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绽放--新象传奇30年(精装)

繁花绽放--新象传奇30年(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象传奇
  • 企业史
  • 财经
  • 商业
  • 励志
  • 改革开放
  • 中国经济
  • 传记
  • 精装本
  • 30周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8年,新象30岁了。

  新象的历史,就如同台湾表演艺术的进化史。她是台湾与国际社会文化与艺术接轨交流之门,也缔造了无数次开创性的记录。为了志念新象30週年,本书邀请文化艺术界等人及前新象人三十余位共同执笔,娓娓道来他们与新象的深厚缘份,除了替如花绽放的年代喝采,也一同见证新象永远坚持的感动。

作者简介

五十位作者,同为新象庆生

  吴静吉、白先勇、林怀民、严长寿、聂光炎、朱宗庆、李艳秋、吴兴国、林清玄、邱坤良、马水龙、黎明柔、赖声川、丁乃竺、王正平、王孟超、王淑真、王童、王玮、王墨林、王樱芬、宋季洁、李慧娜、沈依婷、易守箴、林秀伟、林英吉吉、林维、邱瑗、金士杰、亮轩、柯钖杰、奚淞、孙维新、张治伦、焦元溥、黄国俊、叶绿娜、叶树姗、詹曼君、邹之牧、廖俊逞、赵静瑜、刘小令、刘绍炉、潘罡、蔡惠媛、鸿鸿、简静惠、罗苑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王荣文
序 许先生、樊老师

一、 打开文化视野
新象三十………吴静吉
新象与我─新象三十週年庆………白先勇
台湾因「新象」而鲜活………简静惠
狂热的年代………林怀民
流金岁月………奚淞
玉笔铃声.许.伯通………邱坤良
挑战每一次不可能的任务………严长寿
新象掀起剧场新浪潮………王墨林

二、提供艺术平台
新象30 繁花绽放………聂光炎
永远的坚持………柯钖杰
《梆笛协奏曲》扬名海外  马水龙:新象把艺术推广当成志业………赵静瑜
台湾传奇………王正平
三十年的辉煌来自半甲子的努力不懈………朱宗庆
艺术的开路先锋………王童
无数个三十年………赖声川/丁乃竺
黑暗之光─三十年新象让我所看见的………金士杰
新象欣荣,编舞体验………刘绍炉
吴兴国、林秀伟的新象记忆………赵静瑜
今夜星光灿烂─记游园惊梦的良辰美景………孙维新

三、台前幕后
新象三十访文建会主委………林英?
新象三十访新象董事………潘罡
一张折叠塑胶椅的情谊………林英?
专访余范英………潘罡

四、 新象人谈新象事
山顶上的小白屋………林清玄
新象  心象………沈依婷
土师傅教出来的土徒弟………蔡惠媛
贪图一个趣味人生………李慧娜
新象之必要………黄国俊
剧场的第一块砖………王孟超
人生的转捩点………王樱芬
记一个燃烧热情的年代………邱瑗
蝙蝠惊梦………王玮
发芽………张治伦
繁花盛开的新象小剧场………林维
新象三十有感………詹曼君
永不后悔的第一次………宋季洁
从马戏  古典  到跨世纪─记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王淑真
记新象二三事,与菲律宾马戏团事件印象………易守箴
成年人的学校社团………邹之牧
香堤偶剧团的地震惊魂记………罗苑韶

五、 我「看」新象
大家都很新象………亮轩
不能想像没有新象的日子………叶绿娜
剧场的启蒙时代………鸿鸿
不看会后悔………李艳秋
新象─光环永远都在………叶树姗
新象将世界带给台湾………黎明柔
永不忘记的记忆停格………焦元溥

图书序言

序 

繁花三十气象新 王荣文

  七0年代,早年出国留学的台湾青年,纷纷回流,吴静吉和林怀民都是那个时候回到台湾的「海归派」。这些知识份子、文艺青年急于把他们在欧美社会汲取到丰厚的人文艺术养分,及世界文化的新浪潮,引荐给国人,使台湾社会展现出一番新气象。

  1974年,我与邓维桢、沈登恩共同创办了「远景出版社」。远景营运初期,仅能支付一个人的薪水,于是邓维桢和我只好出去打工赚钱。邓维桢找到了救国团的工作,我则是在老师的引介下,进入大直国中任教。那段日子,我住在吴静吉博士的家中,白天忙完远景和学校的工作,晚上就是吴静吉的私人助理,帮着他记录整理文章。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也是我人生重要的养成时期。

  当时,吴静吉住在兴隆山庄,还有知名戏剧学者姚一苇为邻。平常串门子聊天时的话题,总离不了吴静吉在纽约参与La MaMa剧团的种种见闻和经验,以及大家对台湾文化艺术发展所怀抱的理想和愿景。因为吴静吉,我也结识了林怀民、许博允等优秀艺术家,经常跟着他们到云门舞集排练室看舞者练舞,一起去看表演、听音乐会,甚至周六假日还和云门舞者去东北角草岭郊游。那个时候,许博允和樊曼侬这对音乐家夫妇创办了「新象」,他们位于北投的家,更是大伙儿经常聚会,畅谈艺术和创作,流连忘返的所在。

  新象三十年来主办及引进过许多艺术展演活动,可说是台湾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而我对「新象」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崑曲《牡丹亭》的制作演出。

  2003年的某一日,樊曼侬为了白先勇正在进行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大计画,约我在谢春德开的餐厅见面。席间,白先勇和樊曼侬眉飞色舞的描述制作这出大戏的构想,尤其是樊曼侬积极游说我由远流出版《牡丹亭》专书的那份热情,令我深受感动,决定鼎力相挺。后来大家合力完成的《奼紫嫣红牡丹亭》一书,也由远流安排广西师大出版社印行简体中文版,随着《牡丹亭》的大陆演出,把书引介到大陆去。

  白先勇为崑曲《牡丹亭》重新点燃了薪火,而樊曼侬为了协助白先勇实践「让牡丹花开遍全世界」的梦想,卯起劲来,推波助澜,一出戏就这样推高做大,效应持续蔓延,海内外巡演佳评如潮。远流虽然只是《牡丹亭》重现风华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这次的参与,却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跨界整合的魅力和能量,还有许博允和樊曼侬这对艺术家夫妇热情有劲、为艺术不计后果的性格。因为他们,台湾原本安静的社会显得不安静,新象三十年表演艺术事件簿也不断增添新页。

  三十年前,许博允和樊曼侬已是表演艺术界的明星,但他们无私地打造了新象这个平台,让更多明日之星被看见,甚至发光发热。如今,台湾的文化创意跨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刚巧获得经营华山创意文化园区的机会,又适逢新象成立30周年,在华山欢迎新象举办回顾展、为新象出版纪念专书的同时,也期望重现当年的新象精神,借此活动号召更多的艺术家、经纪人、制作人、策展人,跨界整合资源,让世界看见台湾发光发热的文创产业成果。

图书试读

狂热的年代
林怀民(云门舞集创办人)

那天晚上有月亮。月光把树影扫在新北投长春一街七号许寓的榻榻米上。我们关了灯听唱片。在这个音乐之家,听音乐是认真的事。

四个乐章听完,安静了好一会儿,许博允说,他决定搬家,到城里开办艺术经纪公司。吴静吉一向与人为善,很会鼓励人,立刻赞同。他觉得博允各方面能力都非常适合。我犹豫了一下,决定开口。我觉得不适合,认为他的天份在作曲。还是应该专注作曲。

我很快发现那不是个议论题,而是宣告,公司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新象。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大毛说他们两人上街买早餐。买了很久。回来后,静吉报告,博允在公园看到树上栖息许多鸟,扔小石头去逗牠们,像个小孩,很可爱。

博允是有赤子之心的自由魂。棋社下棋或观棋,可以完全进入状况,把约会、开会,把天大的事都忘得干干净净。作起梦来,热情如火,现实的路障在他脑海里可以烧得干干净净,做了再说。

我一九七二年回台北第二天认识博允,他说我们来合作。没有他风风火火的推拉扯,第二年不会有云门。在信义路巷子里工作时,一天博允抱着一个大大的录音机爬上楼,冲进排练室。我们把课停下来,听他兴奋的说,这个二手货很便宜,才三千,我抢下来给你们。那是云门的第一个录音机。盘式。那时没有CD或i Pod。我在政大当讲师月薪两千九。

第一次到许家,才认识别号「大毛」的樊曼侬,二十多岁,却已是长笛名家。但那天她端茶待客,就退回卧室不再出现,像个新嫁娘。新象把她磨练得灵活有为,是后来的事。在七十年代初,大毛是安安静静的曼侬。博允连珠砲似的点子和言语,常把我闹昏头。有音乐的问题,我问大毛,她总是清晰明白地指点迷津。

月夜谈话后不久,博允大毛下山创业。我续租他们长春路的房子。那年,新象主办「亚洲音乐新环境」,我编《薪传》。我们都没想到,「跑三点半」将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内容。

台湾音乐经纪开风气之先是张继高先生。在那之前,表演艺术是京剧,歌仔戏,艺霞歌舞团,中山堂镁光灯此起彼落的舞蹈社公演,以及音乐家的演奏会,国外节目很少。为了迎接邦交国家送来的文化交流节目,继高先生应有关单位请託,成立远东音乐社来安排演出事宜。以舞蹈而言,美国国务院津贴,派遣出国的艾文艾利(Alvin Ailey),保罗泰勒(Paul Taylor),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都由远东音乐社中介,带给台湾舞蹈界重大的启蒙。远东的经营谨慎量力,张先生邀聘国外的团体来台都有清楚的财务评估,如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同时,他办《音乐与音响》月刊,用音响的广告滋养音乐的内容,用杂志的盈利贴补音乐经纪的亏损,细水长流断续推出节目。

新象开张两个月,台美断交。文化交流节目成为历史,新象必须以全然专业的条件邀聘团队,马力全开地销票,不断推出节目;博允宏观勇勐,彷彿在作走钢丝的特技表演,朋友们看得惊心动魄。久而久之,他音乐创作愈来愈少,她上台演奏的间隔愈来愈大,大家只能扼腕,不敢声张。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