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廖亦武开始逐日撰写《大地震记事》,在《民主中国》连载,数家中文网站转载,影响广泛。他先后去都江堰、聚源镇、紫坪铺、映秀、安县、北川等地震重灾区实地採访,这是一个地震中的底层社会,老天爷让他必须给后人留下记录。对他在地震期间的行踪和文字,美国《巴黎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评论》,法国《世界报》、《解放报》,英国BBC,日本《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均做了报导和翻译转载。
这是一部将四川地震灾期中的?生相活生生保留下来的图文实录,很钦佩卡普辛斯基的廖亦武虽不具备那位波兰官派记者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但却以他敢吃腐肉的胃口和翻遍垃圾堆的毅力。他的日记和摄影为我们保留了从映秀镇到北川那奥兰城(见卡缪《鼠疫》)一般封闭的绝望和死亡,那马奎斯《爱在瘟疫蔓延时》一样裸露的恐惧和焦虑,在央视节目广而告之的温总理流眼泪和胡书记发慰问之类救灾花絮的镜头外,廖亦武这部书的确为我们抢救出了被官方自始至终以造假、虚饰和种种救灾表演作掩盖而活埋掉的大地疮痍和人间溃疡。
廖亦武的大地震纪实把我们的?读引向多次潜入灾区抢拍实况的历险记,以及一路上如何蒙混闯关的紧张行程。三年大饥荒和唐山大地震被禁绝了这样的抢救,因而无数的真实都被官方像埋掉尸首一样永远地隐瞒灭迹了。三千万或二十四万的死亡数字毕竟只是数字,缺少了现场和实情的记录,自然就削弱了对中共罪行的见证。但在去年的四川地震救灾过程中,中共当局的封锁与掩盖已明显地捉襟见肘了。四面八方的人员都进入了灾区,都展开了各自抢救实况的工作,有很多很多有心人,都做了类似廖亦武和他的同伴所做的事情。你读了廖亦武这部新书,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你个人的知晓完成了对真实的抢救。
作者简介
廖亦武
诗人,作家,民间艺人,独立中文作家笔会理事,大陆地下文学杂志的编辑与出版者。
所着《底层》、《沈沦的圣殿》等书数度被大陆当局查禁,并因违禁创作和在公共领域的违禁活动,数度被逮捕和抄家。曾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卖艺。也曾长期被限制出国。
他同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随笔;曾地下出版音乐CD《汉奴》《叫魂》《箫吟》《情兽》《不死的流亡者》《南行记》等,其即兴的箫法和啸法,在江湖上堪称一绝。
当我拿到《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时,我脑海中瞬间闪过了2008年那铺天盖地的地震新闻画面,那种悲痛与惋惜至今仍是心头的一块阴影。而“地震疯人院”这个名字,更是像一把钩子,一下就勾起了我的探究欲。我并非希望从中看到耸人听闻的奇闻异事,我更在意的是,这个“疯人院”背后所象征的,是人在极端灾难面前,精神上的某种失序、某种颠覆,甚至是一种令人心碎的崩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不同的人是如何在巨大的恐惧和悲伤中,展现出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我想要了解,在生命的尊严受到严峻挑战的时候,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是如何交织出现的。是不是真的有人因为巨大的打击而暂时失去了正常判断的能力?是不是有人在混乱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们走进那些被坍塌的房屋掩埋的生命,也走进那些被撕裂的心灵,去感受他们在那一刻的呼吸与心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在“疯人院”般的混乱中,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人际关系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在绝境中,人们是如何试图重建秩序和希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反思,在天灾面前,我们究竟能依靠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评分初次翻阅《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最先攫住我目光的,并非是“地震”这个事实本身,而是“疯人院”这个颇具冲击力的词汇。我一直认为,灾难的发生,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创伤,有时比对物质的破坏更为深远和持久。“疯人院”这个比喻,让我联想到在极端压力下,人类思维、情感甚至行为可能出现的非理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混乱与挣扎。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在汶川大地震的混乱与悲恸中,个体生命所经历的独特遭遇。我希望它能带领我深入到那些被大地震撕裂的日常之中,去倾听那些在绝望边缘的哭喊,去感受那些在生死关头的人性抉择,去体悟那些在废墟之上,人们如何试图重建秩序和希望的艰难过程。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记事”的框架下,捕捉到那些“疯人院”式的生动画面和复杂情感的。是采访了无数幸存者?是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新闻报道的深度,一种对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真实状态的细腻刻画。它或许会让我心痛,但我也相信,在那些“疯人院”般的场景中,同样会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是关于生命顽强不息的证明。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时,脑海中瞬间被“疯人院”这个词所吸引。我总觉得,灾难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更是对人类心理最严峻的考验。而“疯人院”,似乎是一种极端的隐喻,它指向了在巨大的冲击下,人们精神世界的失序、混乱,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崩溃。“记事”这两个字,又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种真实、具体的呈现,而非泛泛而谈的议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地震”这个宏大的背景,与“疯人院”这种微观的、充满情感的视角结合起来的。这本书是否深入到灾难现场的肌理之中,去捕捉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故事?是否展现了在巨大的恐惧和悲伤面前,人们是如何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应对的?我期待它能够呈现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在绝望中如何互相扶持,又如何在混乱中寻找一丝秩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感受那些在“疯人院”般的环境下,依然顽强求生的生命,去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震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关于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的洞察。
评分收到这本《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后,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翻开它。说实话,汶川地震的故事,虽然我们远在台湾,但通过新闻画面,那种刻骨铭心的震撼依然历历在目。每一次看到孩子们受难,我的心都揪成一团。所以,面对这样一本“记事”,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夹杂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疯人院”三个字,仿佛在暗示着一种混乱、一种失序,一种在极端灾难面前,人类心理防线的彻底崩塌。我很好奇,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个“疯人院”的?它是否如我所想象的那般,充满了无助的哭喊、绝望的呐喊,以及在生死边缘的挣扎?我更关心的是,在这片看似混乱的“疯人院”中,是否也能窥见人性的闪光点?那些在废墟中传递的温暖,那些陌生人之间的守望相助,那些在绝境中绽放出的坚韧与勇气,这些才是真正能打动人、能给予力量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灾难的残酷,更能挖掘出人在灾难中的顽强生命力。我会带着一颗平静的心去阅读,但我也知道,有些画面,有些故事,可能会让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滑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场灾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罹难者,而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在一家充满文艺气息的二手书店里,偶然发现了《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说实话,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但同时也带着一丝沉重。“地震疯人院”这样的组合,似乎暗示着一种在灾难面前,人性深处被激发出的、超越日常逻辑的某种状态。我对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官方的统计数据并不总是那么感兴趣,我更倾向于去挖掘那些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却真实的存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是一种近距离的观察,一种深入骨髓的感受。我想要知道,当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而来,人们的日常被瞬间击碎时,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剧变?那种恐惧,那种绝望,那种茫然,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去捕捉和呈现的?而更令我好奇的是,“疯人院”这个隐喻,是否指向了那些在巨大的精神冲击下,行为、言语、甚至思维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非正常”转变的人们?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又不失尊重的笔触,去描绘这些在灾难中挣扎的灵魂,去呈现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反应。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震的书,更像是一扇窗,可以让我窥见人在极端环境下,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与脆弱不堪。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的书店里看到了《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坦白说,我对“疯人院”这个词在书名中出现,感到有些不解,甚至有一丝不安。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是显而易见的,但“疯人院”似乎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创伤和社会反应。我一直认为,灾难后的重建,除了物质上的恢复,精神上的疗愈才是最漫长也最艰难的部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个“疯人院”的含义的?它仅仅是对地震后混乱状态的一种比喻,还是指代了那些在灾难中遭受了巨大精神打击,甚至行为出现异常的人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事件的肌理之中,去捕捉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关注的细节。比如,在那个动荡的时刻,人们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的?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愤怒,又是如何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人如何在极端压力下,突破原有社会角色的束缚,展现出最原始、最本能的生存反应的洞察。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克制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内容,避免煽情,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些情感的重量。这本书的名字,无疑勾起了我对灾难背后复杂人性的强烈好奇心,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疯人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评分当我拿到《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时,我内心首先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是对那场灾难的记忆,虽然我已经尽量不去回想,但新闻画面留下的冲击是深刻的。另一方面,则是对“疯人院”这个词所带来的好奇与一丝不安。我一直觉得,灾难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毁灭,更是对人心灵的巨大拷问。而“疯人院”这个比喻,似乎正是一种对这种精神创伤最直接的表达。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记事”这个形式下,去描绘这样一个“疯人院”的。它是否记录了人们在极端恐惧和悲痛中的种种反应?是否展现了在混乱无序的环境下,人性的种种光辉与阴暗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人心的细节,那些关于个体生命如何在灾难中挣扎、如何寻求生存、如何面对失去的故事。我希望它不是一篇冰冷的报告,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叙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灾难面前,人类的精神是如何被挑战,又如何在挑战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我想看到那些被描绘出来的“疯人院”中的人们,即使他们身处困境,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评分我当初在书店看到这本《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些犹豫的。毕竟,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我一直觉得那段伤痛似乎已经慢慢沉淀,留下的更多是关于重建和坚韧的故事。但封面上那个略显抽象却又充满力量的“疯人院”字样,还有“记事”两个字,让我觉得这可能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而是试图去触及一些更深层、更难以言说的东西。我一直对灾难中的人性展现很感兴趣,那种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最真实的情感、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社群互动,总是能引发我很多的思考。尤其是在经历过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后,我对地震带来的创伤以及人们如何疗愈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我总觉得,与其刻意回避,不如直面那些痛苦的记忆,从中汲取力量,并警示后人。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燃了我探索这份复杂情绪的欲望,它似乎暗示着,在灾难面前,正常的逻辑和秩序都会被颠覆,人们的精神状态可能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甚至有些“疯狂”的时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当时人们在绝望、恐惧、希望、互助等等复杂情绪中的挣扎和爆发,不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而是以一种相对冷静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触,去记录下那些真实的人性瞬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疯人院”式的众生相的,是依靠深入的田野调查,还是对历史资料的细致梳理?这其中的采访难度和情感负荷一定不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接近那些身处灾难中的个体,感受他们的呼吸,听到他们的心跳,理解他们的悲喜。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了《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不得不说,这个书名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疯人院”三个字,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张力,让我立刻联想到在极端灾难面前,人们所可能经历的精神上的颠覆和失序。我对那些官方的、宏观的灾难报道虽然也关注,但我更渴望看到的是,那些身处灾难中的个体,他们的真实经历和内心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在2008年那场地震中,人们所经历的恐惧、绝望、悲痛,以及在这些极端情绪之下,所爆发出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记事”这种方式,去描绘这个“地震疯人院”的。它是否捕捉到了那些在废墟中的求生挣扎,那些在失去亲人后的无助,那些在混乱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去刻画那些在灾难中,被推向边缘又奋力回击的生命。它应该不仅仅是记录一场灾难,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被考验、如何被重塑的深刻探索。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地震疯人院-2008.5.12四川大地震记事》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个充满张力的书名。我一直认为,灾难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毁,更重要的是对人类心灵的冲击,而“疯人院”这个词,恰恰触及到了这种心理层面的深刻描绘。“地震”是现实的残酷,“疯人院”则是一种极端的隐喻,它似乎暗示着,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时,人们的理性、秩序、甚至是我们所熟悉的“正常”都可能被瓦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记事”这种形式,来展现这个“地震疯人院”的景象的?它是否包含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个体的遭遇?是那些在废墟中,人们如何面对生死抉择的故事?是那些在失去一切之后,他们如何维持基本生存和尊严的艰难时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到灾难现场的肌理之中,去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面向——既有绝望和恐惧,也有互助和坚韧。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去记录下那些在“疯人院”般的混乱中,依然努力寻找出路、传递温暖的生命。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场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时,精神韧性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