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谱」指杨式太极拳的拳械谱、经论谱、传人谱。本书介绍了杨式太极拳械64种,杨式太极经典拳论81篇,杨式太极传人190余名,杨氏先祖珍影和杨澄甫经典拳照208幅,对八门、五步、十三剑法、十三刀法、十三枪法、某些拳架、经论,以及毫州老君碑古字谱进行了释义或考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对于学习、研究杨式太极拳也大有裨益。
上篇 拳械谱
一、杨式太极拳架
(一)杨式太极拳架概述
(二)拳架动作名称与八法五步释义
(三)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
(四)杨澄甫先师所传「杨式太极长拳」
(五)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
(六)杨健侯传「杨式太极拳第三趟」
(七)杨少侯先师所传拳架
(八)杨禄禅所传杨式府内太极拳
(九)杨式八卦太极拳
(十)杨式太极拳散手对练套路
二、杨式太极剑
(一)杨式太极剑概述
(二)杨式太极剑的剑法——「十三剑」
(三)杨式太极剑动作名称顺序
三、杨式太极刀
(一)杨式太极刀概述
(二)杨式太极刀的刀法——「十三刀」
(三)杨式太极刀动作名称顺序
(四)杨式太极刀对练
四、杨式太极杆
(一)杨氏太极杆概述
(二)太极十三杆的含义与练习套路
中篇 经论谱
一、杨氏先祖重要论述
二、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
三、杨氏太极拳老谱
四、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
五、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经论
六、亳州老君碑古字谱
七、干隆抄本太极拳经与太极拳经的原貌
下篇 传人谱
一、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二、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
三、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四、杨振铭师门
五、杨振基师门
六、杨振铎师门
七、杨振国师门
八、傅钟文师门
九、傅宗元师门
十、张庆麟师门
十一、赵斌师门
十二、牛春明师门
十三、田兆麟师门
十四、陈微明师门
十五、崔毅士师门
十六、李雅轩师门
十七、董英杰师门
十八、郑曼青师门
十九、王其和师门
二十、叶大密师门
二十一、褚桂亭师门
二十二、武汇川师门
二十三、蒋玉?师门
二十四、曾昭然师门
二十五、吴图南师门
二十六、李万成师门
二十七、许禹生师门
二十八、教莲堂师门
二十九、白忠信师门
三十、牛连元师门
三十一、萧功卓师门
三十二、翟文章师门
三十三、汪永泉师门
三十四、张虎臣师门
三十五、吴俊山师门
附录一杨澄甫先师年表
附录二杨澄甫先师经典拳照
前言
什么叫「谱」?《辞海》的解释,就是按照事物的分类和系统而编成的表册,或者用做示范、提供寻检的图书、样本等,如年谱、家谱、棋谱、脸谱等。「太极拳谱」,首先指太极拳架、器械的动作名称顺序,其次指拳经、拳论及歌诀等。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统称为「拳械谱」,把后者称为「经论谱」。「拳械谱」又可分为「拳架谱」和「器械谱」。
本书撰写的「三谱」,即杨式太极拳的拳械谱、经论谱、传人谱。其目的在于记载杨式太极拳流传的历史、现状及其文化内涵,以便寻求其演变脉络,并作为学习和研究杨式太极拳的重要资料和基本依据。
笔者的恩师赵斌先生(1906—1999),是杨式太极拳亲族传人,对杨家轶事所知甚详。由于他的关系,使我与杨式太极拳嫡传宗师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等前辈,及傅钟文先生、傅声远师兄等多有接触。二十多年来,我多次参加各种杨式太极拳邀请赛、联谊会、名家座谈会、连续数届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联谊会。
我们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于1991年举办的海崃两岸杨式太极拳交流大会,2005年主办的杨式太极拳西安国际邀请赛暨名家座谈会,我都是主要联系人和主持者。
2004年,我又应邀参与了《永年太极拳志》杨式拳械、推手和经论的编写工作。所有这些,使我对杨式太极拳各个分支的拳架器械和传人情况都有较多了解。特别是在筹备2005年西安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期间,我用了将近一年时间联系、收集并编写了大会资料,经扩充修改后,起名为《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出版。
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书是一部史料性的专着,所引资料,尽量注明出处,传人照片和简介多由本人或其弟子亲自提供。但是,拳械谱和经论谱的收集,难免缺漏,特别是传人介绍,挂一漏万,敬请同道谅解。然其系统性、真实性和相对的全面性,笔者还是有一定自信的。
杨式太极拳嫡传宗师杨振铎先生为本书题名。在中国武术界德高望重的徐才先生以及其他拳友、师兄为笔者题词。更多的拳友为笔者提供各种资料,并对笔者的研究工作给予不同形式的帮助和支援,在此一併表示由衷的感谢。
路迪民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我本来以为,太极拳是关于身体的“硬功夫”,需要大量的力量和技巧。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太极拳更是一种“内功”,是关于“心”的修炼。书中关于“精神内守”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何很多老一辈的太极拳家,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能打出刚劲有力的拳法。那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锻炼身体,更是在锻炼自己的精神,让自己的心境达到一种空灵的状态。书中的某些段落,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首悠扬的古琴曲,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太极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引进落空”的解析,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卸力,而是包含了一种更高明的智慧,如何在相手的攻击中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如何化解对方的力量,甚至利用对方的力量反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太极拳的“圆融”之处,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圆融,更是智慧的圆融,是一种对待人生和事物的圆融之道。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杨式太极拳多少有些了解,也练过一段时间,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新的理论,也没有教我任何新的招式,而是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早已熟悉的动作。书中的每一段论述,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太极拳更深层的奥秘。我以前总觉得练太极拳需要很大的毅力,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太极拳,是建立在“意”的基础上的。当你理解了“意”的运用,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变得自然而然,充满了生命力。书中关于“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的阐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只是机械地跟着做,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呼吸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现在我明白了,每一次呼吸都应该与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相呼应,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修饰,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饱满的珍珠,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太极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太极拳,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汪清泉,涤荡了我心中长久以来对太极拳的种种困惑。我曾一度陷入对招式的纠结,总是在想,我的动作是否标准,我的力量是否到位。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将我从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拉了出来。它让我明白,太极拳最重要的是“感觉”,是身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书中对“缠丝劲”的描绘,让我不再仅仅将它理解为一种表面的螺旋运动,而是体会到它是一种深层的能量运转,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书中的语言,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没有丝毫的浮夸,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不像很多教材那样,罗列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富画面感和生活化的语言,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实践。我最受启发的一点是,书中对“虚灵顶劲”的阐述,它不再是简单的头部姿势,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是一种内在的觉醒和警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从“术”上升到了“道”,不再是单纯的身体练习,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充满了东方韵味和哲学思考。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太极拳的书籍,大多侧重于招式分解和技术要领,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这本书,却让我找到了那种“意境”。作者在字里行间,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动作,更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虚实”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描述脚下受力与否,而是上升到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哲学层面,让我开始思考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两面性。书中的语言,有一种古朴而隽永的美感,不张扬,却能直击人心。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仿佛能看到一位老拳师在月光下,缓缓地比划着太极的招式,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让人心生向往。书中的某些观点,甚至让我联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太极拳果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教授太极拳的技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体和心灵深处的潜能,也让我对“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初翻开时,只觉醇厚,随着一页页的细读,方品出其中的甘甜与回味悠长。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将我从繁杂的招式中解脱出来,带我进入杨式太极拳深邃的意境。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打拳的书,不如说它更像一本引导你如何“体悟”太极的书。它没有冗余的理论堆砌,也没有故弄玄玄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阐释了太极拳的精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劲”的讲解,并非简单地描述力量的大小,而是深入到力的根源、力的运行轨迹以及力的微妙变化。那些关于“松”的论述,更是点醒了我长期以来存在的误区,让我明白松不等于软弱,而是蕴含着无穷的张力与弹性。书中对“周身一家”的理解,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太极拳并非肢体的孤立运动,而是全身协调统一的整体功夫。每一个字句都凝聚着作者对太极拳深刻的理解和长期的实践,仿佛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说教感,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一种升华,仿佛看到了太极拳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