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改版】竞争力的探求:IC设计、高科技产业实战策略与观察

【全新改版】竞争力的探求:IC设计、高科技产业实战策略与观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IC设计
  • 高科技产业
  • 竞争力
  • 战略
  • 管理
  • 商业观察
  • 科技创新
  • 产业分析
  • 实战经验
  • 台湾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第一版于2002年出版后,即获得股市投资人及关心国内高科技产业人士的热切关注,六年后的全新增订版除保留原书仍具参考价值的内容之外,联发科技、扬智科技董事长蔡明介先生再次提出对台湾及国际IC设计产业的新观察,以及对于知识经济、人才发展、研发管理的新思考,并不吝分享30年从工程师而高科技专业经理人的丰富工作经验,对即将进入高科技产业的新鲜人提出精辟建议与殷殷期盼;而已经入行的从业人员则不难从蔡明介先生的经验和反思之中,找到发人深省的提点,思索未来方向。新版内容包括三大主轴︰

  ◎  知识经济与全球IC设计——人类文明从农业经济进化为工业经济,如今则是以知识加值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一个以脑力为中心的产业,对研发管理、人才发展必须格外注意,才能达成企业、员工及股东三赢的胜局。
 
  ◎  台湾与国际 IC设计产业观察——蔡明介先生长期探索IC设计业的心得,包括IC设计业的经营理念、市场法则、竞争策略等,对想要了解IC设计业的读者,是最佳的参考资料。

  ◎   竞争力与趋势探索——探讨台湾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根源、未来发展前景,并深入思考新经济的意涵及其挑战,同时在面对新科技世代交替之际,省思科技产业如何因应转型,以及在不景气的时候如何进行体质调整。

  蔡明介先生透过本书提出个人对半导体产业与IC设计业的深刻观察与反省,而联发科技与扬智科技所缔造的卓越绩效,更是他经营理念的最佳註脚。

作者简介

蔡明介

  台大电机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电机硕士,曾任工研院电子所工程师、联电研发部副总、联电第二事业群总经理,现任联发科技、智原科技董事长,从事IC设计业二十余年。

林宏文

  交大电信工程系,曾任《经济日报》记者,现任《今周刊》副总编辑,主跑科技产业。

李书齐

《今周刊》记者。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技术、战略与行业洞察,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中的任何元素: --- 《数字时代的生产力革命:从概念到落地的效率重塑与组织升级》 本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传统的生产力模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和专业人士不再仅仅满足于“更快地完成任务”,而是追求“以更智慧的方式创造价值”。《数字时代的生产力革命》深入剖析了这一时代命题,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框架,指导读者驾驭技术浪潮,实现组织效能与个人潜能的跃迁。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理论汇编,而是立足于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的深度实践指南。它全面覆盖了从底层数据处理到高层战略决策的效率优化路径,重点聚焦于流程自动化、人机协作的范式转换以及知识管理的系统构建。 第一部分:效率基石——流程再造与自动化思维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构建高效率系统的基础——流程的梳理与优化。我们摒弃了对既有工作流的盲目继承,转而采用“目标驱动型”的流程设计方法。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精益思想识别流程中的“七大浪费”,并结合系统思维构建弹性、可扩展的工作流。 核心内容集中在流程自动化(Process Automation)的技术选型与落地。这不仅仅是关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评估自动化可行性与投资回报率(ROI)的量化模型。我们详细解析了在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核心业务系统中,如何通过API集成、低代码/无代码平台(Low-Code/No-Code)实现跨部门数据流的无缝衔接,从而大幅削减重复性的人工干预时间。 第二部分:人机协作的未来图景 生产力的终极提升,依赖于人与新一代智能工具的有效协同。《数字时代的生产力革命》将大量篇幅投入到对新兴技术的解析及其在具体工作场景中的应用。 知识图谱与语义搜索: 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分散在企业内部的文档、邮件、会议记录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被机器理解和调用的知识资产。这部分内容会深入讲解知识图谱的构建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现基于“意图”的精准信息检索,使决策者能够在毫秒间获取支持性证据。 决策支持系统与预测分析: 现代生产力要求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本书介绍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性维护模型、需求波动预测系统等。重点阐述了“可解释性人工智能”(XAI)在提升决策透明度上的重要性,确保管理者在采纳AI建议时,能够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依据。 沉浸式工作环境的构建: 随着混合办公模式的常态化,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优化远程协作效率成为关键。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构建沉浸式的设计评审室、虚拟装配线培训环境,实现空间隔离下的高保真协作体验。 第三部分:组织能力的迭代与人才转型 技术是工具,组织文化和人才结构才是驱动力。《生产力革命》强调,任何效率提升都必须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 敏捷化转型与跨职能团队: 本部分深入解析了敏捷(Agile)方法论如何超越软件开发领域,应用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乃至运营管理。重点在于如何构建权力下放、目标导向的跨职能(Cross-Functional)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反馈闭环机制,确保组织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数字素养与持续学习体系: 面对工具的快速迭代,建立组织级的“学习敏捷性”至关重要。本书提出了“能力地图”的概念,用于识别现有员工与未来需求之间的技能差距,并设计了基于微学习(Microlearning)和内部导师制的个性化在职培训方案,确保员工能够持续吸收新工具、掌握新范式。 度量体系的重构: 效率的衡量标准需要从传统的“工时投入”转向“价值产出”。我们将介绍如何设计新的绩效指标(KPIs),例如“自动化率”、“知识复用率”以及“创新项目周期缩短率”,以真实反映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深层次效能提升。 结语:面向未来的韧性建设 《数字时代的生产力革命》旨在为追求卓越的管理者、技术领导者和一线实干家提供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它揭示了,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唯有通过对生产流程的持续优化、对人机协作模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组织学习能力的持续投资,才能铸就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本书期望成为读者在数字转型征途上,一部兼具战略高度与实战深度的案头参考书。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增订版序  蔡明介 ∕ 5 原版序  蔡明介 ∕ 9

第一篇 
知识经济与全球IC设计 从工业革命到知识经济 ∕ 12 台湾IC产业发展过程的见证 ∕ 23 六年来全球IC设计业的变与不变 ∕ 30 科技管理的核心理念与策略、战术 ∕ 39 重新检视公司的经营理念 ∕ 51 落实研发管理 ∕ 62 人才发展与员工分红 ∕ 72 开放的心胸,无限的想像——交通大学荣誉博士颁授典礼演讲 ∕ 82 从亚太观点来看全球IC设计公司的发展——美西玉山年会晚宴演讲 ∕ 96 扬智的改造工程 ∕ 112 创业的核心:「将有利于吾国乎?」——创业英雄的经验分享 ∕ 118 企业的成长、组织的蜕变与转型——以联发科为例 ∕ 126

第二篇 
台湾与国际IC设计产业观察 永续经营比当股王更重要 ∕ 142 IC设计业「一代拳王」理论 ∕ 146 IC设计业四个致胜要素 ∕ 153 如何跨越IC设计业十亿美元「天险」 ∕ 163 IC设计公司的价值 ∕ 176

第三篇 
竞争力与趋势探索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根源 ∕ 184 五力分析与S曲线的应用 ∕ 192 新经济就是创造更高的价值 ∕ 203 落实「创新」管理 ∕ 213 策略转折点与企业转型 ∕ 217 断裂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 ∕ 230 五大核心事业诡论与五个扩充失败的原因 ∕ 235

参考书目 ∕ 251
后记 勇气与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 255

图书序言

增订版序  蔡明介

  资讯科技时代,半导体扮演着整个资讯工业发展的火车头,IC成为资讯产品的重要零件。二十几年来,IC设计业随着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也对资讯科技的发展造成关键性的影响。依照高登?摩尔的推估,未来的十到十五年摩尔定律仍然适用于资讯科技,半导体及IC设计业也将持续繁荣的发展。   

  本书距第一次出版已有六年多了,六年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变化可能不大,但是对一个新兴的IC设计产业,随着资讯科技应用环境的快速转变,IC设计公司变化是很大的。在这段时间内,整个资讯产业也有不少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PC时代」转变到「后PC时代」。在后PC时代中,「个人和网际网路」的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特别是亚洲地区,已从世界工厂蜕变成为通讯及消费性产品的重要市场,对于在亚洲的设计公司,未来充满了机会与挑战。同时台湾原本独有的一些特色也在改变,例如员工分红也将费用化,制度上将产生很大的变化。   

  本书是当初我对IC产业的观察及经营管理的一些心得整理集结而成,现在因应环境的变化做了一些增补。联发科这几年的发展,从二○○○年到现在,不但产品线范围变广,佈局也更国际化,确实反映了「世界是平的」。就公司的经营管理,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也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这些在「六年来全球IC设计业的变与不变」及「玉山科技的演讲」都有进一步的说明,当然公司所要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增订版的书中,主要增加的部分都集中在第一篇的部分,包括「从工业革命到知识经济」「六年来全球IC设计业的变与不变」「重新检视联发科的经营理念」「落实研发管理」「人才发展与员工分红」「开放的心胸,无限的想像——交通大学荣誉博士颁授典礼演讲」「从亚太观点来看全球IC设计公司的发展——美西玉山年会晚宴演讲」「扬智的改造工程」「创业的核心:『将有利于吾国乎』——创业英雄的经验分享」等文章。本篇最后收录我过去几年在不同阶段中,针对公司重要发展方向而发给同仁的内部邮件,标题保留原名「董事长的话」。   

  旧有文章有关资讯及半导体业的公司情况,现在看来有些也有过时之虑,也有所删减,仅保留一些现在看仍有参考价值之文。另外,由于二○○○年前后新经济崛起,当时有不少谈论网路与宽频产业等文章,如今看来,网路已是产业的新基础架构,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及使用,所以原来有关网路与宽频的文章在新版书里就可以省略了。

后记

勇气与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今年初,《竞争力的探求》一书开始进行第二版的增补工作,我再次密集地赴新竹联发科公司总部,与董事长蔡明介进行访谈。距离上一次密集与蔡董进行採访的时间,大概已经有八年了,一九九九年底,当时我加入《今周刊》不久,邀请蔡董于《今周刊》开辟专栏,大约为时两年、每个月一次,我会到新竹採访蔡董,听他谈IC产业的竞争与策略,然后回来把访谈内容整理出来,这就样,一篇篇内容扎实丰富的文章,就在《今周刊》「科技大趋势」的专栏里一一呈现。   

  当时,联发科的办公室还在旧联电晶圆厂的对面,员工仅一百多名,与联咏、智原等其他联电设计部门移转出来的公司一起共用一个大楼,由于公司还小,规画也都很简单,每次我走进一楼大厅时,经常就可以直接看到办公室忙进忙出的员工,还不时听到工程师走路时,脚上脱鞋噼噼啪啪的声响,让我回想到当年还在交大念书时,在宿舍或教室里,都可以听到这种熟悉的声音。   

  如今,联发科在创新一路的笃行大楼里,楼高十一层,地下还建了超过二千个停车位,在历经国内外一连串的购併后,目前全球员工已超过三千人,总部大楼眼看着就快没有空间了,公司市值与规模也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有这么多的成就,蔡董给我的感觉,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跟八年前一样低调谦虚。有一次採访前,我跟蔡董恭禧,联发科的手机晶片做得很好,在大陆市场大获全胜。   

  没想到,蔡董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他没有客套地回应,却用警愓自己的语气说:「我最不喜欢人家说我们已做得很好,尤其是员工,更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八月初,有一次餐叙与蔡董碰面,当时是他获颁交大荣誉博士学位之后。那时,随着国际及国内股市多头行情,联发科股价多次突破高价,成为仅次于高通(Qualcomm)的全球市值第二大IC设计公司。我跟蔡董说这件事,他的回答也很平静:「那有什么意义?股价每天在变,要能sustain(维持)才行啊!」

   採访工作多年,看过科技业形形色色的人,像蔡董把标准订这么高的老板,实在也不多见。联发科能够跨越IC设计业的成长瓶颈,不断创造惊奇,也是因为有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企图,才能屡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如今,在第一版《竞争力的探求》推出六年多后,这本书得以再进行第二版的增补,确实有新的意义,因为在初版第一次上市时,联发科也才上市挂牌不久,这几年之间,蔡董对外几乎是封口不说话,外界很难了解他的想法。这一次,蔡董把六、七年来全球IC产业的变化,以及联发科五年来在研发管理、经营理念和改造扬智科技等过程,都有深入的描述,相信可以给关心台湾IC 设计业发展的读者,一个很好的参考。   

  在联发科蜕变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联发科公司六项价值观中的「勇气与深思」。在大部分企业的价值观中,几乎都会强调诚信、创新或崇本务实等,但很少企业会把「勇气」这种字眼放在价值观里。而联发科这项特有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做产品规画时,就不怕挑战欧美等国的一流大厂,不论是早年的光储存晶片,到后来的手机及电视晶片,联发科把勇气发挥到极致,创下亚洲IC设计公司多项新记录。  
 
  在《今周刊》制作一个「股王预备军」的专题时,我去採访了另一家表现也很突出的IC设计公司诚致科技,总经理方新舟先生跟我提到,蔡董写的《竞争力的探求》一书,是他们公司主管必读的参考读物,但由于时隔五年,联发科的手机晶片又获得那么大的成就,他很想知道,在这段期间,联发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当时我想,蔡董在新版的书中,已补充了九篇文章,内容也相当扎实,但可能是因为蔡董向来不张扬自己的成就,对竞争者也常常不愿做太多评论,因此,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以从记者比较中立的角度,来写联发科成功的关键。于是,我就着手制作「联发科股王再起」的封面故事,刊于二○○七年九月中旬第五六○期的《今周刊》。文章登出来后,有不少企业主管说,联发科的故事让他们佩服,对于经营管理的想法,也获得很多启发。
  
  其实蔡明介凡事都保持低调,而在低调的另一面,是他永远不满意现状,总是保有追求更高目标的企图。有时想想,很多人没有机会见证联发科的成功过程,但我却能够有第一手的贴近观察,实在是很幸运。

  这本书能够再版,除了要感谢蔡董愿意在百忙之中,抽空进行口述工作之外,也要感谢财信出版公司的杨森先生及陈重亨先生,以及我的同事李书齐先生等人。

图书试读

从工业革命到知识经济
  有发明家预言,在二○一○年一千美元所能购得电脑的运算能力只相当于一只老鼠,但是,在二○三○年它会相当于一个人类大脑;估计在二○五○年时,同样一千美元可以购得电脑的运算能力,相当于所有人类大脑的加总。设想,人类社会届时会变成什么样的状况?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很有趣的,约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农业经济社会,前后持续了八千年,当时的生产要素就是二个M,也就是人(Man)和土地(Motherland)。到了西元一七五○年,「蒸汽机」的发明造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诞生,不仅生产力大幅提升,也造就人类社会文明的进展,此时的生产要素,就从二个M变成四个M,也就是人、机器、资本及原料(Man、Machine、Money & Material)。
  在有关工业革命的描述上,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举印刷术的演变为例,他说,在西元一四五○年,活版印刷发明之前,当时的书是靠修道院里的僧侣用手抄的方式,平均每人一年可以抄一千二百页左右,但在活版印刷的机器发明后,每个操作机器的工人,每年可以产出二十五万页,产出效率提升了二百倍,因此让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成本也跟着降低。
  有关成本降低的描述,彼得杜拉克也举了一个例子,他谈到在工业革命前,一磅棉花需要花一个工人十二到十四天的工作时间,但机器发明后,一个工人做十二天可以产出一千磅,成本降低了一千倍。
从工业革命迈向资讯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是不会停止的,举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例子,以前用马车来运输,因此马力成为衡量载重的单位,但现在的车子,像BMW的七四五系列,一部车就有三三○匹马力,如果古人真的可以「回到未来」的话,一定想不通,到底要把这么多马放在那里,才能拉动这部车子。
  工业革命时代前后大约持续了两百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相当大,不仅机器设备可以产生「动力」,人的活动距离也跟着变远,同时也促进商业的交流及资讯的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接着是资讯科技时代,大约可以从一九五○年电脑发明算起,至今不过六十年,相较于工业时代,资讯时代的进步速度更快,因为脑力(Brain Power)取代了马力(Horse Power),原来四个M,也变成了一个M(Man)再加二个M(Money+Machine),其中Man的重要性又更高,凌驾在其他要素之上。
  在工业时代,福特汽车的创办人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拥有各种颜色的T形车,只要它是黑色的。」(Any customer can have a car painted any color that he wants so long as it is black),福特开始时只是生产一种车去适应每个人的需求。针对僱用生产线员工的要求,他还说:「为什么每次我需要的是一双手时,总会跟来一个大脑?」这些话,很清楚地描述,在工业时代,同一个规格并大量生产,是那时唯一的模式与价值;至于工人更只是生产线上一个元素而已,所以要的只是工人的手,生产制造不需要他的大脑来做太多要求。
  不过,后来彼得杜拉克在讨论这个观点时,他说:「你不可能只雇用一双手,你雇用的一定是整个人。」因此,虽然你只要僱用的是他的手和头脑,但他有两只脚,随时可能会走掉。
资讯发展造就知识经济
  所谓的知识经济,其经济形式是建立在知识和资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换句话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和资讯的激发、扩散以及有效的运用,为其重要的特质,以知识所创造出来的附加价值,为其主要的核心所在,就是指以知识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透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并善用资讯科技力量以提昇产品附加价值的一种经济型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知识经济能否蓬勃迅速发展,要视其带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要素是否健全,其要素有:足量的市场、知识社会的基础建设、知识资本、创新能力、资讯科技等。谈到足量的市场,知识经济是一种规模的经济,它的利润是递增的,它的效应是乘数倍增的。
  知识经济的力量与价值到底有多大?我觉得其中可以有一个方法,是衡量每个东西单位重量所能产生的价值,例如一台汽车的重量大约两千公斤,若以每一公克的价值,大约就是值新台币一元;至于法国的香水,每一公克大约可以卖到九百元;又像雷射印表机的墨水,每公克可以卖到一千元;义大利名师设计的领带,每一公克也可以卖到一百元。
  若拿半导体的晶圆来看,一片八吋晶圆约五三‧三克,平均一公克可以卖到二千元,但若加上包装、测试及产品应用设计等,作成系统解决方案,再拿到市场去卖,价值甚至会再增加数倍。晶圆的原材料,一公克也才值一百多元,但经过IC设计工程师的巧手后,价值可以增加数十倍甚至百倍,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力量,而资讯科技的发展,就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类四次资讯革命与技术应用
  回顾人类历史,总计发生了四次资讯革命。第一次是在西元前四千年,文字书写的发明,让人们容易沟通,也渐渐造就了一些部落或小国家的形成,到了西元前一三○○年,书本的发明,形成第二次革命,知识开始流通,人们可以沟通、学习并管理,就统治阶级来说,就更加容易治理国家。
  西元一四五○年起,印刷术的发明,让书本大量传播,知识流通更为加速,对统治者来说,也因民智大开,教会不再被少数人垄断,造就了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时代。而最近的一次则是一九五○年,电脑与资讯科技的革命,带来的是更大的巨变。
  若从技术的应用史来看,尤其是技术被发明后,从生产及商品化的过程,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十九世纪汽车才发明时,那时引擎是放在车子后面,做为推进器,但没有几匹马力,能推动的重量很有限,因此早期汽车被接受的程度并不高,后来到了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马匹不够,发现汽车有大量运输的能力,才加速了汽车的发展及普及。
  另外,爱迪生当年发明留声机的技术,最初也根本没想到要拿来放音乐,最初爱迪生想到的用途,是要给主管下达命令或记录遗嘱之用,后来有人把它拿去街上放音乐,给民众听,顺便放个帽子让人丢一些铜板,结果爱迪生还很不高兴,不同意留声机拿来做这个用途,但后来放音乐的用途实在太受人欢迎了,也让留声机得以大红大紫,应用更扩大。
电脑普及化,半导体为资讯产业火车头
  早期IBM发明的电脑,本来的预期也是应用在科学上大量的计算,后来发展出PC,IBM当时也没意识到PC会有日后如此普遍性的应用,在苹果电脑发明了超强功能的图形使用者介面(GUI)后,更适合个人的使用,让PC的普及才更快速进展。
  在资讯革命时代,个人电脑扮演的角色至为重要,让每个人的生产力大幅增加,而且在数位化的环境中,相较于二十年前,目前每个人的生活对数位电子产品的依赖,更是大大地提高,从办公室到家庭及个人,电脑、手机及网际网路等,甚至汽车的电子化也日益增加,每个人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都大为增加。
  其中,半导体就扮演着整个资讯工业发展的火车头,在这么多产品的应用中,都需要靠半导体来推动,因此,若我们把人类文明与使用材料的发展做一个对照,西元前三千年之前是石器时代,接着是铜器时代,再接下来是铁器时代,从西元一九六八年起,就是半导体的硅器时代,如今,在各种电子产品的应用加重,硅器时代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
  依照摩尔定律的推估,如果半导体业再持续发展,未来资讯科技的想像空间将会大到难以想像,有发明家预言,在二○一○年一千美元所能购得电脑的运算能力只相当于一只老鼠,但是,在二○三○年它会相当于一个人类大脑;估计在二○五○年时,同样一千美元可以购得电脑的运算能力,相当于所有人类大脑的加总。设想,人类社会届时会变成什么样的状况?事实上,科技的发展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虚拟原则正不知不觉地入侵到真实世界之中;有一天,量变到质变,未来世界一定有超乎想像之变化。
以奇异、丰田为师,专业经理人终身学习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对于每一位知识工作者来说,当科技进步如此迅速,每个人一定都要跟着成长,因为在这个时代,最容易产生折旧的已经不是机器设备,而是知识,因此终身学习也愈来愈重要。彼得杜拉克就说过,「想要在挑战性的世界中担任一名知识工作者,同时产生及维持效能,就必须保持学习,经常刷新知识才行。」另外,他也提到,「后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个人与组织唯有透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永保优势。」
  如果举两个全世界最被专业经理人推崇的两家公司,奇异与丰田汽车为例,两家公司都不约而同强调终身学习,也都要求专业经理人要不断地进步。终身学习的前提,就是每个人都要很谦虚,因为世界太大了,还有太多事情是你不知道的。我记得苹果公司执行长贾柏斯,有一次应邀到史丹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他提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最后结论是勉励大家要「求知若渴,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告诫年轻人,要常保谦虚之心,要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被世界淘汰。
  最后,我要以立体派大师毕卡索的故事做结尾,有一次,毕卡索在参观位于法国西北部、一处名为拉斯寇(Lascaux Cave)的史前壁画洞窟,看到三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壁画,由于这些画实在太漂亮了,看完时他叹为观止地说,「三万年来,人类没有什么进步,其实我们什么也没有发明!」我想,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毕卡索的话,也可以拿来随时警惕自己保持谦虚,做为知识工作者的座右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關注一些產業報告,但總覺得離實際操作還有點距離,所以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台灣在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在IC設計和半導體製造這一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要維持這樣的領先地位,背後必然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努力和艱辛。書名中的「實戰策略」讓我非常好奇,到底有哪些具體的做法,能夠讓台灣的科技企業在國際舞台上保持競爭力?是否會探討到人才的培養、研發的投入、或是如何應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而且,「全新改版」代表內容一定涵蓋了最新的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這對於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產業中尋求發展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我期待能從中獲得更深入的洞察,了解產業的未來趨勢。

评分

哇,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最近我身邊有朋友在科技業打滾,聽到他們聊到市場瞬息萬變,技術日新月異,常常覺得腦袋快跟不上,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及時雨。我對IC設計這個領域雖然不是專業出身,但一直對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感到好奇,也聽過不少關於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術語,但總覺得隔靴搔癢,不夠深入。這本書的「實戰策略與觀察」幾個字,聽起來就是要把這些抽象的概念拉到現實面,讓我們這些非業內人士也能理解,甚至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看懂產業趨勢的門道。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剖析幾個成功的企業案例,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又是如何佈局下一波的技術浪潮。畢竟,光是知道「要競爭」,不知道「怎麼競爭」,那也是空談。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它可能探討到的「觀察」面向。畢竟,在我們這個高度互聯的時代,訊息爆炸,但真正有價值、有深度的分析卻不容易獲得。IC設計產業,以及更廣泛的高科技產業,牽涉到地緣政治、國際貿易、供應鏈安全等諸多複雜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帶領讀者看清楚產業發展的潛在趨勢,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半導體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或是AI技術對IC設計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會在新聞上看到,但往往抓不到重點的議題。如果這本書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結合實例,把這些複雜的產業現象解釋清楚,那絕對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我個人也曾經歷過一些產業變革的時期,那種迷茫感真的不好受,若能有這樣一本提供方向指引的書籍,相信能幫助很多人。

评分

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光是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很多產業的脈動。我常常在想,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強項,除了製造,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深入了解?IC設計這塊,雖然知道很多厲害的公司,但對於他們背後的策略,還有如何應對全球市場的變化,卻知之甚少。書名中的「實戰策略」這幾個字,讓我充滿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進行技術研發、產品定位、市場開拓的具體方法,而不是一些空泛的概念。而且,「全新改版」代表內容一定緊跟著最新的產業發展,這對於快速變遷的高科技領域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談到一些較新的技術趨勢,例如AI晶片、或是異質整合等,以及台灣廠商如何在這些新興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评分

這本書的「全新改版」讓我特別有感,代表內容肯定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我們都知道,科技業發展太快了,去年的熱門技術可能今年就已經被淘汰,或是有了更強勁的對手。所以,一本能夠不斷更新、補充新知的好書,絕對是值得投資的。尤其是在IC設計這個領域,從晶圓代工到IP授權,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獨特的挑戰與機會。我過去看過一些比較學術性的書籍,雖然紮實,但有時候讀起來比較枯燥,而且離實際的商業運作有點距離。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聽起來就更貼近市場脈動,有「實戰」兩個字,我就覺得它應該會談到很多公司在實際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是如何克服的。不知道書裡面會不會有關於人才培養、研發投入、或是如何與國際大廠建立合作關係的深入探討?這些都是台灣科技業能否持續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