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是人类组织中,最古老且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特质,包括杜拉克、彼得圣吉、Tom peters在内的管理大师都说,叠床架屋的阶层组织,未来不应该继续存在。但事实上呢?阶层组织至今却还活得好好的。为什么阶层组织不应该继续存在?是因为层层叠叠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一种独裁主义所孕育出来的不成熟依赖性,造成怀疑、冲突、奉承、地盘性、背叛,以及扭曲的沟通过程,以及屈指难数的缺陷。然而,几乎所有的大型人类组织,从古至今皆为阶层组织。许多年来,大家都以为伟大的救星会为我们铲除「阶层」这只大恶龙—尤其这十几年来知识工作者成为现今企业的主要成员之后。这是个用脑袋提升价值的时代,传统的独裁方法只对劳动阶级有用,但,我们都错了,公司里头还是存在着八、九、甚至两位数字的阶层。
作者独排众议提出三个论点:
一、阶层仍然是、也很有可能一直都会是人类大型组织的基本架构。
二、以人类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企业,分析为什么新成立的组织还是得以「阶层」作为设计。
三、经理人要处理阶层问题的挑战,而不是期待组织架构变得更扁平,甚至没有阶层。
作者提出了几种组织创新行动,包括参与式管理、分析式管理、热情团队等,探究这些方法如何改变阶层组织,并告诉现代的领导者,如何处理阶层组织中所遇到的难题。
包括:
1. 如何在展现威权的同时,授权给员工?
2. 如何公开酬赏标榜个人成就的同时,进行团队运作?
3. 如何在要求一致性与服从性的威权环境中,仍保有个人的完整性?
4. …………………本书中,作者以非常有说服力的方式说明了阶层的无所不在与效用,也教导主管如何使阶层运作的更好,进而提升自己在组织内的生存能力并获得更好的升迁与发展。
文/彭怀真
拿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因为它讨论的就是我的痛苦。
担任东海大学这个即将满五十岁老学校的学务长,每天都与奇怪的「阶层」作战。我带领五十位平均年龄超过四十五岁的同仁,服务一万六千位二十岁上下的学生,非常辛苦。但最苦的,是与运转困难、欠缺动能、因循苟且的学校组织作战。
以学务处为例,管辖了五个组,包括员工超过二十人的以及只有两个人的不同组,有的组之下还有单位,该组的组长要管两个主任,实在说不通。可是我要改变这样的阶层,面对非常大的阻力,不仅内部同仁各有意见,进到学校的行政体系更是困难重重。在行政阶层之外,还有无数的委员会,行政会议、校务会议乃至董事会都是我的老板,来自教授与职员的意见更是不能忽视。教授不负担管理之责,却都可以透过各种管道影响我的工作。有的一级单位主管只管两个人,我要管五十个人,可是我和他的待遇是相同的,发言权也相同。
正如本书第12页所言:「所有阶层皆牢笼,只是某些牢笼的伙食比较丰富罢了。」即使在大学这个组成份子的程度很不错的组织体系,依然是「高级的监狱」,綑绑住无数菁英份子。我曾经在报上撰文「大学可不可以没有校长?教育部可不可以没有部长?」或许拿掉这些阶层的头头,高等教育更有希望。但这些头头,个个也都在更可怕、更混乱、更折磨人的阶层中挣扎。
但是,阶层的存在其实是符合人性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躲在阶层体系中比较安全。遇到问题可以往上或是往下推卸,做不通的事怪阶层就好了,大家都减轻了责任。如书中第21页所分析的:「人们有幼稚性的依赖习惯,即使在情绪上对此状况感到矛盾。爱与恨、生气与感谢、想要挣脱却又庆幸、安于现状又想逃脱…」上下分工明确的阶层形成严密的保护,大家都在其中打混,混一个月领一个月的薪水,然后就混了一辈子。何必太认真?何必全心努力?只要摆平上司与部属就成了。
比较积极的服务态度应该是「问题的解答在我这里」(Problem stop here!)但是多数人都想要把问题传给他人,让其他人扛责任。我每天从早忙到晚,原因是我的部属把他该解决的问题送到我眼前,要我「同意」、「签名」以及最难的:「化解纠纷」。我的上司、其他一级主管、校友、家长、民意代表也透过各种管道把问题丢给我。通常这一类的问题会进入冗长的沟通协商过程,包括开一些难有决议的会议,然后还是可能不了了之。
阶层多,会议当然跟着多,公文也多,协调联系都费事,可是没法处理。如果想要改善,又得开更多的会、写更多公文、打更多电话,还要忍受四面八方的批评,怀疑我居心叵测。和一个平凡人打交道已经很累,要和许多平凡人透过开会以找出好办法,简直是作梦。如第27页所说:「阶层使我们成为心不甘情不愿的奴隶,为愚昧或坏心眼的老板工作,它綑绑着我们做着乏味又重复的事情,扼杀想像力,压抑创造力,反覆无常地对待我们,让我们白费力气。」我每一週有超过十个会议要开,需处理超过两百个公文,协调各种人际恩怨与因为无能、无心、无情所惹出的问题,使我没法静下心好好阅读类似这本深刻的好书。
大学充斥着聊天、闲话、传言,书中第33至第35页写着如此经典的话:「闲谈成了建议,建议变质为主管的指示,而指示升级成命令,命令则导致危机。无数的行动因而产生,却受制于阶层,行动缓慢、反应迟钝、没有弹性。」我经常和不同体系、不同阶层的同仁还有校长闲聊,也因此常把部属弄得鸡飞狗跳。不过,也不能只怪上司,主管都希望世界顺着自己的意思前进,却又不一定有筹码去鼓舞部属,偏偏又以为部属都乐于卖力。
第119页如此说:「现代经理人可能採取更多参与式的倾听、授权和分享,但是他们仍必须向层峰的领导人报告,分析式的策略可以获得在分析上正确的答案,但如果没有顶头上司的同意,答案还是不能执行。」我不断地倾听与授权,也获得很多可贵又可行的意见,甚至得到校长的认可,但是进入学校的行政程序,往往寸步难行。
不过,日子还是得过下去,组织还是得运作,阶层依然是强而有力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它、了解它、接受它,进而透过它完成我们的梦想。」书中建议引进「参与式管理」、「分析式管理」和「热情团队」等刺激阶层,我也不断借用类似的概念与方式,试着挑战体系,以高效率的阶层为学生谋最大的福利,让老东海有新活力。(本文作者为东海大学学务长)
我在职场上一直秉持着“做好本分”的态度,但总觉得离“升迁”还有一段距离。读到《从生存到升迁》这个书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生存”和“升迁”的。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实现职业跃升的思路。也许是关于如何发掘自身潜力,或者是在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从而获得更多机会。我比较期待的是,书中能否探讨一下在台湾这样相对保守的职场文化中,如何巧妙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不显得过于张扬。同时,我也想知道,除了硬实力之外,软实力,例如情商、领导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升迁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去培养和提升它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不仅能在工作中“活下去”,更能“活得精彩”,并获得应有的发展。
评分我一直相信,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规划不够清晰。《从生存到升迁》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明白从一个刚入职场的“生存者”蜕变成一个在职场上“升迁”的佼佼者,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的能力和素质。我期待的不是那种空洞的鼓励,而是能够落地到行动上的指导。比如,在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学习新技能的实战经验?我尤其关心如何在面对职场中的挑战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且能够从中学习成长,而不是被击垮。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指引,让我知道自己每一步该往哪里走,如何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很沉重的励志书感觉,反而带点都会感,一看就是讲我们生活周遭的事情。书名《从生存到升迁》,听起来就很有力量,让人好奇作者到底会怎么一步步拆解这个过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台湾职场上真实的故事,毕竟大家都是在差不多的环境里打拼,如果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场景,或是认识的困境,再从里面找到解决之道,那真的会很有共鸣。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贴近生活、能够立刻实践的建议。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提到如何处理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这部分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有时候能力再强,如果搞不定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升迁之路也会变得异常坎坷。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
评分我发现很多励志书讲的道理都很大,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这本书《从生存到升迁》的书名比较接地气,我希望内容也会同样实在。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在台湾职场上,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比方说,有没有一些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爬升到管理层的鲜活故事?这对我来说会比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更具吸引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剖析升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以及如何一一克服它们。比如,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建立有效的人脉,又或者是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如果能有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论,那将是太棒了。毕竟,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领导者,很多时候都需要学习和摸索。
评分我最近真的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每天上班下班,生活有点乏味,也看不到什么进步。所以看到《从生存到升迁》这本书名的时候,眼睛就亮了。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定义“生存”的?是在财务上求个安稳,还是精神上的满足?然后再到“升迁”,是单纯的职位晋升,还是在某个领域成为被认可的专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清思路,知道自己目前到底卡在哪里,然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我常常觉得自己好像在盲目地奔跑,但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指引我走出迷雾,那绝对是物超所值。尤其是在台湾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活得更好,有更好的发展。我希望作者的分享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重新找回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