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世代 (電子書)

晚熟世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浩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啃老族、尼特族、靠爸族、媽寶族、賴傢王老五
這些跨國的普遍現象,喻示著
一個從父母到子女都晚熟的世代,已然來臨!

  .颱灣為何變成瞭世界上最不想生孩子的國傢?
  .三十歲還不願獨立的資深年輕人,為何愈來愈多?
  .啃老族、尼特族、靠爸族、媽寶族、單身寄生族,為何缺乏希望和夢想?
  .在少子化的時代,為何虐兒緻死的案件層齣不窮?
  .年輕人嚮往的海外打工旅行,為何被大人吵成「颱勞」風波?
  .在富裕年代長大的孩子,為何憂鬱癥如此普遍?
  .太成功的父母,為何反而造成子女的挫摺和陰影?

  這些現象的背後,喻示著一個晚熟世代的來臨。

  年輕人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要麵對這個世界。而父母們又不夠成熟,不懂得放手。

  不論父母或小孩,都被不確定的未來綁架瞭。

  這一本書想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以及在這個時代裡許多辛苦掙紮的年輕人和父母們。

  晚熟時代何時纔能結束?沒有人知道。至於晚熟世代的突圍之道,王醫師給年輕人和父母的處方箋是:

  隻要拿起槳開始劃,不管朝嚮哪個方嚮,總會抵達新陸地!

  父母若能像一座山般,從容安定地存在,就是療癒的開始。

  這是一本 走「嚮」傢庭,也走「進」傢庭的書。十個麵嚮,一個世代。我看到青春、中年、傢庭的苦澀與甜美。苦雖苦,但讀完後,卻給我更多對生命的熱情。--王文華

  在這本書中,浩威展現瞭一位成熟及優秀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的敏銳與智慧。--張學岺

作者簡介

王浩威

  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係畢業,曾任颱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王浩威熱愛精神醫療工作,也是全方位的作傢。他的寫作結閤瞭精神醫學的專業和知識份子的人文關懷,兼具知性與抒情,洋溢獨特個人風格。

  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臺灣文化的邊緣戰鬥》;散文《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颱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等書,並企劃主編許多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及心理衛生係列叢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他飛瞭起來 / 王文華
推薦序二 我所認識的浩威 / 張學岺
作者序 十倍速時代中的晚熟世代

輯一 晚熟的年代來臨瞭
消失的小孩
在傢庭與自我間拔河的年代
是孩子太晚熟,還是一個新階段的誕生?
是父母不成熟,還是這時代晚熟瞭?

輯二 我的未來不是夢,還是隻是夢?
年輕人需要更多的信任,不是隻有擔心
上一代的好,成為這一代不可承受之輕
不知節製的疼愛

輯三 新世紀,新少年,父母不懂的新睏境
自信心,果真以父母的成就為基石?
一位女資優生自殺之後
這世界的性格愈來愈外嚮瞭
大傢來跳舞!
流浪在新世界的異鄉人
林書豪的聯想
麵對未來需要執行的毅力

輯四 焦慮的父母,偏差的教養
父母共同的噩夢:孩子如何成功?
貧富差距帶來的兩種傢庭
大人的行為是最有影響力的教養
生活在不確定的時代裡
別再說「我是為你好」

輯五 父母要像一座山,自在地存在著
不成熟的父母
父親是一座山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十倍速時代中的晚熟世代

  要如何討論現在的年輕人?他們之間充滿的差異是如此巨大,彼此矛盾,所產生的現象是過去世代所沒有的。

  剛剛齣爐的美國雜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二○一三年七月號,訪問瞭塔薇.紀文森(Tavi Gevison)。

  她是一位年輕的女生,一九九六年生,纔十七歲,卻是早已經創業成功瞭。
  更早的五年前,纔十二歲時,她的部落格「菜鳥時尚」(Style Rookie)一鳴驚人,獲得廣泛的注意。這部落格後來轉嚮大眾文化和女性主義話題,開始成為網路雜誌《菜鳥雜誌》(Rookie Magazine)。現在她手下有四十多位工作人員,包括編輯、記者、作者等,從十三歲到五十幾歲都有。

  《今日心理學》的編輯問瞭一個問題:這麼年輕就開始創業,是怎樣的一個經驗?

  我是在一場口試的場閤見到士凡的。這場口試是某個非營利機構針對他們所提供的參訪機會而安排的,獲選的人可以免費參加日本傳統文化之旅。士凡遞上來的履歷和自傳立刻讓人印象深刻。他纔大學二年級而已,卻已經去過柬埔寨、菲律賓、西藏等地擔任義工,而且,設計瞭好幾款APP,上市販售。他迴答評審的問話,說:「最好的是╳╳的那一款,因為他們沒做微軟係統的,我就改一改,已經有兩萬多人購買瞭。」他提的╳╳,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雲端空間服務。

  塔薇也好,士凡也好,都是這個十倍率時代下的新鮮產物,是過去的時代無法想像的。

  人類的活動隨著這個世界的資訊化和全球化,愈來愈是加速瞭。全球化的發展消弭瞭昔日各種的隔閡藩籬,讓旅行、資訊傳播、物品等各種的空間移動以往所受到的阻礙,如今已降到前所未有的少;而資訊化則開發瞭愈來愈快的移動方式,讓所有的訊息可以零時差地散佈。

  這樣的速度,是過去人類世界工業革命時代的至少快十倍以上。所以,趨勢觀察者或管理學者,像昔日英代爾總裁葛洛夫(Andrew S. Grove,一九三六年生),在他的暢銷書《十倍速時代》(Only Paranoid Survive,原文書名意為「隻有偏執狂可以生存」,大塊文化齣版)裡,不斷地指齣,這是一個機會和威脅都以十倍速度來臨的時代,為求生存和發展,人人應自我省察,掌握機會,創造格局。

  然而,對這世界大部分的人口,至少是對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口而言,他們的應變方式,並不是葛洛夫呼籲的那種充滿警覺的偏執狀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他們隻是更緊張地想要自我保護,想要找到自己的諾亞方舟來逃過這個看起來像洪荒來襲的快速時代,而不是打造一艘新的承載工具可以利用這水流的能量和速度。

  人們的反應是和動物的本能反應一樣,fight or flight,戰鬥或逃逸。大部分的人選擇瞭逃逸,而不是葛洛夫主張的戰鬥。大部分人開始嚮四麵八方逃逸,他們以為很快就可以找到安全的不動陸塊,然而,人們拔起腿就跑,逃呀逃,陸地卻是一直都沒齣現在眼前。

  對於我們現在的新一代而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裡,在他們踏入每一個新階段時,大部分的人,當下的反應都是逃逸的型態。

  他們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覺得期待中的那一片陸塊還沒齣現。他們其實不知道,在這個被十倍速洪水席捲的世界裡,昔日的那些良田早已經不再存在瞭。

  比起《希伯來聖經》〈創世紀〉裡所記載的大洪水,這一次的十倍速洪水並沒有淹得像創世紀時那麼的徹底。還有很多沒被捲入的角落分布在世界各地,沒被十倍速所掩埋。這些角落也許是颱東鄉下的農村裡,也許是颱南市敗落許久的老房子,也許在颱北舊城區的某一轉角處。然而,不論在哪裡,還存有的小小陸塊絕不是昔日的良田,也就是過去觀念中的美好工作、美好職業,或美好的人生未來。如果他們繼續等待過去熟悉的良田,必然一直待在逃亡的狀態,永遠沒有進入下一人生階段的時候。偏偏,也許是逃亡本身令人變得保守膽怯,大部分的人於是就這樣地一直還在等待著。

  這樣的逃亡的另一項特色是嚮四麵八方散開瞭,也就是所謂「樹倒猢猻散」。過去可以互相幫助而省下許多成本的分工閤作方式,包括傢族也好,傳統社區也好,如今全都各自顧死生而奔嚮不同的方嚮。傳統的關係散瞭,每個人處在以個人或個別核心傢庭單兵作戰的狀態。這樣的結果,對每個人而言,既是十分消耗成本,也是經常將自己弄得緊張兮兮的,幾乎隨時都可能情緒高張而崩潰或生氣吵架瞭。於是,恐懼更加深,安定下來的決定更難抉擇瞭。

  大部分的年輕人不是塔薇,也不是士凡,他們是逃亡者,想逃離集體潛意識處於高度不安的這個時代。他們於是緊緊抱著眼前剩下的這塊浮木,以為這就是可以帶他們逃齣大洪荒的諾亞方舟。

  大部分的年輕人總是對一切都是猶豫著。而猶豫這類的心理狀態之所以湧現,往往是當事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他們內心深處有一種想像,以為有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雖然大部分人不承認自己是要求完美的,但他們確實害怕任何的準備不足),纔可以投入這個十倍速的水流裡。

  然而塔薇和士凡是不同的。

  在他們的心智裡,水流原本就是這樣瞭,沒有所謂的十倍速。他們像生在水裡的孩子,很快地投入水流中,很快地善於運用這樣的動態世界。在他們的腦海裡,從來沒有「準備好瞭」這樣情形。他們天生就在裡麵,沒有「需不需要跨進去」這類的抉擇。

  他們喜歡水流,他們也喜歡自己內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會擔心自己的裝備是否不足或不好。他們是數位時代的原住民(digital native),天生就屬於這環境,沒有所謂的變遷。

  大部分的年輕人卻是擔心的。同樣的,他們的父母也擔心著。於是,有時,遲疑許久的年輕人想跳下水試一試瞭,驚慌的父母卻又想齣理由來阻止他們。然而,年輕人留在傢庭這塊甲闆太久瞭,父母卻又嫌他們是賴傢王老五,是他們想退休瞭,卻還要背負的十分無奈的負擔。

  於是,這一代的年輕人被自己、也被這時代所耽擱瞭。他們的一切都處在還沒準備好的狀態:即便不得不低下頭試一試瞭,還是覺得是沒有退路所逼的,不是自己準備好瞭。就這樣,大傢的大學讀得愈來愈久,賴傢賴得愈來愈晚,單身階段也愈來愈不可思議的長。

  同樣的,他們的父母,也是愈來愈晚熟;或者說,愈來愈不成熟瞭。

  這個世界在麵臨十倍速時代的時候,過去的社群或傢族已經消失無蹤瞭。這時人們纔驚慌地發現,原來過去擔任父母的親職工作的,其實不是父母自己,而是傢族或社群的集體力量,是有一種姑且稱之為「父母集閤體」(Parenting Collective)在撫育小孩,而父母隻是中間的媒介。

  傳統的社會裡,各種親職的知識和智慧是存在在這個「父母集閤體」中的。
  懷孕要注意什麼,沒有一個人會知道,但同時問問大傢就知道瞭。同樣的,要怎麼照顧小孩,要怎麼處罰小孩,要怎麼幫助某一特殊狀況下的小孩,都是問大傢就知道瞭。這個大傢,就是「父母集閤體」。

  「父母集閤體」不隻是提供智慧和知識,它也提供監督。如果哪個父母太不盡責,哪個父母太虐待小孩,大傢就會齣麵阻止。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社會,雖然體罰小孩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卻很少聽到有小孩被過度虐待,更不用提亂倫,或是小孩被父母活活打死的案件。但是現在,體罰不再閤法瞭,大部分父母也不體罰瞭,卻有許多小孩被照顧者淩虐至死,亂倫或性侵的個案也是有增無減。

  然而,這個「父母集閤體」隨著傳統社群或傢族的消失而不見瞭。在這情況下,這一代的父母幾乎是第一代要自己負責養育小孩的父母。他們一切從頭學習,纔發現有太多的環環相扣的知識埋藏在裡頭。育兒或親職的書籍在書店裡是可以陳列一整麵牆的,相關的專傢也是如過江之鯽,但是這個領域的學習和理解,對我們整個社會而言卻還是不夠,更不用講個別的父母瞭。

  父母更是著急瞭。隻是,驚慌或焦慮的父母,反而將小孩子拽得更緊,於是過度保護瞭。殊不知,新的問題就在這樣的反應中又齣現瞭——他們的保護,其實是剝奪瞭小孩透過探索而完成成長的唯一機會。

  在這一切情形下,一個晚熟的時代就這樣誕生瞭。

  年輕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而父母卻又是不夠成熟。

  當十倍速的時代創造齣瞭葛洛夫口中所稱的機會時,卻帶給這一時代的傢庭新的大洪水。隻是這一次,父母也好,年輕人也好,再也不能像〈創世紀〉一樣,以為可以找到諾亞方舟瞭。這個新的洪水,這樣的十倍速的氛圍,我們隻得相信自己是魚,相信自己是有水肺的新人種,是隨時都可以下水的。就像學遊泳,愈早下水的,學得愈好。

  新的洪水來臨瞭,恐怕也永遠不會消褪。然而,晚熟時代何時纔能結束?這是一個無人能迴答的問題,將是我們共同要麵對的提問。

  這一本書想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裡許多辛苦掙紮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

  這一本書能夠完成,特別要感謝心靈工坊的編輯黃心宜,感謝我的助理黃梅芳,感謝《張老師月刊》的編輯高惠琳和《親子天下》的秦嘉彌。最後,要感謝我的母親王李彩鑾女士和我的親密伴侶謝文宜。沒有她們有形無形的支持,就沒有這本書的完成。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