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文彬
1918年生於遼寜海城,大學畢業,會計師。8歲開始練長拳,太極拳等。13歲師從形意大師尚雲祥學練形意拳械,磨礪一生,尚德精武,精心育徒,桃李遍播海內外。透過言行及形意專著,文章的發錶,確立並發展瞭「尚派(氏)形意拳」,為形意拳的發展做齣不可磨滅的貢獻。
多次擔任全國武術賽會裁判長,仲裁工作。被聘為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國傢級武術榮譽裁判,1996年被中國武術協會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武師名師」之一。
曾被聘為中國書協會員,中國美協黑龍江分會會員,齊齊哈爾人大三屆代錶,市政協三屆常委,於1997年逝世,終年80歲。
第一章 形意拳技藝源流索遺
第二章 尚派形意拳的特點
第三章 築基功夫
第一節 樁功——三體式
一、三體式的涵義和作用
二、三體式的技法和效用
三、三體式的具體練法
第二節 母拳——鷹捉
一、鷹捉的涵義和作用
二、鷹捉的特殊技法和效用
三、鷹捉的具體練法
第四章 五行拳
第一節 劈拳
一、劈拳的「形」「意」淺說
二、劈拳的具體練法
第二節 鑽拳
一、鑽拳的「形」「意」淺說
二、鑽拳的具體練法
第三節 崩拳
一、崩拳的「形」「意」淺說
二、崩拳的具體練法
第四節 炮拳
一、炮拳的「形」「意」淺說
二、炮拳的具體練法
第五節 橫拳
一、橫拳的「形」「意」淺說
二、橫拳的具體練法
第五章 進退連環拳
第一節 套路拳中連環拳的意義和作用
第二節 進退連環拳動作說明
一、進退連環拳的動作名稱
二、進退連環拳的具體練法
第六章 形意傳統器械
第一節 概論形意傳統器械及其特點
第二節 形意傳統器械的內容
第三節 形意連環刀
一、形意連環刀的動作名稱
二、形意連環刀的動作說明
第四節 形意連環劍
一、形意連環劍的動作名稱
二、形意連環劍的動作說明
第五節 形意連環棍
一、形意連環棍的動作名稱
二、形意連環棍的動作說明
第六節 形意連環槍
一、形意連環槍的動作名稱
二、形意連環槍的動作說明
序言
李文彬、尚芝蓉閤著之《尚派形意拳械抉微》脫稿,乃當前武術界一大盛事,非僅嘉惠後學,求藝有徑,抑且推動瞭挖掘整理中華傳統武術工作嚮更深層次發展,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齣積極有益的貢獻。
尚雲祥先生,親承「單刀」李存義及先輩「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雲深之衣鉢,畢生精研形意,悟而有化,廣樹桃李,身教言傳,躍居為當代最有影響大師之一,儕輩深服其能。孫祿堂對其爆發力之剛猛備加贊許。師兄弟中,罕齣其右。文彬兄為師之關門弟子,芝蓉則是師至為鍾愛之幼女。二人同堂受教,朝夕研習,數十年從未中斷。現將所得筆之於書,所附圖片,均係親身演練者,堪稱武庫珍品。
僕忝為《中華武術大觀》叢書執行編委,有幸先睹,讀後略記數語,實乃欲將膚淺之心得公諸同好,非敢雲序。
一、辨析源流,鑒定真義
本書捲首《形意拳技藝源流索遺》一章,指齣形意拳係從心意拳衍變而得。心意拳重動作,講招法,自姬際可至戴龍邦,已躍進一大步,「轉嚮突齣對內意、內勁、神和氣的運用」。又在動作、套路上增加瞭五行拳。由十大形又增加瞭七小形,以及樁功等等。明確而肯定:這些「就是促成心意拳衍變到形意拳,形成兩種不同特色的拳術技藝的前提」。把同源異流的兩種拳係分開,各自獨立而又相得益彰。師古而不泥古,有利於作進一步的研習和發展。特彆推齣:「李洛能學自山西戴龍邦,傳入河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形意拳。他就是此拳發揚光大的鼻祖。」這是一種大膽而又負責的態度。之所以如此作齣斷語,有無可辯駁的事實作為依據。「特彆是改掉瞭側身弓箭步,代之以兩腿彎麯、前三後七的夾剪勁的雞腿和進身跟後腳的槐蟲步。身體則變為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具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四象』的外形和內意的三體式作為母式」。形成瞭武壇彆具一格的步法、步型。此乃「青齣於藍而勝於藍」發展進化的觀點,從鑒彆而定真義。
心意拳講:「起如虎撲人,落如鷹之抓物」「起如舉鼎,落如分瓶。」而形意拳則要求「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是顧中有打,打中有顧。其他例證尚多,讀者可於書中見之。
二、標舉內勁,探賾抉微
「尚先生教練形意拳,不僅要求外形精煉,內意純中,伸手投足,動必有由,不務招法,但重內勁。嚴禁努氣使拙力,要求從輕鬆、自然、和諧中去追求迅猛剛實的爆發勁。」「這種內勁發自丹田,運至周身」,無微不至,感之遂通。「尚先生教練形意拳,所以著重練功、找勁,練的就是形神閤一,找的就是體用一源的真勁,不講形式,不講招法,專講找勁,故練齣來的自會形神完整、內勁充盈。」內傢拳著重勁路,運行於體內者為勁,激發於體外者為力。所謂「蓄勢運勁,落點發力」。如何達到形神完整、內勁充盈?則「和嚴格掌握和運用催三節、驚四梢分不開的」。至於如何催三節、驚四梢?書中有翔實具體的說明。此種探賾抉微,循序漸進,剝繭抽絲,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貫穿瞭全書篇章。
縱觀現在已廣為流行的內傢三大拳種,其理論體係的指導,均來自道傢。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緻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道傢知命養性,性命雙修。《尚派形意拳的特點》一章,引拳經:「靜為本體,動為作用。」指明「動靜同理,體用一源」。「不真動,就談不到知『意』;不真靜,就談不到知『性』。靜為性,動為意。不靜,則真意就不能發動。真意能動,纔會『妙用則如神』。故形意拳要求練形神閤一,進而追求虛極靜篤時,則還於先天本性。」「而這些追求,又何嘗不是用意來引化神、氣,而求得技擊上的妙用。」
「丹田久煉靈根本,亦即固靈根;真氣退藏於密,也就是所謂元神元氣相閤。由無而有,由小而大,一氣之動,發之周身。也是使內勁的形成和發動有根。」道傢講求歸根復命,不主外發;拳傢則主張靜中求動,剋敵製勝。此乃初階,故書中謂「得養練之始」。
《築基功夫》章的《三體式的涵義和作用》中,首先標明:「『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産陰陽,陰陽再閤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形意拳就是以這個樸素唯物的陰陽五行之說為依據。」此依據即道傢全真南五祖紫陽派初祖張伯端《悟真篇》中絕句六十四首內之第十二首。亦即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具體闡明。書中指齣: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故人體亦有三體之說」。「如果透過鍛鍊,能夠陰陽相閤,內外一氣,三體閤一,則會不有中有,無可無不可,故雲,『三體重生萬物張』。」至於「上通三關,下固靈根」等等,都是道傢修持在拳術上的具體運用。
三、揭示竅要,言必有據
《築基功夫》章以「三體式」為樁功,以「鷹捉」為母拳,這是尚氏演練形意拳的突齣之處。有何根據?經雲:「齣式虎撲,起手鷹捉。」論四梢中之「筋梢」:「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爪為筋之餘,筋長則力大,形意拳注重伸筋拔骨的鍛鍊,三體式樁功,正是其具體運用,故以之為母式。「被視為是形意拳特有技法靜的定型,靜的築基功夫;而鷹捉則是樁功三體式諸多技法的運用,是形意拳的築基功夫。」形意拳發力的技法核心,即「起落、鑽翻勁」,而鷹捉正是求得這種真勁的最好鍛鍊方法。「我們形意門中特有的,被人們景仰和追求的『翻浪勁』(人們不知其名,僅從動作形態來看,叫它『摩挲勁』,也有叫它『劃勁』的),它就是這鑽翻勁中的代錶形式。」
形意勁路之發放,有剛有柔,有明有暗,如何體現「剛至柔生,柔極自化」之拳理精髓?正如書中指齣:「既得疾用驟發,迅如奔雷的爆發剛勁,就有瞭發人的真正本錢,再能稍加用心去領悟,則緩動遂發的柔(暗)勁,也會悠然而得。則形意拳發勁技法的精華之一屬於柔(暗)勁的所謂『中乘』功夫的『沾身縱力』之言,卻多不知『沾身縱力』其技。實際它就是起落、鑽翻的具體應用。
也隻有通過練鷹捉,用鷹捉,纔能逐漸地懂得它和找到它。纔能真正深切地體驗到它。有瞭這個體驗,纔能推而廣之,運用到形意的其他拳法中去。人們稱鷹捉為形意之母拳,信乎!它確實當之無愧!」
將鷹捉提為母拳,使其獨立於五行拳之外,並與劈拳作齣嚴格的劃分,這是尚派形意拳顯著的特點。形意各拳,無不以其作為起手,如果還拿它當劈拳,顯然是錯誤的。
特彆值得提齣的,是丟掉瞭真正的劈拳,便失掉瞭劈拳不用關節處打人、發勁的非常寶貴的特殊技法,良可惜也。必也正名乎?這正是以拳經作為依據的。言必有據,揭齣瞭個中竅要。
三體式樁功為母式,鷹捉拳法為母拳,二者是開啓形意奧秘之門的鑰匙。著者再三緻意,和盤托齣,用心良苦。本書價值自可想見。
四、擇善而從,一掃浮誇
書中指齣:「近代形意拳技藝雖同齣李門一源,不僅河北、山西兩大支的風格、練法頗有差異,就是一支內的名傢巨擘所傳,亦有剛、柔、長、短、活、實等等不同,可以說風格不同,各有韆鞦。但後代們對形意拳技法真諦、拳論涵義的理解,卻因所學所識和個人條件的不同,便難免有深、淺、對、錯之彆。從一些書文的論述和所練的動作中,可以略見端倪。我們既愛好形意拳,就願意研究和提高它,那就需要我們以科學、客觀的態度,進行比較鑒彆,擇善而從之。不能因其他什麼舊意識影響,而貽誤自己和後人。這應是我們新時代的形意拳愛好者的共同態度。」書中正是以這種態度從事著述的。如《心意六閤拳譜》中的「十要」,以及相傳為曹繼武所撰的《十法摘要》,曆來被奉為經典著作。論技法有其不同特點和發展方嚮,但與衍變進化瞭的形意拳,雖係一宗所始,卻已歧為兩途。《十法摘要》提齣:「唯我六閤拳,練上法、顧法、開法於一貫,而其機自靈,其動自捷,雖黑夜之間,而風吹草動,有觸必應。」本書則指齣:「在未能精練內在的神、意、氣和內勁,是不可能有觸即發的。」因「戴龍邦以前的心意拳,尚未究及這方麵的技術」。三催勁:心意拳講「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形意拳則「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一個是以梢節為主,一個是以根節為本,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勁路和技法。形意要求練丹田內勁,單憑起、隨、追的發力方法,是無法求得的。書中例證很多,讀者可自加辨識。總之,不拘一格,擇善而從,不弄虛玄,唯求實效。這是本書的最大特點。
文彬兄於1918年齣生於東北瀋陽。幼嗜武技,苦練腰腿等基本功及長拳。「九一八」事變後,舉傢遷至北平(今北京)。啓濛老師為曾任遼海六門提督、精於馬上步下各項武功之徐德福老先生。正式習練長拳、器械、硬功、輕功。1933年,投於尚雲祥老師門下,並得王茂齋、王占?諸先輩教益,專研形意,亦旁及通臂、太極。曾任齊齊哈爾市武術協會主席。1959年,任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比賽副裁判長,1960年,又任鄭州全國武術錦標賽副裁判長。為人耿直,博藝多纔,繪畫書法,均所擅長。尤工花鳥,作品赴日展覽,深受外邦人士好評,與兄訂交,諍言無隱,肝膽相照,推心置腹,雖南北異地,魚雁時通,天涯猶比鄰也。
流 沙
於湖北省文史研究館
前言
形意拳從動作來看,簡賅無華,但外形好做,實質難悟。想求閤順尚易,但求內勁較難。說難,在學練上實際也並不難,難卻難在能否掌握正確的技術和理論指導。
形意拳因拳理精深,尤多隱諱,故對它深邃的內涵要與實際動作相結閤,在實踐中求得真知,確非易事。在學練中對拳經要義又容易流於疏漏,確不是從拳譜字麵上可以理解到它深切的內涵。更不是按一般拳術的招法,可能領會到它特殊「勁、意」的運用。正因如此,纔有的人下瞭很大工夫,甚至苦練一生,臆想:「隻要功夫到,就會齣奇蹟」,實際隻能鬧個「功夫純熟體力好」,在內勁和精微的技法方麵,卻不免「仰著模糊臉」。這就應瞭拳經所說的話:「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這對我們愛好者來說,該是多麼重要的藉鑒。
透過許多事實,使我們知道,功夫是功夫,技藝是技藝,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功夫和技藝是兩碼事,要想真有所得,還得排除一切舊意識的乾擾,不能固執己學,不悟其他,要以客觀的科學態度,謙虛而又刻苦的鑽研精神,從前人給我們留下的不同技術、動作和理論中,去比較採擇,以汲取這寶貴遺産的精華。
李洛能先生所傳的形意拳,雖同齣一源,卻已成多樣。不僅山西、河北各具特色,就是河北各傢所傳也不盡同,這是由於個人的師承關係,和纔智理解的不同,差彆是必然的。這正是要我們在長期的學練中,不斷比較、提煉,探賾抉微,藉求知深的關鍵所在。實際這也正是許多名傢的成功之路。
尚雲祥先生博通百傢,卻專攻形意,他就是這樣走完瞭既平凡而又很不平凡的一生。也是我們經由幾十年的客觀比較和切身體會,纔深刻地認識到先生給我們留下的形意拳械技術和經驗,是非常可貴的。使我們從平凡的技術中,掌握到它不平凡的三昧;從奧秘的拳理中知道它淺明的運用方法。多麼可貴的教導,多麼可敬的師德,永遠讓人們深切地懷念。
先師尚雲祥先生字霽亭(1864?1937),山東樂陵人。自幼慧穎強識,勤奮過人,得師中華武士會創辦人、「單刀」李存義先生,承濛傾囊以授,乃至藝冠群英。其後復得「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雲深先生的厚愛,親傳衣鉢,深得形意真諦,並繼承瞭先生的「半步崩拳」「丹田氣打」「大杆子」三絕技,對舊學有所改變,藝尤精進。乃至身未齣燕趙,卻名揚大江南北。清末李存義先生去山西訪諸前輩,交融河北、山西技藝之長,迴來後,經過提煉,對原有練法和套路有所改進和創新,而尚先生又汲取李先生的心得,融會貫通,對舊學又有再次改進,尤詮要詣,故先生晚年所練所教更彆具風格。
尚先生教練形意拳,不僅要求外形精練,內意純中;伸手投足,動必有由;不務招法,但重內勁。嚴禁努氣使拙力,要求從輕鬆、自然、和諧中去追求迅猛剛實的爆發勁。待六陽純全,無堅不摧,達到「硬打硬進無遮攔」則剛勁功到,再繼悟柔寓於剛。則「沾身縱力」「緩動遂發」的「翻浪勁」;「意動勁發」「絕是抖絕也」的「抖擻勁」,以及「掙崩摘豆角」的「炸勁」等諸內勁,皆可得之。進而再求「不意而發」的「化勁」,這就是先生對「三步功夫」的不分階段、不單趟去練的簡而易得的特點。
在鍛鍊中,強調內外相閤,完整一氣,丹田發勁。因之,特彆著重基本功的訓練,突齣要求樁功站得堅實,靜中求動,用以健身、築基、培養外形內意的運用。突齣要求把鷹捉練得精純,把它列為五行拳之外的母拳。用它掌握「起落鑽翻」的特殊技法,藉以練齣被人們視為形意拳特有的絕技「翻浪勁」(一般稱為內勁、劃勁或摩挲勁),並用它求得「腳打七分、手打三」「去意好似捲地風」的趟勁和踩勁。僅這些,已足以成為形意拳中尚氏所僅有的技法真諦。
先生所教練的五行拳,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順序練的,是符閤《內經》要求的,能確切地體現五行「生剋製化」的哲理。無論從動作技法到理論辨識都確有道理和獨到之處。所教的十二形拳,是各盡物之性能,不僅動作與一般有所不同,甚至對所學之物亦有異說,突齣反映在「魚它」「鳥颱」兩拳的外形內意上,但究之物性和特能,以至外形和技法,都確乎符閤拳經之所指。
在傳統套路拳中,先生所教的連環、六閤、八式、十二洪捶、雜式捶,以及對練的五行炮、安身炮,以及傳統器械中的五行,連環,六閤的刀、劍、棍、槍,以至特殊器械麟角刀、鳳翅钂等等也都彆具特色和勁路。所以說習之愈久,究之愈深,則愈覺其意味深湛。
現在各流派的形意拳廣泛傳播,推及海外,唯獨尚先生所教的形意拳詳者甚少,我們有責任作作介紹。尚芝蓉是先生最小的女兒,李文彬是先生最小的門生,同堂學藝,皆濛厚愛,口授心傳,略得要詣,願公諸於世,以廣傳播,願與識傢、廣大愛好者共同學習、探討,以求發揚。
本書是用傳統的理論,來指導動作和解釋動作的要領和作用的。不僅說明應該怎樣做,而且還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和它的理論根據。武術界有句保守的話說「能給一錠金,不說一口春」,這就是隻教動作不講道理的要害所在,而我們這樣做正為瞭打破保守思想,拋齣引玉之磚。
這樣不僅使後學能瞭解動作的實質,並能掌握其傳統的理論根據。特彆是可以加深理解其深邃的技術內涵,避免因師傳的不一,使其傳統理論與實際脫節,産生誤解,又可避免有的同好雖對動作掌握純熟,而對理論不甚知之,有礙提高。這樣用理論指導動作的方法,也是先師心傳口授,避免照貓畫虎而求真知實傳的主要方式。
故本書在寫作上,多有揭前人之秘,又大多不與人同的特點。這正是為瞭播揚尚門恩師之德和藝所使焉。可能我們的理解還不深,願有誌、有德者得之,有助於探賾抉微,進而追求發揚形意之精華。
本書所寫的套路和動作,悉依先生晚年所教為準,限於篇幅未及其他。本書隻列入彆具要詣的尚派形意的樁功、鷹捉、五行拳和連環拳,以及會者人稀的連環刀、劍、棍、槍四種傳統的器械套路,作為《尚派形意拳械抉微》齣版。限於作者水準,疵誤難免,待正於識傢、讀者。一九八七年農曆十月初十是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寫此書用以略慰先生在天之靈,並藉以傳頌先生之德藝。
本書的寫作承濛武當大傢陳流沙老友的一再敦勉,又在老領導和同誌們的關懷支持下纔動筆的,如果說本書或有小益,首當感謝他們的摯情和厚誼。有關書中動作、圖文的編繪、校錄等等工作,是由小兒李竑、門生呂太敏等多人共同努力完成的,他們藉之得到鍛鍊,也較踏實地做瞭一項傳播所學、有益後進的工作。謹附筆誌之。
關東滃然李文彬識
於北疆
拿到這本《尚派形意拳械抉微(一)》,我第一感覺就是它非常“硬核”。沒有那些花哨的配圖,也沒有大段的理論說教,而是直奔主題,將武術的精髓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麵前。我個人偏愛這種直給的風格,就像練拳一樣,講究的就是一個“實”字。我猜測書中會詳細講解尚派形意拳械的核心理念,比如“以意領形”、“以氣催力”等在器械上的具體體現。對於刀、槍、劍、棍等不同兵器的特點,以及它們在尚派形意拳械中的地位和演練方式,我期待能有非常深入的解讀。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形”的闡述,形意拳的“形”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蘊含著自然界的動勢和搏擊的規律。那麼在器械上,這個“形”又該如何理解和錶現?書中是否會從動物的形態、五行相剋的原理齣發,來闡釋不同器械的招式和勁力?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和期待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器械練習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避免誤入歧途的指導,那就更完美瞭。
评分翻開《尚派形意拳械抉微(一)》的瞬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武術之魂。我對武術的熱愛,更多的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尊重。尚派形意拳械,聽名字就充滿瞭力量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認為,武術的精髓在於“練”,在於“悟”。因此,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練習方法,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重要的是能夠指導讀者如何在實踐中去體會、去領悟。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尚派形意拳械的每一個基礎動作,以及不同器械的獨特發力技巧。例如,在練習槍法時,如何纔能做到“身法活似泥鰍,槍法穩如泰山”?練習刀法時,如何纔能做到“刀如猛虎,勢如閃電”?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圖示或者詳細的動作描述,讓我能夠在傢中也能進行模仿和練習。此外,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器械的拆解和組閤的講解,以及它們在不同攻防場景下的運用,那將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评分這本《尚派形意拳械抉微(一)》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古樸與厚重,仿佛沉澱瞭多年的武學精髓。我一直對形意拳械類武術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經過時間沉澱、傳承有序的拳種。聽說尚派形意拳在器械方麵有著獨特的見解和獨到的練法,一直很想深入瞭解。雖然我還沒有正式拜師學藝,但憑著我對武術的熱情,以及多年來閱讀和觀摩的經驗,我總能從書中捕捉到一些關鍵的信息。我尤其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尚派形意拳在刀、槍、劍、棍等主要器械上的基本功法、套路講解,以及不同器械之間的銜接和運用。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每一個動作的拆解都細緻入微,不僅僅是招式的羅列,更要深入剖析動作的力學原理、呼吸配閤、勁力運用以及實戰中的變化。有時候,一本好的武術書籍,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師父,能夠引導讀者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通往武學殿堂的道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這樣的感覺,讓我在理論上對尚派形意拳械有一個更係統、更深刻的認識,為我今後的實際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不得不說,《尚派形意拳械抉微(一)》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簡約而不失格調,散發著一種沉靜的武者氣息。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武術的練習,尤其是在器械方麵,最需要的是耐心和領悟。一本好的武術書籍,不應該僅僅是招式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引導讀者去探尋招式背後的真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尚派形意拳械的訓練體係,從基礎的樁功、步法,到器械的持握、運使,再到具體的套路演練,都能有詳實的論述。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不同器械的辨析,比如在尚派形意拳械中,刀與劍在發力方式、攻防策略上會有哪些區彆?槍的“百兵之王”之稱,在尚派的傳承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如果書中能夠結閤一些武術的哲學思想,來解釋尚派形意拳械的獨特之處,那就更能觸動我內心深處對武學的敬畏之情。
评分這本《尚派形意拳械抉微(一)》給我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我對形意拳械的癡迷,已經有瞭一段時間,但真正能夠深入理解和實踐的材料卻不多。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講解形意拳械,尤其是尚派這種相對獨特的流派的書籍。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介紹尚派形意拳械的基本功,例如怎樣纔能練齣“形意”的勁力,如何在器械上體現“五行”的變化。我也期待書中對刀、槍、劍、棍這幾樣主要器械的獨特練法和套路有深入的講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包含對這些器械在實戰中的應用技巧的分析,例如如何通過器械的長度、重量、鋒利度來製定不同的戰術,如何在復雜的對抗中保持冷靜和靈活。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器械保養和維護的常識,那就更加實用和周到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