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版于2002年出版后,即获得股市投资人及关心国内高科技产业人士的热切关注,六年后的全新增订版除保留原书仍具参考价值的内容之外,联发科技、扬智科技董事长蔡明介先生再次提出对台湾及国际IC设计产业的新观察,以及对于知识经济、人才发展、研发管理的新思考,并不吝分享30年从工程师而高科技专业经理人的丰富工作经验,对即将进入高科技产业的新鲜人提出精辟建议与殷殷期盼;而已经入行的从业人员则不难从蔡明介先生的经验和反思之中,找到发人深省的提点,思索未来方向。新版内容包括三大主轴︰
◎ 知识经济与全球IC设计——人类文明从农业经济进化为工业经济,如今则是以知识加值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一个以脑力为中心的产业,对研发管理、人才发展必须格外注意,才能达成企业、员工及股东三赢的胜局。
◎ 台湾与国际 IC设计产业观察——蔡明介先生长期探索IC设计业的心得,包括IC设计业的经营理念、市场法则、竞争策略等,对想要了解IC设计业的读者,是最佳的参考资料。
◎ 竞争力与趋势探索——探讨台湾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根源、未来发展前景,并深入思考新经济的意涵及其挑战,同时在面对新科技世代交替之际,省思科技产业如何因应转型,以及在不景气的时候如何进行体质调整。
蔡明介先生透过本书提出个人对半导体产业与IC设计业的深刻观察与反省,而联发科技与扬智科技所缔造的卓越绩效,更是他经营理念的最佳註脚。
作者简介
蔡明介
台大电机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电机硕士,曾任工研院电子所工程师、联电研发部副总、联电第二事业群总经理,现任联发科技、智原科技董事长,从事IC设计业二十余年。
林宏文
交大电信工程系,曾任《经济日报》记者,现任《今周刊》副总编辑,主跑科技产业。
李书齐
《今周刊》记者。
增订版序 蔡明介 ∕ 5 原版序 蔡明介 ∕ 9
第一篇
知识经济与全球IC设计 从工业革命到知识经济 ∕ 12 台湾IC产业发展过程的见证 ∕ 23 六年来全球IC设计业的变与不变 ∕ 30 科技管理的核心理念与策略、战术 ∕ 39 重新检视公司的经营理念 ∕ 51 落实研发管理 ∕ 62 人才发展与员工分红 ∕ 72 开放的心胸,无限的想像——交通大学荣誉博士颁授典礼演讲 ∕ 82 从亚太观点来看全球IC设计公司的发展——美西玉山年会晚宴演讲 ∕ 96 扬智的改造工程 ∕ 112 创业的核心:「将有利于吾国乎?」——创业英雄的经验分享 ∕ 118 企业的成长、组织的蜕变与转型——以联发科为例 ∕ 126
第二篇
台湾与国际IC设计产业观察 永续经营比当股王更重要 ∕ 142 IC设计业「一代拳王」理论 ∕ 146 IC设计业四个致胜要素 ∕ 153 如何跨越IC设计业十亿美元「天险」 ∕ 163 IC设计公司的价值 ∕ 176
第三篇
竞争力与趋势探索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根源 ∕ 184 五力分析与S曲线的应用 ∕ 192 新经济就是创造更高的价值 ∕ 203 落实「创新」管理 ∕ 213 策略转折点与企业转型 ∕ 217 断裂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 ∕ 230 五大核心事业诡论与五个扩充失败的原因 ∕ 235
参考书目 ∕ 251
后记 勇气与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 255
增订版序 蔡明介
资讯科技时代,半导体扮演着整个资讯工业发展的火车头,IC成为资讯产品的重要零件。二十几年来,IC设计业随着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也对资讯科技的发展造成关键性的影响。依照高登?摩尔的推估,未来的十到十五年摩尔定律仍然适用于资讯科技,半导体及IC设计业也将持续繁荣的发展。
本书距第一次出版已有六年多了,六年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变化可能不大,但是对一个新兴的IC设计产业,随着资讯科技应用环境的快速转变,IC设计公司变化是很大的。在这段时间内,整个资讯产业也有不少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PC时代」转变到「后PC时代」。在后PC时代中,「个人和网际网路」的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特别是亚洲地区,已从世界工厂蜕变成为通讯及消费性产品的重要市场,对于在亚洲的设计公司,未来充满了机会与挑战。同时台湾原本独有的一些特色也在改变,例如员工分红也将费用化,制度上将产生很大的变化。
本书是当初我对IC产业的观察及经营管理的一些心得整理集结而成,现在因应环境的变化做了一些增补。联发科这几年的发展,从二○○○年到现在,不但产品线范围变广,佈局也更国际化,确实反映了「世界是平的」。就公司的经营管理,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也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这些在「六年来全球IC设计业的变与不变」及「玉山科技的演讲」都有进一步的说明,当然公司所要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增订版的书中,主要增加的部分都集中在第一篇的部分,包括「从工业革命到知识经济」「六年来全球IC设计业的变与不变」「重新检视联发科的经营理念」「落实研发管理」「人才发展与员工分红」「开放的心胸,无限的想像——交通大学荣誉博士颁授典礼演讲」「从亚太观点来看全球IC设计公司的发展——美西玉山年会晚宴演讲」「扬智的改造工程」「创业的核心:『将有利于吾国乎』——创业英雄的经验分享」等文章。本篇最后收录我过去几年在不同阶段中,针对公司重要发展方向而发给同仁的内部邮件,标题保留原名「董事长的话」。
旧有文章有关资讯及半导体业的公司情况,现在看来有些也有过时之虑,也有所删减,仅保留一些现在看仍有参考价值之文。另外,由于二○○○年前后新经济崛起,当时有不少谈论网路与宽频产业等文章,如今看来,网路已是产业的新基础架构,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及使用,所以原来有关网路与宽频的文章在新版书里就可以省略了。
后记
勇气与深思的力量 林宏文
今年初,《竞争力的探求》一书开始进行第二版的增补工作,我再次密集地赴新竹联发科公司总部,与董事长蔡明介进行访谈。距离上一次密集与蔡董进行採访的时间,大概已经有八年了,一九九九年底,当时我加入《今周刊》不久,邀请蔡董于《今周刊》开辟专栏,大约为时两年、每个月一次,我会到新竹採访蔡董,听他谈IC产业的竞争与策略,然后回来把访谈内容整理出来,这就样,一篇篇内容扎实丰富的文章,就在《今周刊》「科技大趋势」的专栏里一一呈现。
当时,联发科的办公室还在旧联电晶圆厂的对面,员工仅一百多名,与联咏、智原等其他联电设计部门移转出来的公司一起共用一个大楼,由于公司还小,规画也都很简单,每次我走进一楼大厅时,经常就可以直接看到办公室忙进忙出的员工,还不时听到工程师走路时,脚上脱鞋噼噼啪啪的声响,让我回想到当年还在交大念书时,在宿舍或教室里,都可以听到这种熟悉的声音。
如今,联发科在创新一路的笃行大楼里,楼高十一层,地下还建了超过二千个停车位,在历经国内外一连串的购併后,目前全球员工已超过三千人,总部大楼眼看着就快没有空间了,公司市值与规模也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有这么多的成就,蔡董给我的感觉,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跟八年前一样低调谦虚。有一次採访前,我跟蔡董恭禧,联发科的手机晶片做得很好,在大陆市场大获全胜。
没想到,蔡董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他没有客套地回应,却用警愓自己的语气说:「我最不喜欢人家说我们已做得很好,尤其是员工,更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八月初,有一次餐叙与蔡董碰面,当时是他获颁交大荣誉博士学位之后。那时,随着国际及国内股市多头行情,联发科股价多次突破高价,成为仅次于高通(Qualcomm)的全球市值第二大IC设计公司。我跟蔡董说这件事,他的回答也很平静:「那有什么意义?股价每天在变,要能sustain(维持)才行啊!」
採访工作多年,看过科技业形形色色的人,像蔡董把标准订这么高的老板,实在也不多见。联发科能够跨越IC设计业的成长瓶颈,不断创造惊奇,也是因为有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企图,才能屡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如今,在第一版《竞争力的探求》推出六年多后,这本书得以再进行第二版的增补,确实有新的意义,因为在初版第一次上市时,联发科也才上市挂牌不久,这几年之间,蔡董对外几乎是封口不说话,外界很难了解他的想法。这一次,蔡董把六、七年来全球IC产业的变化,以及联发科五年来在研发管理、经营理念和改造扬智科技等过程,都有深入的描述,相信可以给关心台湾IC 设计业发展的读者,一个很好的参考。
在联发科蜕变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联发科公司六项价值观中的「勇气与深思」。在大部分企业的价值观中,几乎都会强调诚信、创新或崇本务实等,但很少企业会把「勇气」这种字眼放在价值观里。而联发科这项特有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做产品规画时,就不怕挑战欧美等国的一流大厂,不论是早年的光储存晶片,到后来的手机及电视晶片,联发科把勇气发挥到极致,创下亚洲IC设计公司多项新记录。
在《今周刊》制作一个「股王预备军」的专题时,我去採访了另一家表现也很突出的IC设计公司诚致科技,总经理方新舟先生跟我提到,蔡董写的《竞争力的探求》一书,是他们公司主管必读的参考读物,但由于时隔五年,联发科的手机晶片又获得那么大的成就,他很想知道,在这段期间,联发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当时我想,蔡董在新版的书中,已补充了九篇文章,内容也相当扎实,但可能是因为蔡董向来不张扬自己的成就,对竞争者也常常不愿做太多评论,因此,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以从记者比较中立的角度,来写联发科成功的关键。于是,我就着手制作「联发科股王再起」的封面故事,刊于二○○七年九月中旬第五六○期的《今周刊》。文章登出来后,有不少企业主管说,联发科的故事让他们佩服,对于经营管理的想法,也获得很多启发。
其实蔡明介凡事都保持低调,而在低调的另一面,是他永远不满意现状,总是保有追求更高目标的企图。有时想想,很多人没有机会见证联发科的成功过程,但我却能够有第一手的贴近观察,实在是很幸运。
这本书能够再版,除了要感谢蔡董愿意在百忙之中,抽空进行口述工作之外,也要感谢财信出版公司的杨森先生及陈重亨先生,以及我的同事李书齐先生等人。
我最近剛好在關注一些產業報告,但總覺得離實際操作還有點距離,所以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台灣在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在IC設計和半導體製造這一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要維持這樣的領先地位,背後必然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努力和艱辛。書名中的「實戰策略」讓我非常好奇,到底有哪些具體的做法,能夠讓台灣的科技企業在國際舞台上保持競爭力?是否會探討到人才的培養、研發的投入、或是如何應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而且,「全新改版」代表內容一定涵蓋了最新的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這對於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產業中尋求發展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我期待能從中獲得更深入的洞察,了解產業的未來趨勢。
评分哇,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最近我身邊有朋友在科技業打滾,聽到他們聊到市場瞬息萬變,技術日新月異,常常覺得腦袋快跟不上,這本書的出現簡直是及時雨。我對IC設計這個領域雖然不是專業出身,但一直對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感到好奇,也聽過不少關於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術語,但總覺得隔靴搔癢,不夠深入。這本書的「實戰策略與觀察」幾個字,聽起來就是要把這些抽象的概念拉到現實面,讓我們這些非業內人士也能理解,甚至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看懂產業趨勢的門道。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剖析幾個成功的企業案例,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又是如何佈局下一波的技術浪潮。畢竟,光是知道「要競爭」,不知道「怎麼競爭」,那也是空談。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我對這本書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它可能探討到的「觀察」面向。畢竟,在我們這個高度互聯的時代,訊息爆炸,但真正有價值、有深度的分析卻不容易獲得。IC設計產業,以及更廣泛的高科技產業,牽涉到地緣政治、國際貿易、供應鏈安全等諸多複雜因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帶領讀者看清楚產業發展的潛在趨勢,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半導體產業的「卡脖子」問題,或是AI技術對IC設計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會在新聞上看到,但往往抓不到重點的議題。如果這本書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結合實例,把這些複雜的產業現象解釋清楚,那絕對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我個人也曾經歷過一些產業變革的時期,那種迷茫感真的不好受,若能有這樣一本提供方向指引的書籍,相信能幫助很多人。
评分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光是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很多產業的脈動。我常常在想,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強項,除了製造,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深入了解?IC設計這塊,雖然知道很多厲害的公司,但對於他們背後的策略,還有如何應對全球市場的變化,卻知之甚少。書名中的「實戰策略」這幾個字,讓我充滿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進行技術研發、產品定位、市場開拓的具體方法,而不是一些空泛的概念。而且,「全新改版」代表內容一定緊跟著最新的產業發展,這對於快速變遷的高科技領域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談到一些較新的技術趨勢,例如AI晶片、或是異質整合等,以及台灣廠商如何在這些新興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评分這本書的「全新改版」讓我特別有感,代表內容肯定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我們都知道,科技業發展太快了,去年的熱門技術可能今年就已經被淘汰,或是有了更強勁的對手。所以,一本能夠不斷更新、補充新知的好書,絕對是值得投資的。尤其是在IC設計這個領域,從晶圓代工到IP授權,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獨特的挑戰與機會。我過去看過一些比較學術性的書籍,雖然紮實,但有時候讀起來比較枯燥,而且離實際的商業運作有點距離。這本【全新改版】競爭力的探求,聽起來就更貼近市場脈動,有「實戰」兩個字,我就覺得它應該會談到很多公司在實際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是如何克服的。不知道書裡面會不會有關於人才培養、研發投入、或是如何與國際大廠建立合作關係的深入探討?這些都是台灣科技業能否持續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