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罗18篇中外学者论文,以饮食为主轴,广纳文化、生活、政治等领域,针对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进行研究。
苏轼的饮食美学
南洋魔幻的吃鱼文化
吃与后殖民的纠缠与发展
达悟族人原汁原味的飞鱼的文化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爱恋与饮食关系
焦桐《完全壮阳食谱》与谷崎润一郎「美食俱乐部」的眈食之美
漫画《大使阁下的料理人》的料理叙事研究……
18篇津津有味的饮食文学论文
让你发现原来舌头对文化的影响力和脑袋一样深远!
主编者简介
焦桐
二鱼文化事业群创办人。1956年生于高雄市,曾习戏剧,编、导过舞台剧于台北公演,已出版着作包括诗集《蕨草》、《咆哮都市》、《失眠曲》、《完全壮阳食谱》、《青春标本》及散文《我邂逅了一条毛毛虫》、《最后的圆舞场》、《在世界的边缘》、《我的房事》,童话《乌鸦凤蝶阿青的旅程》,论述《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1977 ~ 世纪末》等等十余种,编有各种文选二十余种。焦桐长期担任文学传播工作,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
008 志谢 焦桐
010 吃的后殖民—南非篇 廖炳惠
022 迈向后现代的餐饮教育以开平餐饮学校为例 夏惠汶
042 长向文人供炒栗--作为文学、文化与政治的「饮食」 陈平原
062 天下无正味 苏轼的饮食美学 陈素贞
092 晚清的西餐食谱及其文化意涵 夏晓虹
109 糖蒸酥酪.玫瑰清露--《红楼梦》的感官意象与西方古今文学比较 朱嘉雯
124 略谈近代狭邪小说中的饮食文化 袁进
130 「王派水浒」的饮食美学、时空秩序与酒色财气 徐德明
149 饮馔、居处与城市想像--晚清上海「胡宝玉」主题学管窥 吕文翠
174 桃园县饮食文化 林明德
194 「原汁原味」的文化课题--夏曼.蓝波安文字里的原住民饮食文化 邱贵芬
214 记忆.政治.性别与食物的交缠--析论李昂饮食小说的隐喻符码 洪珊慧
232 香港饮食与文化身份研究 梁秉钧
242 南洋魔幻的吃鱼文化 生鱼与鱼生 王润华
257 耽食耽美的文学--焦桐《完全壮阳食谱》与谷崎润一郎〈美食俱乐部〉 池上贞子
268 村上春树的爱恋与饮食 以《挪威的森林》为主 林水福
285 日本拉面文化的异端儿 来自名古屋的台湾拉面 横路启子
300 图像饮食叙事--《大使阁下的料理人》之料理叙事与知觉展演 郑印君
附录
329 圆桌会议 酒食文化 陈静宜∕记录整理
333 「文学宴」食单 焦桐
342 议程表
344 与会学者简介
这本书的书名《味觉的土风舞:饮食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与学术的张力,让人不禁好奇,在“味觉”这个如此具象、感性的感官体验背后,究竟能舞蹈出怎样深刻的“土风舞”,又如何在“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严谨的场域中,展现饮食与文学、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充满活力的联系。作为一名对食物与叙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带领我穿越不同的地域、历史与文化,用文字解读那些在餐桌上、在故事里流淌的百味人生。我设想,其中一定会有对地方特色饮食的细腻描绘,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载着地域记忆、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或许会有学者深入探讨,某一地区的传统菜肴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承和演变,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新的意义。我更加好奇的是,当“国际”的视角介入时,我们会看到怎样的对话和碰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体验,在文学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共性与差异?是关于家庭的温暖记忆,是关于漂泊者的思乡之情,还是关于社会变迁对饮食习惯的影响?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场跨越国界的味蕾与思想的盛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味觉的土风舞:饮食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个书名本身就像一首充满节奏感的诗,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食物最原始的联结,以及它与我们生活、情感、身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憧憬着,这本论文集能够像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带领我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味蕾密码”。我设想,或许会有学者深入挖掘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它们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特殊意义。比如,某一道传统菜肴如何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又如何在世代更迭中演变出新的风味。与此同时,我更加好奇的是,当“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视角被引入时,我们会看到怎样跨文化的对话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对食物的情感,如何用文字来记录关于美食的记忆,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饮食文化的独特性?这本书似乎是一个平台,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火花,用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感性,来解读“吃”这件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深意的事情。
评分“味觉的土风舞”,这个书名极具画面感和文化想象力,让我立刻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那些通过文字编织出的、关于食物的生动故事,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走进一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味蕾旅行”。或许,其中会有学者深入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将饮食体验融入文学创作,通过对食物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甚至反映社会变迁。想象一下,某篇散文里对故乡一碗热汤面的细腻描绘,如何唤起无数漂泊者的乡愁;又或者,一部小说里对异国他乡街头小吃的生动刻画,如何展现了作者对新文化的探索与体验。更让我着迷的是“土风舞”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根植于本土、充满活力的文化表达。在国际学术的背景下,这本书是否在探讨,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饮食文化如何得以传承、创新,又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新的生命力?这仿佛是一场关于食物与文化的盛大聚会,用学术的眼光去品味,用文学的笔触去描绘,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味觉的土风舞:饮食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探讨,更是将“味觉”这个如此具象的感官体验,与“土风舞”这个充满生命力、地域性的文化象征相结合,再将其置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宏大框架之下,足以预见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我设想,这本书中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篇章,会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展现和传承的。或许会有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其标志性食物在文学中的演变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这些食物如何承载着历史记忆、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的情感寄托。同时,我也对“国际”这个视角感到兴奋,它意味着这本书将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智慧,从不同的文化维度来审视饮食与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会看到,来自东方的细腻婉约,与西方的奔放热情,在关于食物的文学叙事中,是如何交织出独特的篇章。这仿佛是一场关于“吃”的文化盛宴,用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温度,去解读那些在餐桌上、在文字里跳跃的生命之舞。
评分读到《味觉的土风舞》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古老的村落里,人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辛勤劳作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伴随着欢快的歌声和舞蹈;或是摩登都市的餐馆,精致的摆盘,独特的调味,在现代人眼中,这早已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交的媒介。这本书集结的研讨会论文,想必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我猜测,其中不乏对特定文学作品中饮食意象的解读,比如某位作家笔下如何通过对食物的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或是隐喻某种社会现实。同时,我也期待能看到对饮食仪式、节日庆典等文化现象的考察,以及它们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被呈现和解读。更令我着迷的是,“土风舞”这个词,它可能暗示着一种根植于本土的、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表达。在国际学术的语境下,这会不会是对西方饮食文学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或是对全球化浪潮中本土饮食文化如何得以保留与创新的探讨?这本书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厨房,品尝文字的滋味,感受文化的脉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