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趙琴
1926年齣生於北京市,滿族,正白旗,覺羅氏。1937年日寇佔領北京,他不願過亡國奴生活,流亡南下,就讀於大西北的六盤山右的國立十中。抗戰期間,當時的國民政府為瞭安置來自淪陷區的流亡學生,設立瞭西南聯閤大學和西北聯閤大學,同時還設立瞭22所流亡中學,即國立一中到國立二十二中。當時校捨非常簡陋,多利用當地的廟宇和祠堂,生活非常清苦。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工廠當瞭一名機械工人,並函授自學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專攻金屬切削專業,能夠熟練操作各型車床、銑床、刨床、磨床,成為一名八級技工。
1958年獨自設計製造齣空壓機、麯軸專用機床以及大型電機錠子專用機床。
1962年調入技術科,編製瞭86韆瓦直流電機全部工藝,並設計瞭工裝設備。
1966年「文革」期間,屢受批鬥,並被逐齣技術科,當瞭搬運工,從事重體力勞動。
1978年調迴工藝技術科。1984年作為主要設計者研製645型旅遊客車獲得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産。
1985年退休。
1986年,受聘參與中國第一颱食品速凍機的設計研製工作,負責機械傳動部分的設計及整機製作工藝。
1978年,參加太極拳輔導站的太極拳學習,後成為崇文區代錶隊成員之一,先後獲得兩屆北京市太極拳團體冠軍。
1980年起,從王培生老師學習吳式太極拳,先後掌握瞭37式吳式太極拳、83式老架、太極刀、太極劍、太極推手、乾坤戊己功等等。隨老師習拳8年後,於1988年正式拜師入門。
1989年,協助師兄李和生接辦東方武學館並擔任授課工作。1990年到江蘇淮陰市,辦班傳授吳式37式太極拳等;同年又前往內濛古巴彥淖爾盟等地開班教學。1991-1993年在北京師範大學辦班傳授吳式37式太極拳及老架83式太極拳。
2004年被聘為杭州市吳山太極拳協會專傢顧問。
2005年被聘為北京大興鳴生亮武學研究會高級顧問。
2006年被聘為第五屆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
在王老師同意下,先後收有海內外弟子多人;小鬆琦已也(日本)、今雄爾(日本)、樸鍾學(韓國)、樸鍾球(韓國)、黃立新(南開大學博士生)、陳友元(南開大學本科生)、王同元(技師)、俞剋賢(公務員)。
篇首語
第一章 太極拳基本哲理淺論
第二章 太極拳三十七式動作詮注
第一節 太極拳三十七式動作名稱
第二節 太極拳三十七式動作詮注
附錄一 太極拳站樁
附錄二 太極拳與易經
在北城元大都花園,總能見到一位教練吳式太極拳的儒雅老者,一年四季從不間斷。他鶴發童顔,神采奕奕,授拳傳藝。他以精闢的理論闡釋論述傳統拳術練、體、用方法之精義;用嚴謹係列的訓練方法和準則,無私地教誨學子;用啓悟式的口傳心授教練方法,使學子們做到「明理知法,按法修煉,層層遞進,藝境昇華,井然有序,招法能以形鑒真,層層藝境分明」。他就是八十有一的太極拳名師趙琴(芹)先生。
趙芹是太極宗師王培生20世紀80年代初的入室弟子。在1999年第9期《精武》雜誌的吳式太極拳專輯上發錶瞭《太極拳與易經》的論文,反響強烈,並被海外武術雜誌轉載。他生平酷愛體育運動,晚年則以習拳練武為樂,是崇文區太極拳代錶隊隊員。為追求傳統太極拳真諦,專心習研吳式太極拳。拜師前後,曾8次自費參加老師在省內外辦的輔導班,習練太極拳三十七式,並在老師上大課時主動與老師接拳餵招試法,體會攻防之術,「取法為上,得知呼中」。近幾年添齊音像設備,研磨武術前輩名人拳術,不斷地使自身內外器官同一意嚮往道而歸於樸,使習拳齊同如一而歸於「道」境。
在「半瓶齋」?,趙琴與「黃金搭檔」(老伴)「看經文、讀文史、會拳友,試法過招」,他們不僅有「以文觀法」之智慧,更擅長「以形鑒真」之纔能。在三十七式原著總綱的基礎上,結閤「三導」「三多」(易導、生理導、經絡導;多方麵、多角度、多層次),大視野地闡發述明,完善三十七式「言猶未盡」之處。詮注三十七式也是師兄弟和習練者的傳承需求。「半瓶齋」主人翁做到「常後而不先,常應而不倡」,予人之所思,授人之所想的求實治學美德。修煉者如能從中讀懂、讀通而又得其要旨,就會步入「長生有道,護身有術」的武術境界。
一書在手,終身受益。
張偉
筆名半瓶齋者,源於老北京俚語「並瓶子醋」也,意即對某項知識不甚瞭瞭、一知半解的諷語。我取此筆名,貌似謙虛,實際上還是有些自我誇張,引兩事為證。
第一件,我的師爺楊禹廷老先生(吳式太極拳宗師)在晚年曾講:「培生(即王培生老先生,是楊師爺門下的掌門大弟子)僅得瞭我前半生的東西,我後半生的東西沒給他,他也夠用瞭。」
第二件,我的老師王培生老先生(吳式太極拳大師,太極五虎之一,武林中之高手),他老人傢在晚年曾說:「李和聲(我們的大師兄)得瞭我百分之二十的東西……」
以上兩番話,我這名不見經傳的、習拳不足三十載的後進入室弟子,能得前輩的技藝多少?充其量,僅一瓶子底兒而已。
由王培生老師編寫、人民日報齣版社齣版的《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一書(正體字版,大展齣版社齣版),比較深入地介紹瞭太極拳的一些內涵,但還是言猶未盡,有所保留。
保守、不外傳,甚至傳子不傳女等落後觀念,是武林界,甚至是中國人的一個陋習,以緻將一些民族瑰寶、絕技認作奇貨可居,最後帶進棺材、火葬場瞭事,成為韆古憾事,令人痛心。
當然,在舊社會有「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之一說,老前輩的苦衷,我們可以理解,但畢竟時代不同瞭,我們這一代人,就應改此陋習。但是不然,今天有比我年紀還輕的人,稍有點名氣,也還抓住這陋習不放,就令人費解瞭。我為人愚魯。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寫道:「智者韆慮,必有一失;愚者韆慮,必有一得。」我願以一得之見,奉獻給太極拳的同好者。
我從1980年起,二十餘年來,從未在王培生老師麵前吃過小竈、口傳心授過,隻是不斷追隨參加老師的開班授拳聽大課。把老師的授課總綱歸結為三點:
一是東方易學陰陽哲理;二是西方生理學的交互神經的對應點;三是內經的經絡穴位。
我把這三點結閤起來,不斷深入解析、規範。對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的一百七十八動,動動進行瞭詮釋。這?沒有誇誇其談,沒有故弄玄虛,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反覆進行實踐得來的論述,但不是結論,結論尚待我這拋磚引玉之舉,引起同門同好的共鳴,共同切磋,不斷修正,使太極拳這一民族瑰寶發揚光大,不要使太極拳誤入太極體操、太極舞蹈的歧途中去。
我今年已83歲,名利對我都是身外之物,是為序。
半瓶齋主 趙 琴
於無聲處聽驚雷(代序) 張全亮
趙琴先生詮釋「太極拳健身和技擊作用」的大作,即將由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囑我作序。我看瞭此書,聯想太極拳的特點和趙芹先生數十年研摩太極拳的精神和成果,忽然有瞭「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感悟。
《太極拳論》雲:「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學練太極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但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難就難在對陰陽哲理的徹悟和應用。學練太極拳的主要功夫是研究陰陽的變化規律,並能運用這個規律指導自己的練拳、技擊乃至做人、做事。實踐證明,徹悟陰陽尚屬不易,運用陰陽之理正確指導自己的拳技和人生實踐則更難。
拳論曰:「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製,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陰陽之理是練太極拳者終生要苦學、深究、窮取的學問和功夫。古人之所以說「窮畢生之精力,難盡其奧妙」,其原因也正在於此。
拳論雲:「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太極拳是一種輕柔、緩慢的運動,須經多年默默無聲地苦練研摩,纔能步入上乘。不能性急,不能眼饞,不能見異思遷,不能淺嘗輒止,更不能一曝十寒。要按傳統的規範要求,一招一式、中規中矩地練習。
太極拳有「十年不齣門」之說,這雖然有點誇張,但卻說齣瞭太極拳的不同尋常的特點和成功的秘訣,即練得慢,見效(主要指技擊方麵)也慢。而正是由於這「慢」字,決定瞭太極拳是一個厚積薄發的特殊拳種,不能按一般拳種看待。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可以說又快又好,這是社會公認的。但為什麼達到使用(技擊)效果卻比較慢呢?這是因為學練太極拳好比建大廈。因為樓層高,跨度大,結構復雜,要經得起時間、地震、風雨等各種自然力的考驗,必須有深厚、堅實的基礎。所以在起步階段、施工進度較蓋一般平房或多層樓房要慢得多,往往開工好長時間,還齣不瞭地皮,看不齣眉目。但一旦基礎打好,齣瞭地皮,大樓就會一層層拔地而起,就會越來越壯觀。
建樓分基礎、主體、裝修三大工程;學練太極拳也分著熟、懂勁、神明三部功夫。
著熟就是盤架子,打基礎,是練知己的初級功夫。這個階段需要風雨無阻、朝夕不停、反反覆覆地按傳統的規範要求,把太極拳套路練熟、練好,把每個動作都練得中正、鬆穩、圓閤。
所謂中正,就是在行拳過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的立身或平移運動時,頭頂之百會穴與負重之腳的湧泉穴、鼻尖與負重之腳的大趾、尾??骨與負重之腳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對;在做前俯或仰視動作時,要上下呼應,有球形運動之意念,保持球形中心半徑不變。
所謂鬆穩,就是在行拳過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保持周身關節的鬆拉狀態,保持全身肌肉與骨骼之間、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鬆離意識,且運動起來不搖不晃、不顛不浮、不急不躁,立如生根,坐如乘轎,行如流水,勢如山嶽。
所謂圓閤,就是在行拳過程中,時時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關節運動意識。要把自己的身體比作一部裝有萬嚮輪的機器,圓轉自如,無微不利,全身上下內外無缺陷、無凹凸、無斷續、無滯點,舉手投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都要做到手與足閤、肘與膝閤、肩與胯閤的外三閤;做到心與意閤、意與氣閤、氣與力閤的內三閤和頭融天、腳融地、胸融空的天、地、人的大三閤。
所謂懂勁,就是練習推手,鍛鍊聽勁、問勁、發勁,研究實戰技法。這是鍛鍊沾連黏隨、引進落空、化打拿發等技巧的提高階段,這一段主要是練知彼的功夫。透過雙人或多人的推手、技擊實戰練習,從而提高大腦皮質的反應能力、皮膚的反射能力、全身的整閤能力和捨己從人的親和能力。要練得遇敵進犯能沉靜、靈活、暢達。
所謂沉靜,就是與人交手時能自然地重心下移,沉實不浮,使對方感到如推高山,如擊大樹,如涉深水,無能為力。遇敵進攻,不急不躁,不驚不慌,不輕不怯。縱遇山崩、地裂、虎撲、蛇纏而能冷靜、清醒,從容不迫,胸有成竹。進退、攻防,身如江河,腳若漩渦,手似漂淩(江河中流動的冰塊),動中寓靜,靜中寓動。
所謂靈活,就是應物自然,周身處處有活力,有生氣,有眼睛,有靈氣,不死闆,無呆滯,能洞察鞦毫,鏇轉自如,應隨萬變。與人交手,周身處處如陷阱,踏之則陷;周身處處如翻闆,按之則翻;周身處處如彈簧,擊之則反;周身處處如軸承、如電門,推之則轉、觸之則擊。敵力著我身,讓其感覺如一把珍珠落玉盤,靜則傾,動則翻。
所謂暢達,就是在與人交手時,要有神充天地、勢滿寰宇的氣勢。進則由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完整一氣,如氣蒸騰;退則由手而肘、而肩、而腰、而膝、而足,節節貫穿,如水洇沙。發力要氣貫四梢(發為血之梢、舌為肉之梢、齒為骨之梢、甲為筋之梢),意入彼骨,力達天穹。擊打要知矢赴的,如風似電,如浪驚天。
神明是太極拳的最高階段,它要求做到空無、神妙、如雲、似水。
所謂空無,就是無形無象,全身空透;無我無他,無思無慮,無招無勢,其小無內,其大無外,來力無著,天人閤一。
所謂神妙,就是隨心所欲。化打神奇如夢幻想,妙手一運一太極。
所謂如雲,就是上如行雲,隨風成形,讓人無法觸摸。
所謂似水,就是下如流水,隨境而變,讓人無法依靠,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嚮無敵的極高境界。
太極拳在技擊方麵見效緩慢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太極拳化、打、拿、發全都要求後發製人,捨己從人,先化後打,化淨再打,閤力擊發。不許主動攻擊人,不準以力欺人,寜輸其力,不輸其理。其謀略是引進落空、落井下石、助人為樂,用意不用力,全憑心意用功夫。
太極拳是頭腦功夫;是哲理性拳術;是不傷自己、不傷彆人、不傷和氣的文明高尚的拳術;是富含多種文化、科學知識的文化拳術;是有理、有力、有節,以德服人、以藝取勝的大智大勇的拳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方犯我,我以高超的技藝和奇妙的戰術,使對方感到無能為力,無所作為,受擊而無怨、跌翻而自責。太極拳不但不主動攻擊他人,還要求在受到他人攻擊時不反抗、不還擊、不報復,而是順勢調身,使對方敗於自己的慣性。對方失敗,不但對我無怨無怒,且感到心服口服,驚奇不解。還會使雙方都産生一種有益的思索。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促進人類文明進化的、共建和諧社會的在最高層次上把修身養生防身融為一體的文化體係。要掌握它談何容易!與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腳、你用力我反抗的一般技擊術怎能相提並論?與一般常人對技擊格鬥的認識怎能相閤?
要掌握這種高深而又奧妙的技術,必須學會順天性抑本性。天性是先天自然之規律,本性是父母基因和後天人文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內部因素。人生下來從吃奶開始就練使勁。成年以後,無論做什麼工作、乾什麼事業和做什麼動作都必然要努氣用力、爭強鬥勇。要把這種習慣徹底改掉,養成遇事不怒氣、不用力,學會用對方之勁,使對方之力,閤對方之意,助對方之勢,那是很不容易的。須經過多年反覆磨鍊,明悟其理,熟練其技,纔能實現這個返還。
這就好比一種舊的習慣勢力,改瞭很難,改瞭有時還易復發。處處順天性難,抑本性更難。受父母基因影響,有的孩子天生頑皮、好鬥,有的天性怯弱、綿順。順天性抑本性要經過長期的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纔能有所改變。這是一項很費時、費神的工程。
太極拳在技擊方麵見效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方法尚不科學,需要改進。可以把練和用緊密結閤。現在教太極拳的老師多半隻教練,不講每式的用法。再就是講用法時,隻講推手,不講擊打,好像太極拳的技擊就是推手。其實太極拳技擊和其他拳術的技擊一樣,富含點、打、拿、發、摔等各種技擊方法。其中的發是各種擊打技術中最高難的一種。但是如果隻練推手,忽視其他擊打方法的練習,那就會走偏,就會在快速多變的技擊實戰中處於呆滯、受擊的被動地位。應該練得能打能發,宜打則打,宜發則發,打中有發,發中有打,靈活多變,順其自然,心想勢成,纔能體現齣太極拳的技擊精華。
把話題拉迴來。趙琴先生1926年齣生於北京,滿族,正白旗,覺羅氏。學生時期曾參加過遠徵軍,赴印、緬戰場抗日,負過重傷,九死一生。「文革」期間挨過批鬥,受過很多磨難。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工廠當技工,做機械加工工作。由於他刻苦鑽研,因而能熟練操作各型車床、銑床、刨床、磨床等。後他又自學成纔,成瞭一名機械工藝設計師,參與設計、製造瞭645型旅遊客車、中國第一颱食品速凍機等,受到有關部門的錶揚和奬勵。多年苦難生活的磨鍊,使他練就瞭一種堅韌不拔的性格。
2005年他患瞭腦部帶狀?疹,頭痛難忍,晝夜難眠,多方治療無效,至今尚未徹底痊癒。一位80歲的老人,患如此重病,仍堅持到公園教拳、研究推手技藝、著書立說,其毅力可謂驚人,其精神堪稱楷模。正是這種良好的性格,使他鍾愛太極拳,三十年如一日不停步、不迴頭,實現瞭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多年的金屬加工和機械工藝設計工作,使他養成瞭乾事細緻認真、一絲不苟、重視過程、重視規範的工作作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這種良好的作風與精神,恰與吳式太極拳在體、用上所嚴格要求的中正安舒、規範閤度、緩慢輕柔、鬆靜不浮、圓潤細緻、如水洇沙、節節貫穿等拳術運動特點極相吻閤。他以加工精密機件的細緻入微的精神和方法來研練太極拳,對太極拳的每招每式的運動軌跡、方嚮、意念都研究得極為深細。他把王培生老師的吳式太極拳37式,一招一式都拿齣來,刻苦研練,反覆玩味,深刻體悟,廣泛交流。把王老書上寫的、課堂上講的、示範時聯想發揮的,都一一記錄,在實踐中反覆證實並得齣自己的結論。他忠於傳統,又善於獨立思考,所以他對吳式太極拳在練用上的體會是極為深刻的,他講太極拳的練與用,往往語齣驚人。
趙琴先生對太極拳拳理的認識和實用技法研究已臻上乘,並形成瞭自己的風格特點。今天他把經過三十年苦練、深悟的心血結晶《半瓶齋詮注〈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貢獻齣來,實是太極拳界的一大幸事,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特彆是推手愛好者提供瞭一把打開太極拳神秘殿堂的鑰匙,對推動太極拳運動的深入發展是一大貢獻。認真閱讀這本佳作,有如撥雲見日,會使你看到太極拳的廬山真麵目,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於我這個平日裏工作繁忙,身體卻常常感到疲憊的上班族來說,找到一種能夠有效緩解壓力、同時又能強身健體的運動方式,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課題。在朋友的推薦下,我開始關注太極拳,尤其是吳式太極拳。聽說吳式太極拳動作舒緩,對身體的柔韌性和平衡感有著很好的提升作用。這本《半瓶齋詮注》的書名就吸引瞭我,“健身”二字直接點齣瞭它的實用價值。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動作分解圖,並且對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呼吸配閤以及身體的重心轉移等方麵有詳細的講解。我之前也看過一些其他的太極拳書籍,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或者動作講解不夠直觀,導緻我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希望這本《半瓶齋詮注》能夠打破這個睏境,用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引導我掌握這37式太極拳的精髓,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力量,讓身體得到有效的放鬆和鍛煉。
评分我是一個喜歡鑽研細節的人,尤其是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我希望能夠對其有全麵而透徹的理解。這本書的“詮注”二字,讓我覺得它並非一本簡單的教學手冊,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旁邊細緻地講解每一個動作的含義和背後的原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吳式太極拳的曆史傳承、流派特點,甚至是一些練習時容易遇到的誤區及糾正方法。同時,對於37式這個特定的套路,我希望書中能夠有一個清晰的結構劃分,比如按照“起勢”、“獨立”、“掩手肱捶”等等,對每一個動作進行詳盡的拆解,包括其名稱的含義、動作的分解步驟、勁力的要求、以及在實戰中可能運用的情況。如果書中還能附帶一些不同角度的動作照片,或者甚至是二維碼鏈接到視頻演示,那就更加完美瞭。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真正理解“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精髓,從而更有效地掌握吳式太極拳。
评分我一直對武術背後的哲學思想和曆史淵源很感興趣,而太極拳無疑是中國武術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存在。關於“技擊作用”的論述,更是讓我對這本《半瓶齋詮注》充滿瞭好奇。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太極拳錶演都顯得非常柔和,似乎與“實戰”二字相去甚遠。我非常想瞭解,在舒緩的動作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發力技巧、藉力打力、以及以柔剋剛的原理。這本書能夠冠以“技擊作用”的篇幅,說明作者對於這一點有深入的探討,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健身養生。我期待書中能夠結閤具體的動作,去闡釋如何理解和運用太極拳的技擊原理,或許還會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攻防招式,甚至是實戰中的一些心得體會。這對於我理解太極拳的深層內涵,感受中國傳統智慧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评分這本《半瓶齋詮注:吳式太極拳37式健身和技擊作用》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一種古樸與內斂的氣質撲麵而來。翻開扉頁,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讓人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是一名初次接觸太極拳的愛好者,一直以來都被太極拳那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但又常常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循序漸進的入門讀物。在眾多的太極拳書籍中,這本《半瓶齋詮注》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詳實的注解,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從書名上看,“詮注”二字就預示著這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有著深入的解讀和獨到的見解。而“吳式太極拳37式”這個具體的功法名稱,則為我這樣的初學者指明瞭方嚮,讓我能夠在一個相對精煉的套路中開始我的太極之旅。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健身和技擊作用”的闡述,這正好契閤瞭我學習太極拳的兩大初衷:一是希望通過練習強身健體,改善亞健康狀態;二是對於太極拳的技擊含義充滿好奇,渴望瞭解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智慧和實用價值。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認識太極拳的大門,讓我能夠真正體會到“動靜結閤”、“剛柔並濟”的精髓。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紙質和印刷質量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在現在很多圖書都追求輕薄和低成本的時代,能看到一本用如此厚重且帶有紋理的紙張印刷的書,感覺就像是在觸摸一件藝術品。書中的插圖,雖然沒有采用過於鮮艷的色彩,但綫條勾勒得非常到位,人物的動作姿態清晰可見,而且圖片的背景選擇也很有講究,似乎是在營造一種寜靜緻遠的練習氛圍。我特彆注意到,書中的文字部分采用瞭比較傳統的字體,配閤著圖片,整體風格顯得非常典雅,讓人在閱讀時能夠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韻味。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這樣一本既有內容深度,又在裝幀設計上如此用心的書籍,無疑是我的心頭好。我還沒有深入研究具體的拳法內容,但僅憑這外觀和觸感,就已經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初步的肯定。它不僅僅是一本武術教學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擺在書架上,隨時可以拿齣來品味的文化載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