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伊始于何时,台湾的课堂爱用起外国 (其实就是英文) 教科书当教本。这是很奇妙的事:社会学竟然可以和当地社会不必有关系,而且习惯成自然,变成了理所当然。后来虽然兴起社会学本土化的风潮,但后继无力,外国教科书仍然是主流。何以致此,原因很多,但至少透露了一个很少人愿意承认的秘密:我们还不知道怎么书写我们的社会。
这本畅销日本二十几年的社会学教科书,却很自然地将社会学「镶嵌」于日本的社会。台湾与日本的社会亲缘性强,读来较不至于充塞陌生的流离美感,反而有种会心的亲切感。而也正因为镶嵌性强,生动活泼,兼具传统教科书和启迪式入门书的双重优点,可谓为「社会学开门」书的首选外,还可透过它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而不仅残留浮泛的媒体印象。这是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
片桐新自 关西大学社会学部教授
专长领域: 社会运动论、环境社会学、价值意识论
专题研究: 社会学的想像力与历史的想像力—社会学思考方法的养成
研究成果:
『社?运动□中范?理论?资源动员论□□□展开?』(东京大?出版? ‘95)
『?史的环境□社??』(编着 新曜社 ‘00)
永井良和 关西大学社会学部教授
专长领域:都市社会学、大?文化论
专题研究:都市社会?大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研究成果:
『海�□□□□□□□?野球□□□□□□□□□□』(共着纪伊国屋书店 ‘03)
『风俗?业取缔□』(讲谈社 ‘02)
山本雄二 关西大学社会学部教授
专长领域:媒体权力分析、行为论
专题研究:「没有权力」(无力� [powerless])的知识社会学
研究成果:
「□□□□□番组□分析□□?」(『教育现象□社??』世界思想社 ‘95)
「个性□文法」(『文化伝达□社??』世界思想社 ‘01)
前言
导读:熟悉的日本、陌生的日本社会学(苏硕斌)
第一章 欢迎光临社会学(作者:片桐新自)
第二章 社会学的方法(作者:山本雄二)
第三章 社会调查与资料(作者:间渊领吾)
第四章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作者:片桐新自)
第五章 变动的家庭(作者:大和礼子)
第六章 都市空间(作者:永井良和)
第七章 学历和社会(作者:山本雄二)
第八章 社会的病理(作者:古川诚)
第九章 现代社会与脱序(作者:架场久和)
第十章 私我主义社会(作者:岩见和彦)
第十一章 高龄社会和福利(作者:松原一郎)
第十二章 身心障碍与社会(作者:杉本昭博)
第十三章 歧视的视线(石元清英)
第十四章 性别论之基础(作者:大和礼子)
第十五章 风俗现象的解读(作者:永井良和)
第十六章 多文化共生的时代(作者:熊野建)
跋:书的诞生,一段旅程(郑陆霖)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性极强,读起来完全不像一本学术著作,倒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作者在处理“社会化”这一核心概念时,没有陷入理论的泥沼,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历程,勾勒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会角色”的章节,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不同场合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如何与我们的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他分析了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不同社会场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当个体面临多重角色冲突时的内心挣扎。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不同侧面的影子,对自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书中关于“偏差行为”的讨论也十分有见地,作者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刻板印象,从更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去理解偏差行为的成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个体“不好”。这让我对社会中的边缘群体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大量案例研究,这些案例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使得理论的阐述更加丰满和有说服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让我能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审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作者在探讨“权力”和“不平等”时,没有回避那些尖锐和敏感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入的笔触,剖析了权力在社会结构中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导致各种形式的不平等。我非常赞赏他对“意识形态”的解读,作者揭示了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结构和不平等感到“理所当然”。这让我对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开始思考这些观念的来源和背后的利益驱动。书中对“社会控制”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多个层面,展现了社会是如何通过各种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个体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他并不认为所有的社会控制都是负面的,而是强调了其在社会稳定中的必要性,但也警示了过度或不当的社会控制可能带来的压迫。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反思,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有的社会规范。它教会了我用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从而更清晰地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运行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亲切而深刻的启发。作者在阐述“社区”和“社会网络”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描绘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支持系统。我特别喜欢他对“社会资本”的讨论,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人际关系、信任和互助在个人融入社会、获取资源方面的巨大作用。他通过讲述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是如何在关键时刻成为个人发展的助力。书中关于“社会运动”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描述运动的爆发和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运动的起源、动员策略以及它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他强调了集体行动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找到力量和归属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社会运动描绘成纯粹的“好”与“坏”,而是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和可能带来的复杂后果。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传递的对“人”的关注,它提醒我,在宏大的社会结构和理论背后,每一个个体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和情感。它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共同构建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循序渐进,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社会学的核心议题。作者在介绍“社会制度”时,并没有直接罗列各种制度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最基础的“家庭”制度入手,层层递进地分析了教育、经济、政治等不同制度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种由小见大的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他对“社会变迁”的分析尤其令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探讨了导致社会变迁的各种因素,如技术进步、人口流动、意识形态的演变等,还深入分析了社会变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整合以及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读到这部分时,我联想到了一些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后果。书中关于“社会群体”的分类和分析也十分精辟,从初级群体到次级群体,再到参照群体,作者清晰地阐述了不同群体对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我尤其对“群体极化”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群体讨论中,成员的意见会变得越来越极端,这让我对网络讨论和集体决策有了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全面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社会分析的思维模型。
评分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日常现象。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社会理论具象化,例如在讨论社会分层时,他没有枯燥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一个虚构的社区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获取、社会流动以及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我特别喜欢他对“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解析,通过讲述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教育和职业选择上的不同“起点”,让我深刻理解了人脉和信息在个人发展中的隐形力量。书中对集体行为的分析也十分引人入胜,从群体恐慌到社会运动,作者层层剥离,揭示了隐藏在喧嚣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结构性因素。读完关于群体动力学的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看似偶然的社会事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逻辑。他对文化多样性的探讨更是让我拓宽了视野,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对于我在多元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理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建构论”的阐述印象深刻,它颠覆了我过去对“真实”的认知,让我明白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固有的事物,其实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引发了我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整体而言,这本书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更理性地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