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 (電子書)

巴西: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莉莉亞.蘇瓦茲
图书标签:
  • 巴西
  • 殖民历史
  • 热带
  • 文化
  • 狂欢节
  • 社会问题
  • 森巴
  • 历史
  • 拉丁美洲
  • 创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巴西國內暢銷話題鉅作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透過認識拉丁美洲,改變觀看世界的視角!
 
巴西,世界第五大國、拉美最大經濟體,
以足球、咖啡、嘉年華聞名於世, 
它是熱情舞動著森巴的南美巨人,
卻也是飽受殖民暴力創傷的混血兒。
奴隸制帶來的遺毒滲透其文化基因,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使它成為一位步履維艱的巨人……
 
  一個守望著奇蹟和救世主的國家,
  從16世紀到現代,南美巨人500年傳記
 
  巴西名列金磚五國之一,物產豐沛,經濟成長備受矚目,然而,它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龐大的天然資源與積重難返的腐敗;非比尋常的財富與赤貧;美麗的沙灘與暴力蹂躪的貧民窟。巴西展現無與倫比的壯麗和雄偉,也目擊最可怕的殘暴統治。對白種殖民者而言,巴西的機會似乎永無止境;對移入的黑奴而言,巴西是人間煉獄。在外人的想像中,巴西是耀眼、富有魅力的地方,然而大部分面向仍然不為人知。
 
  本書是不同凡響的嘗試,由兩位首屈一指的巴西女性學者執筆,是結合歷史、人類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具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描繪巴西豐富、混雜而戲劇性的歷史,重新建構這個國族史詩般的故事,呈現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歐洲人於16世紀抵達並展開殖民,至21世紀為民主而奮戰,所面臨各種勢不可擋的多元化與艱鉅任務。而巴西迄今尚未完成這些任務,仍處於嚴酷的試煉中。
 
獲獎紀錄
 
  《泰晤士報》2018年度好書
  《金融時報》2018年度好書
 
國內專家推薦
 
  陳韻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在外人看來巴西這國家是如此複雜、矛盾: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卻也有聞名世界的貧民窟;伴隨著熱情的嘉年華會是冷酷的犯罪暴力;有最先進的憲法和完善的選舉制度,但政治卻無法穩定。今日的巴西仍舊是個充滿魅力的謎題。
  本書作者,兩位知名的歷史學家強調歷史並非線性式發展,巴西歷史更不可能如此。她們描繪的巴西經歷過殖民時期的經濟開發,獨立後的君王體制,然後度過了獨裁政權,在進入民主化和經濟發展之後,卻又陷入政府貪汙,民眾抗議的亂象。
  有別於過往的書寫方式,本書透過多元的人物和聲音敘述巴西人的集體故事,更指出影響這個國家的重大決策、各項計畫之間的矛盾,以及所帶來的歷史轉折。這是一本史料豐富,而且相當有趣的讀本,讓遠在臺灣的讀者更了解巴西,也拉近了臺灣與拉美的距離。——陳韻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
 
  巴西的種族混合形象塑造過程中,不能不提華人的角色,雖然人數不多,卻是具有某種意義的族群。十九世紀初期,華人攜帶了茶葉栽種的技術,首次受邀進入位於南美洲的巴西,可惜因土壤及氣候不適,未能順利開展。一九六○年代,為開發巴西廣大的土地,巴西政府向包括臺灣在內的東亞國家公開招聘移民,掀起臺灣民眾移民巴西的熱潮。在不同種族參與巴西多元性的農業發展及經貿活動中,臺灣移民的貢獻是相當具體的,包括菇類的生產等。臺灣移民已經成為今日巴西多族群中的一分子。——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這是一部巴西人的史記;追溯了五個世紀香料、糖業和金屬稀有物奴隸殖民制的悲慘歷史。如此的歷史物質主義,不僅形塑了巴西種族主義的建構,也確定了命定的階級社會關係。儘管巴西人民經歷過眾多「熱帶起義」式的反體制運動,然而,「包法利主義」的民族執念,一而再地讓世襲主義、政治庇護和任人唯親統治集團繼續侵蝕人民民主。不禁要問,這部巴西歷史,不也是眾多第三世界的歷史嗎?——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媒體讚譽
 
  令人回味無窮……蘇瓦茲與史塔寧採用她們所謂的傳記手法,試圖說出巴西人世世代代的集體故事……她們敏銳的洞察力,對殖民地時期與帝國時期的巴西,勾起無限回憶……豐富且趣味盎然。  ──派翠克.威爾肯(Patrick Wilcken),《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本書是不經官方授權的傳記,關於一個名叫巴西的複雜角色。作者將這個角色各種不同的面貌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個角色的形成和轉變已超過五百年,而且顯然仍然在發展中。──鮑里斯.福斯托(Boris Fausto),《巴西簡史》作者
 
  深思熟慮且深刻的旅程,探究巴西的靈魂……的確,從本書浮現的巴西,是一種新奇有趣、錯綜複雜、五彩繽紛、自相矛盾且充滿挑戰的有機體;與其說它是政治、文化、與地理的實體,不如說它比較像是活靈活現的人物。──勞倫蒂諾.戈梅斯(Laurentino Gomes),《聖保羅頁報》
 
  有一段時日,我們一直很需要一部詳盡的巴西史,細緻入微、扎根於嚴謹的研究;這部作品不僅確認過去五百年的進步,而且在建構完整的社會公民權、政治權與族群公民身分時,坦率處理許多固有的障礙。因此,這兩位最傑出的巴西歷史學家非凡的精心傑作,實際上是很中肯的作品。──肯尼斯.麥克斯韋(Kenneth Maxwell),哈佛大學「大衛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巴西研究計畫創始人
 
  不拘泥於死板的詮釋法、擺脫文牘主義,不在乎讚美或譴責。這是新穎的詮釋敍述體,具有挑戰性,語言直白,沒有一般的學術術語。讀者會認可這個國家,連同它的光明和黑暗,而且受到鼓舞並參與這個國家的建構冒險。──何塞.穆里洛.德卡瓦略(José Murilo de Carvalho),《靈魂的形成:巴西的共和國意象》作者
 
  扣人心弦且見解獨到……蘇瓦茲與史塔寧的一大優點乃剖析變遷中的種族認同。──傑夫.戴爾(Geoff Dyer),《金融時報》
 
  詳盡且深入的推理……有啟發性、引人入勝,以及首尾一貫的縝密思維。──拉里.羅特(Larry Rohter),《紐約書評》
聚焦拉美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的深度探讨 本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带领读者深入拉美大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现实。它并非仅仅关注某一特定国家或时期的表象,而是致力于剖析整个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结构性挑战、社会分化以及文化认同的重塑过程。全书的论述框架建立在对殖民遗产、依附理论及其在后殖民时代演变的基础之上,力图揭示拉美社会在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时所展现出的独特张力。 第一部分:历史的烙印与经济结构的重塑 本书开篇即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了自哥伦布时代以降,拉美地区如何被纳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边缘地带。作者并未将殖民视为一个终结的历史阶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安排。重点分析了资源开采模式(如白银、蔗糖、咖啡等)如何塑造了拉美内部的阶级结构和土地分配制度。 其中,对“精英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批判性考察尤为深入。书中详细阐述了拉美各国在独立后,如何继承并改造了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地主制度(Latifundio),以及这种制度如何阻碍了内需市场的形成和广泛的社会流动性。通过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剖析,本书揭示了对外贸易对国内政治稳定的深刻影响,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家财政和民生福祉的巨大冲击。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探讨了“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及其在拉美学界的发展与争议。作者不仅梳理了塞索·法兰克( być może chodziło o Celso Furtado lub Theotonio dos Santos)等学者的核心观点,更进一步考察了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浪潮下对依附理论的修正与挑战。书中通过对不同国家(如阿根廷的工业化尝试、墨西哥的进口替代战略失败、智利的结构调整)的案例对比,展示了拉美国家在寻求自主发展道路上所遭遇的内在困境与外部制约。 第二部分:政治的碎片化与权力的循环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拉美政治史的核心难题:民主的脆弱性与威权主义的反复出现。作者认为,理解拉美的政治循环,必须回溯到军事机构与文官精英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对“考迪罗主义”(Caudillismo)的分析,不仅将其视为一种个人化的政治现象,更将其视为一种“结构性真空”下的权力代理形式,它在国家机构尚未完全现代化的背景下填补了权力空白。 关于军事干预的研究占据了相当篇幅。本书细致地梳理了冷战背景下,美国的安全战略如何与拉美本土的保守势力相互作用,导致了一系列军事独裁政权的兴起。但更具穿透力的是,作者对“过渡期政治”(Transitional Politics)的分析。在民主化浪潮之后,国家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如“失踪者”问题、真相与和解的艰难进程),以及司法独立性如何在根深蒂固的腐败结构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都是本书重点探讨的议题。 此外,本书对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的崛起给予了充分关注。它详细考察了二十世纪后期,从农民运动、工会斗争到原住民权利运动、城市贫民窟(Favelas/Asentamientos)的自组织,如何在威权体制下艰难生存,并在民主化后成为重塑国家议程的关键力量。 第三部分:文化的景观与身份的张力 本书的文化社会学章节超越了对民间艺术或文学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如何作为社会抵抗或结构维护的场域。作者将文化现象置于经济不平等和政治压迫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解读。 对城市化进程与空间政治的分析是其中的亮点。书中探讨了超大型城市(如圣保罗、墨西哥城)的指数级扩张如何催生了极端的空间隔离——“富裕社区”与“贫民区”的并存,这种空间上的二元对立如何固化了阶级鸿沟,并成为社会冲突的集中爆发点。 在身份认同方面,本书对种族、族群和混血身份(Mestizaje)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它批判了十九世纪以来,精英阶层所鼓吹的“种族融合神话”如何掩盖了原住民和非裔后代所承受的系统性歧视。作者通过对当代媒体、流行文化和艺术表达的分析,揭示了拉美人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流动中,重新协商和定义“拉美性”(Latinidad)这一概念。 结论:持续的张力与未竟的现代性 全书的收尾部分并未提供廉价的乐观主义或彻底的绝望论断。相反,作者总结道,拉美大陆的现代性进程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持续张力的过程。它既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创造力,又长期受制于结构性的不平等和政治的周期性危机。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使读者能够超越刻板印象,理解拉美社会在面对全球化、气候变化和技术革新时的复杂应对策略和内在韧性。这是一部对拉美复杂现实进行诚实而全面的批判性考察的学术力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莉莉亞.蘇瓦茲  Lilia Moritz Schwarcz
 
  聖保羅大學人類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拉丁美洲研究、西班牙與葡萄牙語言與文化系客座教授。著作有《皇帝的鬍子:堂.佩德羅二世與他的巴西熱帶君主國》(The Emperor’s Beard: Dom Pedro II and His Tropical Monarchy in Brazil)、《種族奇觀:科學家、制度與巴西的種族問題,1870-1930》(The Spectacle of the Races: Scientists, Institutions, and the Race Question in Brazil, 1870-1930)等。
 
海洛伊莎.史塔寧  Heloisa Murgel Starling
 
  米納斯吉拉斯州聯邦大學教授,著作有《巴西的回憶,吉拉斯領主》(Os senhores das Gerais, Lembranças do Brasil)、《大眾的祖國》(Uma patria paratodos)等。
 
譯者簡介
 
許邏灣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曾獲第二十九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中譯英評審獎」,第三十屆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英譯中評審獎」。曾任行政院新聞局英文編譯,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兼任講師。

图书目录

國內專家推薦
地圖
序文  「巴西近在咫尺」
第一章  先有名稱,然後這片土地叫做巴西
第二章  蔗糖文明:多數吃苦頭,少數嘗甜頭
第三章  針鋒相對:奴隸制與暴力合理化
第四章  黃金!
第五章  熱帶樂園起義、密謀與煽動暴亂
第六章  喂,船啊!王朝漂洋過海
第七章  堂.若昂與他的熱帶朝廷
第八章  父親離去,兒子留下
第九章  我們獨立了:第一帝國不穩定
第十章  攝政時期,或沉默之聲
第十一章  第二帝國:終於是熱帶國族
第十二章  巴西君主國垮臺
第十三章  第一共和國:人民上街示威
第十四章  森巴、痞子風、威權主義:現代化巴西誕生
第十五章  沒錯,我們有民主政治!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五○與六○年代:巴薩諾瓦、民主政治與發展不足
第十七章  剃刀邊緣:獨裁、反對派與抵抗運動
第十八章  通往民主之路:過渡到公民強權以及軍事獨裁之含混與政績
結論  歷史不是算術
後記  
注釋
圖片版權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4939
  • EISBN:97895708651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2MB

图书试读

序文(節錄)
 
「巴西近在咫尺」
 
  就是這個原因,巴西史有這麼多的來來回回、前進與後退,可能具有「混血兒」特徵,在某種意義上,像巴西的人民。這個歷史提供多重的答案,有時模稜兩可,不能以傳統的節日和慶典闡明,也不能單憑客觀因素或明確的演化觀點探索。巴西的歷史是一種混合體,產生不同的「記憶」形式。巴西史是「混血兒」,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混合物」,而且它顯然是一種「分離」。這個國家以地主的權力為特徵(許多地主擁有龐大的莊園,一座城市的規模),權威主義和個人利益始終根深蒂固,動搖公民力量的自由行使,削弱公共事業,爭取人權的鬥爭隨之減弱。巴西有一句流行的諺語:「如果你偷一些,你是小偷;如果你偷很多,你是首長」,彷彿使這個觀念合法化(現今備受爭議、被廣泛討論):有錢有勢的人被豁免,他們是不容置疑的公民。
 
  還有一個特性,當作社會建構而非自然建構,不是民族特有,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它抗拒改進,始終存在於巴西史。暴力的邏輯和語言,深深嵌進巴西文化的決定因素。自從殖民化初期以奴隸制為顯著特點,暴力一直是巴西史的特徵。這種暴力史滲透巴西社會,擴展到各方面,幾乎自然化。雖然巴西不再實施奴隸制,但是奴隸制的後果投下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暴力和痛苦的經驗,在現代的巴西社會重複、擴散並持續,在許多方面影響民生。
 
  巴西是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的西方國家,現今巴西繼續支持社會不平等和種族歧視,雖然加以掩飾,同樣悖理。儘管差別待遇不具法定形式,但是窮人、尤其是黑人,受到司法系統最嚴厲的處置,平均壽命最短,最難取得高等教育和高度勝任的工作。奴隸制難以磨滅的印記,對巴西文化起制約作用;這個國家根據膚色的層次自我定義。功成名就的人變得「比較白」,而貧寒的人變得「比較黑」。但是巴西人的自我認同,不止步於這種漏洞百出的民族意識,在這個國家,許多最著名的文化活動:卡波耶拉戰舞、坎東伯雷教、森巴、足球,有種族包容性。巴西的音樂與文化,起源和奇異點都是「混血兒」。儘管如此,不能忽視社會排斥的程序眾多;這些程序反映在有限享用娛樂和休閒、就業市場和保健服務(影響出生率),以及警方的日常恫嚇,以種族的相貌判定為基準。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膚色與習俗的混合體,種族混合,塑造巴西的形象。一方面,這種混合靠暴力鞏固,各種民族、文化和經驗強制輸入這個國家。絕非所謂的社會和諧的嘗試,而是深謀遠慮地將不同種族混在一起。這起因於購買非洲人;用武力把非洲人帶進巴西的數量,比帶進任何其他國家的數量大許多。從非洲帶出來的全部奴隸,巴西接收四○%以上,在葡屬美洲的種植園工作,總計約三百八十萬人。現今,巴西人口六○%是黑人和「棕色人種」;因此,除了奈及利亞,巴西可以被歸類於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另外,縱使有許多爭論,據估計:在一五○○年原住民人口是一百萬到八百萬,與歐洲人「邂逅」後,其中二五到九五%被摧毀殆盡。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同樣的種族混合使其他國家相形見絀,產生一種社會以異族通婚、混合的節奏、藝術、運動、香料、料理及文學表現為顯著特徵。可以說「巴西的靈魂」五彩繽紛。巴西人有各種各樣的容貌、特徵、思考和理解這個國家的方式,是種族混合根深蒂固的證據,也是混雜的性質和形形色色的經驗產生新文化的證據。文化多樣性或許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以「分離」和漫長的人種混雜(mestiçagem)過程產生的「混合物」為印記,並且受制約。
 
  雖然這是數百年來遵照差別待遇行事的結果,但是巴西混合種族的靈魂(源於美洲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混合物)提供新視角。這個國家未遵守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歐洲人與美洲印第安人,白人與非洲人)確立的相互關係,所產生的文化有多重意義。如同吉馬良斯.羅沙(Guimarães Rosa)最重要的小說人物之一—里奧巴爾多.塔塔拉那(Riobaldo Tatarana),曾經說:「這棵樹被禁錮在命運的小土堆裡,它卻張開那麼多臂膀」,所以,巴西有混合的靈魂,也有許多臂膀。巴西不能被歸類,把最顯著的文化實踐變得曖昧不明;這個國家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也與世界的其餘部分截然不同,但是永遠是巴西的。
這個國家有許多特性。利馬.巴雷托的原文以激動的諷刺下結論:「我們繼續頑強地活著,盼望著、盼望著……盼望什麼呢?明天或未來的某個時候,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說不定,突然交好運?花園有寶藏?」歷史學家布阿爾克.德奧蘭達(Sérgio Buarque de Holanda)在一九三六年的開創性著作《巴西的根源》(Raízes do Brasil)說明:這是巴西的民族執念,一個國家費心尋覓每日奇蹟、或某個出乎意料的救世主。他把這個特性稱作「包法利主義」(Bovarism),用這個概念表示「對我們自己的現實難以克服的幻滅」。從此,卡里奧卡(Carioca,里約熱內盧)的文學家們採用這個概念,描述巴西對「外國習俗」上癮,「什麼都模仿,彷彿那是自己的原料」。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非西方現代化歷程的著作時,我總會特別留意作者的史觀角度。畢竟,長期以來,許多關於拉丁美洲的研究都是由歐美學者主導,難免帶有某種「他者凝視」的框架。我比較欣賞那些能真正融入當地脈絡,用更貼近巴西社會內部的視角來解讀其發展困境的作者。這本書的作者如果能避免過度簡化「開發中國家」的標籤,而是深入剖析不同族群(原住民、非洲後裔、歐洲移民後代)在歷史長河中積累的結構性不平等,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我關注的點在於,作者如何梳理從葡萄牙殖民時期到現代民主化過程中,經濟資源分配的失衡如何持續影響著當代的社會結構,以及這種「掠奪」的歷史如何內化為一種集體潛意識,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待自身命運的態度。這種宏大歷史敘事與個體生命經驗的交織,是這類書籍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個色彩的運用和字體的排版,立刻就抓住我的眼球。那種熱帶的奔放感和背後隱藏的歷史沉重感,在視覺上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讓我不禁好奇,究竟作者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充滿陽光與音樂的國度裡,挖掘出那些不為人知的陰影的。通常提到巴西,大家腦海裡浮現的都是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熱情洋溢的嘉年華會,以及一望無際的亞馬遜雨林,但這本書的標題顯然在暗示,這些光鮮亮麗的表象底下,有著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亟待探討。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民族性格的樂觀主義與過去殖民遺緒的創傷進行細膩的對照分析,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旅遊指南,而更像是一趟深入巴西靈魂的社會學田野考察。書名本身就充滿了敘事張力,這種「用狂歡掩飾創傷」的論點,極具批判性,足以讓人一翻開書就進入一種思辨的狀態,思考文化表象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複雜辯證關係。

评分

我個人對文化人類學的論述特別有興趣,尤其是在探討「狂歡」作為一種社會機制的意義時。嘉年華,這個被視為巴西靈魂的慶典,究竟是真正的解放出口,還是如作者暗示的,是一種被設計出來的、用來釋放社會壓力、從而維持既有秩序的「安全閥」?這種「用歡樂來麻痺痛苦」的敘事手法,在許多後進國家都有相似的體現。如果作者能從心理學或文化批判的角度,剖析這種儀式性狂歡背後的社會功能——它如何短暫地顛覆階級界線,又如何在慶典結束後,讓那些長久以來的壓迫感以更溫和、更可控的方式回歸?我期待看到對桑巴文化、對貧民窟(Favelas)居民的日常生活,進行細膩而富有同理心的描寫,而不是將其一概視為異國情調的奇觀來展示。

评分

從學術角度來看,巴西的歷史發展軌跡確實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案例,來探討在全球化體系下,資源豐富的國家如何陷入「資源詛咒」的陷阱。書名中提到的「被殖民掠奪」,無疑指向了經濟結構單一化和對外依賴性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紮實的經濟史分析,說明巴西的自然資源——無論是早期的糖、黃金還是近代的鐵礦、石油——是如何被外部力量系統性地開採並轉移財富,而未能轉化為穩固的內需基礎和技術積累。更重要的是,這種掠奪並非只發生在殖民時期,它在後殖民時代依然以新殖民主義或跨國資本的形態延續著。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描繪出這種歷史慣性是如何在當代政治經濟決策中投下長影,那這本書的論證深度就非同一般了,它不再只是描述現象,而是揭示了權力運作的深層邏輯。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能否成功地整合歷史、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等多個維度,來建構一個立體而飽滿的巴西圖像。我比較擔心的是,在試圖涵蓋如此宏大主題時,內容會不會顯得過於龐雜或流於表面。一本優秀的批判性著作,應當能夠在清晰的結構下,引導讀者看到不同面向之間的內在聯繫。例如,歷史上的土地掠奪如何導致當代嚴重的貧富差距,這種差距又如何透過消費主義和文化娛樂來進行「漂白」和掩蓋。如果作者能提供具有洞見的見解,不只是重複已知的殖民批判,而是能提出新的解釋框架,或許能讓台灣讀者,在對照自身複雜的殖民與發展經驗時,獲得更深刻的啟發和反思。這本書若能做到這一點,它將不僅是一本關於巴西的書,而是一部關於現代性困境的縮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