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9篇论文的作者,由奏折、题本、州县档案、卫选簿等官方史料,以及契约文书、讼师秘本等民间史料,分别讨论了明清中国的讼师心态、军户充继、科考假冒名籍、禁?民间祠祀,以及犯姦、亲属间的人命案件、买卖妻子,乃至于契约与习惯法问题、船运纠纷等议题;各篇文章试图这些不同的法律现象放入一个更广?的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视野做更细致与宏观的考察。
9篇论文至少涉及以下四项议题:一、澄清那些足以支撑明清司法的核心价值观;二、说明当时社会经济与司法体系的互动关系;三、明清中国有关法律的话语(discourse)、修辞(rhetoric)与形象(image)等问题;四、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可与西方法律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与对话。借由探究这四大类议题,本书希望对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问题,提供更具体而有用的论证与观察。
编者简介
邱澎生
西元1963年生,1995年取得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1996年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服务迄今。
主要研究明清中国经济与法律领域的长期演变,诸如商人、士人与官员对财富分配、契约执行乃至于涉及「公利/私利」等经济事务的价值心态,以及官员、幕友与讼师如何建构法学知识。探究这些「价值心态」与「知识结构」如何与当时中国的经济与法律制度交互影响并且彼此界定?是其主要的研究关怀。
相关着作,可见个人网页:idv.sinica.edu.tw/pengshan
陈熙远
台大历史系学士、历史所硕士,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联合学程博士。
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关注的议题,主要聚焦于文化传统与礼教秩序,如何随着历史内外在条件的改变,而面临断续、转化或重整等种种课题。
发表详目,可参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网站(www.ihp.sinica.edu.tw)中相关个人网页。
「法律史研究室」继2004年12月举办「经义折狱与传统法律」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于2005年10月举办一场「明清司法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这两次会议都是由柳立言与黄源盛先生所策划,而2005年的研讨会则是由法律史研究室的邱澎生、陈熙远先生负责执行。在这次「明清司法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我们自台湾、大陆、日本、美国与法国等地邀请到十四位学者发表论文,并由历史学、法律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找到多位素着声望的主持人与评论人,在两天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展开了丰富多元而又密集深入的讨论,针对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现象,论文发表人都以各自熟悉的司法档案与判牍文书等史料为基础,深入探究各种类型的案例,既揭显明清时代法律现象背后权力与文化的复杂互动,同时也丰富了学界对中国历史社会变迁的认识。
会议结束后,我们一方面邀请与会学者继续修改论文,另方面则由本所组成负责出版此书的一个特设委员会,针对文稿进行严格审查与深入讨论,最后再由本所编辑出版委员会集体结论决议出版。惟由于种种出版作业的细节,此书最后决定交由中央研究院出版委员会(与联经出版公司合作)出版。
<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法律条文和司法判例,更是在剖析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文化逻辑”。我一直觉得,法律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法律更是塑造和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 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各种社会习俗、民间信仰、以及伦理道德在法律中的体现,深刻地阐释了“文化”如何渗透到法律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书中关于“名节”的观念在涉及女性案件中的重要性,就让我看到了文化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司法判决。在那个时代,一个女性的贞操和名誉,往往比她自身的权益更被重视,这深刻地反映了男权社会和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同时,作者也展示了法律如何反过来强化或改变某些文化观念。比如,通过对某些犯罪行为的严厉惩罚,法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学科的对话,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视角在其中交汇,共同呈现出明清法律运作的丰富内涵。
评分《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官方文献的研究,而是积极地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文献、地方志、甚至是一些碑文、契约等一手资料。这使得他对明清法律的解读,显得格外接地气,也格外有说服力。他让我们看到,法律不仅仅存在于高高在上的朝堂之上,它更是渗透在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基层司法”的描绘。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中央的律法如何被地方官员和乡间力量所解读和执行,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通”和“创新”。书中的一些案例,展示了在缺乏专业法律人才的情况下,地方精英如何扮演着调解者、裁决者的角色,他们运用自己的学识和声望,来处理各种纠纷。这种“民间智慧”与官方法律的结合,既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更快地解决一些小型的纠纷,维护地方秩序;但也可能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透明的程序,而埋下新的不公的种子。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运作的复杂性,以及法律在其中所扮演的微妙而重要的角色。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时代的法律,绝不能仅仅从官方条文入手,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的肌理之中。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的书,对于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我实在是憋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不是那种会告诉你“明清时期有哪些律法”或者“哪个朝代的法律多么严苛”的教科书式解读,它更多的是一种深入的、带有某种“现场感”的观察。作者不是在罗列条文,而是试图去理解,在那个庞大的帝国机器中,法律是如何被“活生生地”运用,又是如何与当时社会的各种力量纠缠在一起的。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权力”的论述所吸引。我们常常以为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在明清那个时代,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解释者”。无论是地方官僚的运作,还是士绅阶层的介入,亦或是宗族势力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法律“表面之下”的复杂肌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那些官方文本之外的潜规则、人情网、以及各种妥协与博弈。比如,书中对于审判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们看到,一个案件的判决,往往不是仅仅依据律法条文,而是受到太多外在因素的影响。那些看似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在具体执行时,往往会根据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境,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弹性”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展现了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究竟是什么在真正驱动着法律的运作,是抽象的正义,还是具体的利益与权力分配?这种思考,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社会的很多现象,也颇有启发。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明清时期普通人在法律面前的挣扎与智慧。我之前阅读历史,往往更关注帝王将相、士大夫阶层,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底层,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运作如何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书中对“诉讼策略”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你会发现,即使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也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利用法律,或者说是利用法律的“缝隙”,来为自己争取权益。比如,他们会利用宗族关系、利用社会舆论、甚至会利用一些“潜规则”来影响判决。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这些普通人在面对强大的权力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智慧。例如,一个被冤枉的农民,可能会通过“告死”的方式来引起关注,或者通过“越级上访”来寻求公正。这些行为,虽然在官方看来是“扰乱秩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成为了普通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这种对“草根智慧”的挖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法律运作有了更立体、更人性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之前对“法律”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平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然而,在《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法律在明清时期,是如何被各种权力关系所裹挟,又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权力”在法律运作中的具体表现。他分析了不同层级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他们如何利用法律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如何通过司法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他也揭示了士绅阶层、宗族势力等非官方的权力主体,是如何在法律的缝隙中游走,甚至是操纵法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书中一些关于“告状”和“申诉”的描述,尤其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你会发现,一个普通的百姓,如果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其过程是何其艰难,他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律法条文,更是复杂的权力运作和潜规则。这种对“权力”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明清时期的司法公正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它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和妥协的复杂过程。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生动,他不仅仅是在“讲”历史,更像是在“演”历史。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他把那些沉睡在史料中的人物和事件,重新唤醒了过来。你仿佛可以看到,在某个偏远的小县城,一个饱读诗书的知县,如何在地方士绅的压力和乡民的请愿之间,做出艰难的判决;你也能感受到,一个被控告的普通农民,在衙门里的恐惧和无助,以及他如何试图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为自己辩护。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些关于“权力”与“人治”之间的模糊界限的探讨。在明清时期,法律的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员的个人判断和当地的社会关系。这使得法律在面对复杂现实时,展现出一种“人情化”的特质。有时,这种人情化能够带来更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但有时,也可能导致不公和偏袒。作者通过剖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涉及土地纠纷、人身伤害,甚至是官员贪腐等案件,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在权力运作下的变异和扭曲。这种“人治”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某些特征,比如集体主义的观念,以及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试图去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机制,这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法律运作有了更深刻、更具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不止于明清时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权力”与“规则”的关系,以及“法律”在社会运行中的真正作用。我之前总以为,法律的出现是为了约束权力,确保公平。然而,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在很多时候,法律本身也成为了权力运作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权力“合法化”的手段。 作者在书中对于“官员与法律”关系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他分析了官员在司法实践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他们既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法律的解释者,更是法律的“使用者”。在某些情况下,官员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政治考量,甚至仅仅是出于“办事效率”的考虑,而对法律进行选择性适用,甚至进行“创造性解释”。书中一些关于“刑讯逼供”、“虚报案件”的案例,都揭示了法律在权力面前的脆弱。这种对“权力”的深刻反思,让我对当下社会的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对权力放松警惕,也不能简单地相信“法律万能”。
评分读完《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复杂性远超出我的想象。尤其是对于法律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它是客观、统一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法律的运作是如何受到各种非法律因素的影响,变得“灵活”甚至“扭曲”。 书中关于“地方差异”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明清时期的法律在不同地区,其执行的力度和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既有中央集权程度的不同,也有地方官员的素质、当地的民情风俗等多种因素。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区,由于商业活动频繁,可能出现一些官方法律无法完全涵盖的新型纠纷,这就需要地方官员和民间力量共同去探索和应对。而在一些偏远地区,传统的乡规民约可能比官方的法律条文更具有实际的约束力。这种对地方差异的细致考察,让我看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让我意识到,任何对法律的理解,都必须结合其所处的具体时空背景。
评分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的地方,就是它对“文化”的关注。我一直觉得,法律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往往在阅读历史著作时,会感觉法律部分显得比较“硬核”,而文化部分又比较“软性”,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但《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不仅仅是在研究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更是在挖掘这些法律条文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人们在法律框架下所展现出的各种行为模式。 例如,书中关于“孝道”在法律中的体现,就让我印象深刻。在明清时期,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深刻地影响着法律的判决。一些看似不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判决,在当时却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符合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作者通过对一些涉及家庭伦理、祭祀等问题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法律如何与儒家思想、宗族传统等文化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塑造。这让我意识到,法律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深深地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并反过来影响着文化的演变。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法律的棱角在文化的浸润下变得柔和,而文化则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导引,呈现出更具秩序的一面。这种双向互动,是理解明清社会运作的关键。
评分《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文学等领域,更应该深入到社会制度、权力运作的层面。法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必然与当时的文化息息相关。 书中关于“礼法结合”的探讨,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和“法”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往往能够起到比法律更广泛的约束作用。而法律,则是在“礼”的框架下,对一些触犯社会基本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作者通过分析一些涉及家庭关系、邻里纠纷、甚至是一些民间契约的案例,展示了“礼”与“法”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例如,在很多纠纷中,官员在判决时,往往会考虑当事人的“礼仪”表现,比如是否尊重长辈、是否遵守约定等。这种“礼法结合”的模式,既是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