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颁2003年美食家世界食谱书大奖「最佳烹饪史书籍」奖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人。」
--法国美食家 布里亚.萨瓦兰
烹饪是源于美丽的意外,还是一种人类精心控制的行为?
法国如何在烹饪界闯出名号?
可颂面包是象征土耳其的「新月」标志,还是道地的法国食物?
罗马人为何认为肉桂是生长在巨大杀手蝙蝠保护的沼泽中?
人们如何以食物控制人口,并作为战争的武器?
为什么有些餐厅会自己印钞票?
罗马人认为,蜂蜜自天堂落下,掉在叶子上,是「群星的唾液」;罗马贵族相信,若组合人类已知的所有香料,就能调制出最剧烈毒药的解毒剂;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代,人们深信马铃薯会造成麻疯病,而糖能治疗蛀牙;有些人在高档餐厅花大把钞票吃蜗牛,其他人却会在花园里用脚踩扁牠。
古希腊人认为,用次等宝石制造的紫色容器喝紫色的葡萄酒,就能消除醉意;传说衣索比亚的山羊吃下新奇的小莓果,咩咩叫地活蹦乱跳,因而发现了咖啡;引发恐惧的「疯狂面包」导因于受到麦角菌污染,但其实麦角菌可以用来催生;中世纪时社会阶级越低,分配到的面包就越黑,连餐桌上的盐都离得比较远;而巧克力曾被视为一种强力春药,其制法的祕方被锁在修道院里近一世纪;一位亚特兰大医师调配出神祕的「7X」配方,后来成为风行全球的饮料……
口味是教出来的。我们所吃的一切食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食用,几乎都取决于文化……
这是一道开胃菜,揭开历史、文化与食物之间动人的惊奇故事,串连起重要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这些事件为何能影响且决定不同社会的饮食传统,希望能让您「胃口大开」!
作者简介
琳达.希薇特萝(Linda Civitello)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硕士,在加州教授「食物的历史」。本书获颁2003年美食家世界食谱书大奖(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的「最佳烹饪史书籍」奖。
序言
阅读历史应注意事项
谢辞
第1道菜
从生食进入熟食:史前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与印度
史前时期∕农业革命∕肥沃月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埃及:尼罗河∕中国:黄河∕印度:印度河
第2道菜
谷物女神与葡萄之神:古希腊与罗马帝国
希腊∕罗马
第3道菜
疯狂面包与王室礼仪:中世纪,五○○年至一三○○年
基督教国家:欧洲中世纪早期∕穆斯林帝国∕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基督教国家:欧洲中世纪晚期∕文化冲击:十字军东征
第4道菜
茶、巧克力及印刷术:亚洲、美洲与第一本食谱,一三○○年至一五○○年
亚洲∕欧洲∕美洲帝国∕哥伦布航向美洲:一四九二年
第5道菜
哥伦布交流:十六世纪
旧大陆到新大陆∕新大陆到旧大陆
第6道菜
感恩节、火锅与上流烹饪:十七世纪美国、荷兰、俄罗斯与法国
美国殖民时期∕荷兰的黄金时代∕俄罗斯熊∕法国
第7道菜
选举蛋糕与「何不食蛋糕」: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十八世纪
美国:从殖民地到建国∕法国大革命:「何不食蛋糕」∕拿破崙时代:一七九九年至一八一五年
第8道菜
从土狼到可口可乐:十九世纪的美国
「年轻人,朝西部去吧」∕内战与重建──一八五○年至一八七七年∕西部:铁路和印第安战争──一八六○年代至一八八六年∕镀金时代∕十九世纪健康食品运动
第9道菜
卫生、营养与移民:十九世纪的欧洲、亚洲与非洲
疾病与细菌∕大英帝国∕殖民地烹饪∕欧洲∕义大利:统一的国家,地方烹饪特色
第10道菜
净化运动、经典烹饪、公社食物与禁酒令: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欧洲与俄罗斯
新移民与熔炉∕进步年代与净化运动∕威尼斯酒店用餐∕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美国怒吼的二十世纪
第11道菜
粥厂、C型军粮与电视晚餐: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大萧条与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速食的一九五○年代
第12道菜
烹饪与文化革命:一九六○年代至下个千禧年
一九六○年代:民权革命∕一九七○年代:食物革命∕一九八○年代:餐厅革命∕一九九○年代:名厨的兴起∕下一个千禧年
附录A 法文发音
附录B 义大利文发音
附录C 食谱与食物书籍编年史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段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关于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关于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厨师。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五彩斑斓的餐桌,是热气腾腾的佳肴,是妙语连珠的名厨。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的问题。它没有描绘华丽的食谱,而是挖掘了食材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我看到了,在那些看似简单的菜肴背后,隐藏着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隐藏着多少个朝代的变迁和兴衰。那些所谓的“历史传说”,并非空中楼阁的虚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甚至是战争和迁徙紧密相连。而“名厨轶事”,也并非仅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而是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用他们的技艺和创意,为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味蕾印记。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美食生态系统,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吃什么”,更是“为什么吃”,以及“如何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种探索式的阅读,需要我放下原有的框架,去感受那些细微之处,去理解那些隐藏在食物深处的历史脉络。
评分坦白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美食文化”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也许是关于各种名贵的食材,或者是那些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光鲜亮丽。我期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一番舌尖上的奢华,或者分享一些能让我在朋友圈引以为傲的烹饪秘诀。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对“美食”的定义。它并没有如我所愿,给我提供一份“米其林指南”式的推荐列表,也没有直接教我如何成为一名“食神”。相反,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带着我穿越时空,去探索食物最本真的意义。那些所谓的“历史传说”,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勾勒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食物建立联系,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情感、维系社群。而“名厨轶事”,也并非仅仅是关于个人荣耀的故事,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食材的尊重,对技艺的钻研,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慰藉和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食文化”,是融入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与历史、社会、甚至是一整个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都承载着怎样的故事,都连接着怎样的过去。
评分这本书,一开始被它的书名吸引:《餐桌上的风景:历史传说、名厨轶事和经典烹饪交织的美食文化》。我以为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充满了关于食物的奇闻异事,也许还有一些引人入胜的名厨故事,就像在品尝一道道精心摆盘的菜肴,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将历史传说、名厨轶事和经典烹饪作为独立的章节来讲述,而是将它们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一开始,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庞大而古老的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书中对于历史时期的描述,并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通过对当时人们饮食习惯、餐桌礼仪,乃至食物的获取和加工方式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闻到柴火烧烤的烟火气,甚至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和渴望。而名厨轶事,也并非那些光鲜亮丽的舞台故事,更多的是他们面对食材时的匠心独运,他们在厨房里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用一道道菜肴诉说着自己的哲学。这种叙事方式,虽然一开始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魅力。它让我明白,美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从这本书的标题《餐桌上的风景:历史传说、名厨轶事和经典烹饪交织的美食文化》来看,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于故事性的书籍,大概就像品尝一道道精心制作的甜点,每一口都能带来愉悦的味蕾体验,同时穿插着一些有趣的小插曲,让整个过程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意识到,我的预设完全被打破了。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将历史、人物和烹饪技巧清晰地分开,然后逐一呈现。相反,它展现了一种更加有机、更加内在的联系。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独立的“历史传说”和“名厨轶事”,其实都是构成“经典烹饪”的基石。烹饪技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烙印在时代的印记之中。那些流传下来的菜谱,不仅仅是食材的组合和火候的掌握,更是背后所承载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织锦前,每一根线都代表着一种食材,一种技艺,一个时代的故事,它们相互缠绕,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精妙的美食图景。这种叙事方式,虽然需要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梳理和理解,但它带来的收获,也远比我最初的期待要丰厚。
评分我一直觉得,美食探险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而这本书,就像一本藏宝图,引导我深入探索那些鲜为人知的味蕾秘境。最初,我抱着一颗平常心,以为会读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菜肴故事,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烹饪技巧。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并没有给我一份清晰的“食谱”,或者一条直接通往“美味”的捷径。相反,它带我走进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美食世界。我看到了历史的洪流如何塑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因为地理、气候、以及与外界的交流,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烹饪方式。书中对某些古老食材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文明中传播和融合的讲述,让我大开眼界。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食物,它们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漫长而复杂的旅程。而那些所谓的“名厨轶事”,也并非只是八卦新闻,而是透过这些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食材的理解、对技艺的追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食物来表达情感、传承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故事。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食物,不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不同人群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