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斌
男,河北永年广府镇人,生于1906年,逝于1999年。太极拳名宿杨澄甫之外孙,自幼随杨师学拳。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任杨虎城麾下战术教官及冯玉祥所部独立旅参谋长等职。解放后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专事杨氏太极拳传授工作四十余年,着有《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是中国着名杨氏太极拳嫡传人之一和特级太极拳大师。生前还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
赵幼斌
男,1950年生。赵斌之子。7岁开始随父习拳,又得其姑父傅钟文,老舅杨振基、杨振铎指点。现为太极大师,常年在西安及国内外各地授拳,学生众多,成绩斐然。是我国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中优秀代表之一。现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并兼任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及深圳太极拳研究会、泰国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等组织的名誉会长或教练。
路迪民
男,1940年生于陕西咸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斌老师的拜门弟子。参与编着和整理了《杨氏太极拳正宗》及《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在报刊发表太极拳论文数十篇。现任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副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太极》杂志特邀编委、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及西安交大和邢台市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等职。
第一章 杨澄甫先师重要论述
第二章 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用法及歌诀
第三章 杨式太极推手
第四章 太极拳问答100条
第五章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第六章 太极拳经原貌考证
第七章 太极拳经拳论汇集
第八章 杨氏太极拳精简37式
附录一 杨式太极拳源流及亲族传人表
附录二 杨氏太极拳动作路线图
附录三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照
杨氏太极拳,为河北省永年县杨禄禅所创。历经三代研习,由禄禅之孙杨澄甫最后定型。杨氏各代威震中华的武功轶事,尤其太极拳在疗治保健方面的奇特功效,使杨氏太极拳成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朵神州武术之花。
赵斌先生系杨氏太极拳名宿杨澄甫的外孙。自幼受杨老尊师的传授指点,勤学苦练,早有根基。大革命时期,为了报效国家,投笔从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30年代初,到西北杨虎城将军第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任战术教官。抗战期间,曾在冯玉祥将军麾下独立第五旅任上校参谋长。50年代初,赵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瑰宝,专门在西安开班传授杨氏太极拳,近40个春秋。
说也有缘,我与赵老抗战时期早已结识,解放后又在武术界团结共事。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认真教学精神,给广大徒弟及太极拳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精通古文,擅长诗词,朝教太极,夜授古文。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霜露,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在西安市1974年的群众武术比赛中,他率领的50人太极拳表演队,以肃穆稳健之势吸引了广大观众,荣获团体第一名。1984年,他创办了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接着又在涿县、井陉、蚌埠、青岛、九江等地,由他的弟子们创办了杨氏太极拳学会,并与我国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欧美等国拳师建立了联系,交流拳艺。
赵老长子小宾、小儿幼斌,皆自幼习武,颇具功力。幼斌不仅承其父传,还得到上海市武协副主席、杨式太极拳名师傅钟文先生(赵斌的亲妹夫)、和杨澄甫先师之子、全国武协教练委员杨振铎先生的指教。幼斌1962年(12岁)在上海太极拳比赛大会上即兴表演,即受到观众热烈赞扬。他现任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并兼任西安交通大学,河北永年县,涿县,安徽蚌埠,以及泰国、日本北海道等地太极拳组织的教练和名誉会长。
好花果不负好园丁,受赵氏父子传授而得益于健康者,不胜枚举。在1986年的全国首届太极拳比赛中,赵师女弟子扎西(藏族)荣获杨式太极拳银牌奖。1988年,另一弟子张全安获全国太极拳比赛杨式第三名。赵老之名,益扬神州。
应广大弟子及武术爱好者的要求,赵老在耄耋之年,昼夜伏案,与其子幼斌、弟子路迪民一起,将祖传技艺及数十年呕心沥血之所得,着成《杨氏太极拳真传》一书。对名式动作及要领详加说明,尤其将各势用法之秘传歌诀公诸于世,其精神之佳,价值之昂,真是难能可贵。对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的叙述,也是难得的宝贵资料。我以为此书,实为杨氏太极拳之经典,是学习杨氏太极拳之津梁,及入门提高之捷径,也是研究太极拳和武术史的重要文献。拜读之余,乐为之序。
西安市武术协会主席 刘侠僧
前言
杨氏太极拳,经三代研习而定型,今已遍及世界。然而由于杨氏早期传授过程的演变,各地流传拳势不一。也有某些学者,未得正体而擅自妄改,遂以讹传讹。尤其对太极拳源流及杨家轶事,谬误百出。本书所述内容,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一、本书所述拳势,皆依杨澄甫先师晚年定型之架势为唯一标准,决不做任何更改。
二、本书所述杨氏源流轶事,皆以杨氏原着及赵斌、傅钟文老师所忆杨氏家传或亲身经历为依据。
三、本书有关内容,若涉及其他作者,意在澄清史实或作学术商榷。读者可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对待,笔者决不强加于人。
本书第一、二、三、四章,原有赵斌老师手稿在拳友中流传。此次成书,重新作了整理扩充。全书由赵幼斌先生和路迪民先生共同研究,分头执笔,互相校对。最后经赵斌老师全文审阅。
着名武术家马贤达教授亲自为本书题名。西安市体委主任、武术协会主席刘侠僧先生为本书写了序言。陕西省武协副主席、省武术队总教练马振邦先生,杨澄甫先师之子、全国武协教练委员杨振铎先生,上海武协副主席傅钟文先生,澳洲永年杨式太极拳社社长傅声远先生,分别为本书题词。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香港太极拳友马伟焕先生,为本书提供了有关研究资料。本会副会长陈树成先生,曾参与部分书稿整理工作。本会副会长杨志超、崔鸿培先生,及拳友罗及午先生等,都对本书极为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徐校昌先生献出了赵斌老师与杨澄甫先师的珍贵合影。在此一併表示感谢。
本书不足之处,敬希方家指正。
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 赵 斌 赵幼斌 路迪民 1991年3月
再版说明
由先父赵斌老先生主编的《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自1992年出版,受到各界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与好评,并且供不应求。鉴于形势发展需要,此书现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与新近录制的《杨氏太极拳》光碟同时发行。
在筹划再版此书时,曾计划重新编写,后考虑原书是赵斌先生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凝聚了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血。为尊重历史,并纪念他对杨氏太极拳的贡献,故对原书内容不作变动,仅对个别字句和漏误之处加以修改,并应出版社的要求,将原书名改为《杨氏太极拳真传》。同时增附杨澄甫宗师太极拳图照。对第五章太极拳源流部分,综合近年新的研究成果,做了适当的补充。此外,还增加了由我编撰的「杨氏太极拳精简37式」的内容,以方便读者学习。
本书是近年拟议出版的三部关于杨氏传统太极拳系列教程(书与光碟配套)中的第一部,介绍杨氏传统套路太极拳及精简37式太极拳;第二部是器械部分,包括杨氏太极剑、刀、杆等;第三部主要是介绍推手及应用。
打好太极拳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是不行的,只靠个人的努力也是不行的。写好一部专着是同样的道理。在本书修订、再版过程中,得到各界朋友和有关高校师生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赵幼斌 于南开大学谊园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杨氏太极拳真传》,但读完之后,我却对它的核心内容——杨氏太极拳的精髓——感到一丝困惑。我期待的是能够深入理解太极拳的劲力运用、身法变化以及呼吸吐纳的奥秘,能够从理论到实践,一步步领会到“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的真谛。然而,书中更多地篇幅似乎被一些与之关系不大的历史轶事、门派起源的传说以及一些泛泛而谈的养生理念所占据。我希望能看到更具体的招式讲解,例如如何做到“虚领顶劲”,如何将“松沉”贯穿于每一个动作之中,如何通过“开合”来催动全身的协调。书中的图片虽然不少,但大多比较模糊,动作的细节呈现不够清晰,也缺少一些关键的要领提示。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去练习,但总感觉抓不住重点,像是隔靴搔痒,未能真正体会到杨氏太极拳那种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的美感。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的指导性可能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份关于杨氏太极拳的“概览”,而非一本能够真正“传承”拳法精髓的“真传”之作。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更加聚焦于武术技击层面的讲解,提供更清晰的图示和更详实的文字说明,让读者能够真正地“学得会”、“练得好”。
评分翻阅《杨氏太极拳真传》的过程,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点到为止”的意味。书中对于杨氏太极拳的许多核心要领,都只是浅尝辄止,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却未能给予充分的解答。我期待的是能够从书中找到清晰的练习步骤,比如如何进行“开步”的练习,如何才能做到“松胯”而又不失支撑,如何通过“腰部带动”来完成“转掌”的动作。书中对这些基本功的讲解,往往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练习方法和易于辨识的要点提示。我曾试图对照书中的插图进行模仿,但由于动作的动态性以及一些关键的用力方向并未被清晰地描绘出来,导致练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它更像是在描述太极拳的“神”,而忽略了“形”的塑造。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化劲”、“发劲”的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及如何在实战中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技巧。书中虽然提到了这些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践指导。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杨氏太极拳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够通过其他途径(如名师指导)来弥补书中不足的习练者。对于一个希望从零开始、独立习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指导性可能远远不够。
评分《杨氏太极拳真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侧重于“传”而非“练”。也就是说,它更像是在讲述杨氏太极拳的历史、流派、哲学思想以及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不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真正把拳打好的教材。我本来期待的是能够找到一套清晰、系统、易于理解的拳法练习方法,能够从基础的桩功、身法、步法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招式的具体演练,以及劲力、呼吸、意念的配合。比如,在讲解“单鞭”这个动作时,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的具体要领,以及如何通过腰部的转动来带动四肢的协调发力。书中对这些细节的阐述,往往是寥寥几笔,或者用一些非常抽象的比喻来形容,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我翻看了书中的许多插图,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练习的线索,但很多动作的定格画面,并不能完全展现出动作的动态过程和劲力的走向。这本书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与你娓娓道来太极拳的博大精深,但却没有递给你一把钥匙,让你能够推开那扇通往内在奥秘的大门。如果你是一个对太极拳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这本书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但如果你是真心想学习打一套完整的杨氏太极拳,这本书可能还需要一些补充。
评分说实话,拿到《杨氏太极拳真传》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的。毕竟“真传”二字,寄托了我对正宗杨氏太极拳法的无限向往。我曾想象书中会如同武林秘籍一般,字字珠玑,句句点拨,让我醍醐灌顶。然而,当我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是一段又一段关于杨露禅老先生及其后辈弟子们的传奇故事,以及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各种考据和推测。我承认,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固然有其意义,它们为太极拳增添了厚重的底蕴。但是,作为一名渴望学习拳法的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打”的详尽指导。例如,对于“揽雀尾”这个经典动作,我希望能看到对“掤、捋、挤、按”四种劲力的细致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发力方式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书中对此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的阐述,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同时,对于“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这些基本步法的要领,也未得到充分的展开。我尝试着去模仿书中的插图,但由于缺乏对动作细节的深度剖析,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形似”而未得“神韵”。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太极文化普及读物,而非一本真正能够指导习练者的技术手册。
评分这部《杨氏太极拳真传》给我的整体印象,与其说是一本武术技艺的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太极拳的“文化宣言”。书中充满了对杨氏太极拳悠久历史的追溯,对历代传人的介绍,以及对太极拳哲学内涵的阐释。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详实的练习指南,能够让我了解如何将“虚灵顶劲”融入到每一次抬手、每一次迈步之中,如何让“沉肩坠肘”成为身体的自然状态,以及如何通过“呼吸与动作的合一”来达到内外相修的境界。然而,书中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技术细节的着墨甚少。例如,关于“搂膝拗步”这个动作,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做到“腰脊为轴”、“节节贯通”的详细讲解,以及在“捋”劲时,手腕、手臂、肩膀、腰部之间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书中对此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渲染,而非技巧的传授。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对“劲”的描述,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其核心。它更像是在告诉你,太极拳是一种多么美妙、多么深刻的学问,但却没有告诉你,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做”这门学问。如果你想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错的读物,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实战技法,这本书的帮助可能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