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世界:它們所做的好事和壞事可以使我們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電子書)

微生物的世界:它們所做的好事和壞事可以使我們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金江
图书标签:
  • 微生物
  • 细菌
  • 病毒
  • 真菌
  • 益生菌
  • 病原体
  • 公共卫生
  • 医学
  • 生物学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細菌的構造
也許你不知道,僅僅在你誕生數秒鐘後,一些微小的生物就會包圍你並侵入你的體內。現在,正有數百萬個這樣的生物覆蓋在你的皮膚上。在你閱讀這一頁時,它們正聚集在你的鼻子、喉嚨和嘴裡。實際上,生活在你嘴中的這類生物的數量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還多。它們是如此之小,以至於你無法看到或感覺到它們。但你無法逃離或避開它們,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你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例如土壤中、岩石上、北極的冰層中、火山及所有生物有機體上。這類生物就是細菌。

雖然地球上有許多細菌,但它們直到17世紀後期才被發現。一個荷蘭商人安東·馮·列文虎克很偶然地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有一個特殊的業餘愛好——製造顯微鏡。一天,他用自己製造的顯微鏡觀察牙縫內的牙垢,然而由於他的顯微鏡放大倍數不夠,所以不能看到這種微小生物的內部結構。

◤微生物的是是非非
談及「流行性感冒」,幾乎是沒人不知,無人不曉。誰沒有遭受頭痛、發熱、流涕、鼻塞的折磨呢?但你知道嗎?流感曾是或者仍是人類所痛恨的殺人惡魔呢:1918年~1919年的幾個月間,流感殺死的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戰4年間所死的人還要多!1995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莫斯科市就有12.6萬人患感冒,而且患病人數與日俱增。因為這一原因,莫斯科市教育局決定從12月11日到12月18日學校放假,而且因為情況的惡化而不得不延長假期。

這可怖的疾病是如何引起的呢?難道真如古代巫醫們所說是魔鬼附身嗎?

14世紀,另外一種魔鬼開始肆虐歐洲大地,它指揮著「黑死病」——鼠疫獰笑著走過歐洲的每一個國家。所到之地,到處都是失去親人的哀號和病人痛苦的呻吟。它毀滅了整個城市,奪走了幾乎占整個國家二分之一以上的生命。這個橫行霸道的魔鬼,給人類帶來了生存史上空前的浩劫,僅是14世紀在歐洲的一次流行,就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

◤採油嚮導——烴氧化菌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但石油深深地埋藏在地下,怎樣才能找到它呢?微生物王國中的烴氧化菌居然可以成為石油勘探隊員的嚮導。

我們知道,石油是由各種碳氫有機化合物組成的,這種碳氫化合物叫「烴」。石油雖然被深埋在地下,但總有一些烴會透過岩層縫隙跑到地層淺處。而烴氧化菌有個怪癖,生性喜歡吃烴,它們專門聚集在含烴的土壤中,過著以烴為「食」的生活。雖然偷偷溜到地表層來的烴很少,但對烴氧化菌來說足以維持生命並繁殖後代了。因此,勘探隊員如果在某地區的土壤裡發現大量的烴氧化菌,那麼說明那裡很可能有石油。於是,配合其他找礦手段,就可以確定石油礦藏的分佈範圍了。因此烴氧化菌無形中就成了採油嚮導。

烴氧化菌還可以為人類除弊興利。工業廢水中常常含有能汙染環境的有毒烴,人們利用烴氧化菌的食性,在廢水池中「放養」少量烴氧化菌,它們邊「吃」邊繁殖,最後,有毒烴被吃光了,廢水也就變成了有用的水。烴氧化菌本身又是優質飼料。

穿梭古今:一部探寻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史诗巨著 书名:文明的底色:权力、信仰与技术的交织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如: 亚历山大·科尔宾] 导言:追溯文明的源头 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一幅由权力更迭、信仰变迁和技术革命共同编织的复杂挂毯。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刻的哲学与历史的对话,旨在揭示驱动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走向现代国家的深层动力。我们不满足于罗列事件,而是力求剖析那些塑造了不同时代精神风貌的核心要素,探究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定义了“进步”与“衰落”的真正含义。 第一部分:权力的基石与重塑 (约 450 字) 第一章:神授与契约:早期王权的合法性之争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早期文明中权力的构建。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神庙统治,到古埃及法老的绝对神权,权力最初是与超自然力量紧密捆绑的。我们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楔形文字记录中的法律条文(如《汉谟拉比法典》),分析其如何试图将神圣的意志转化为世俗的约束,从而建立初步的社会秩序。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希腊城邦的民主萌芽。雅典的公民大会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神授权力的颠覆,试图以“理性”和“契约”来构建治理结构。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从“垂直统治”到“水平协商”的转变过程中,精英阶层如何巧妙地重新定义了“公民身份”,以确保自身对政治资源的垄断。 第二章:帝国的扩张与衰亡的几何学 罗马帝国的兴衰,是权力达到顶峰后必然走向结构性崩溃的经典案例。我们不仅分析了军事征服,更侧重于帝国在财政、官僚体系和边疆管理上面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财政的过度扩张、腐败的扩散以及对地方精英的依赖,最终侵蚀了中央的控制力。我们引入了“治理成本模型”,来量化一个庞大帝国在维持其疆域完整性时所付出的代价,并将其与同期地方社会自主性的增长进行对比,阐释了帝国解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内部结构性张力积累的结果。 第二部分:信仰的塑造力:从多神到一神 (约 400 字) 第三章:精神的疆域:宗教如何构建社会道德 信仰体系是人类社群凝聚力的核心粘合剂。本章详细比较了早期多神教的地域性和功利性,与后来的亚伯拉罕诸教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我们重点分析了“普世性”宗教的出现,如何使得道德规范超越了部落和城邦的界限,为大规模的身份认同提供了基础。特别地,我们探讨了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的崛起,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胜利,更是对现有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替代性叙事工具。 第四章: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中世纪的欧洲,权力与教权的共存与对抗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本书细致考察了“授职权之争”,这并非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世俗权威与精神权威之间关于“终极解释权”的争夺。同时,在东方,伊斯兰教的迅速扩张及其在科学、哲学上的辉煌成就,构成了对既有西方知识体系的有力挑战。我们分析了不同信仰体系在面对外来知识(如希腊哲学)时的吸收、转化和本土化过程,展示了信仰如何成为文化交流和冲突的催化剂。 第三部分:技术驱动的社会跃迁 (约 450 字) 第五章:农业革命的遗留问题与中世纪的停滞 尽管本书主要关注后古典时代,但我们首先回顾了农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它创造了剩余,但也固化了阶层分化。中世纪欧洲的庄园制度,便是建立在对农业剩余的垄断之上。本章探讨了在技术创新相对缓慢的时期,社会结构如何变得僵化,以及教会对知识传播的控制如何阻碍了经验主义的理性发展。我们着重分析了水力、风力等基础能源的利用局限性,解释了为何技术进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局部优化”而非“系统性突破”的特征。 第六章:印刷术:知识民主化的第一声枪响 如果说权力是骨架,信仰是肌肉,那么技术就是血液循环系统。本书认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事件之一,其影响力远超单纯的“书籍生产效率提升”。我们分析了印刷术如何:一、标准化了语言和知识的传播,减少了抄写带来的误差;二、削弱了传统精英(教会和贵族)对信息的垄断;三、为宗教改革和后来的科学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将印刷术的影响力与后来的互联网革命进行类比,揭示信息传播媒介变革对社会结构转型的普适性规律。 第七章:早期科学革命的社会背景 科学的诞生并非真空中的理性闪光,而是特定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的产物。本书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本的重新发现、商业贸易对精确测量的需求(如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记录和实验的赞助人阶层的出现,这些因素共同为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考察了早期科学社团(如英国皇家学会)的组织形式,它们如何扮演了“去中心化”的知识验证机构,挑战了传统的学术权威。 结论:未来的交汇点 (约 200 字) 文明的底色,始终是权力、信仰与技术这三股力量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动态平衡。它们相互制约,也相互成就。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正处于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可能比印刷术革命更为剧烈的变革之中。权力结构面临新的去中心化挑战,全球化的信仰体系(或世俗意识形态)正在重塑身份认同,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则预示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回顾历史的路径,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当前世界复杂性的深度框架,理解我们正站在何种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的过去,为我们理解未来提供了最可靠的地图。

著者信息

馬金江,編有《微生物的世界:它們所做的好事和壞事可以使我們感覺到它們的存在》、《跟我一起看世界:從海洋到沙漠,探索世界之祕》等科普叢書。

图书目录

前言
「變形金剛」
微生物的分類
細菌的構造
細菌的分類
細菌的生存需求
小精靈「顯形」
微生物的是是非非
逍遙的世界公民
肚容天下物
兒孫滿堂
細菌與現實生活
細菌是「小人國」的主角
絢麗多姿的黴菌
微生物世界中的少數民族
單細胞細菌
火眼金睛識真菌
微生物王國奇觀
居位顯赫的細菌
橫行中世紀的麥角菌
田園奇才
真菌家族
生物導彈——病毒
奇妙的「指北針」
超級微生物
殺人不見血的肉毒梭菌
「當代瘟疫」愛滋病
猖獗肆行的流感病毒
危害四方的肝炎病毒
敗壞食品的腐敗菌
取氮能手——固氮菌
採油嚮導——烴氧化菌
吃蠟冠軍——石油酵母
水底氣源——甲烷菌
滅蟲勇士——蘇雲金桿菌
美味佳餚——食用真菌
抵抗防線——疫苗
噬菌如命的噬菌體
征服病菌的戰鬥
釀造博士——曲霉
發酵之母——酵母菌
製醋巧手——醋酸梭菌
新穎食品——單細胞蛋白
綠色汽油——乙醇
吃汞勇士——假單孢桿菌
藥苑新秀——干擾素
食物和炸藥中的微生物
浸礦和脫硫
指示菌和測示菌
「環保」守護神
細菌肥料和農藥
神奇子彈六○六
不速之客——青黴素
免疫反應
新型能源——微生物電池
去汙脫毛能手——蛋白酶
未來的採礦者——海洋微生物
新物種的創造者——微生物
「隱形」殺手
自然界的「怪誕」
瘋牛病危機
拯救星球
微生物工程展望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368119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4MB

图书试读

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於教育。誰掌握了面向未來的教育,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處於策略主動地位。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科學的希望,擔當著科技興國的歷史重任。因此,把科技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從小學抓起,為培養未來的人才打下堅實基礎是勢在必行。

進行科學普及,對培養廣大讀者學習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從面成為具有創造精神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建設人才打下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新的世紀,隨著科學技術日益滲透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最活躍因素,並且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點、現代化的戰爭、通訊傳媒事業的日益發達,處處都體現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時也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使得人們對於科學知識充滿了強烈渴求。

對迅猛發展的高新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不僅可以使廣大讀者瞭解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而且可以使我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學好科學知識,為人類文明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笔可谓是相当的克制与精准,没有任何浮夸的辞藻堆砌,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感。它不像某些畅销科普书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而是用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步引导你得出惊人的结论。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极端微生物”的章节,那些能够在深海热泉、强酸环境甚至是高辐射区域生存的生命形式,简直是科幻小说里才有的设定。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它们“顽强”的特质,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它们为了适应极端环境所演化出的独特生化机制。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让“生命力”本身显得更加震撼人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宜居环境”的定义,可能过于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经验和尺度。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沉静的哲学沉思录,只不过它的主题是关于生命如何在最不可能存在的条件下,依然找到存在的理由和方式。

评分

这本关于微生物的书籍,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勉强读完,坦白说,它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了解一下“细菌啊、病毒啊”这些基本概念的心态翻开的,毕竟从小到大,我们接触到的微生物大多都是负面的信息,什么致病啊、污染啊。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探险家,带着我们深入到肉眼不可见的微观宇宙。作者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现象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比如,关于土壤的活力,我以前总觉得那是泥土本身的性质,但读完后才明白,那背后是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在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循环,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建筑师。书里对一些特定微生物群落的生态位描述,简直就像在描绘一个繁忙的微型城市,每个居民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职责,互相协作又互相制约。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细节,真的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敬畏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冰冷、科学的领域,注入了生动的、充满戏剧性的生命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看任何一片草地、闻到任何一种发酵食品时,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个隐秘而庞大的微生物王国。

评分

要评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必须提到其叙事节奏的巧妙安排。它并没有按照微生物的分类学顺序进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驱动的方式。一会儿是聚焦于地球的物质循环,一会儿又切换到人体肠道菌群的内战,这种跳跃性反而保持了阅读的新鲜感。在某些篇章,作者像一个诗人一样描绘了真菌菌丝网络在森林地下进行物质交换的“寂静对话”,而在另一些篇章,他又迅速切换到尖锐的、关于未来抗生素耐药性危机的预警。这种在宏大与微观、平静与危机之间的快速切换,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张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对微生物学领域全面而深刻理解的非专业读者。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复杂的前沿科学以一种既严谨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知识的奇妙远征。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认知冲击,尤其体现在对日常行为的反思上。以前我对“清洁”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总觉得任何看不见的残留物都是威胁。但是,阅读了书中关于微生物多样性对免疫系统成熟和调节至关重要的论述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卫生习惯。作者用清晰的案例说明了“过度消毒”带来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负面影响。这种从“病原体恐惧症”到“生态平衡接纳”的观念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实际的收获。它不是鼓励我们放弃卫生,而是提倡一种更加“有智慧的共存”。此外,书中对微生物在人类文化和历史进程中扮演角色的回顾,也十分发人深省。从古代的发酵技术到现代的生物工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与这些微小生命的活动息息相关。这本书让人体会到,我们并非是地球的主宰,而是这个巨大生命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命运与这些看不见的邻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有些吃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涉及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化学的章节时,那种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代谢通路图,着实考验了我有限的生物学背景知识。不过,即便是那些相对“硬核”的部分,作者也试图用大量的类比和图示来辅助理解,这一点值得称赞。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科普表面的书,它似乎真的想让读者触及到科学研究的前沿。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共生”关系的部分,它挑战了我们“非敌即友”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书中详细阐述了宿主与微生物之间那种微妙的、动态的平衡,哪一方稍有僭越,整个系统就会失衡。这种对复杂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描绘,让我联想到了社会学和地缘政治中的权力制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健康”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了,它不再仅仅是“没有病”,而是一种由内在微生物群落精心维护的、精妙的动态平衡状态。虽然有些细节我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才能彻底消化,但这正说明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起点,它成功点燃了我对深入研究的渴望,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表层信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