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错误的一句话,毁了孩子的信心
不要让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误了孩子的一生
不要溺爱,成为孩子一生的绊脚石
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是深爱他的。
许多父母惯用咒骂的语言来纠正孩子。在情绪失控时,诅咒的言语更具杀伤力,接近用语言虐待的程度。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人格受到伤害,自我形象低落,很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和人际关系的障碍。
美国家庭关系学院对小学老师作过调查,问大家多少句积极的话,才可以补偿得过一句消极批评的话?这些小学老师认为四句比一句才能平衡。该学院又问一般父母,说积极的话与消极的话比例如何?这些父母估计,十句消极的话才抵得上一句积极的话。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生活的真实体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先让自我接受教育,努力成为合格的人,自然会成为合格的父母。
在讥评中长大的孩子,苛于责人 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过分自责
在容忍中长大的孩子,知晓忍让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
在激赏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在赞可中长大的孩子,能够自爱 在安全感中长大的孩子,对人信赖
在接纳与友爱中长大的孩子,知道如何爱人
作者简介
陈慧心
1952年出生,197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儿童教育心理系。曾任小学教师、幼稚园教师、国中教师。一生从事、奉献心力于教育事业,多次出国深造,观摩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深具心得。现任亲子教育研究所所长、专业教育谘询专栏作家。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一直以为,对孩子严厉一点,他们才好管教,才能学好规矩。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那些我们不以为然的“禁语”,是如何像一把把小刀,悄悄地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磨灭他们的自信,甚至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书中对“比较式”的批评、“命令式”的否定、“标签式”的评价等等,都有非常细致的分析和深刻的剖析,让我看了之后,总是忍不住对照自己,汗颜不已。我曾经说过多少伤人的话,曾经多少次因为自己的急躁和缺乏耐心,而让孩子感到委屈和恐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护他们的内在力量。它教会我,如何用“看见”代替“评判”,用“引导”代替“命令”,用“理解”代替“指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蜕变,我开始明白,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柔,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就是要“立规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规矩的建立,并不一定是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它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禁语”,例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等等,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能说什么”,而是从更深层次剖析了这些话语背后所传递的信息,以及对孩子自我认知、情绪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书中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替代性沟通技巧,让我学会如何用“我”开头表达感受,如何用“描述式”的语言代替“评判式”的指责,如何用“提问式”的引导代替“命令式”的压制。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的育儿方式进行一次“大扫除”,清理那些陈旧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沟通模式,然后用更积极、更科学、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和孩子相处。我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地改变,孩子对我的回应也变得越来越好。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育儿书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被它的“接地气”给打动了。作者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分享了许多真实而深刻的育儿困境,以及如何巧妙地化解这些困境。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大量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当孩子因为某件事犯错时,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你就是故意的!”这类伤人的话,而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多温暖而有效的替代表达,比如“我看到你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好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们注意就好。”这些话语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的是对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能够极大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积极倾听”和“有效鼓励”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却在无形中打击着他们的自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并开始尝试用更智慧、更温柔的方式去面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评分这本书,我看了之后,真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直以来,我都在摸索如何与我的小宝贝沟通,常常觉得自己的话语要么太严厉,要么太敷衍,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本书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极其贴近生活化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深深伤害孩子自信心的“禁语”。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能说什么”,而是更侧重于“怎么说能更好”。书中提供的大量替代性话语,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用温和、理解、支持的语言,可以如此轻松地引导孩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尤其是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让我明白了面对孩子哭闹,与其一味地呵斥,不如先共情,再引导,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太大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看见”孩子的部分,提醒我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只看到表面上的“不听话”。每次读到那些案例,都能联想到自己和孩子相处的场景,反思自己的不足。现在,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虽然还需要时间去磨合,但已经能感受到孩子对我的回应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陪伴我成长的育儿指南。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温暖且充满力量的书。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理论深奥的育儿百科,而是像一位资深的邻家姐姐,用真诚的笔触,分享着她在育儿道路上的心得体会。书中的“禁语”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不能说”,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话语背后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例如,书中关于“威胁式”的沟通,比如“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种话语对孩子安全感的摧残有多大,我读了之后才真正明白。它提供了许多非常有建设性的替代方案,指导我们如何用积极、正面、充满爱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改正错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鼓励式”语言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表扬孩子不仅仅是告诉他们“你真棒”,而是要具体地指出他们做得好的地方,让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育儿大门,让我看到了用爱和智慧与孩子沟通的可能性,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成为一个更理解、更支持孩子父母的道路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