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方莘
1941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峨眉山佛拳第四代传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中国散手道协会外事部主任、国际武术散手道黑带七段。
王方莘先生酷爱武术,5岁开始在家庭教头带领下习武。1961年在四川师大就读,学习24式太极拳与齐眉棍,是该校武术骨干,系武术队队长。1973年跟峨眉派杨大师学习峨眉山佛拳。1981年、1992年、1998年先后拜杨绍西(杨澄甫弟子)、赵凯(李雅轩弟子)、林墨根(李雅轩弟子)学习太极拳,现精通杨式太极拳、剑、刀、推手、散手,在太极内功修练方面造诣较深。
王方莘先生为传播太极拳这一中华国粹,兼很多武术职务,1984—1990年任四川省犍为县副县长期间,被犍为县武术协会聘为名誉主席。1987年指导该县武术队员参加省级散手擂台赛,获女子55公斤级金牌。1997年至今,任乐山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会长,组织过4次全市大型武术比赛,并组队参加永年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在比赛中获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4枚。2000年任四川省推手研究会副会长,带领乐山市队参加省级推手比赛,乐山队获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
为把太极拳推向世界,2001年起先后4次去美国讲拳、教拳,参加当地举办的武林大会。2004年8月参加美国三藩市举办的国际武林大会,获武术名家表演太极拳、推手两项第一名。
王方莘先生酷爱武术,用毕生精力研究武术,除继承老一辈拳师太极推手外,并有所创新。如创编太极推手六十六种发劲训练方法和太极推手化发劲三十二种训练方法。其中九宫步太极图揉手训练方法属于第一次面世。
为了把太极拳内功修练深入下去,王方莘苦练十几年,终于在2005年5月完成了《太极内功修练》即太极松功修练第一部分《太极导气松沉功》,后来编写成书,被列为「奥运2008年太极文化交流展示模式」的子课题。本书先练太极导引后练拳架,到外型熟练后,再用导气方法练拳架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大陆可算先例。特别是用四维空间定拳架动作、方向、方位,均属首创。
基础篇
一、太极起势、收势之左脚开合纵向、侧向导气
二、起势时两手平举起、下落之纵向、正向导气
三、胯、腰、肩三圈之横向导气
四、丹田内转功法
(一)丹田内转的作用
(二)丹田内转的练法
五、弓步(含半马步)、马步之导气活动桩功
(一)弓步(含半马步)导气活动桩功
(二)马步导气活动桩功
六、前进、后退、横行太极步
(一)前进太极步
(二)后退太极步
(三)横行太极步
七、定步搂膝拗步、倒撵猴、云手、揽雀尾
(一)定步搂膝拗步
(二)定步倒撵猴
(三)定步云手
(四)定步揽雀尾
八、活步搂膝拗步、倒撵猴、云手
(一)活步搂膝拗步
(二)活步倒撵猴
(三)活步云手
修身篇
一、松胯、提膝、扩踝、松脚
(一)太极脚的修练
(二)扩踝、提膝、松胯
二、松肩、垂肘、松腕、展指
(一)太极手的修练
(二)松肩、垂肘、松腕
三、熘臀、裹裆、收腹、松胸、空腰、圆背
(一)熘臀、裹裆
(二)收腹、松胸、空腰、圆背
拳理篇
一、阴阳变转
二、虚实渐变(动分阴阳)
三、动静开合
四、安舒中正
五、用意不用力
六、六法与健康
方位篇
一、「太极十弧八线二旋」的产生
二、认识「太极十弧八线二旋」
三、「太极十弧八线二旋」使用注意
四、用「太极八线」定位各种步型示例
五、用「太极十弧八线二旋」决定两个拳势动作的方位、方向
(一)揽雀尾(按掤、捋、挤、按分成四个小动作)
(二)左搂膝拗步(从白鹤亮翅过渡到左搂膝拗步的动作,可分为四小动)
拳架篇
一、拳架一般要求
二、狠抓重要三点
(一)导气通筋
(二)阴阳为本
(三)松沉为魂
三、40式太极导气松沉功拳架动作名称
四、几个重点拳架的练法
(一)单鞭、提手上式,白鹤亮翅
(二)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捶
(三)斜飞势、下势、左金鸡独立、右分脚
(四)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右玉女穿梭
(五)右打虎势、右野马分鬃,上步七星
(六)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
揉手篇
一、揉手理论
(一)以静制动
(二)四两拨千斤
(三)舍己从人
(四)以柔克刚
(五)以慢制快
(六)听劲、餵劲
(七)化劲、发劲
二、揉手套路
(一)单揉手套路
(二)双揉手套路
三、太极推手发劲,化劲示例
(一)推手发劲示例
(二)揉手化发劲示例
老论篇
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二、张三丰十三势译名
三、唐李道子《太极拳真义》
四、歌 诀
(一)十三势行功歌诀
(二)打手歌、又歌
(三)干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六首
(四)八字歌
(五)周身大用歌(又名三十七周身大用歌)
五、武禹襄先生太极拳说
(一)太极拳解
(二)十三势说略
(三)四字秘诀
六、李亦畬先生太极拳要论
(一)五字诀
(二)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三)十三势行功歌解
(四)撤放秘诀
后 记
前言
「太极导气松沉功」是借鉴台湾太极大师熊卫创编的「太极导引」、杨式太极大师李雅轩及其高徒林墨根大师的「大松大软」、太极大师郑曼青「专气致柔」和吴式太极大师杨禹廷的松沉理论与实践创编的功法。本人用此法在中国乐山、美国洛杉矶教授弟子,效果明显。弟子由导气练习松沉功,能使内气畅通,周身关节尽快松开,且节节贯串,肌肉也放松,不僵不紧,从汗毛深入到皮、肌肉、筋骨,自表及里松到骨骼,达到太极内功——太极松功初步上身的目的。习练者身体健康,很少得病,心情舒畅,生活、工作劲头更足。
书中,我将修练太极导气松沉功分成基础篇、修身篇、拳理篇、方位篇、拳架篇、揉手篇、老论篇七个部分。
基础篇含三个导气功法、两个活动桩功、三种太极步法、四个单式练习动作。三个导气功法是纵向两种,横向胯、腰、肩三圈导气和丹田内功修练,这是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导气法。
两个(弓步、马步)活动桩功,有别于一般桩功,是杨式太极不对外的秘传,修练者练此功法桩功更好,腿部肌肉力量更强,可增强功力,身体更健康。前进、后退、横行太极步是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太极修练从脚下起,只有练好这三种步法,才能练好太极拳。此外,介绍太极拳四个最主要的拳势动作,即定步、活步搂膝拗步,倒撵猴,云手,定步揽雀尾。
太极功夫主要靠拳架练出来,作为基础功法来进行单式练习非常必要,练好了几个单式,对整个拳架练习也很有好处。
修练太极松功贵在修身。在修身篇中介绍下肢、上肢、躯干的修练。练太极松功时,必须放松周身,心意完全放松之后,周身肢体才有可能放松。「行气如九曲珠」指从脚到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九大关节,即为九曲珠。练拳、修练松功必须从脚下用功,从下往上练,这是历代先贤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本篇重点介绍九大关节之松功修练。
修练多年太极拳的人从实践中悟到的重要原则,也称拳理。多年修练太极拳,我把松看成是太极拳的灵魂,把阴阳变转看成是太极拳的根本。动则分、静则合是太极拳的规律。没有虚实便抽掉了太极拳的特性。动静开合在太极拳中占主要地位。中正和安舒是相互关联的太极拳内外双修的基本方法。只有採取「用意不用力」的训练拳法,才可能退去人体中的本力,使经络、血液畅通,达到肢体放松的目的。六法与健康的关系。
以上这些内容在「拳理篇」中详细介绍。
太极拳架的确定方位十分重要,故写出「方位篇」。在本书写成之前,太极拳的方位一般以八门五步定方位,也就是说X、Y两个方向,在平面坐标系中定位。这种定位法可以定出脚的方位和脚的运动方向,但上肢运动无法定位。
我在教拳实践中,摸索出一种四维空间定位法,即十弧、八线、二旋。躯干带动上肢做平面旋转时,可用8个固定弧来定位;上肢做上、下运动时,可用两个活动弧(上弧、下弧)来表述及三维空间定位;而上肢前臂做滚动旋转时,可用二旋(内旋、外旋)来描述,即四维空间定位。这样就能准确地定出拳架中下肢和上肢的运动方向和方位。
「拳架篇」中我选用杨式太极拳的拳式动作,精选其中40个组成太极导气松沉功的拳架。该拳架基本上没有重复动作,有38个不同动作,每个拳式动作按导气通筋、阴阳为本、松柔为魂进行修练。在本书写成前,还没有人很细地写出来,我这样写,使修练者有明确的一招一式的修练方法。相信按这种方法去修练,持之以恆,可以达到修成导气松沉功的目的。
「揉手篇」理论部分重点介绍太极推手的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以慢制快等区别于外家拳的特性。揉手套路是我多年练习和教授揉手的心得,含二十几个套路。
其他书籍有介绍的,本书不作详细介绍,这里只介绍几种非常特殊又非常适用的,如单揉手的九宫步太极图揉手、双揉手的大捋梅花靠、游泳式揉手等12个套路供同仁参考。有81种发劲、化劲实作。对很多书有介绍的掤、捋、挤、按、採、□、肘、靠八法发劲不作介绍,只介绍28种化发劲的实作。
附有「老论篇」,我学习太极拳一刻也离不开「老论」。二十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理论,觉得好的15篇推荐给太极拳界朋友。其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译名、十三势行工歌这三篇文章尤需熟读、精读。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学太极拳要求提高内功的人,更是写给练太极拳要求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有明显效果的人。由于我的水准有限,文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之所以将太极导气松沉功写出,是想将多年修练、学习和教学心得奉献给同仁,抛砖引玉,能对太极拳界研究之风有所助益,这就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作者 于四川.乐山
作为一个对太极有着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指导的初学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入门的书籍。《太极导气松沉功(附VCD)》这本书,可以说是我遇到的最理想的教材。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文字理论与视频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书中的内容,对于“导气”和“松沉”的解释,非常清晰易懂,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太极练习的核心要领。而附带的VCD,更是让我惊喜不已。视频的画面质量清晰,示范者的动作舒缓而富有力量,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最喜欢的是,视频能够随时暂停和回放,让我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反复揣摩动作的要领,确保自己能够做到位。书中的文字,也对视频中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动作背后的原理和目的。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和VCD的演示进行练习,惊讶地发现,我的身体变得更加放松,呼吸也更加顺畅。这种由内而外的舒展感,让我对太极产生了更深的喜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功法的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带领我踏上了太极学习的奇妙旅程。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受到颈椎和腰部不适困扰的人,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来改善,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偶然间,我朋友推荐了这本《太极导气松沉功(附VCD)》,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入手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的语言,将太极的精髓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松沉”的讲解,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更通过VCD的演示,让我真切地看到了如何通过身体的放松,来达到力量的沉淀。VCD的画面质量非常高,示范者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于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讲解得非常清晰,我可以很方便地跟着视频进行模仿。我每天坚持按照书中的指导练习,虽然一开始会有些吃力,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变化。我的肩膀不再那么僵硬,腰部的不适感也大大减轻。最让我欣喜的是,我发现自己的情绪也变得更加平和,不再容易烦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健身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疗愈和心灵修炼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身心健康。
评分说实话,我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那种水墨写意,配上几个行云流水般的太极剪影,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太极的兴趣。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潜在的担忧:会不会又是那种“花拳绣腿”,内容空洞,只重形式的书?然而,《太极导气松沉功(附VCD)》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的内容,与其说是在教授一种技法,不如说是在传递一种哲学,一种关于人体能量流动和身体自我调控的认知。作者对“导气”的理解,非常到位,他没有把“气”描绘成一种飘渺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将其与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感受联系起来。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游走,僵硬的肩颈得到了舒缓,久坐带来的疲惫感也渐渐消散。而VCD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那些精美的画面,高质量的音频,以及示范者一气呵成的动作,将书中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去模仿和体会。我发现,书中的理论与VCD的实践是如此的契合,相辅相成。每一次的练习,都像是在与身体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每一次的松沉,都仿佛在卸下心头的重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身体的重塑和心灵的净化。我很少会给一本书写评价,但这次,我必须承认,它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太极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太极导气松沉功(附VCD)》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太极的书籍琳琅满目,真正能够触及精髓、又切实可行的,实属凤毛麟角。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并结合附赠的VCD开始尝试时,我才意识到,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中对“导气”的阐述,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细腻的文字引导,配合着VCD中示范者舒缓而富有韵律的动作,让我对“气”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没有用过于玄奥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朴实易懂的方式,将古老的太极智慧与现代人的身心需求相结合。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松沉”的讲解,以往很多资料都只是泛泛而谈,而这本书则深入剖析了松沉在实际练习中的具体体现,如何做到“上松下沉”,如何让身体如同扎根大地般稳定而又充满弹性。VCD的质量也相当不错,画面清晰,示范者的一招一式都带着专业武术家的功底,动作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不会让人觉得孤立无援。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和VCD的演示进行练习,惊喜地发现,原本僵硬的身体似乎真的开始变得柔软,呼吸也变得更加顺畅。这种由内而外的舒展感,是许多其他练习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的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着你一步步探索身体的奥秘,感受生命的力量。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爱好者,平日里也涉猎过一些关于养生的书籍,但总是觉得缺乏一种深入的体验感。《太极导气松沉功(附VCD)》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没有卖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方式,将太极的“导气”与“松沉”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VCD。这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光盘,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课堂。视频中,示范者的一招一式都饱含深意,动作的流畅度和力量的运用,都展现了太极的韵味。书中的文字部分,则对视频中的动作进行了补充和解释,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原理。我尝试着跟着视频练习,起初有些生疏,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了“气沉丹田”的意境,感受到了身体的放松和舒展。这种感觉,是文字难以完全描述的,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直观的VCD,转化为了可操作的实践。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功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如何找回内在平静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