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陪伴.用心对待.与孩子成长在日耳曼
安妈咪Dora时常被人以为是育儿专家,或是看了某本超级育儿宝典,而拥有许多教导孩子的小点子。其实Dora引导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放下身段,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让孩子来带领你,他想要什么,他喜欢什么,由此引导他去学习与尝试。只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的兴趣与需求,自然便会发掘出许多教导孩子的好方法。
从留学生到嫁做人妇定居德国,再到大女儿安娜的出生,展开为人母亲的生涯,安妈咪Dora已经在德国待了十多年。从小在台湾接受的教育,让Dora在某些育儿观念与方式上,和德国妈妈们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文化冲突反而刺激她深深自省,渐渐体会德式教育的特点与内蕴,当然和德国家庭的往来交流也让她学习到许多教养孩子的另类观点与撇步。
例如台湾孩子九点前上床也算是正常的,但德国小朋友七点甚至六点半早已熄灯;总爱帮孩子们穿衣穿鞋的台湾妈妈,见到了同龄的德国小朋友早已自己动手来,才知道原来德国妈妈是用无限的耐心换来这一切。而看着孩子玩了整身的泥巴,一般的台湾妈妈就算没有洁癖,多半也一定受不了,德国妈妈们却个个处之泰然,还笑着跟说:「瞧!他们玩得真高兴呢!」
当台湾孩子除了上学也参加许多才艺班的同时,德国约有四分之三的幼稚园孩子(三至六岁)只上半天班。而下午,即使德国家长也替孩子安排才艺课程,却只有极少数的妈妈会将时间全花在这方面。因为,才艺班对许多德国家长而言,只是让孩子有个额外的活动机会,并非认真要学个什么特殊的专长。孩子们的下午,主要是与其他同学约访的专属时间。再不然,亲子一块儿上图书馆,或待在游泳池畔玩水晒太阳,也能算是「充足又丰富」的安排。
此外,德国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例如准备庆生会,绝不会是妈咪一人的工作。像是邀请卡,多半由孩子亲手画制,而邀请人数和名单,四、五岁的小寿星,意见绝对比父母还多。在生日当天,一起吹气球、拉彩带,甚至准备好饮料餐盘,身为主角的孩子也总是个小帮手。而带孩子参加学校举办的跳蚤市场,摆摊、收钱的也都是孩子,当你掏出钱,很自然地直接递给一旁的妈妈,她可是会跟你比比手势,「给她吧,那是我女儿的生意!」
面对因文化与环境所形成的不同观念和教养方式,Dora和安爸都清楚,他们不需全盘接受,但却可以成为另一种选择与参考;而实际深入接触许多德国家庭时,也看到了不少值得深思与借镜的地方。
《与孩子慢舞──成长在日耳曼》是一份从亲子教养、文化认同、学校教育到孩子人际关系的成长纪录,同时也包括了照顾过敏儿以及夫妻相处的心情絮语。在德国拉拔两个孩子的台湾妈妈Dora,以平实幽默的文字,丰富的生活照片,充满童趣的孩子图画,以及妈妈的手绘图等多样素材,真实呈现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庭故事,希望能与台湾家长分享一点德国式教养的不同思考。
*从容的父母.给孩子最快乐的童年
与孩子生活在德国这个节奏慢了好几拍的国度,我们体会到,唯有放慢自己的脚步,才能配合孩子的速度,陪伴他们慢慢成长,也才不会错过生命中每一分细微的美好!
本书特色
1.本书结合海外生活、育儿分享、德国教育经验等内容,文笔轻松,主题实用。
2.除了文字以外,本书辅以大量照片和手绘图,增加读者阅读的趣味。
3.本书作者的女儿患有严重过敏(异位性皮肤炎),书中提供许多照顾异位儿的注意事项与心理支持,对于家有过敏儿的父母,有实质帮助。
作者简介
陈羿伶Dora Chen
《寻味日耳曼》、《母亲.一百》(合着)作者,《德国生活网》站长。
台湾淡江大学德文系,德国拜鲁特大学 (Bayreuth University) 地理系硕士。1994年前往德国深造,毕业后定居德国迄今。二○○四年安娜出生后,展开了「安妈咪」的生涯,目前育有一子一女。
作者经营的「德国生活网」是许多想造访或移居德国生活者几乎都会造访的网站,其分享育儿生活的「画格子.跳房子」部落格,也获得许多家长回响。
作者序 与孩子成长在日耳曼
安爸序 我享受
一. 孩子.我永远的宝贝
1. 五秒钟的爱 你愿意搂搂孩子五秒钟吗?
2. 我爱老大多一点吗? 我爱谁比较多呢?老大?还是老二?
3. 看不见的游戏 可别小看孩子,他们可是默剧高手呢!
4. 水果熊的秘密 只要提到水果熊,安娜便会掏心掏肺地把所有的祕密告诉我......
5. 孩子,是自己的老师 把孩子当成老师,他会学得快又好!
6. 口红胶冰棒 见到尼克人生中的第一份创作,我想我需要打针强心剂!
7. 妈妈,妳不爱我了吗? 四岁半的安娜,对「爱」有另一种诠释。
8.「十分钟」的魔法 我给孩子「十分钟」,他们竟然偷走了「半个小时」!
9. 气球飞走了 谁有勇气,把手中的气球放开?
Extra 安妈咪情报站
德国教养专家──萨芬克
最受欢迎的可妮(Conni)系列故事书
二. 手牵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1. 泥巴裤的友谊 交朋友?妈妈,我自己来吧!
2. 我也要上芭蕾舞! 安娜穿着小内衣在客厅跑来跑去,说是在跳芭蕾舞 ~
3. 难解的友谊 三个女孩手牵着手,像被魔法拷住似的......
4. 被打了,该回手吗? 孩子被打了,父母该如何反应?要孩子打回去吗?
5. 我也是咖啡色的! 有一天,安娜突然跟我说,她也是「咖啡色」......
6. 朋友的意义 到底谁才是安娜心目中的「朋友」呢?
7. 你有,我也要! 才四岁多的安娜,竟然开始有同侪压力了!
Extra 安妈咪情报站
打开人际交流的亲子活动
情绪教育
三. 左看右看.文化大探索
1. 七点晚安 相信吗?德国孩子七点就上床了!
2. 故事时间 说故事不一定要有什么目的,有时只是一种自然的习惯。
3. 生日礼物 孩子生日前的一项大功课,竟然被我忽略了......
4. 电视儿童 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看电视?
5. 脚踏车的教育思维 德国孩子若不善待自己的脚踏车,后果可是要自行负责!
6. 扮家家酒的真实世界 和幼稚园的孩子来场真实的交易,的确是项难得的经验!
7. 雨靴是做什么用的? 雨靴,当然是下雨时穿的,难道不是?
8. 一切我自己来 当德国妈妈用一百个耐心面对孩子时,我似乎缺少了九十九点五个!
9. 准哥哥准姊姊 谁说娃娃是女孩的专属?德国小男生也会抱着娃娃到处跑!
10. 有趣的儿童健检 德国孩子的健检,就是跟医生叔叔游戏和比赛......
11. 排外的背后 安娜总是和外国孩子玩在一块儿,难道是被德国同学排挤了?
12. 双语家庭 该让孩子先学好中文,还是外文?
Extra 安妈咪情报站
德国小朋友的庆生会
德国孩童的电视习惯
爱骑车的德国孩子
儿童跳蚤市场
德国人的生育计画
德国儿童健康检查
移民子女的语言训练
四. 走.快乐上学去!
1. 一位难求 过完三岁生日,安娜要上学去啰!
2. 幼稚园的一天 不用「上课」的德国幼稚园孩童,在学校里到底做些什么?
3. 入学症候群 知道吗?孩子在幼稚园的半天,相当于成人上班八小时!
4. 便当盒 带一条香蕉到学校,竟然要用盒子来装?
5. 戴着眼镜上学去 我从未料到,安娜的眼镜效应竟会如此的单纯和可爱。
6. 秋千达人 只玩秋千,这怎么可以?当然可以,安娜玩给你看!
7. 安爸的大头照 从少管事的父母,一跃而成家长代表,看看安爸的心历路程。
8. 德国的传统? 德国人眼中,如何看待属于进口文化的「万圣节」呢?
9. 大野狼的故事 相信吗?德国妈妈也会害怕大野狼!
10. 童年的学习 孩子们整天只顾玩耍,不会太浪费时间了吗?
Extra 安妈咪情报站
德国教会幼稚园
出钱不如出力
上小学的年纪
五. 面对过敏.让我们一起成长
1. 没有亲过的小脸蛋 我从未想过,亲亲自已女儿的脸,竟会是种奢求!
2. 过敏原何处寻? 就凭着邻居间的一场缘份,让我们找出了安娜的过敏原。
3. 许我一球冰淇淋 看着安娜幸福地舔着冰淇淋,我似乎不再奢求什么了。
4. 人间天使 因为安娜,我终于相信有人间天使的存在。
5. 最好的药剂 父母快乐的心,永远是最好的药剂。
Extra 安妈咪情报站
何谓异位性皮肤炎?
异位性皮肤炎的照顾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症状
德国的魔法医学──顺势疗法
六. 妈咪心情.二十五度晴
1. 成功的蛋糕男 我们捐的蛋糕,其实是出自安爸的巧手。
2. 第一场电影 下一次跟老公牵着手进电影院,将会是何时?
3. 洗碗机的启示 相信吗?洗碗机将会是玫瑰战争的引爆点!
4. 海鲜面 缘份是追不到的,但幸福可以自己创造!
5. 「半」家庭主妇 我总说我是半个主妇,并不是兼了什么差,而是......
6. 妈妈的梦想 身为妈妈的我,能有什么梦想?
安爸序
我享受
我很享受下班回家进门的那一刻。安娜跳到我身上,尼克紧抱着我的腿,我搂着孩子的妈咪,大家笑成了一团!
我也享受週末的早晨。为尼克唸一本小火车的故事书,为安娜唸完一整篇的仙履奇缘,完全没有时间的压力!
我享受,待在花园的每一分钟。让尼克帮忙浇花,教安娜推着除草机,当然,我也得英雄救美地为孩子的妈咪赶走蜜蜂和蚊子。
我最享受的,是见到孩子们熟睡的小脸。因为只有此时,孩子的妈咪才终于有时间,可以和我靠在沙发聊聊,或陪我再钻进厨房共享宵夜......
我享受,与我家人相处的每一时刻。我感谢,孩子的妈咪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我知道,孩子会长大,人也会变老。比起将来看着照片、听着孩子或另一伴诉说往事,我更想把握这些成为记忆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安妈咪序
与孩子成长在日耳曼
週六的早晨,是轻松的。
眼睛还没睁开,总能听见孩子与安爸传来的谈笑声。只是今天不太一样,怎么静悄悄的,连尼克的大嗓门都不见了?好奇的我跳下床,走到客厅晃了晃,一个人影也没有。突然,厨房传出了安娜的嘻笑声,「达-达-达-」,咦,怎么有电动螺丝起子机的声音!我推开厨房的门,见到安爸和二个孩子正围在墙上的小橱柜前,而橱柜下方,挂着一台崭新的「厨房式收音机」(固定于橱柜底部的一种收音机,可说是德国的「传统厨具」)。安爸左调右调,好不容易转出了热舞的旋律,便兴奋地闻鸡起舞!看着安娜摇摆着身子,连不怎么爱跳舞的尼克竟也扭动起身体,原本睡眼惺忪的我,马上也手舞足蹈了起来!
习俗与文化总是这么奇妙。就如厨房里摆台收音机,对我而言是件完全无法理解的事。煮个饭还听什么音乐?我当初还手持反对牌。回想起以前阿嬷的厨房,总是充满抽油烟机的轰隆声,再怎样也无法与「音乐」沾上任何的边。不过,视厨房为自己地盘的安爸坚持安装后,我才发现,原来在厨房里听听广播或音乐,还真是个享受呢!
这又是一个异乡生活的新体验。即使在德国已待上了十多年,自己的许多观念和想法却仍改变不了。尤其成为母亲后,以一位外国妈妈的角度面对德国,文化上的冲突点愈加明显。同样是关心孩子的发展,在某些事物及观念上,我和德国妈妈们却存在着不少差异。例如台湾孩子九点前上床也算是正常的,但德国小朋友七点甚至六点半早已熄灯;总爱帮孩子们穿衣穿鞋的我,见到了同龄的德国小朋友早已自己动手来,才知道原来德国妈妈是用无限的耐心换来这一切。而看着孩子玩了整身的泥巴,我不算是有洁癖的人都已受不了,德国妈妈们却个个处之泰然,还笑着跟我说:「瞧!他们玩得真高兴呢!」
当台湾孩子除了上学也参加许多才艺班的同时,德国约有四分之三的幼稚园孩子(三至六岁)只上半天班。而下午,即使德国家长也替孩子安排才艺课程,却只有极少数的妈妈会将时间全花在这方面。因为,才艺班对许多德国家长而言,只是让孩子有个额外的活动机会,并非认真要学个什么特殊的专长。孩子们的下午,主要是与其他同学约访的专属时间。再不然,亲子一块儿上个图书馆,或待在游泳池畔玩水晒太阳,也能算是「充足又丰富」的安排。
面对因文化与环境所形成的不同观念和教养方式,我和安爸都清楚,我们不需全盘接受,但却可以成为另一种选择与参考。虽然身处于週遭无本国亲友的环境,的确处处不便,但相对的,我们在教养等方面却能有较多的思考空间。而安娜的持续性过敏,虽然带给我们压力与烦恼,却也让我们因此学习到了,适时地检视对待彼此以及面对孩子的态度,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地重要。
这四年半里,看着孩子一尺一寸长大的同时,自己也跟着成长了不少。学习到的,不只是如何面对安娜的过敏,或怎么应付爱挑食的尼克。我们也学到了,放下大人的身段,蹲下来与孩子看世界,并用孩子的速度,陪伴他们慢慢前进──而这也是我们最珍贵的收获。
半年多来,尤其是近几个月,我利用了週末、晚间以及白天的零碎时间,陆陆续续将图稿完成。然而,若没有安爸特意拉开孩子给我个宁静的下午(运气好可完成一篇文章),若不是尼克乖乖地自己玩拼图或看本书(爬个二行字也行),若安娜也没那么热爱绘图的话(许多作品都出自安娜喔!),这本书是无法顺利完成的。
想特别一提的是安娜的画作。虽然,我是个爱涂鸦的妈妈,却很少刻意教孩子怎么画画。我喜欢女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花朵和房子。我想,经由她手眼创造出来的,才是最自然、对她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种经验。而安娜似乎比我更有画图慾,每早一起床,便自动坐在书桌前埋首图中。也多亏了安娜的勤奋,让她的画作丰富了这本书!
德国因为环境以及社会型态的演变,在教育及儿童福利方面,正处于转型期。我无法预测,种种的新学制与新措施对于德国家庭及孩子会带来哪种程度的改观及影响。但实际深入接触许多德国家庭时,看到了不少值得我和安爸深思与借镜的地方。当然,我也并非想以偏概全地告诉各位读者,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是这样的状况。只想借着我们生活经验的呈现,带给大家一点不同的思考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