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峰上,看见软实力
国家领导人与城市首长如何开拓未来?
学者专家与商界领袖如何串连世界?
文化与创意如何结合成为新兴产业?
人类如何与其他物种在地球上共存共荣?
过去,台湾以弹丸之地,在世界争到一席之地;
现在,全球在金融海啸之中调整思维,寻求转机。
未来,什么才是台湾发展的核心力量?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先生与执行长王力行女士,邀集十九位华人领袖及专家,分享他们在各领域的经验及智慧。从他们的成就,可以看见,有一种力量,深植于社会各角落,影响深远;有一种力量,吸引他人改变行为,浸透人心──这就是华人新世纪的力量,也就是《远见》杂志与天下文化倡导的「软实力」。
作者简介
马英九
中华民国第十二任总统
连 战
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王建?
监察院院长
陈长文
理律法律事务所所长暨执行合伙人
郝龙斌
台北市市长
胡志强
台中市市长
周功鑫
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
严长寿
亚都丽致饭店总裁
刘育东
亚洲大学副校长
白崇亮
奥美集团董事长
王侠军
琉园、八方新气创办人
陈启宗
香港恆隆地产董事长
吕学锦
中华电信公司董事长
刘宇环
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长
林垂宙
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
吴重雨
交通大学校长
李家维
清华学院院长
姚仁禄
大小创意斋负责人
徐莉玲
学学文创志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希均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主编者简介
王力行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发行人.CEO
编者的话 集结智慧,再创高峰∕王力行
前 奏 导读「软实力」∕高希均
首部曲 相信改变,转变世界
【廉能政治】厚植软实力,打造台湾新动力∕马英九
【两岸宏观】两岸共生,要靠软实力∕连 战
【品德化育】以爱为主轴,培育人类新希望∕王建?
【法律平等】法治软实力:民本出发的法治观∕陈长文
【市民服务】打造梦想之城∕郝龙斌
【城市经营】用文创经营城市∕胡志强
二部曲 与世界标准接轨
【艺术推广】文化?创意?博物馆:从「故宫文化创意产业育成中心」谈起∕周功鑫
【行销观光】文化,是伟大的软实力∕严长寿
【建筑创作】建筑软实力:要冲力又要耐力∕刘育东
【整合行销】解密奥美人:让世界不同的软性特质∕白崇亮
【艺术塑形】释放我们的开创能力:从八方新气谈企业的软实力∕王侠军
三部曲 与楷模经营接轨
【三地合作】台、港、大陆间,人才、资金、贸易的合作∕陈启宗
【电信科技】用网路汇流世界∕吕学锦
【创业投资】浸透的力量∕刘宇环
【科技经济】软实力是珠三角未来发展的关键∕林垂宙
四部曲 与永续发展接轨
【IC育才】硬底子的教育软实力∕吴重雨
【生命科学】绿能软实力:花小钱救物种∕李家维
【创意思考】刚柔之间见实力∕姚仁禄
【时尚文创】橄榄树∕徐莉玲
序言
王力行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发行人.CEO
集结智慧,再创高峰
二○○八年十一月,筹备了近半年的「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终于在台北的圆山饭店开启。
这是我们盼了六年的聚会,天时、地利、人和俱齐了,才得以实现。
当我们决定以「软实力」为大会主题时,不由使我想起了两个小故事。
一九九一年底,中国大陆知名天文物理学者,也被喻为「中国良心」的知识份子方励之,在流亡美国后,第一次来访台湾。
他和妻子李淑娴一同到了花莲慈济精舍。当听到证严法师说,慈济人在安徽椒县为水灾民众盖了有浴厕的房子,泪水在眼中打转,李淑娴从皮包中取出一个封套交给上人:「你们今天做的事,就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非常谢谢你们。」信封里装了一千美金。
二○○七年,一个跨国高科技公司把全球高层主管会议拉到台湾来办,不少中国大陆的微软员工得以来到台北。当他们看到台北的建筑,十分失望,因为和大陆的二级城市差不多。但是在街上走动,上了计程车,接触到的人,却使他们大为改观。一位团员说:「这里的人特别友善、礼貌;也不浮躁、吵闹。」
会后二天自由活动,他们坐捷运到了淡水渔人码头,一路的观察,有人说:「这在中国,上车肯定争先恐后;景点一定乱丢垃圾。」可是他们发现这里有秩序而干净。
软实力,就是一种爱心、包容、尊重、认真的态度;一种平等、博爱、守法、具人文关怀的精神;一种开放、创新、积极、好学的动力。
近年来,高希均教授在华人世界不断推展「软实力」的重要性,也在反映「软实力」是台湾的竞争力所在。
在台北的「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上,贵宾们都一一从不同角度,就这个主题作了完善精辟的诠释。
在这本书册中,我们集结了这次高峰会中相关的会议内容,也补充邀请了几位对「软实力」有特别见解的专家,使得读者有更深入、更真切的理解。
从国家,到企业,到城市,到个人,都有「软实力」。
马英九总统在会中特别提到: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在全球「闻声救苦」,救难、济贫的行为,赢得许多国家的尊敬,「就是台湾『心的软实力』」。
台中市长导读「软实力」
一、推广「软实力」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国纽约受到恐怖份子攻击后,二个名词突然走红:那就是「硬实力」与「软实力」。
当时的台湾正是陈水扁担任第一任总统的第二年。他的两岸政策以及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开始质变恶化。随着他执政时间的增加,两岸关系逐步紧张。面对大陆使用硬实力的可能性,我千思万虑之后,一面大声提倡「和平双赢」,一面指出台湾唯有靠「软实力」立足世界。
二○○六年十一月在哈佛校园拜访了提出这二个名词的奈伊教授(Joseph S. Nye Jr.),同年四月首次在《远见》刊出了〈台湾有展现软性实力的实力〉。二○○八年十一月在圆山饭店举办远见主办的「第六届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即以「提升软实力,接轨全世界」为主题。当四百余位贵宾在大会中听到马总统的演说中指出:「台湾要放弃武力,朝软实力方向努力」时,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我内心充满了共鸣。
这是「软实力」引介到台湾的简短背景,也是王力行主编这本书的心意。
二、「软」不是「弱」
英国在中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哲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今天盛行的知识经济讨论中,大家都记得他的一句名言:「Knowledge is power」,常译「知识是权力」或「知识即力量」。
在二十世纪中叶,资讯时代的来临,出现了二个新名词:「hardware」与「software」,译「硬体」与「软体」。
或许是受了这个背景的影响,哈佛大学奈伊教授在一九八○年代末提出了「hard power」与「soft power」的概念。前者是指一国以军事上的强势来压制对方,完成国家政策目标;后者是指一国以其制度上的、文化上的、政策上的优越性或道德性,展现其吸引力。
奈伊教授指出:硬实力容易赢得战争;但需要软实力才能获得持久的和平。「软实力」当然不是「软弱」,它是实力的形式之一,这种观点与我国「以柔克刚」的说法相互唿应。
「软实力」是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独裁国家的领导人习惯使用威胁或直接命令的方式;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则常借助说服力。因此,软实力的使用是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如果这种领导人具有人格魅力、文化素养、政治主流价值,以及推动具有合法性及道德标竿的政策,那就容易得心应手,创造政绩。
硬实力透过军力强迫或经济利诱,可以拥有支配力—-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软实力透过某些示范行为的吸引力,拥有吸纳力—-左右他人愿望的能力。在现实世界中,二者常相互使用。曾任美国国务卿的莱斯(C. Rice)就说过:美国的价值不能仅靠剑(硬实力),还需要靠橄榄枝(软实力)。
三、什么是「软实力」
二○○七年我去香港与香港科技大学朱经武校长一起讨论如何「打造台湾大未来」。他以科技观点,我以「软实力」,相互激盪。我指出:面对中国大陆的硬实力,台湾的出路即在软实力。
广泛地说:「软实力」是指别人(或别国)愿意来称赞、学习、仿效(或者购买)所呈显的一种行为(如人的品质)、一种表现(如艺术)、一种力量(如市场经济的运作)、一种组织(如独立的人权机构)、一种制度(如无性别歧视),或一种产品及服务(如无污染的观光事业及大学教育)。
软实力可以反映在个人的成就上(朱铭的雕刻)、团体上(林怀民的云门舞集)、普遍性上(台湾社会的自由与开放);它可以是有形的(诚品书店)、无形的(台湾人民的友善);它可以是公共财(太鲁阁的风景),也可以是昂贵的私人财(收藏的稀罕古董);它可以购买(三义的木雕),也可以是非卖品(故宫的收藏)。它有时需要国家的大量投资(如教育与文化),有时需要民间研发与开发(如新产品),它可以是短期的(如流行音乐),也可以是长期的(如中华文化)。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是那些拥有「软实力」的伟大人物:莎士比亚、牛顿、贝多芬、莫札特、爱因斯坦;近代中国则出现了孙中山、胡适。他们散发了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他们对后代子孙永远充满了吸引力,他们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文学、音乐、科学、民主思想、开放社会。
扩大解释「硬」与「软」实力的十个例子硬实力
(1)一国拥有飞弹、潜舰、战机
(2)兵工厂制造武器
(3)几百亿买武器
(4)国会中掌握的人头
(5)大学中的大楼
(6)父母对子女的体罚
(7)老板解雇员工
(8)富人拥有的豪宅与保镖
(9)豪华的私人游艇
(10) 满街警察在值勤
软实力
(1)一国拥有自由、民主、法治
(2)学校培育学生
(3)几百亿投入教育研发
(4)政策辩论中掌握的民意
(5)大学中的大师
(6)父母对子女的身教
(7)老板以身作则
(8)一般家庭拥有的亲情与和谐
(9)社区平民化演出
(10)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
四、拜访奈伊教授
二○○七年的一月中,在哈佛大学甘迺迪政府学院的研究室中,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奈伊教授。这位曾经担任助理国防部长及十年院长的学者,对两岸情势如数家珍般对来客分析。综合他的谈话要点:
(一)在当前全球化中,软实力远比硬实力更能服人。布希政府已经从伊拉克战争中尝到苦果。美国应对中东回教国家多展现充满吸引力的软实力:高等教育、男女平等、宗教自由、人权尊重。
(二)「中国希望赚钱,不希望打仗」是对的策略。中国已开始懂得如何增加软实力,姚明、功夫电影、孔子研究中心、二○○八奥运,都是对中国产生吸引力的例子。
(三)在当前国际政治生态下,在敏感的两岸关系上,台湾最好的策略就是「维持现状」。台湾要发展软实力,才能提升对外影响力。
第三点的说法,正与前白宫官员葛林(M. Green)对台湾的忠告相唿应。葛林指出:台湾愈强调国家认同,战略立场愈弱;台湾要争民主,别争国家主权。争民主,即是展示台湾软实力;争国家主权,就要靠硬实力。他的忠告:打软实力的开放牌,才能打开台湾的国际窄门,才能保障台湾的未来。
五、「巧实力」的提出
奈伊教授最近又提出了这么一个延伸性观念:「smart power」,我们把它译成「巧实力」(参阅《哈佛商业评论》二○○八年十一月号繁体中文版)。
「巧实力」就是软硬兼施的整合力,正可以生动描述西方国家近百年来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棒子纵横天下的场景。奈伊教授有感而发指出:一国的政治领袖应当知道硬实力(如赢得战场胜利)有它的限制;因此领导力必须包含技巧的运用「巧实力」。
面对人类七十年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巧实力」的巧妙运用是关键。对付全球金融危机,「软」实力的国家是指拥有大量外汇、高储蓄、低外债的,中国是极少数之一。华府智库的专家一再指出:「对付金融危机,中国非接下美国的棒子不可。」布希召开G-二○,白宫晚宴中坐在他旁边的就是胡锦涛。这就是拥有软实力的现实。
另一方面,「软实力」还包括了拥有较严密的法治、较透明的制度、较文明的商业行为、较高的反省应变能力。以此为准,美国则又名列前茅。因此奈伊教授认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中仍可以持续靠软实力领先世界。
全球重要国家领袖在二00九年共商大计时,美国一面要多用巧实力,另一面就要靠其他国家领袖发挥软实力──以相互依存及共同危安来说服彼此,共体时艰,重建世界新经济秩序。
六、马总统要善用和平红利
我要提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从前似乎尚未出现过:那就是所有重要国家(包括我们台湾),连续三年共同裁减百分之十的国防支出。然后各国以省下的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的军费,移作协助国内低所得及失业者度过难关。当各国共同减少军费时,国力的相对均衡不会立即受到改变,而这样的资源调整,完全理性而又符合人性。
当提出「不统、不独、不战」的马英九当选总统后,我最大的放心是两岸终于减少了战争的风险;我最大的盼望是:台湾终于有机会,政府可以把有限的资源少用在国防上。台湾太需要更多的基础建设与教育投资,把它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社会。
当台湾减少武器採购时,等值的预算可以採购美国的软实力:如科技、专利与人才培育。如果政府一年送八千名优秀的人员(包括公务员及优秀的年轻人)去美国深造一年,每位四万美元,也只要三点二亿美元,相当四架战斗直升机的价钱。
马总统接事半年后,此刻出现前所未有的两岸良性互动;尤其在「胡六点」的最新发展下,全民要掌握住「战争威胁」减少的契机,削减军火购买,把政府资源做一次全新调整;这就会出现西方社会最向往的「和平红利」(Peace dividend)──因和平而节省的军费。
负责国家财经大计的官员,必先要充分了解「机会成本」的重要,才能做对决策上的优先次序;否则就会付出资源被排挤的惨重代价。目前台湾的国防预算约三一五一亿台币,占中央预算百分之十七点二。
马总统须要把律己甚严的节俭,用到政府财政支出上;绝不浪费纳税钱在不必要武器採购上;而且要把资源进一步移植于软实力的扩张。
【附录】硬实力与软实力图解
一国政府可以使用一种实力或组合二种实力,追求某一外交政策之达成(如美国推翻海珊政权),以BCA曲线显示。
图中显示,此政府有三种选择:
(1)第一种选择:军事行动(以A点表示),大量使用硬实力(OA1),再配合少许软实力(OE)。
(2)第二种选择:软硬兼施(以C点表示),使用几乎相近的硬实力(OC1)与软实力(OF)。
(3)第三种选择:以柔克刚(以B点表示),运用大量软实力(OG),极少硬实力(OB1)。
政策选择的组合,正反映出决策者的远见。「巧」实力的选择,即在C点附近出现。美国第一位非裔总统的欧巴马,已经变成了白宫新主人。他要改变世人印象,成为受世人尊敬的美国新总统,他就必须在软硬之间善用「巧实力」。
(二○○九年二月十六日于台北)
胡志强说,文化创意是台中的「软实力」。文化和艺术是台中的传统资产,「我要用文化『诱』出创意;创意也激盪出文化美质」。台中在他的努力下,引进国际艺术家、建筑师,建造一流图书馆、剧院。再加上在地的多元创意餐饮、活动;这些软实力把台中重新塑造成「文化、经济、国际城」。
监察院长王建?以《史记》记载汉高祖与陆贾的对话来作比喻。陆贾说:「从战马上可取得天下;但能从战马上治天下吗?」从战马上取天下,是靠硬实力;但治天下是靠软实力。
在企业中,「市场占有率、扩张规模是硬实力」,「企业内部文化、价值观、管理制度、领导力、创新力、品牌形象……就是软实力」,对企业知之甚深的创投家刘宇环,以多年观察企业成败的因素,提出剀切的剖析。
这本《赢在软实力——华人企业领袖的十九堂课》,是结合了大家智慧,为台湾软实力找出路的精采文集。
(二○○九年三月三日于台北)
这本书的名字《赢在软实力-华人企业领袖的二十堂课》,光是听起来就觉得非常有份量!身为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打拼的企业家,我们深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光靠硬实力、技术或资本已经不够看了。尤其是在华人社会,人脉、情商、沟通技巧,这些“看不见”的实力,往往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作者深入剖析了华人企业领袖在实际管理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二十堂课,这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情商管理”和“跨文化沟通”的部分,因为这两项能力对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在一次重要的商务谈判中,能够精准地把握对方的情绪,用恰当的言语化解潜在的冲突,或者是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时,能够建立起互信互谅的桥梁,这带来的效益是多么惊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手册,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为我们这些想要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华人领袖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收到《赢在软实力-华人企业领袖的二十堂课》这本书,我真的感到一股莫名的兴奋!身为一个在商场打滚多年的中小企业主,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企业,即使规模不大,却总能稳健发展,甚至在逆境中突围?而有些看似条件优越的企业,却步履维艰。我一直觉得,除了精明的商业策略和强大的执行力之外,一定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难以言喻的“东西”在起作用。书名中的“软实力”和“华人企业领袖”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二十堂课程浓缩在这本书中的?每一堂课又分别侧重于哪些具体的软实力?例如,在领导力方面,书中是否会讲解如何激发团队士气,如何处理棘手的员工关系?在决策能力上,是否会探讨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还有,在建立人脉和维护企业声誉方面,书中又会提供哪些独特的华人视角和方法?我迫不及待想要一窥究竟,看看这些课程是否能为我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让我能更好地带领团队,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屹立不倒。
评分《赢在软实力-华人企业领袖的二十堂课》,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智慧。身为一个在台湾制造业深耕多年的管理者,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个世代的领导者,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复杂。硬实力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让企业穿越周期、历久弥新的,往往是那些无法量化却又至关重要的“软实力”。这本书提到了“二十堂课”,我对此非常好奇。这二十堂课会涵盖哪些核心内容呢?是关于如何培养卓越的沟通能力,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维,还是如何建立强大的个人品牌和企业影响力?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课程是否特别针对“华人企业领袖”的特质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设计?毕竟,华人文化在人际互动、团队协作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工具和方法,让我们能够将这些软实力真正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和决策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拿到《赢在软实力-华人企业领袖的二十堂课》这本书,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正是我需要的!”。在台湾这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企业经营的难度不亚于在一片汪洋中驾驭一艘大船。我们不仅要应对经济的起伏,还要面对人才的流失,以及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我一直认为,成功的企业领袖,除了拥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更重要的是拥有强大的“软实力”。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明了这一点,并且强调了“华人企业领袖”的视角,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针对性。我很好奇,书中提到的“二十堂课”具体会包含哪些内容?例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如何有效地处理与政府、媒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又或者,在面对新兴的科技和商业模式时,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快速的学习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建议,让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的领袖们,能够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实用的技巧,从而提升我们的领导能力,带领企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评分《赢在软实力-华人企业领袖的二十堂课》,光听书名,我就觉得它是一本“有料”的书!在台湾,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企业在技术或产品上非常有竞争力,但却在管理和团队建设上遇到了瓶颈。我一直认为,硬实力固然重要,但真正的长期成功,离不开那些看不见的“软实力”。这本书聚焦于“华人企业领袖”,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亲切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二十堂课”的精髓浓缩在这本书中的?每一堂课又分别会涉及哪些方面?比如,在情绪管理方面,是否会教导我们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有效地处理团队冲突?在人际关系方面,是否会提供一些华人社会特有的沟通技巧和人脉经营之道?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危机处理”和“创新思维”的部分,因为这些都是现代企业领袖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商业读物,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将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杰出的华人企业领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