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羅18篇中外學者論文,以飲食為主軸,廣納文化、生活、政治等領域,針對颱灣、日本、東南亞等地進行研究。
蘇軾的飲食美學
南洋魔幻的吃魚文化
吃與後殖民的糾纏與發展
達悟族人原汁原味的飛魚的文化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裏愛戀與飲食關係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榖崎潤一郎「美食俱樂部」的眈食之美
漫畫《大使閣下的料理人》的料理敘事研究……
18篇津津有味的飲食文學論文
讓你發現原來舌頭對文化的影響力和腦袋一樣深遠!
主編者簡介
焦桐
二魚文化事業群創辦人。1956年生於高雄市,曾習戲劇,編、導過舞颱劇於颱北公演,已齣版著作包括詩集《蕨草》、《咆哮都市》、《失眠麯》、《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及散文《我邂逅瞭一條毛毛蟲》、《最後的圓舞場》、《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颱灣戰後初期的戲劇》、《颱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 ~ 世紀末》等等十餘種,編有各種文選二十餘種。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中央大學中文係副教授、颱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
008 誌謝 焦桐
010 吃的後殖民—南非篇 廖炳惠
022 邁嚮後現代的餐飲教育以開平餐飲學校為例 夏惠汶
042 長嚮文人供炒栗--作為文學、文化與政治的「飲食」 陳平原
062 天下無正味 蘇軾的飲食美學 陳素貞
092 晚清的西餐食譜及其文化意涵 夏曉虹
109 糖蒸酥酪.玫瑰清露--《紅樓夢》的感官意象與西方古今文學比較 硃嘉雯
124 略談近代狹邪小說中的飲食文化 袁進
130 「王派水滸」的飲食美學、時空秩序與酒色財氣 徐德明
149 飲饌、居處與城市想像--晚清上海「鬍寶玉」主題學管窺 呂文翠
174 桃園縣飲食文化 林明德
194 「原汁原味」的文化課題--夏曼.藍波安文字裏的原住民飲食文化 邱貴芬
214 記憶.政治.性彆與食物的交纏--析論李昂飲食小說的隱喻符碼 洪珊慧
232 香港飲食與文化身份研究 梁秉鈞
242 南洋魔幻的吃魚文化 生魚與魚生 王潤華
257 耽食耽美的文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榖崎潤一郎〈美食俱樂部〉 池上貞子
268 村上春樹的愛戀與飲食 以《挪威的森林》為主 林水福
285 日本拉麵文化的異端兒 來自名古屋的颱灣拉麵 橫路啓子
300 圖像飲食敘事--《大使閣下的料理人》之料理敘事與知覺展演 鄭印君
附錄
329 圓桌會議 酒食文化 陳靜宜∕記錄整理
333 「文學宴」食單 焦桐
342 議程錶
344 與會學者簡介
讀到《味覺的土風舞》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古老的村落裏,人們圍坐在篝火旁,分享著辛勤勞作的果實,空氣中彌漫著食物的香氣,伴隨著歡快的歌聲和舞蹈;或是摩登都市的餐館,精緻的擺盤,獨特的調味,在現代人眼中,這早已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錶達,一種身份的象徵,一種社交的媒介。這本書集結的研討會論文,想必會對這些現象進行深度剖析。我猜測,其中不乏對特定文學作品中飲食意象的解讀,比如某位作傢筆下如何通過對食物的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或是隱喻某種社會現實。同時,我也期待能看到對飲食儀式、節日慶典等文化現象的考察,以及它們如何在文學作品中被呈現和解讀。更令我著迷的是,“土風舞”這個詞,它可能暗示著一種根植於本土的、樸實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文化錶達。在國際學術的語境下,這會不會是對西方飲食文學中心主義的一種挑戰,或是對全球化浪潮中本土飲食文化如何得以保留與創新的探討?這本書仿佛在邀請我們一同走進一個充滿故事的廚房,品嘗文字的滋味,感受文化的脈動。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與學術的張力,讓人不禁好奇,在“味覺”這個如此具象、感性的感官體驗背後,究竟能舞蹈齣怎樣深刻的“土風舞”,又如何在“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個嚴謹的場域中,展現飲食與文學、文化之間錯綜復雜又充滿活力的聯係。作為一名對食物與敘事充滿好奇的讀者,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帶領我穿越不同的地域、曆史與文化,用文字解讀那些在餐桌上、在故事裏流淌的百味人生。我設想,其中一定會有對地方特色飲食的細膩描繪,它們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載著地域記憶、曆史變遷、風土人情的重要載體。或許會有學者深入探討,某一地區的傳統菜肴如何通過文學作品得以傳承和演變,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賦予新的意義。我更加好奇的是,當“國際”的視角介入時,我們會看到怎樣的對話和碰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體驗,在文學中又會呈現齣怎樣的共性與差異?是關於傢庭的溫暖記憶,是關於漂泊者的思鄉之情,還是關於社會變遷對飲食習慣的影響?這本書似乎預示著一場跨越國界的味蕾與思想的盛宴,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探討,更是將“味覺”這個如此具象的感官體驗,與“土風舞”這個充滿生命力、地域性的文化象徵相結閤,再將其置於“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宏大框架之下,足以預見其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我設想,這本書中一定會有許多精彩的篇章,會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習慣,是如何通過文學作品得以展現和傳承的。或許會有對某個國傢或地區,其標誌性食物在文學中的演變進行細緻的考察,分析這些食物如何承載著曆史記憶、社會變遷,以及人們的情感寄托。同時,我也對“國際”這個視角感到興奮,它意味著這本書將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智慧,從不同的文化維度來審視飲食與文學、文化之間的關係。我們可能會看到,來自東方的細膩婉約,與西方的奔放熱情,在關於食物的文學敘事中,是如何交織齣獨特的篇章。這仿佛是一場關於“吃”的文化盛宴,用學術的嚴謹和文學的溫度,去解讀那些在餐桌上、在文字裏跳躍的生命之舞。
评分“味覺的土風舞”,這個書名極具畫麵感和文化想象力,讓我立刻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腦海中浮現的,不僅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那些通過文字編織齣的、關於食物的生動故事,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領我走進一場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味蕾旅行”。或許,其中會有學者深入探討不同國傢和地區,如何將飲食體驗融入文學創作,通過對食物的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性格、情感,甚至反映社會變遷。想象一下,某篇散文裏對故鄉一碗熱湯麵的細膩描繪,如何喚起無數漂泊者的鄉愁;又或者,一部小說裏對異國他鄉街頭小吃的生動刻畫,如何展現瞭作者對新文化的探索與體驗。更讓我著迷的是“土風舞”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根植於本土、充滿活力的文化錶達。在國際學術的背景下,這本書是否在探討,在全球化進程中,不同飲食文化如何得以傳承、創新,又如何在文學作品中找到新的生命力?這仿佛是一場關於食物與文化的盛大聚會,用學術的眼光去品味,用文學的筆觸去描繪,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個書名本身就像一首充滿節奏感的詩,它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食物最原始的聯結,以及它與我們生活、情感、身份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憧憬著,這本論文集能夠像一場充滿驚喜的尋寶之旅,帶領我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字深處的“味蕾密碼”。我設想,或許會有學者深入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通過文學作品來展現它們的曆史淵源、製作工藝,以及它們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的特殊意義。比如,某一道傳統菜肴如何承載著傢族的傳承,又如何在世代更迭中演變齣新的風味。與此同時,我更加好奇的是,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視角被引入時,我們會看到怎樣跨文化的對話和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通過文學來錶達對食物的情感,如何用文字來記錄關於美食的記憶,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飲食文化的獨特性?這本書似乎是一個平颱,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火花,用學術的嚴謹和文學的感性,來解讀“吃”這件看似簡單卻蘊含無限深意的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