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是《阶级、符码与控制》系列研究的第三卷。这本书的出版象征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的完成。《第一卷》、《第二卷》旨在探索符码的家庭起源,分析家庭的社会关系结构与沟通体系如何生成限制型与精致型符码。《第三卷》则将研究范围扩及到学校。它关心的是,去脉络化、意义独立的精致型符码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符码类型,是如何被传递的──亦即,教育传递模式的建构。
伯恩斯坦在《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一书里,是以极具创意的分类、架构和界线等概念,将涂尔干思想中的社会分工原则、有机和机械连带与社会控制等观点加以纳入,同时摒弃当代教育社会学将他归类在结构功能论里,及鉅观和微观二分的习惯作法。本书既分析教室、学校的组织结构、传递原则、教育知识的类型,同时又论证教育传递模式与社会分工和社会控制之关系。另外,我们更能见识到,伯恩斯坦是如何将涂尔干思想溶入马克思的阶级论里,发展出不同以往的涂尔干式冲突论观点,建构所谓的中产阶级教育实践理论,彰显中产阶级内部变化与现代教育制度变迁的关联。
本书特色
本书为国家科学委员会经典译注计画之一。
作者简介
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
系英国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教育社会学家,一生思想历经四十寒暑,辑印成五册,大体以《阶级、符码与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为名出版,惟副标题互异,意谓关怀焦点和议题的转进和变化。这五册依序为《语言社会学理论研究》(1971)、《语言社会学应用研究》(1973)、《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1975)、《教育论述之结构化》(1990)、《教育、象征控制与认同》(1996∕2000)。
译者简介
王瑞贤
英国威尔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屏东教育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译有《教育、象征控制与认同》(2005,台北:学富)、《教育论述之结构化》(2006,台北:巨流)。
社会阶级、教育传递与社会控制──伯恩斯坦思想之导读∕王瑞贤
一、伯恩斯坦生平
二、「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第三卷》的重要性
三、符码理论及其误解
四、教育变革、社会控制与中产阶级之关系
五、伯恩斯坦的涂尔干社会学传统
附录:伯恩斯坦年表和主要着作一览表
阶级、符码与控制 第三卷: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
谢辞
序论
社会语言学与教育符码之关系
缺陷理论
谢辞
参考书目
第一部:学校道德基础之变迁
第一章 教育共识与不满之来源
参考书目∕附录一:附注∕附录二:工具性与表意性秩序
第二章 教育的仪式
前言∕学校的社会形式∕工业化与学校仪式的回应∕学校的工具性秩序与社会共识基础∕结论∕参考书目
第三章 开放学校-开放社会?
参考书目
第二部:教育传递符码化之变迁
第四章 课程论
参考书目
第五章 教育知识之分类与架构
前言∕两种课程类型∕分类与架构∕教育知识符码类型学∕应用∕统整型与聚集型符码∕聚集型、统整型符码与秩序问题∕教育符码的变迁∕结论∕谢辞∕参考书目
第六章 阶级与教学:显式与隐式
隐式教学与幼儿教育∕学习理论与隐式教学∕阶级与隐式教学∕隐式教学的阶级预设∕学校的转换∕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过渡∕志谢∕参考书目∕附录:物体符码化与控制模式之注释
第七章 教育社会学简史
参考书目
索引
《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我非常喜欢。作为在台湾成长的一份子,我一直觉得教育是我们社会最受重视的领域之一,但同时,也可能隐藏着最深刻的不公平。书中关于“阶级”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教育成功归结为个人的天赋或努力。每个孩子出生的家庭背景,就决定了他们拥有的初始资源,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财富,更包括那些无形但至关重要的文化资本。而“符码”,我觉得就是这些文化资本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所强调的语言、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往往是优势阶级所熟悉的“符码”,那些不熟悉这些“符码”的孩子,自然就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障碍。更让我警醒的是“控制”这个词。它暗示了教育系统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可能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通过一套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教育系统可能会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更符合社会主流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现有的社会分层。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系统地构建“教育传递理论”,并为我们揭示在台湾的教育现实中,这些“阶级”、“符码”和“控制”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打破对教育的片面理解,看到更深层的社会机制?
评分当我看到《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这本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在台湾,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从未停止,但往往流于表面。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切入了问题的核心,它似乎承诺要揭示教育传递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机制。我尤其对“阶级”和“符码”的结合感到兴奋。我一直觉得,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仅是学费的多少,更是因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接触学校知识时,就已经处于不同的“起跑线”。“符码”理论,我觉得就像是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解读这些“起跑线”差异的工具。学校所强调的语言、思维方式、甚至价值观,很多时候都是特定阶级的文化资本的体现。而对于不熟悉这些“符码”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学校的竞争中自然会处于劣势。书中“控制”的论述,也让我联想到,教育系统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延续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它可能是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不同阶级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非常渴望阅读这本书,希望它能够深入地剖析台湾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教育传递”的、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理论框架。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加剧了阶级固化?
评分《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在台湾社会中摸索前进的普通人,我一直对教育如何影响人生轨迹,以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感到好奇。书中“阶级”的论述,我觉得是关键。我们都知道,贫富差距是社会现实,而这种差距,往往在教育起点上就已经显现。有些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而有些家庭则举步维艰。而“符码”的概念,就如同给这些差异提供了一种解释。学校所看重的那些知识、能力、甚至沟通方式,很多时候都暗含着一种特定阶级的文化印记。比如,一个孩子从小接触的家庭环境,就决定了他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深度,对某些表达方式的熟悉程度。而“控制”一词,则让我思考,教育系统是否也在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在引导和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它可能是在通过一套评价体系,悄悄地将不同背景的孩子导向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现有的社会结构。我非常想了解,这本书将如何系统地构建“教育传递理论”,并为我们揭示在台湾的教育现实中,这些“阶级”、“符码”和“控制”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命运。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教育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社会逻辑?
评分这本《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书名本身就很有份量,读起来就感觉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很有兴趣,尤其是在台湾这个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许多困惑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本指南。书中探讨的“符码”理论,我觉得特别能触及教育的本质。很多时候,学校教育传授的知识、语言、行为方式,并非是普遍适用的真理,而是特定阶级的文化资本的体现。这也就意味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接触这些“符码”时,本身就处于不公平的起点。书中对“控制”的分析,更是让我反思,教育系统是如何在看似公平的框架下,悄悄地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规范的内化,一种对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塑造。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落地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比如,在台湾的升学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学校和家庭在“符码”的传递和“控制”的施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教育能否真的成为打破阶级固化的工具,还是反而加剧了这种固化?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提供一些改革的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读到《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这个书名,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我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观察到的身边许多台湾朋友的教育故事。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比别人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另一些孩子即使努力了,也似乎总是在追赶。这本书的“阶级”维度,我觉得非常关键。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体努力的角度去解释学业成就的差异,而是要看到更宏观的社会结构性因素。而“符码”的概念,就仿佛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教育系统中的“暗号”。学校所强调的那些“重要”的知识、技能,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并非普适的,而是与特定阶级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比如,掌握一套更复杂的词汇,能够更自如地进行抽象思维,或者对某些艺术、文学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可能成为在学术环境中获得优势的“符码”。书中“控制”的视角,让我思考,教育系统是否也扮演着一种社会筛选和分层的角色,它通过一套评价体系,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轨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原有的阶级结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在台湾这样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里,这些“符码”是如何被传递的,以及“控制”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发生的。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如鱼得水,而有些学生却步履维艰,这种差异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它直指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台湾的教育体系,虽然表面上强调机会均等,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着很多不易察觉的“游戏规则”。书中提到的“阶级”因素,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忽略,不同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比如,有些家长本身就是高学历、社会精英,他们不仅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本——比如更丰富的词汇量、更广阔的视野、更成熟的思维方式——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这种传递,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而“符码”理论,我觉得就是点明了这一点。学校所推崇的那些“标准”的语言、表达方式、思考模式,很多时候就是特定阶级的“符码”。如果孩子从小接触的家庭环境就与这些“符码”不符,那么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就会更加吃力,甚至会产生一种被排斥感。书中对“控制”的论述,也让我深思。教育系统如何在“教化”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更适应现有的社会秩序?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台湾社会中教育传递的复杂性。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教育公平议题的读者,当看到《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这个书名时,就觉得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台湾社会近年来对阶级固化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而教育往往被认为是突破阶级限制的重要途径,但书中“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的副标题,暗示了这本书将从一个更深邃的角度去审视教育的功能。我一直觉得,教育并非只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而“阶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被忽视或者轻描淡写的。书中“符码”的概念,我理解为是不同社会阶层所拥有的独特语言、行为模式、审美偏好等,而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内化并推广这些“符码”,从而无形中对不同阶层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出身于优势阶层的孩子,更容易在学校环境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已经习得了学校所认可的“符码”。而“控制”一词,则让我联想到,教育系统在塑造个体意识形态,维护社会结构稳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它可能是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不同阶级的孩子设定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这些理论,尤其是在台湾的教育情境下,这些理论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比如,在台湾的升学压力下,补习文化、才艺班的盛行,是否也是一种“符码”的传递和“控制”的体现?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台湾的教育现实?
评分《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这个书名,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学术挑战。我一直对教育的社会学视角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想了解教育是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扮演角色的。书中“阶级”的引入,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我们不能忽略,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为孩子提供的教育起点是截然不同的。这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的差异,更体现在文化资本的积累上。而“符码”理论,我觉得就是对这种文化资本差异如何转化为教育优势的精妙阐释。学校教育所倡导的语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特定的“符码”系统,掌握这些“符码”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控制”,则让我联想到,教育系统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延续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它通过一套评价体系和规训机制,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预期的个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现有的社会秩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构建一个系统的“教育传递理论”,并论证“阶级”、“符码”和“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证据,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台湾的教育实践中,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着不同阶层学生的教育经历和人生轨迹。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的框架,来审视台湾教育的现状?
评分这本书《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的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教育,虽然看起来是百花齐放,机会似乎很多,但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逻辑在运作。书中“阶级”的切入点,我觉得非常精准。我们不能回避,家庭背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些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接触到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更成熟的思考方式。而“符码”的概念,就如同一个隐形的过滤器,过滤掉了那些不符合主流“符码”的个体。比如,学校里的考试题目、老师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标准,很多时候都暗含着特定阶级的文化基因。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接触过这些“符码”,那么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就会显得格外吃力,甚至会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书中“控制”的论述,则让我联想到,教育系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让他们更容易适应现有的社会秩序。这种“控制”,并非一定是强制性的,而可能是一种温和的引导,一种价值观的内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地探讨,在台湾这个社会,教育是如何将“阶级”、“符码”和“控制”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种特定的教育传递模式,并最终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加剧了不公?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位台湾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接触学生和教育体系,对其中的一些现象心存疑惑。陌生则是因为,书中“建构”一词,暗示着作者将要提出一套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析教育的深层逻辑。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教什么”、“怎么教”的层面,而忽略了教育背后更宏观的社会力量。书中“阶级”的引入,直接挑战了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直观理解。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体努力的角度去解释教育成就的差异,而要看到社会结构性的影响。而“符码”的概念,我觉得就如同一种隐形的语言,不同阶级的人们使用着不同的“符码”,而学校教育恰恰是在推广和内化着一种特定的“符码”。比如,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式,辩论时的逻辑框架,对某些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这些都可能是一种“符码”,掌握这些“符码”的孩子,自然在学术环境中更具优势。书中“控制”一词,更是让我联想到,教育系统在塑造集体意识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它可能通过一套无形的规则和价值体系,将个体塑造成符合社会期望的样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地探讨,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中,这些“阶级”、“符码”和“控制”是如何巧妙地结合,共同构建出一种特定的教育传递模式。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洞察力的视角,来理解台湾社会中教育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