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

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躁郁症
  • 心理健康
  • 精神疾病
  • 自述
  • 心理治疗
  • 情绪障碍
  • 个人成长
  • 心理疾病
  • 患者视角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否认、愤怒、忧郁,到承认自己生病的事实,
这一条路我已经走了十年!

我以为我的人生,在疗养院里就要画下一个句点。
我以为我已走不出,由惆怅与迷惘所建构的牢笼。

  可是,我终于挣脱了枷锁,这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道路,要将自己完全暴露于阳光底下,本来就是件痛苦的事。但我已经走出来了,并且充满喜悦的与每一个人分享生命的觉醒与领悟。

  回头张望那个懦弱、无助、可怜的我,我轻声道着:「珍重,不再见。」踏出了疗养院,望着晴朗的天空,我不自觉地就微笑了起来!

作者简介

张瑜

江苏省盱眙县人。
在美国住了八年,包括读书及工作,并取得美国内华达州州立大学(UNLV)饭店及餐厅管理学士及硕士学位。
曾担任过饭店业务行销、国际贸易业务行销及资深英文老师等工作。
兴趣广泛,现专注于文学创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坦然面对才是最佳的方法 司马中原
重新面对自己 张瑜

前言
一、自闭的童年
二、无忧无虑又叛逆的青少年
三、暴饮暴食的习惯
四、美国留学的美丽与哀愁
五、生病的开始
六、十年病痛的噩梦
七、五度住院
八、知识与宗教的迷思
九、台湾民间信仰之省思
十、认识躁郁症
十一、支助团体
十二、 生命的觉醒与领悟
末语
参考书目索引

图书序言

重新面对自己

  西元二○○六年对我而言,真是充满了惊奇的一年。这一年,我第一次学习中文电脑的输入法,我的第一本书《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出版了!对于一个十多年来饱受疾病纠缠的我而言,真是一个惊叹号!想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

  起初写这本书时,原稿只有一、两万个字,我是为我自己而写的,像写忏悔录般地将自己这一生以来的功与过,作一个总整理并且向上天忏悔。后来,我又将这些文字寄给司马中原老师。那时,司马老师就告诉我:「书中的字数太少,出版社是不会发行的。」?此,我开始增加书中的内容,同时,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又开始回忆起在住院期间所认识的无数病患们,想到他们仍然陷于自己的迷思里,仍然活在社会的边缘角落中,我又不禁感慨万千,燃起一丝的悲悯之心。希望借由我的故事,一方面,能够唤起病友们的觉醒,另一方面,我希冀着借由「体制」上的革命,能够全盘地将精神疾病患者,对于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希望借由「法律」及「教育」双管齐下的方法,能够使「精神病」的污名化画下一个句点。

  在这一本书中,我也一一阐述自己生病的来龙去脉,并将自己个性、心理上的缺点做很深刻的描述,希望借由我的觉醒与领悟,能够唤醒更多人对「精神保健」的重视。正如台北县康复之友协会总干事刘丽茹女士所说的:「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没人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不幸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也没人知道,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所以,认识、了解、尊重、接纳精神疾病患者,是一门重要的课题,多一分认知,就少一分危险,社会就多一分和谐。」

  除了感谢我父母、家人、朋友、医师们外,我还要向司马中原老师、师母及其家人们致谢。这几年来,他们倍受我信件的疲劳轰炸。如果没有司马老师鼓励的话,我也不会傻傻的就写了这么多年的小说、散文、游记、读书心得、社论等。许多年来,我像一个傻子般地拼命写,也拼命寄,只不过我寄错了地方,而司马老师也像中蛊般地一路读下去。

  直到去年,司马老师在电话中突然对我说:「我儿子说妳写的这些东西,已经可以出版好几本书了。」那时,我才恍然大悟,该是务实地去投稿,赚些稿费了。

  在此,我也要感谢华成出版社能够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将自己摊在太阳底下,并且勇敢地去走人生的道路。希望《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一书,可以帮助更多在疾病中徬徨无助的病患们,并且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过去的岁月,我除了感激之外,还是感激。对于自己的疾病也不再埋怨说:「?什么是我呢?」怀疑、困惑、痛哭并不能?我止伤疗痛。这本书中的一字一句,已经让我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了。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人,以及仍处在精神疾病中无法自拔的病患及其家属。

坦然面对现实才是最佳的方法

  个人从事文艺教学工作将近一甲子,因毕生自学,毫无学历可言。多年前,承文化学院张其昀老先生,聘为客座教授,故很多学子都以「教授」称之。余戏称「教授」可分三等,一等是既「教」且「授」,二等是既「娇」且「瘦」,三等即为老愚,实乃「骄」狂之老「叟」也。 犹记二十多年前,余为实践家专文艺社团授课,认识才女多人,她们来宅拜访时,带来一位清秀雅静的女孩,那就是毕业于实践家专的张瑜。

  人生相遇相知,总离不开一个「缘」字。多年来,受教于余之学子已遍布寰宇,而与余全家均熟悉亲近者,为数颇稀,张瑜可算其中之一。缘内子身体单薄,且儿多母苦,常年多病,张瑜总找出时间,陪师母和家人逛古物店,游阳明山。她是一个乐观开朗、真诚洒脱的人,随处都朗笑如铃,大大减轻了师母的忧烦,我们对她十分感激,视其如家人。

  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聪慧能干的女孩,竟会成为精神疾病缠身的人?由于出国留学多年,我们对她独处异乡的生活景况,仅能从她偶而来函中略有所知。

  张瑜已是成年,对其感情生活,我们不便过分关切,总以为如此活泼开朗的女孩,自会有良好的归属。她既能带给我们全家欢乐,日后其婚姻与爱情,必能圆满处之。

  她决定出国留学前夕,余曾登张宅,拜访其父母,并将小女地址相告,望小女能尽力照顾她。她留美后,几经转校,最后落脚于拉斯维加斯,读了内华达大学研究所。她在美期间,我们也不断有书信往来。她曾因学习迁延,逼老父售一屋助学。她曾因经济窘困,倍受病痛折磨。她曾因感情生活的折磨,饱受痛苦,很多幻象始终围绕着她。我虽万分怜惜,却有爱莫能助之感。

  我始终认为,张瑜是个天真的好女孩,乐观、奋进,而确具怀恩报?的仁怀。这样的人,竟染上严重的精神疾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怪事?她自美归国后,事业并不顺利,当时我担任着作权协会理事长,她略有涉及法律事务之问题,我都召唤当时法律事务总干事陈君代为解决。其后,我发觉张瑜心理上有些难解的郁结,她显得徬徨、忧虑,失去了原有乐观、纯洁的笑容。

  她对我讲起留学后期若干经历,多与「魔灵」缠绕有关,多少显示出她精神「恍惚」的现象。一个女孩子,孤独的处在陌生环境中苦读,当然会有多方面的压力,但我始终认为,她是一位确具能力与理想的人,能克服多重艰困读到硕士学位。但回国后,又遭到多次挫折与打击,对她而言,无异是雪上加霜。几年前,在数次聚晤中,我已经觉察到她初期的病征,不仅是单纯的忧郁,而是多种因素混合而成的,比如幻想、幻听、幻觉、时空失序、精神分裂,她都多少有那么一点,我真担心她一旦病发,将会有严重的影响。

  我不是医生,也缺乏医学界的专业知识,但仅凭直觉,也可判断出病因:她内在感觉极其敏锐,争胜心太强,也太重局部得失,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叛逆性,即使是「百炼精钢」,如恆常使用不容休息,也会产生「钢铁疲劳」,何况乎血肉之躯?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尖锐复杂,且尔虞我诈,分秒必争,绝大多数人均处在紧张状态中,使精神性疾患暴增,俨然成为时代性的流行病。越是自诩为拥有高度科技文明的工业大国,其发病的比例越高。反而,地处偏远,远离尘嚣的国度,像北欧诸国、纽澳及大洋洲诸国,生活步调较为悠闲徐缓,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适度调和,故发病率相对降低。于今之世,早已见不到世外桃源,连大洋洲的大溪地也成为超级精神病患的疗养所了。

  世界潮流如此汹涌澎湃,张瑜发病后,多次进出疗养院,这对她也许是一宗好事,因一般人对精神病患并无正确体认,要不然,「神经病」三个字也不会成为骂人的三字经了!其实,依我国传统医学观点,我们历史上许多枢纽性的人物,都曾是这类疾病的患者,暴君如桀、纣,多疑如魏武(曹操),宦竖如刘瑾、魏忠贤、李莲英,凶残如李闯、张献忠,有些是「积郁成痴」,有些是「躁郁而狂」。再看欧洲古史,暴君尼罗大帝就是典型的躁郁疾患者,后来的拿破崙、希特勒、史大林无一不是,即使有绝世名医,也不敢直言,否则一言贾祸,必会像华陀一样,弄掉了脑袋。

  张瑜所患的疾病,原也是这类恐怖的病,她也具有掌握「天下权」的幻想,但那只是「幻想」而已,根本不足为患。许多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都以「狂疾」告终,而她竟能成为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这不能不归功于她确具灵根慧蒂,能经自省自悟,省察到她得此病的根蒂。她坦承自己有病,也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她能够在「杜鹃窝」中,以平静的心情、坚强的自信,博览群籍,凡有关精神疾患之书籍,不论是理论或是缕析的,她都收购详读。其中精妙之处,她并逐一记录,或肯定,或品评,主要在锻鍊她自己认「病」而不认「命」的精神。

  在她出入「杜鹃窝」的数年中,她写给我的信可说是「累箧成筐」,几乎等于是她精神指标的日记,她狂暴、怨怼、颠倒、诉苦、委屈、自责。万般情绪,尽纳其中。

  这种延续数年的信件「大轰炸」,几可列入金氏记录,连平素最关心她的师母,都啧有烦言。但我却淡然处之,详阅她每一封信,等于检阅她的「脑波图」,观察她病情的变化,正如每天看温度计一样。

  张瑜知责己而不怨人了,时空感觉不再错乱了,正常思考力逐渐恢复了,懂得爱母尊姐了。每一封信,都让我额手称庆,俗云:「心病须得心药医」,我们不能不感恩于她的主治医师,适当的医药治疗是必须的,但彻底的断根、复原,仍系于一己的「心灵」,能坦然面对现实才是最佳的方法。

  个人深感台湾社会,近年来精神疾患激增,上焉者王公大臣,中焉者各行各业,下焉者升斗小民,忧郁症、躁郁症患者急速暴增,?何会这样呢?说白一点,就是国家这部机器朽烂,运转不灵,使章制大乱、经济委顿、百弊丛生、盗匪横行、人心崩溃,致使精神疾患,发狂的发狂,自杀的自杀,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临到衣食不济,负债累累,前途茫茫的时刻,也会爆炸。

  但这类病患,大多是「隐性」的,病根累积在身并不自知,当其自感不妥时,又讳疾忌医,连家族也帮其隐瞒,怕丢面子。但面子保住了,里子却全丢了,这是最大的错误,许多悲剧便是这么来的。

  张瑜以她的灵慧和坚忍,穿过死荫幽谷,满抱着对生命珍惜的信念,用精简平实的笔法,写出《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这本书,以其切身的体验,坦然叙述心路历程,可说是语语真诚,意义深远,能够使这类精神疾患,凭自心参悟,走出魔火炼狱。

司马中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它很有分量,不是指厚度,而是指它的存在本身。我身边的朋友,虽然知道他有情绪上的困扰,但具体是什么样子,我真的不敢妄加揣测。他总是努力表现得正常,但偶尔流露出的疲惫和疏离,让我知道他内心一定在经历着我无法想象的风暴。《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张打开通往未知世界的地图。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理解的钥匙,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共情。我想知道,当一个人被情绪的潮水淹没时,他们是如何抓住一点点浮木的?当世界变得色彩斑斓到令人眩晕,又或者灰暗到窒息时,他们如何还能辨认出真实的自我?“告白”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勇气,一种将内心深处最不愿示人的部分,勇敢地展现在阳光下的勇气。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份病史的记录,更是一次灵魂的呐喊,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我希望作者能用她的文字,搭建一座桥梁,让像我这样对躁郁症了解不深的人,能够跨越隔阂,去触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人生的起伏到底有多大?《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这本书的书名,直接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好奇。我常常会感到,生活就像一趟过山车,有兴奋的高点,也有令人心悸的低谷。虽然我没有被诊断为躁郁症,但我身边的朋友中,有人经历过类似的起伏,那种深不见底的绝望,以及突然爆发的亢奋,都让我觉得,那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体验。我看到“蜕变”这个词,立刻就联想到了“重生”、“成长”,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分享的,不仅仅是她是如何与躁郁症共存的,更重要的是,她在这段经历中,是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的“蜕变”。“告白”二字,则意味着一种彻底的坦诚,我期待的是一种毫无保留的分享,将那些最隐秘、最痛苦,也最珍贵的生命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想知道,在那些极端情绪的夹缝中,作者是如何抓住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何一点点重建自己的世界的。这不仅仅是对疾病的了解,更是一次对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致敬。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看到《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这个书名,心情是有点沉重的。毕竟“躁郁症”这三个字,在我脑海里一直与“失控”、“不稳定”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我担心这本书会充斥着负面情绪,让人读起来喘不过气。但“蜕变”这个词,又像是一丝曙光,让我觉得作者一定经历了巨大的挣扎,并最终找到了突破口。我一直对那些在困境中还能找到力量、实现自我超越的人充满敬意。所以,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如何描绘她从疾病的泥沼中一步步走出的过程?是怎样的信念、怎样的经历,让她能够“蜕变”?我希望作者能坦诚地分享她的内心世界,包括那些痛苦、迷茫,以及最终重拾希望的瞬间。我不太喜欢那种经过美化、过于“鸡汤”的励志故事,我更期待的是一份真实、 raw 的告白,一种不加掩饰的坦诚。如果能读到作者在极端情绪波动中的真实感受,以及她是如何在这种不稳定中,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掌控感,那对我来说将会非常有启发。我想借由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疾病,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内心的强大与脆弱。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看到《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畏惧。躁郁症这个名词,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种遥远而模糊的神秘感,也伴随着一些刻板印象。我担心这本书会充斥着令人不安的描述,或者过于悲观。然而,“蜕变”这个词,又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蕴藏着力量和希望。我一直对那些在生命的风暴中依然能找到出路的人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敬意。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躁郁症的反复折磨下,最终走向“蜕变”的?这个过程一定是充满了艰辛与自我拉扯,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窥探到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挣扎与领悟。我尤其希望,作者的“告白”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励志,而是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她情绪的潮汐,理解她在激昂与沉寂之间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我对躁郁症的片面认知,让我能更贴近患者的真实感受,理解他们的不易,也看到他们身上那种不屈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对疾病的科普,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一次对生命韧性的无声赞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蜕变.躁郁症患者的告白》,光是看到书名就让我很好奇,也有些沉重。我本身并不是躁郁症患者,也对这个疾病了解不深,但生活中有亲友曾受此困扰,让我非常想借由这本书来更贴近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挣扎与心路历程。书名中的“蜕变”二字,尤其吸引我,它带给我一种希望感,让人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疾病的泥沼中找到方向,实现转变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深刻而人性化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可能与我们日常经验有所不同的生命光谱。我希望作者不是仅仅在陈述疾病的症状,而是能分享在那些起伏跌宕的日子里,如何保持自我,如何在失控感中寻找掌控,如何在低谷中孕育希望。我想知道,在那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内心世界里,究竟是怎样的风景?而“告白”这个词,则预示着一种坦诚与赤裸,我希望能读到一份真实的、 unfiltered 的生命体验,不加掩饰,不避讳痛苦,但也正是这份真实,才可能带来最动人的力量。我很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激烈的、令人窒息的情绪,以及那些突然降临的、耀眼却又令人不安的亢奋。这不仅是对疾病的了解,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对生命韧性的赞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