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八手拳學

錦八手拳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武術
  • 拳法
  • 傳統武術
  • 錦八手
  • 中國武術
  • 技擊
  • 格鬥
  • 養生
  • 武學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者簡介

  我的學名楊維中,北京市人,1926年4月生於北京市房山區楊付馬莊村。祖輩係鑲黃旗。曾祖父是清廷禦醫。晚年退居鄉裏,開設「益壯堂」,懸壺濟世。善「硃砂掌功」,身體康健,步履快速,故有「鏇風楊」之稱。

  我幼年隨父習傢傳「硃砂掌功」,並與二弟楊維和同從郭師爺(河間人)練少林小神拳、二虎拳、刀、棍等。1937年鼕移居北京城內前圓恩寺鬍同、棉花鬍同,考入北京寬街懷幼小學讀高小一年級。體育老師姓陳,善武術,曾派我代錶學校參加北平市東城區武術錶演大會錶演刀術。後遷居西城西單口袋鬍同,於是到西四西什庫天主教堂東邊劉蘭塑鬍同的盛新小學讀六年級。畢業後,考入輔仁大學附中讀初中,又跟學校的武術老師學過長拳。我國足球名人李鳳樓是體育老師,帶我們踢足球,所以對足球發生興趣。音樂老師是李煥之,教我們學唱許多進步歌麯。1942年考入北京市立四中讀高中,拜北京武林高師趙鐵錚學練「錦八手」拳術。與北京著名書法傢、《書法精論》《書法通論》著者丁文雋先生學書法。跟北平師範大學西文係主任趙麗蓮教授學英語。還在當時「華北新報」日語班讀日文。

  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得以聆聽周作人、趙蔭棠、曾昭倫等教授講課。1946年到天津南開大學中文係,有李廣田、張清常、邢慶蘭等教授講課。我選讀語言文字組,得楊潛齋教授青睞,與之研習甲骨金文。由此得讀郭沫若、翦伯贊先生古代社會史等,逐步樹立瞭唯物史觀。遂接受瞭共産黨的宣傳教育,積極參加當時的進步學生運動。

  由於自幼喜愛戲劇,在北大時就參加過「北文劇藝社」,這時加入瞭「虹光劇藝社」,演齣瞭許多活報劇,如《審判前夕》《三江好》《一袋米》《和平頌》《豬邏會議》等,在《放下你的鞭子》劇中飾演賣藝人,打瞭「錦八手」拳,錶演瞭單掌開石。在大型話劇《夜店》中扮演楊七,並任「南開大學劇藝社」副社長。

  1948年鞦,得知國民黨要逮捕進步社團負責人,我地下黨輸送我到瞭華北解放區,在正定華北大學學習。因錶現進步積極,被選為21班和區隊(一個區隊有四個班,共約500學員)學生會主席。1949年3月,「四野」唐凱來「華大」動員乾部南下,我提齣搞電影工作,但班助理左彤說現在沒有電影廠,加上我對班主任林陽有些看法,遂錶示到部隊也可以,認為反正演工農兵形象,先體驗一下軍隊生活吧。就這樣到瞭「四野」南下工作團,被任命為三分團一大隊五中隊副區隊長。南下到開封時開始分配工作,我被分到中南軍政大學。我這時已知道瞭軍隊不會照顧個人的專業和愛好,遂嚮中隊楊教導員提齣不到軍隊,故此沒到「軍大」,而是隨因傷緻殘復員的楊教導員到瞭武漢。

  這時,南下工作團政治部主任陶鑄在對南下乾部講話時強調,國土還沒有完全解放,乾部們不要提個人要求,要服從組織分配,我的個人想法也就不敢提齣瞭。後又隨建製到瞭湖南長沙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分配到一總隊三大隊任教育乾事。因工作積極負責,常受到錶揚。1950年初全國大陸基本解放,我還未提齣去搞文藝,僅要求從事甲骨、金文專業,卻受到「我中隊思想不穩固、名利思想」的批判,我隻好把從藝的願望長久地埋藏於心底。我後來到學校政治部教育科、訓練部政治係工作。

  1951年調到第一高級步校學習,被留在高級步校政治部任政治教員、做政治工作。雖然這時內心還是十分渴望能搞文藝工作,但一直不能如願,就是這樣仍積極努力工作,並多次立功受奬,曾獲漢口高級步校「標兵」稱號。由於喜愛文藝,積極參加學校的業餘文藝活動,在演齣大型話劇《雷雨》中飾周萍。並是高級步校足球代錶隊的主力隊員。這時對武術仍酷愛著,時常活動活動。

  1955年由戰友張引之介紹,得識形意拳傢耿霞光先生,並多有往來。1958年大比武時,濟南軍區尖子班來高級步校錶演,我曾和他們交流探討過技擊格鬥等問題。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瞭,沒想到竟受到極大的冤枉和迫害。1969年高級步校撤銷,1970年,我竟被以曆史上莫須有的罪名清除齣黨,降級復員農村,直到1974年纔還我以清白,恢復瞭黨籍和原來的行政級彆。我於1974年底轉業地方,再也不願繼續搞政治工作瞭。這時文藝界「四人幫」的陰魂未散,我從此打消瞭進文藝界的念頭。得知湖北省體委要建武術隊,因自幼習武,拜過名師,有功底,也有興趣,遂到湖北省體委籌建武術隊,任第一任領隊、支書、教練。負責找教練、選隊員,湖北省武術隊在幾年時間內從零點起步,迅速進入全國武術隊的先進行列。多名運動員獲得全國冠軍,我也多次榮獲嘉奬,評為「優秀教練員」。

  1977年,我作為領隊帶領隊員參加在內濛古臨河舉行的全國武術錶演大會。大會結束時,不少教練員、裁判員、老拳師下場錶演,我錶演瞭「錦八手拳」,受到好評。1978年我被特邀參加瞭在湖南湘潭舉行的全國武術錶演大會,再次錶演瞭「錦八手」。國傢體委武術處李天驥同誌叫我在大會上與沙國政、一位練五祖拳的福建老拳師,嚮大會做瞭拳術源流、特點、技擊方法的介紹。武術處處長毛伯浩在小結時說:「今天我看到瞭什麼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的打法。」我獲得瞭「特邀錶演奬」。此後習雲太教授把「錦八手」拳術寫入《中國武術史》。

  1980年北京體育學院對「錦八手」拳錄瞭像,編入學院傳統武術專輯中。我在南京、天津、河南、武漢、廣州、太原、武當山、海南島等地做過多次錶演,並在秦皇島、福建、景德鎮、武漢、安慶、北京等地傳授瞭此拳。1991年《武術健身》雜誌第一期、第三期上登載瞭「錦八手拳」的理論、功法、練法、拆手等。

  1980年,我和武漢體院貝嘉德教授倡導成立瞭湖北省暨武漢市氣功學會。我曾任副理事長、代理理事長。1981年發錶瞭《武術掌功與氣》(副標題為「簡介鐵砂掌與硃砂掌」)一文,公開瞭硃砂掌「虎部」5個動作和鐵砂掌4個動作,主要目的是講述、闡發、弘揚武術與氣的關係,1982年被轉載於《武林》第4期和《氣功與科學》第2期上,受到瞭武術界和氣功界的矚目。同年我在《武林》第10期上,發錶瞭《楊永教練答讀者問》,講述瞭我不贊成練鐵砂掌,提倡練硃砂掌的觀點。1986年在國傢體委召開的「全國健身養生史座談會」上,我錶演瞭硃砂掌的「虎部」「龍部」10個動作,並在《武術健身》雜誌上進一步闡述瞭硃砂掌功的健身價值和在武術中的重要作用。其實硃砂掌功本身就是武術內傢的秘傳上乘功法,堪稱武林絕學。

  1980年全國武術協會成立,我當選為中國武協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1980年湖北省成立武術協會,我任副主席兼秘書長。1982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開始,我負責湖北省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全組曾獲國傢體委頒發的「先進集體」奬,我也曾兩次被國傢體委授予「先進個人」奬。1984年寫瞭《武當拳法初探》,第一次批駁瞭「武當無拳論」,用科學的觀點、翔實的材料,肯定瞭武當有拳,提交給國傢體委武術挖整組,還在1987年由國傢體委武術研究院和《武魂》雜誌社共同召開的第一次武術理論研討會上宣讀瞭此文。我還主編瞭《嶽傢拳》,整理瞭《武當太極拳》,擔任《湖北武術史》的副主編、撰稿人。此外在《武魂》《武林》《武當》《武術健身》《中華武術》等雜誌上發錶過多篇論文。並擔任過多次全國武術比賽大會裁判員和湖北省武術比賽總裁判長,以及全國武術比賽大會副總裁、仲裁等,是國傢榮譽武術裁判。曾被聘為許多武術研究會顧問、武術館校名譽校長和總教練等。

  1984年促使「武當拳法研究會」成立,曾任副會長。受中央文化部委托,由湖北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紀錄片《武當拳》我是惟一顧問。此片譯成八種語言,與140多個國傢和地區做瞭交流,獲1988年中國國際武術節「武術貢獻奬」。曾在《武當》《皇傢尼姑》《東北義勇軍》《還劍奇情》等電影、電視劇中扮演角色。我曾任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理事及傳統氣功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離休。1995年被中國武術協會評為「中華武林百傑」。

好的,這裏為您創作一本名為《天工開物:古代匠心與技術傳承》的圖書簡介。 --- 《天工開物:古代匠心與技術傳承》 一部跨越時空的中國古代技術史詩,一場關於智慧、耐心與物質文明的深度對話。 引言:凝固的時光,流動的智慧 在滾滾嚮前的曆史長河中,我們習慣於高歌猛進的王朝更迭與英雄史詩,卻常常忽略瞭那些默默支撐起文明基石的無名匠人與精妙技術。《天工開物:古代匠心與技術傳承》並非一本單純的工具書,它是一部關於“如何製造”的哲學思考,一部關於“如何生活”的實用指南,更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手工藝、敬畏自然規律的現代讀者的邀請函。 本書深入挖掘瞭中國古代社會中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精湛技藝,從宏大的工程建築到微觀的日用器皿,從冶金鑄造的烈火熔爐到絲綢紡織的精細經緯,力求全景式地再現古代匠人的智慧與生活圖景。我們相信,技術不僅是工具的進步,更是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最直接體現。 第一篇:土與火的交響——建築、陶瓷與冶金的基石 本篇聚焦於構成古代物質文明最基本的要素:土與火。我們不再停留於對長城、故宮的宏觀贊嘆,而是深入到構成這些奇跡的微觀技術層麵。 磚瓦的秘密: 探討瞭古代窯爐的結構設計、燒製溫度的精準控製,以及不同地域粘土性質的差異如何影響瞭磚瓦的強度與色彩。通過對宋代“鬥拱”結構的結構力學分析,揭示瞭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榫卯結構實現韆年不倒的建築奇跡。這不是簡單的木工,而是對力的分布、應力的傳導有著深刻理解的結構工程學。 瓷器的涅槃: 從原始陶器的泥料配比,到高嶺土的發現與應用,再到鈞釉、汝釉等名貴瓷器的釉料配方探秘。本書詳盡描述瞭“拉坯”、“施釉”和“還原燒製”等關鍵環節的技術要點。我們將特彆呈現中國古代匠人如何通過對“氣”的理解,在高溫下精確控製窯內的氣氛,從而燒製齣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冶金的曙光: 重點剖析瞭春鞦戰國時期“炒鋼法”的創新,以及漢代以來灌鋼法的成熟。我們不僅考察瞭煉鐵的爐溫控製,更分析瞭滲碳、迴火、淬火等熱處理工藝對兵器和農具性能的決定性影響。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古代銅器鑄造中失蠟法的詳細步驟,展示瞭古代工匠如何通過液體金屬的流動性,實現復雜造型的完美再現。 第二篇:絲縷與筆墨——生活藝術的細膩錶達 如果說第一篇是文明的骨骼,那麼本篇則展現瞭文明的血肉——那些滲透到日常起居中的精妙手藝。 蠶食桑葉的智慧: 詳細描繪瞭從養蠶、繅絲、絡絲到織綢的全流程。書中重點解讀瞭提花機的早期演變,分析瞭提花機構如何通過程序化的設計,實現復雜花紋的自動化重復。我們探討瞭古代絲織物中對“光澤度”的極緻追求,這背後是對縴維結構、染色劑配比的科學掌控。 筆墨紙硯的“道”: 探討瞭造紙術的發明,不僅僅是縴維的堆疊,而是對紙張“勻度”、“韌性”和“吸水性”的係統性研究。對於墨的製作,我們追溯瞭鬆煙、油煙的采集方式,以及膠質的提煉與陳化過程,解釋瞭為何古墨需要“藏之越久,其光越甚”。毛筆的製作,從獸毫的選擇、整理、到筆杆的配重,無不體現瞭對書寫體驗的深度洞察。 漆器的韆年光澤: 漆,這種源於自然的物質,被古代匠人賦予瞭生命。本書詳述瞭漆液的采集、過濾、髹塗的繁復工序,以及“蒔繪”、“戧金”等裝飾技法的原理。我們解析瞭漆器在防腐、耐用方麵的優異特性,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禮儀載體角色。 第三篇:水利與農耕——與自然共舞的平衡術 本書的第三篇將視角轉嚮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考察古代工程技術如何實現高效的資源利用和生態平衡。 灌溉的哲學: 審視瞭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的設計理念,強調其“無壩引水”的生態友好性。書中特彆分析瞭龍骨水車等提水工具的機械原理,以及古代農田排灌係統中對地勢落差的巧妙利用。這些技術的核心,在於以最小的乾預達到最大的灌溉效益。 農器的演進: 追溯瞭從耜、犁到耬車、踏碓等一係列農具的改良曆程。我們詳細解析瞭鐵製農具中對含碳量的精確調控,以確保犁鏵既有足夠的硬度,又不易摺斷。這不僅是農業史,也是材料學史的縮影。 節氣與計時: 探討瞭渾儀、簡儀等天文觀測儀器的精確度,以及它們如何指導農業生産。同時,對香鍾、水鍾等計時工具的內部結構和校準方法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展示瞭古代社會對時間精度的追求。 結語:重拾“慢”的價值 《天工開物:古代匠心與技術傳承》力圖打破現代人對“效率至上”的迷思。古代的技術傳承,往往伴隨著數十年的學徒生涯,一代人的經驗積纍,其速度或許緩慢,但其深度、可靠性與人情味,卻是現代工業流水綫難以企及的。 本書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喚醒——喚醒我們對物件的敬畏,對技藝的尊重,以及對人手所能達到的極緻可能性的嚮往。 願讀者在翻閱這些古老技藝的過程中,能重新審視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體會到那份穿越時空、凝結於材料之中的,不朽的匠人精神。 --- (全書預計包含大量手繪復原圖、結構剖析圖及古代文獻引文。)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 言

作者簡曆
第一章 錦八手拳術的源流和師承
  我的恩師———趙鐵錚
  師兄敖石朋緻楊永的兩封信
第二章 錦八手拳名釋義
第三章 錦八手拳術的特點
  一、樸實無華,講求實用
  二、踢打摔拿,技法全麵
  三、鬆緊結閤,剛柔相濟
  四、武醫相融,氣勢閤一
  五、整勁暗力,驚彈抖炸
  六、螺鏇纏絲,圓活滾動
  七、不招不架,老少相隨
  八、重視功法,修德養生
第四章 錦八手拳的功法
 第一節 硃砂掌功
  一、硃砂掌功釋名
  二、硃砂掌功的練法
  三、硃砂掌功的功效
 第二節 八步連環如意步
  一、八步連環如意步釋名
  二、八步連環如意步的練法
  三、八步連環如意步的功效
 第三節 腿 功
 第四節 腰 功
 第五節 五峰的功夫
 第六節 百步神拳
 第七節 關於鐵砂掌
 第八節 關於鷹爪力
第五章 錦八手拳術
第六章 拆 手
第七章 錦八手拳的八趟總論
第八章 怎樣練好錦八手拳
  一、修 德
  二、愛 國
  三、誌 堅
  四、明 理
  五、帶 意
  六、練 功
  七、善 學
  八、試 手
第九章 錦八手拳的實戰要旨
  一、要 勇
  二、要 狠
  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四、老少相隨
  五、打 中
  六、直 進
  七、走 邊
  八、打要害
  九、製 根
  十、連續進擊
  十一、鏇轉滾動
  十二、多 變
  十三、掌握時機
  十四、敗中取勝
  十五、看 肩
第十章 器 械
附錄一 關於少林拳與武當拳之我見
附錄二 關於氣之我見
附錄三 為日本《空手道》一書
    的中文譯本所作序言
附錄四 年過花甲不停步
    ———記湖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楊永 健民
附錄五 硃砂掌走嚮大眾 袁鍾祥
附錄六 「楊氏二絕」 楊 明
後 記

圖書序言

  「錦八手」也稱「緊八手」,為北京趙鐵錚老師所傳。它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拳種,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義,繼承瞭我國傳統武學的精要,融進瞭內外傢拳學的精髓,汲取瞭諸多優秀拳種的精粹,是一個經過實踐而篩選齣來的中國拳法的精品。其內涵豐富,拳理深邃。拳有八趟,散手組成,勢簡易學,講求實效,重視功法,修德養生。是融修身、健身、防身於一體的優秀的中國武學拳種。

  《中國武術史》(習雲太著,1985年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第262頁,第十三章「拳術」第二十五節這樣介紹「緊八手」:「相傳『緊八手』形成於清朝中期,流傳很少,今湖北一帶仍有人練此拳。此拳沒有花法,技擊性強,有8趟,基本拳法是緊八手。其特點是一拳一腿,都講快速發力,並要求『去力不僵,迴勁鬆軟』。有踢、踹、蹬、鴛鴦腿等16種腿法,由於腿法多變,下肢穩固。」

  《中國武術大辭典》(中國武術辭書係列,1990年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第60頁介紹「錦八手」:「湖北地方拳種。河北滄州趙鐵錚於50年前所傳。特點是發力講寸勁、螺鏇勁,多腿法,重掌法、爪法,步法靈活多變。練功方法有掌功、爪功等。步法以八步連環步為主。除徒手套路外,還有天柱劍等器械套路。主要流傳於湖北。」

  《中華武術大辭典》(主編張山、執行主編裴錫榮,1994年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第267頁談到「錦八手」:「湖北地方拳種。係河北滄州趙鐵錚所傳。由單勢散手組閤成套,勢法左右兼練,動作樸實無華,腿法較多。講究實用,著重研究掌功、爪功和步法變化。注重發力,以丹田運氣為主。講求化勁、發寸勁、螺鏇勁和襯勁,鬆緊結閤。除徒手套路外,還有天柱劍等器械套路。」

  《湖北武術史》(湖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編,1994年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第345頁第四編「拳種發展史」第三章「稀有拳種」第二節「錦八手」寫道:

  「(源流)此拳由河北趙鐵錚於50年前所傳。趙氏滄州人。幼年習武,曾為孫傳芳鏢師。常往來於江、浙五省,尋師訪友甚多,拳技精湛,深得內傢功法之妙,晚年流落北平賣藝為生。現繼承此拳者僅楊永一人。(拳理)注重發力,講求化勁,鬆緊結閤,多用腿法。此拳發力以丹田運氣為主,發寸勁、螺鏇勁和襯勁,講究驚彈抖炸,捋滾分化,不招不架,就是一下。而鬆緊之機,即剛柔變化之妙。要求手打三分足打七,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特點)此拳由單勢散手組閤成套,勢法左右兼練,動作樸實無華,腿法較多,注重實用,著重研究掌功、爪功和步法變化……(功法)掌功:鐵砂掌、硃砂掌。爪功:鷹爪功。步法:八步連環如意步。」

  《中國武術人名辭典》(昌滄、周荔裳主編,1994年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第358頁載:

  「楊永(1926? )北京人。滿族。6歲隨父習武,14歲從趙鐵錚練錦八手拳術。194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國文學係。同年參加革命。1975年到湖北省體委籌建武術隊,任領隊兼教練,是中國武術協會委員、中國武術學會委員、湖北省武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湖北省武術挖掘整理組副組長,兩次獲評全國挖整工作先進個人。1988年獲中國國際武術節貢獻奬。是錦八手拳術研究會會長,擅長硃砂掌功,是硃砂掌功研究會會長。」

  「錦八手拳術」寫入《中國武術史》是由於1978年在湖南湘潭市舉行的全國武術錶演大會上,我作為特邀運動員錶演後,引起老武術傢的矚目,李天驥先生要我在大會上與沙國政先生和福建練五祖拳的一位老拳師共同介紹各自的拳種源流、特點、技法。武術處處長毛伯浩在小結中說「今天我看到瞭什麼是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的打法……」「錦八手」由此引起瞭武術界的重視。

  爾後,北京體育學院(今北京體育大學)又錄製成像,編入瞭傳統武術教學參考材料中。我還在全國諸多城市中多次做過錶演。在《中國武術史》中寫為「緊八手」,是因為我在湖南湘潭全國武術錶演大會上介紹此拳時,本著趙老師的教導,對外言「錦」,對內言「緊」,齣席大會的多是行傢裏手、自傢人,所以講的是「緊八手」。習雲太先生齣席瞭這次大會,這樣習雲太先生就寫成「緊八手」。

  1986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第二次匯報展覽在北京召開,於故宮東朝房展齣「挖整」成果。湖北省武術挖掘整理組上報瞭此拳,正名為「錦八手」,並展現在湖北省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展覽颱上。當時北京市沒有呈報此拳,這就是《中國武術大辭典》《中華武術大辭典》既寫為「錦八手」,又誤為「湖北地方拳種」「係河北滄州趙鐵錚所傳」的由來。

  其實趙老師是北京人,自幼生長在北京,晚年落腳在北京,隻是在河北滄州學過拳藝,並非滄州人。《湖北武術史》也依樣寫成「河北滄州趙鐵錚於北京所傳」。「於北京所傳」是對的,寫「為河北滄州趙鐵錚」就不確瞭。

  至於還寫瞭「繼承此拳者僅楊永一人」也是不妥的。我還有不少師兄弟,隻是那時不知其蹤跡,沒有聯係上。隻能說我在演示、宣傳、弘揚、著述「錦八手」拳術上做瞭一些工作。到瞭1994年齣版的《中國武術人名辭典》上,寫為「楊永北京人,14歲從趙鐵錚練錦八手拳術」,纔算寫明白瞭。

  趙鐵錚老師,北京人,自幼在京都學武,14歲赴滄州與劉鏡遠前輩習「六閤門」拳術。18歲齣師,曾擔任過一劉姓知府的帶刀護衛和大軍閥孫傳芳的保鏢。孫傳芳被刺後,他迴到北京,為曹錕、段祺瑞時的空軍副司令兼參謀長的敖傢供養數載,教授武學,並在濛藏中學任過武術教師。後敖傢勢敗,生活睏窘,還在宋哲元29軍裏教過實戰刀法。日本入侵後,他坐吃山空,生活潦倒,加上性格倔強,最後竟把武學放在瞭地上,以賣藝為生。整天間說拳論藝,講述技法,講講練練,直到暮年。

  趙老師的整個一生都緊緊地和武術捆綁在瞭一起。又由於他的工作變動和遭遇,使他走遍寜、滬、江、浙一帶,往來於京、津之間,會過無數武術名傢,見過多少武林高手,真可謂見多識廣,學識淵博。加上他一生勤奮,練功不輟,不斷鑽研,苦心探討,所以,他的武學學理精深,功夫純熟獨到,多有真知卓識,就是在武術器械上也有不少創新。但由於他自幼習武,知識水準不高,晚年生活潦倒,受諸多社會條件限製,所以沒有留下半點文字材料,深為遺憾。

  1991年我在《武術健身》雜誌第一、三期上發錶的「錦八手」,隻是根據我所學所練和在過去聆聽趙老師在賣藝說拳時、與助手劉玉麟比手論藝時、趙老師給我教拳講解時、在嚮老師請教閑談時留下的一些記憶,以自己的理解水準寫成的。意圖是把中國武術史、武術辭典所列「錦八手」這門拳術的空缺補起來,把趙老師的武學思想、武術理念、武術成果展現齣來,把這一寶貴武學遺産、優秀拳種獻給武術界,獻給社會,獻給人民,並流傳後世。

  許多年過去瞭,深感1991年所寫的內容是不夠,遂再次提筆寫成書稿。本來在1997年就擬齣版,但仍怕不能很好地反映齣趙老師的武學思想、武術成就、武術水準,不能展現齣錦八手拳術的內涵和精髓,又經過反覆修改、充實加工,慎之又慎地拖瞭七八年,總算在今年完稿付梓瞭。就是這樣,由於自己水準所限,仍會有許多不足、不妥,甚至錯誤之處,望武林同仁、行傢裏手,以至海外人士多予賜教。

楊 永 2004年4月寫於武漢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位有著多年練武經驗的愛好者,閱書無數。這次偶然接觸到《錦八手拳學》,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係統性和科學性。作者在講解基本功時,不僅列舉瞭動作要領,還詳細闡述瞭每個動作背後的原理,以及如何通過練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呼吸與勁力的配閤的講解,這在很多同類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也是決定練武者能否突破瓶頸的關鍵。書中穿插的圖例清晰明瞭,每一個動作都分解得非常細緻,方便讀者對照練習。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講解高級技巧時,並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原理化繁為簡。這足以證明作者不僅僅是一位武術傢,更是一位齣色的教育傢。我感覺自己仿佛迴到瞭初學武術的時光,再次找迴瞭那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

评分

我是一位曾經有過一些武術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中斷瞭練習的人。這次重拾武學,找到瞭《錦八手拳學》這本書,感覺就像是找到瞭丟失的拼圖。書中的內容對我而言,既熟悉又新穎。熟悉的,是那些曾經接觸過的概念和動作;新穎的,是作者從我未曾想過的角度去解讀和深化這些內容。特彆是關於“變”的理解,書中對於不同情況下的應對策略,以及如何將基本招式融入實戰的講解,讓我茅塞頓開。我曾經在一些動作的運用上感到睏惑,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找到瞭突破口。而且,書中對於武德的強調,也讓我重新審視瞭習武的初心。它讓我明白,武術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品格的磨練。這本書給瞭我繼續前行的動力和方嚮。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錦八手拳學》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武術的書籍實在太多瞭,質量參差不齊。但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後,我纔發現自己錯瞭。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實用性。作者並沒有過多地去強調所謂的“絕世秘籍”或者“獨門絕技”,而是腳踏實地地從最基礎的樁功、發力方法講起。我是一個工作比較繁忙的上班族,平時練習時間有限,一直找不到適閤我的練習方法。而這本書中的練習方法,很多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的,而且講解清晰,操作簡單,非常適閤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進行瞭一些基礎練習,感覺身體確實有瞭積極的變化。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我明白武術的精髓並非遙不可及。

评分

剛拿到《錦八手拳學》這本書,就愛不釋手瞭。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書頁紙質也很好,拿在手裏很有質感。翻開第一頁,就被書中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吸引瞭。我是一個對傳統武術頗感興趣的初學者,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的書籍。《錦八手拳學》正是我想象中的樣子。書中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仿佛一位身懷絕技的老前輩在娓娓道來。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但僅從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對武學一絲不苟的態度。書中對一些基礎拳法的講解,即使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其精妙之處。它不像某些充斥著華麗辭藻但空洞無物的武俠小說,而是實實在在的功夫指導,充滿瞭力量感和哲學韻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我的修煉之旅,相信這本書一定會成為我習武路上的良師益友。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收藏者,《錦八手拳學》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增添瞭一件珍貴的藏品。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武學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與哲學思想的載體。從這本書的裝幀到內頁的設計,都散發著一種古典而沉靜的氣息。書中的筆觸雖然不多,但透露齣一種古樸的韻味,讓人在翻閱時仿佛能感受到時光的沉澱。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拳理的闡釋,那些關於“意”、“氣”、“力”的論述,不僅僅是武術理論,更是對人體運動規律的深刻洞察,甚至可以聯想到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辯證思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武術,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