝國出現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本書的寫作宗旨,既要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整體趨勢,也要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以及影響後世的重大歷史事件、典章制度和文化宗教等做扼要的闡述,進而展示這一歷史時期豐富多彩的內容。然而,要寫作一部涉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著作是有諸多困難的。一方面由於這段歷史本身的紛亂和複雜;另一方面,也受到我本人對這段歷史研究視野的限制。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先學們對這段歷史做了諸多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本書寫作過程中努力參考和吸收諸位先學和同行的研究成果,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本書才得以完成。儘管我力求能夠較好地展示出這一歷史時期的複雜、多變的歷史面貌,可是,由於為學術功力所限,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所以,希望讀者提出批評意見,使我能夠獲得諸多的寶貴啟示。

張鶴泉
二○○九年十二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對思想史有興趣的讀者,我會非常關注作者在處理「融合」層面時的切入點。魏晉南北朝,簡直是各種思想流派的大熔爐。佛教在那個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本土化,道家思想也藉由玄學的包裝達到了新的高度,而儒家傳統則在士族的維護與新興勢力的衝擊下不斷變形。更關鍵的是,那些來自草原和沙漠的民族,他們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是如何被逐漸納入或改變了漢人的傳統?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平衡地處理這些多元的文化力量。是傾向於強調漢人文化的「承續性」,還是更著重於外來文化帶來的「變革性」?如果能針對幾個核心的文化現象,比如南渡士族的莊園經濟如何形成,或者佛教藝術(如石窟造像)如何體現出民族交融的特徵,做深入的比較分析,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通史的範疇了。這段歷史的複雜性,恰恰在於它既是文化上的「碰撞」,也是社會結構上的「重組」,期待作者能帶來有深度的見解。

评分

這本關於魏晉南北朝的電子書,光看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厚重的歷史滄桑感。「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這幾個字精準地點出了那個時期最核心的矛盾與張力。我特別喜歡這種帶著反思意味的書名,它暗示了作者不會只是單純地敘述歷史事件的經過,而是會深入挖掘背後那種既對立又交織的複雜性。畢竟,那個時代從東漢崩解到隋朝統一,中間經歷了太多次的政權更迭、族群遷徙,光是「分裂」這兩個字就夠讓人頭痛了,更別提還要處理「融合」這個看似溫和實則充滿血淚的過程。我期待它能細膩地描摹出,在亂世之中,文化、思想、甚至日常生活是如何被不斷地衝撞、洗牌,最後又碰撞出新的火花。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相對穩定時代的讀者來說,理解那個充滿動盪的「中世紀」開端,絕對是認識中華文化演變的關鍵一步。希望作者能用清晰的邏輯,把那些複雜的譜系和錯綜的關係梳理清楚,否則光是記住那些皇帝和世家的名字,就夠讓人打退堂鼓了。

评分

說實在話,讀史書最怕的就是那種教科書式的乾巴巴論述,一堆人名、地名、戰役日期塞滿頁面,讀起來比背字典還累。所以我對這本電子書的期待,其實更偏向於它是否能提供一種「說故事」的魅力。魏晉南北朝,那可是士人精神最張揚的時代,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玄學清談的風流優雅,還有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文化的激烈碰撞,這些題材本身就充滿戲劇張力。如果作者能將這些人物的個性和時代的氛圍結合得恰到好處,讓讀者彷彿能聞到那時候的空氣,看到那些士大夫如何在頹廢與希望之間掙扎徘徊,那就太棒了。尤其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隨時都能翻閱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這對於理解像「永嘉之亂」這樣牽動數百萬人命運的事件,會非常有幫助。我希望它不只是一堆史料的堆砌,而是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時代畫卷,讓人讀了之後,能對那個時代的「人」有更深層的體會,而不只是對「事」的記憶。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關於魏晉南北朝的史書,很多都偏向於從政治史的角度切入,側重於朝代更迭和權力鬥爭的敘述,這樣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接地氣」的感覺。我更希望這本電子書在宏觀的歷史框架下,能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層面有所著墨。比如說,普通百姓在那段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們如何應對饑荒和戰亂?士族階層的生活方式與普通民眾有何巨大差異?再者,由於電子書的特性,我特別希望它能配備豐富的圖表、地圖,甚至是與內容相關的文物圖片連結。畢竟,要理解「分裂」與「融合」的地理空間變化,一張清晰的政權分佈圖比純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關於當時的衣食住行、法律制度變遷的細節,甚至可以探討一下那個時代的「隱逸」文化,對於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逃避,對後世文人的影響,那將會是非常精彩的補充。

评分

閱讀歷史,總離不開對「為什麼會這樣」的追問。對於魏晉南北朝這個「爛到極致卻又孕育出無限可能」的時代,最大的疑問之一,就是為什麼漢人政權在南方能夠相對穩定地延續近兩百年,而北方卻是頻繁地改朝換代、民族大遷徙?這種地理、民族結構上的差異,究竟是如何影響了後續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我期待這本電子書能提供一個較為細緻的區域史分析,而非僅僅是全國性的通史梳理。比如,江南地區在東晉時期的經濟如何發展,成為日後南朝的基礎;又或者,五胡十六國時期,不同族群在北方建立的政權,其治理模式有何根本性的不同?如果作者能提供這方面的比較研究,並探討這些地方性的經驗如何最終彙集成一股力量,推動了南北的競爭與交流,那這本書就真正抓住了「分裂與融合」的精髓。我希望能從中看到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已發生的事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