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三刷
齣版者說明
太極拳是中華文化瑰寶之一。我國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它在養身、治病、延年益壽和技擊上的重要作用,毋需贅述。
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流派。楊式太極拳經楊祿禪、楊健侯、楊澄甫祖孫三代的發展定型,又經楊澄甫先生嫡傳弟子們的努力推廣(其中以「儒林武傑」著稱的陳微明先生建樹甚豐),現楊式太極拳在國內外影響很廣。
陳微明先生自1917年起跟隨楊澄甫先生學拳,將楊澄甫先生口授的太極拳及大小捋等各式整理成文,並將太極拳之拳理、拳法與儒、釋、道的精華相貫通,編寫瞭《太極拳術》、《太極答問》、《太極劍》、《八卦掌擒拿圖》諸書,至今已成為太極拳的經典著作。
陳微明先生並於1925年南下上海創辦「緻柔拳社」,以流傳國技、注意養生為目的,推廣正宗楊式太極拳,影響遍及海內外。
本書作者林炳堯先生拜陳微明先生為師,跟隨陳微明先生學拳近十年。在微明先生長期嚴格有序的訓練下,逐漸領會瞭楊式太極拳的精義與奧妙。近十餘年來,作者矢誌繼承微明先生創辦的緻柔拳社事業,為弘揚太極拳貢獻力量。
目前太極拳運動已在國人民中廣泛普及並正嚮全世界流傳,這是非常可喜的。但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太極拳愛好者中間,不少人的練拳動作粗糙散亂,不閤規範。有的更是謬誤百齣,背離內傢拳的要求甚遠。他們苦於缺乏良師指導,往往誤入「旁門」而不自覺。
為瞭繼承發揚正宗楊式太極拳術,為瞭幫助太極拳愛好者解決入門難題,林先生深感有責任寫一份既能嚴守傳統規範、又是通俗具體的基礎教材,以幫助讀者習練。
經過長期準備,數易其稿,他嚴格遵照師傳架式和傳統拳理,結閤其近六十年來練拳、教拳的經驗和心得寫成此書,並附有二百餘幅拳姿照片,均是嚴格遵照其師傳架式演練拍攝的,並配閤文字解說,可供讀者直觀揣摩。
衷心希望眾讀者能從這本既有詳細說明又有圖示的通俗讀物中得益,並通過認真習練,堅持不懈,真正達到養生、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本書主要是為瞭具體幫助太極拳愛好者練好傳統拳架和推手。讀者有意近一步探討拳術的應用途徑和原理實旨等,可研讀陳微明先生所著之經典著作。微明先生還留有全套拳照傳世,一招一式,嚴正不茍。俱是讀者學習揣摩正宗楊式太極拳之重要依據。
作者錶示:撰寫本書目的是弘揚中國文化瑰寶,造福人類,雖經字斟句酌,反覆修改,難免有不到之處,希同道指正。
我們在編輯此書稿時,將原作者省略的動作完全相同的式子加以重述,目的是為使讀者免去前後翻閱的不便。
-編者-
齣版者說明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太極拳旨意詮解
初學太極拳十三字訣
楊式太極拳架詳解
太極拳推手練習法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太極愛好者量身定做的。我嘗試過不少太極拳的書籍和視頻,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難以領會到其中的精髓。直到我翻開這本《楊式太極拳架詳解》,纔算真正找到瞭“感覺”。 作者在講解每一個動作時,都極其注重細節的呈現。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鬆”和“沉”的反復強調,並且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比如“身體像一棵大樹,根紮得很深,樹乾筆直,枝葉放鬆”。這樣的描述,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關鍵。 更難得的是,書中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大量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動作原理層層剖析。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閱讀中找到共鳴,並逐步理解動作背後的邏輯。對於那些我之前一直睏惑不解的轉胯、催肘、含胸拔背等要領,在這本書裏都得到瞭清晰明瞭的解答。 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還會適時地穿插一些關於勁力如何從足底升起,通過身體傳遞到指尖的講解。這讓我明白,太極拳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需要身體內部能量的流動和協調。這種對內在勁力的重視,是我在其他資料中很少看到的。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動作圖解,更像是一本太極拳的“內功心法”指南。它幫助我從“形”的模仿,逐漸走嚮“意”的體會。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結閤書中的講解,重新審視自己的練習,相信定能獲得更大的進步。
评分作為一名常年伏案工作的上班族,我一直想找一種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放鬆身心的運動。在嘗試瞭幾種運動後,我被太極拳的柔和與內斂所吸引,但入門始終是道難題。 《楊式太極拳架詳解》這本書,真的幫瞭我大忙。它不像一些書那樣,一上來就讓你看眼花繚亂的招式名稱,而是從最基礎的站樁和呼吸開始講起,逐步引導你去感受身體的變化。 我特彆喜歡書中的插圖,非常清晰,而且角度也恰到好處,能讓我準確地看到身體的姿態。更重要的是,每幅圖下方都有細緻的文字說明,點齣瞭關鍵的受力點、運動方嚮以及易錯之處。這一點對於像我這樣沒有教練指導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 書中對於“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鬆肩垂肘”等太極拳的基本功,都有非常詳盡的闡述。它讓我明白,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並且與整個拳架的流暢性息息相關。 讀這本書,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開始理解太極拳的“道”與“術”。它不僅僅是一套拳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通往身心健康的曙光,也對未來的練習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一直對楊式太極拳那種剛柔並濟、鬆靜自然的氣質非常著迷,但苦於沒有一個好的入門途徑。這本《楊式太極拳架詳解》就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太極世界的大門。 書中對於每個動作的講解,都做到瞭極緻的細緻。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關鍵的身體姿態時,會用很多比喻,比如“脊柱要像一根竹竿一樣挺拔,但又要放鬆”、“膝蓋要像含著一個雞蛋一樣,但又要讓腳底生根”。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一下子就幫助我找到瞭身體的感覺。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瞭動作的“形”,更深入地講解瞭動作的“意”。作者會告訴你,在做每一個動作時,應該想著什麼,感受著什麼。這種將意念與肢體動作結閤的指導,讓我覺得練習太極拳不再是簡單的機械模仿,而是充滿瞭內在的韻味。 此外,書中對於太極拳的“鬆”與“沉”的講解,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反復強調,要做到“鬆而不懈,沉而不僵”。這讓我明白瞭,太極拳的精髓在於把握好這個度,找到身體的平衡點。 這本書的齣版,可以說是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供瞭寶貴的財富。它不僅能夠幫助初學者快速入門,也能夠讓有一定基礎的人,對拳架的理解更上一層樓。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我的練習中瞭。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楊式太極拳架詳解》的確是一本值得反復揣摩的佳作。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太極拳的資料,但總覺得流於錶麵,對於動作的內在勁力運轉和身體的整體協調性,缺乏深入的理解。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不僅僅展示瞭“怎麼做”,更深入地講解瞭“為什麼這麼做”。比如,在講解“攬雀尾”時,作者不僅詳細分解瞭手臂的劃圈路徑,還著重闡述瞭腰胯的轉動如何帶動手臂,以及胸腹的鬆沉如何影響勁力的發齣。這種從“形”到“勁”的講解,讓我受益匪淺。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勁”的描述,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原本抽象的內勁解釋得清晰易懂。他提到,“勁力就像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源源不斷,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這讓我對太極拳的“聽勁”和“發勁”有瞭更深的認識。 此外,書中對每個招式之間的轉換銜接也做瞭細緻的指導。它強調瞭動作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讓整個拳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是孤立的招式組閤。這一點對於初學者建立正確的拳架概念至關重要。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對楊式太極拳的拳架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開始領悟到太極拳的“化勁”、“藉力”等高深技法。這讓我對日後的練習充滿瞭探索的動力。
评分這本《楊式太極拳架詳解》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我對太極拳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楊式,聽說是最普及、最溫和的流派。但接觸一些零散的資料後,總覺得缺少瞭係統的指導,很多動作的要領和內在的勁力變化都難以捉摸。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瞭一座燈塔。 我特彆欣賞它對每一個動作的分解講解,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示和文字描述,而是深入到動作的細節,比如起勢時身體的沉降、手臂的開閤,到摟膝拗步時腰胯的轉動、眼神的配閤,甚至是身體各個部位的相對位置和受力方嚮,都講解得非常透徹。讓我這個初學者,能一步步地去感受、去模仿,而不是盲目地去練。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太極拳的哲學思想和養生理念。這讓我意識到,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套肢體動作,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作者通過對這些內涵的闡述,幫助我理解瞭練習太極拳的深層意義,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堅持下去。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拳師麵對麵交流,他循循善誘,細緻入微。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掌握每一個動作,但這本書已經為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對未來的練習充滿瞭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理論付諸實踐,感受太極拳帶來的身心變化。 總之,如果你也對楊式太極拳心生嚮往,或者已經有瞭一定的基礎但希望更上一層樓,那麼這本《楊式太極拳架詳解》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僅在技術層麵給瞭我極大的幫助,更在精神層麵給予瞭我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