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象30岁了。
新象的历史,就如同台湾表演艺术的进化史。她是台湾与国际社会文化与艺术接轨交流之门,也缔造了无数次开创性的记录。为了志念新象30週年,本书邀请文化艺术界等人及前新象人三十余位共同执笔,娓娓道来他们与新象的深厚缘份,除了替如花绽放的年代喝采,也一同见证新象永远坚持的感动。
作者简介
五十位作者,同为新象庆生
吴静吉、白先勇、林怀民、严长寿、聂光炎、朱宗庆、李艳秋、吴兴国、林清玄、邱坤良、马水龙、黎明柔、赖声川、丁乃竺、王正平、王孟超、王淑真、王童、王玮、王墨林、王樱芬、宋季洁、李慧娜、沈依婷、易守箴、林秀伟、林英吉吉、林维、邱瑗、金士杰、亮轩、柯钖杰、奚淞、孙维新、张治伦、焦元溥、黄国俊、叶绿娜、叶树姗、詹曼君、邹之牧、廖俊逞、赵静瑜、刘小令、刘绍炉、潘罡、蔡惠媛、鸿鸿、简静惠、罗苑韶
序 王荣文
序 许先生、樊老师
一、 打开文化视野
新象三十………吴静吉
新象与我─新象三十週年庆………白先勇
台湾因「新象」而鲜活………简静惠
狂热的年代………林怀民
流金岁月………奚淞
玉笔铃声.许.伯通………邱坤良
挑战每一次不可能的任务………严长寿
新象掀起剧场新浪潮………王墨林
二、提供艺术平台
新象30 繁花绽放………聂光炎
永远的坚持………柯钖杰
《梆笛协奏曲》扬名海外 马水龙:新象把艺术推广当成志业………赵静瑜
台湾传奇………王正平
三十年的辉煌来自半甲子的努力不懈………朱宗庆
艺术的开路先锋………王童
无数个三十年………赖声川/丁乃竺
黑暗之光─三十年新象让我所看见的………金士杰
新象欣荣,编舞体验………刘绍炉
吴兴国、林秀伟的新象记忆………赵静瑜
今夜星光灿烂─记游园惊梦的良辰美景………孙维新
三、台前幕后
新象三十访文建会主委………林英?
新象三十访新象董事………潘罡
一张折叠塑胶椅的情谊………林英?
专访余范英………潘罡
四、 新象人谈新象事
山顶上的小白屋………林清玄
新象 心象………沈依婷
土师傅教出来的土徒弟………蔡惠媛
贪图一个趣味人生………李慧娜
新象之必要………黄国俊
剧场的第一块砖………王孟超
人生的转捩点………王樱芬
记一个燃烧热情的年代………邱瑗
蝙蝠惊梦………王玮
发芽………张治伦
繁花盛开的新象小剧场………林维
新象三十有感………詹曼君
永不后悔的第一次………宋季洁
从马戏 古典 到跨世纪─记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王淑真
记新象二三事,与菲律宾马戏团事件印象………易守箴
成年人的学校社团………邹之牧
香堤偶剧团的地震惊魂记………罗苑韶
五、 我「看」新象
大家都很新象………亮轩
不能想像没有新象的日子………叶绿娜
剧场的启蒙时代………鸿鸿
不看会后悔………李艳秋
新象─光环永远都在………叶树姗
新象将世界带给台湾………黎明柔
永不忘记的记忆停格………焦元溥
序
繁花三十气象新 王荣文
七0年代,早年出国留学的台湾青年,纷纷回流,吴静吉和林怀民都是那个时候回到台湾的「海归派」。这些知识份子、文艺青年急于把他们在欧美社会汲取到丰厚的人文艺术养分,及世界文化的新浪潮,引荐给国人,使台湾社会展现出一番新气象。
1974年,我与邓维桢、沈登恩共同创办了「远景出版社」。远景营运初期,仅能支付一个人的薪水,于是邓维桢和我只好出去打工赚钱。邓维桢找到了救国团的工作,我则是在老师的引介下,进入大直国中任教。那段日子,我住在吴静吉博士的家中,白天忙完远景和学校的工作,晚上就是吴静吉的私人助理,帮着他记录整理文章。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也是我人生重要的养成时期。
当时,吴静吉住在兴隆山庄,还有知名戏剧学者姚一苇为邻。平常串门子聊天时的话题,总离不了吴静吉在纽约参与La MaMa剧团的种种见闻和经验,以及大家对台湾文化艺术发展所怀抱的理想和愿景。因为吴静吉,我也结识了林怀民、许博允等优秀艺术家,经常跟着他们到云门舞集排练室看舞者练舞,一起去看表演、听音乐会,甚至周六假日还和云门舞者去东北角草岭郊游。那个时候,许博允和樊曼侬这对音乐家夫妇创办了「新象」,他们位于北投的家,更是大伙儿经常聚会,畅谈艺术和创作,流连忘返的所在。
新象三十年来主办及引进过许多艺术展演活动,可说是台湾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而我对「新象」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崑曲《牡丹亭》的制作演出。
2003年的某一日,樊曼侬为了白先勇正在进行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大计画,约我在谢春德开的餐厅见面。席间,白先勇和樊曼侬眉飞色舞的描述制作这出大戏的构想,尤其是樊曼侬积极游说我由远流出版《牡丹亭》专书的那份热情,令我深受感动,决定鼎力相挺。后来大家合力完成的《奼紫嫣红牡丹亭》一书,也由远流安排广西师大出版社印行简体中文版,随着《牡丹亭》的大陆演出,把书引介到大陆去。
白先勇为崑曲《牡丹亭》重新点燃了薪火,而樊曼侬为了协助白先勇实践「让牡丹花开遍全世界」的梦想,卯起劲来,推波助澜,一出戏就这样推高做大,效应持续蔓延,海内外巡演佳评如潮。远流虽然只是《牡丹亭》重现风华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这次的参与,却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意跨界整合的魅力和能量,还有许博允和樊曼侬这对艺术家夫妇热情有劲、为艺术不计后果的性格。因为他们,台湾原本安静的社会显得不安静,新象三十年表演艺术事件簿也不断增添新页。
三十年前,许博允和樊曼侬已是表演艺术界的明星,但他们无私地打造了新象这个平台,让更多明日之星被看见,甚至发光发热。如今,台湾的文化创意跨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刚巧获得经营华山创意文化园区的机会,又适逢新象成立30周年,在华山欢迎新象举办回顾展、为新象出版纪念专书的同时,也期望重现当年的新象精神,借此活动号召更多的艺术家、经纪人、制作人、策展人,跨界整合资源,让世界看见台湾发光发热的文创产业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