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习惯用什么方式、以什么角度来解释发生在你身边的事?特别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的不愉快。有的人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人却能在失败中找到改进的方法继续努力。这些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源自不同的解释形态。
解释形态是一种习惯性的思考方式,但这并不是先天的特质,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些惯性思维,但是既然是学习得来,就有改造的可能性。本书特别针对经常有负面思想习惯(或悲观解释形态)的人,提供一套改变的技巧:从分析遭遇到不愉快事件时产生的信念及后果,检视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跟角度解释周遭发生的事情,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提出证据反驳悲观信念、转移注意力,练习自我激励,就能渐渐改变思考的习惯,走出无助感。
掌握乐观思考的技巧让人在困境中不至于流于冷漠、忧郁或沮丧,帮助情绪管理,还能带来良好的健康状态,同时有助于开创事业上的佳绩。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根据书中方法勤于练习,你也可以学习乐观,乐观学习。
作者简介
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
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他被尊为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是习得的无助与解释形态领域的权威,曾获得许多学术界大奖,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新人奖,国家心理卫生院、麦克阿瑟基金会、古根汉基金会的研究奖等,同时也是唯一得到美国心理学会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双重奖项的心理学家。着作包括畅销书《一生受用的快乐技巧》、《真实的快乐》和《改变》(远流)等十本书。
译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中正大学和阳明大学,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已翻译近四十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包括《养男育女调不同》、《浮萍男孩》、《改变是大脑的天性》、《大脑当家》、《天生爱学样》、《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语言本能》和《教养的迷思》等,并着有《讲理就好》等十二本书。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近一千所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
专文推荐 心灵改革从学习乐观开始 曾志朗
第一篇 探索解释形态
第一章 看待生命的二种方式 3
无人研究的领域/忧郁症/成就/健康/学习乐观
第二章 无助是学习得来的 25
「无助」实验/挑战行为主义/易受伤害和不易受伤害
第三章 对厄运的解释 45
测验你自己有多乐观/解释形态/谁永不放弃?/希望的特质/关于责任的一些警言/假如你是一个悲观者
第四章 极度悲观 79
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反应的负面改变/测量你的忧郁/忧郁症:现代心理流行病/建构模式:从习得的无助到忧郁症
第五章 你怎么想你就怎么感觉 107
心理治疗法革命/习得的无助和解释形态/悲观会引起忧郁症吗?解释形态和认知治疗法/反刍和忧郁症/流行病的另一面:女人VS男人/忧郁症是可以治癒的/认知治疗法和忧郁症/为什么认知治疗法有效?
第二篇 审视生命版图
第六章 事业的成功 141
成功的解释形态/才能测验/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验证解释形态理论/特别目的的研究/特别录用组/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新录用政策/将悲观转变为乐观/为什么会悲观?收支平衡:乐观VS悲观
第七章 孩子和父母:乐观的源始 173
测验孩子的乐观程度/孩子不会绝望/孩子如何「长成」悲观的解释形态
第八章 学业的成就 199
课业表现/普林斯顿──宾州大学的长期研究/离婚与父母失和/男孩VS女孩/大学甄试/西点军校野兽营/传统对于在校成绩优异的看法
第九章 运动的表现 229
美国职棒/一九八五年的大都会队和一九八六年的红雀队/美国职篮波士顿塞尔蒂克队和新泽西篮网队/柏克莱的游泳队/教练应该知道些什么事
第十章 健康的良方 249
息得的无助与癌症/心灵和肉体/乐观和健康/悲观.不健康.癌症/乐观和健康的人生/格兰计画里的受试者/再谈灵肉问题/心理的预防和治疗
第十一章 政治、宗教和文化:新的心理历史学 277
美国总统大选:一九四八─八四年/美国总统大选:一九○○─四四年/一九八八年的大选/一九八八年的总统初选/一九八八年的总统大选选战/一九八八年参议员选举/超越国界的解释形态/宗教和乐观/再谈心理历史学
第三篇 改变:从悲观到乐观
第十二章 乐观的生活 309
使用乐观解释形态的守则/ABC模式/确认ABC/你的ABC纪录/反驳和转移注意/学习与自己辩论/你的反驳纪录/声音的外化/练习再练习
第十三章 帮助你的孩子远离悲观 349
孩子的ABC模式/孩子的ABC纪录/孩子的ABCDE/孩子的ABCDE纪录/帮孩子把他的思想外化
第十四章 乐观的组织 375
乐观的三个优势/学习乐观/确认ABC/反驳你自己的念头/ABCDE模式/声音的外化/练习再练习
第十五章 弹性的乐观主义 413
再谈忧郁症/改变平衡点/发掘特大号自我的力量/弹性的乐观主
专文推荐
曾志朗∕心灵改革从学习乐观开始
郁卒的一九九六
行宪纪念日的前夕(俗称圣诞夜),一群学生挤在我的办公室里谈天。大家都说这是个「郁卒」的一九九六年。
印象里这一年真是灾难连连,一点都没有「步向民主」、「国运昌隆」的迹象。举凡食衣住行育乐的生命大计,好像都出了毛病。食物中毒的事件频传,由小学生吐到大学生,甚至「喜宴」变成「死宴」都时有所闻;中秋节的月饼,因为饲料奶粉的阴影,销路大减;冬天到了,火锅才上市,却听说苗蒿、柳丁等应景的蔬菜水果有太多的农药残留,只能望食兴叹!衣着方面虽然越来越光鲜华丽,但纺织厂一家又一家的恶性倒闭,把家中面临断炊的工人逼上不得不「卧轨」抗争的惨境。住更是「甭提了」,不但辐射屋逐日增加,而且火灾频频,随时有「人在家中坐,火从天上来」的危机。至于行,塞、塞、塞,乱、乱、乱的局面是全省公路上的通病;台北的捷运更是「劫运」连连,随时有变成「绝运」的可能。而我们的警政长官实话实说:家人不敢坐计程车!那么走路吧,但是马路上的斑马线绝对是专整守法人士的陷阱!所以「行不得也」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教育文化界总应该好一点吧?也不尽然。教改会经过两年辛苦的研讨,所得到的结论已写成厚厚的一本咨议文集。教育部对其建言也相当有共识,干劲十足的新部长努力推动那部老旧的机器,可是人们期待的一些立竿见影的措施并没有出现。中小学里一连串的暴力与性骚扰事件,加上吸安与自杀的比率不止反涨,令人忧心。大学里的作为更是令人不敢恭维,尽管师资不够整齐,但是为了扩展资源,一些奇奇怪怪的系所都出现了;教师的聘任好像是卡位的游戏,只要卡住一位则是永远的一捞永逸。没有长聘制度,但是「不适任」教师这一名词在目前的情势下,是不太可能存在的;说真的,所谓「教授治校」只是制造许多笑料而已!
运动与娱乐业应该是振奋人心的活动。但是今年影艺界主持金马奖大典的主席正在「跑路」,而渐成气候的职棒也不时传出赌博的风闻。KTV传出的不是歌声而是枪声,电影院里的影片多是色情加暴力,而电视萤幕上所见的大都是怪力乱神、胡闹取笑的镜头。
政界更是乱得一塌煳涂。民选总统的风光尚未完全消化,而各种政治体制就已经吵翻了天:是混合的改良式呢?还是越改越不良的混合式?还是看来看去,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的「混沌」式(chaos)?国发会才开幕,就「省」「国」对立,而中兴新村顿时变成弹簧床的集散地。司法界扫黑扫白才刚刚有起色,却又传出检察官的努力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升官的喜悦,只有被抽离所办案件的惆怅。价值系统的混乱,英雄变狗熊,座上官变阶下囚的吊诡一再造成社会文化层面普遍的不安!所以「七力神光普照,太极隔山打牛,妙天莲座开花,清海聚财有方」。人人都很愿意牺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后世的安逸,只要在台湾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农舍」变「精舍」,山坡变灵塔的景象。可悲的是除了一般老百姓之外,管违建的官员总是睁眼说瞎话:「没看见!」
学生们说:「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这让我想起实验室里那一群「习得的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老鼠,太多挫败的经验使得牠们丧失对生命挣扎的「意志」。把牠们丢到水里,然后将牠们伸出水面的鼻子按下,一次,两次,就不再见牠们挣扎向上的行动,大多数变成自杀的老鼠了。相类似的习得的无助感是否正侵袭着岛上每一位青年学子呢?学生们又说:「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只得指引他们再去看另一组习得的无助的老鼠,如果在电击即将来临之前将牠们拖过闸栏,逃过电击之苦,几次之后,有少数本来表现得相当无助的老鼠也有可能重建生命的挣扎力,牠们在以后的沈水实验中也会表现出屡败屡战的战斗力。所以我们不能被动的等待救世主的诞生,更不能对奇蹟有所期待。我们要学习走出无助,要主动的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务。我们要学会的是「一九九六的郁卒是暂时的、过渡的,而不是普遍性的,也不是永久性的!」
务实的乐观是处方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的《EQ》一书,在世界各地出版时,都引起相当多的注目,但它的中文版在台湾所造成的回应,简直必须要用「风暴」一词才足以描绘。当然出版公司抛下大量资金,以全方位加多媒体的方式炒热这本书上所提出的「情绪智慧」的概念,是使其在畅销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是从整个社会的立即且广泛的接受情形看来,书里面所揭示的种种概念,一定相当符合我们社会的「民情」,才可能产生如此一拍即合的回响。
其实最近几年来,台湾社会的动盪不安,已经让多数生活在此一弹丸之岛的人,感到维持身心平衡是多么的不容易。物质生活的提昇相对的也造成多慾多求的紧张;习惯了「同村协力」的农业生活的人们,忽然要去适应「高楼深居无人问」的疏离;而到处是拥挤的感觉,也让我们社会的一般人,越来越能体认个人情绪的经营,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要件。修心养性本是自古以来就有相当共识的理念,但现代人如果不能身体力践,则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总是一些触目(耳)惊心的讯息,心里的郁闷自不待言。长期累积下来的不满、不安若不能排解,各种身心的问题就跟着出现了。
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汀.塞利格曼博士认为:「过去三、四十年,个人主义抬头,亲族与社区间的互动精神荡然无存,造成人们在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再也找不到支撑的力量。一旦你以为失败了,就再也爬不起来,甚至因之否定生命。人们学习了无助的感知,自然很容易因短暂的挫折而沈溺于绝望的深渊。」这一段话是他研究习得的无助数十年,并实际治疗过许许多多的忧郁症病人的经验之谈。看看我们目前生活的台湾,忧郁症、自杀、吃药的比率在逐渐增长,大家都有忧患意识,可是如何走出这习得的无助感呢?
塞利格曼的这一本书,教人如何走出无助感的方法(从个人认知的历程上去改变对当前情势的解释),并提出务实的乐观这一个概念。所谓务实的乐观是指面临挫折仍能坚信情势必会好转,也就是说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因为当前的不幸不是永远的、普遍的,也不完全是个人的无能所引起的。这种乐观是让困境中的人不至于流于冷漠、无力感、沮丧的一种心态。培养这样的心态会使一时受挫的人愿意积极地拟定下一步计画,相信一时的挫折是可补救的,这种自信心的提昇才能使结果反败为胜!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出去,现代人的特征是焦虑,而后现代人的特征则是忧郁。目前台湾的社会、文化、教育、政治、法律等各方面都好像在转型的过程中,使一般人既焦虑,又茫然,而更多的是不知所措的郁卒。也因此,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大家都一再强调「心灵改革」的立即性与重要性,而答案则是如何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塞利格曼的这本书正好为「心灵改革」提供一套务实的方法--学习乐观,乐观学习。
推荐者简介
曾志朗 教授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一九九○年返国,先后担任中正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阳明大学副校长、校长,教育部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及行政院政务委员等职。一九九四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二○○四年当选美国心理协会(APS)院士。着有《用心动脑话科学》、《人人都是科学人》、《科学向脑看》等书。
译者序
儿子的同班同学跳楼自杀了!
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惊的从椅子上跳起来,一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快的就放弃生命?我第一个反应是打电话给级任老师,请她把班上座位重新安排过,使原来矩阵中的那个空洞不再突现。死者已矣,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心理建设这些生者。我想跟孩子谈自杀这个概念,但是话还没讲完,儿子就打断我说:「妈,我今天功课很多,妳要不要等我做完功课再来讲妳的道理?」我不放心的追问:「你同学自杀你有没有很难过?」他想了一下说:「有一点,但是至少她下礼拜不必考段考。」
接下来的几个週末,我仔细观察来家中做功课的儿子的同学,聆听他们的对话,我发现我们的国中生竟是如此的悲观,没有斗志,完全没有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朝气。他们在功课上碰到难题,不会彼此讨论,集思广益努力去思考找出答案,而是在问一遍「喂,第×题有没有人会做?」大家都摇头后,就轻易跳过去,不再管它。他们连试都没有试一下,说不定你对这一题可以解决的这一半,加上我对这一题可以解决的另一半,合起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这种连试都不试就放弃的态度使我想起心理学实验中「习得的无助」的老鼠。这些老鼠在前一个实验情境中学习到不论牠怎么做(心理学上的术语就是「反应」)都不可能关掉电源,使牠不受电击后,再把这只老鼠放入水箱中,本来老鼠一入水就会本能的把头伸出水面以求唿吸,同时四肢会不停的摆动划水,但是这只习得的无助的老鼠,你只要连续把牠的头按入水中几次,牠就不再继续挣扎,好像接受了这个不可抗拒的命运,自沉于底了。相较于控制组(即没有接受任何先前电击的老鼠),这真是个自杀的行为,因为控制组的老鼠会在水中奋力挣扎,虽然头被按下去的次数一样多,但是牠们到实验终了都还在挣扎,没有放弃求生的意志。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这么悲观,这么快就认定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这么快就放弃?北一女的学生,台大、师大的学生,为什么在进入人人称羡的学校后,用自己的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加上来到乡下教书,目睹台湾所谓后段班对学生身心的戕害后,我决定把塞利格曼所着的这本书翻译出来。
这本书在美国是本畅销书,作者虽然是学术界的人(他是宾州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心理学会临床组的主席),但是他没有像时下一般学者那样故意把文字写得艰深难懂以凸显自己的学问(这是为什么拜读国内学者的文章都一定要靠浓咖啡才能支持到最后一页)。他用浅显的文字把悲观所造成的身心伤害,以及引发忧郁症的背后心理机制清楚地讲了出来。他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实验心理学家(他的指导教授是当时行为学派中最有名的所罗门教授),所以他的实验都干净俐落,有说服力。他发现了「解释形态」这个导致悲观和乐观的基本认知因素后,在各个不同的情境下验证它,以求殊途同归,确认这个因果关系的成立。他这种严谨的下结论态度,值得我们的学生效法(我们的社会大众和媒体记者又何尝不该?)。目前的国内学术界正吹起一股歪风,辩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孰是孰非,这其实是个无意义、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辩论,不管是什么方法,能够做出成果的就是好方法。
塞利格曼就是个好例子。不管用什么方法去研究一个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力(看到别人所未看到的东西)、清楚的头脑(思考这个问题可能的几种原因),最重要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会成功。这三个因素中,我们的年轻人最缺的就是第三样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太容易就放弃了,一点挫折都不能承受。他们说:「死是最好的解脱,一死百了。」死真的是最好的解脱吗?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错在哪里了?
在这本书中,塞利格曼沉痛的指出父母失和、离婚对儿童所造成的伤害。他自己是离过婚的,但是在书中他也说假如你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关心他的福利的话,想办法和你的配偶和平共存。儿童患忧郁症的年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逐年降低,为人父母者能不警觉吗?塞利格曼离婚时,孩子五岁,每週都要问一次:「你跟妈妈这週会不会再结婚?」读着多么令人心酸!孩子是多么渴望一个幸福的家庭。哈洛(Harry Harlow)的恆河猴实验告诉我们一个自小被隔离,没有母爱的猴子,长大后不能成功的交配,用人工授精的方式使其怀孕后,对其产下的小猴子也没有母爱,不会照顾牠,反而会虐待牠。放眼我们的社会,我们是否正在自食恶果?物质上的享受真能填满精神上的空虚吗?
心灵的空虚加上物慾的横流造成我们今天社会的乱象,但是为什么会有心灵的空虚出现?这个背后的机制却很少人去讨论它。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塞利格曼很精辟的谈到「自我意识的膨胀」和「社会意识的薄弱」这两个造成社会冷漠、忧郁症氾滥的原因,个人主义的抬头使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无视法律、规范,个人不择手段去追求个体的成功。相对的,在失败时,当然也就是个人的错,因为除了我以外还有谁呢?既然没有别人存在,当然好坏都是自己的事,缺少了中间那层家庭、团体、上帝、国家的缓冲层,个人的失败看起来就是天地的毁灭,自杀也就变成唯一解脱之路了!
翻译不等于着作,在学术上是不算「业绩」的。但是一本好书的影响力是看不见的,它可以拯救一个沦落的灵魂,它也可以打开一个心灵的世界。为此,我很想每年介绍一本好书到国内来。拂晓和凌晨是我唯一可以安静工作的时间,若是我的牺牲睡眠可以对国内的青少年,甚至在公司行号上班的大人,心理有所建设,可以活得更愉快些,使生命更有意义些,那么这些睡眠又算什么呢?但愿这本书能够让所有遇到挫折的人,爬起来,弹掉尘土,重新面对生命给你的磨练!
我必须说,读完《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那种“天生乐观不起来”的人,很多时候,事情还没有发生,我脑子里已经演出了各种不好的结局。这种思维模式让我活得很累,总是提心吊胆,也让我错失了很多本可以享受的快乐。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只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开心就好”。而是非常深入地分析了乐观的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感到悲观,以及这种悲观思维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结合了很多真实的案例,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消极思维模式。 书中提供的一系列“认知重构”练习,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比如,如何识别那些不经思考就冒出来的消极想法,然后用更合理、更积极的视角去审视它们。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常常会觉得有点别扭,好像在跟自己较劲,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大脑真的可以被“训练”成更积极的样子。我现在遇到问题,不再第一时间就否定自己,而是会问自己:“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此外,书中关于“积极情绪的价值”和“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意义”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以前总觉得,快乐就是一种锦上添花,而困难才是生活的主旋律。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积极的情绪不仅能让我们感觉更好,更能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这本书不是让你一夜之间变成一个“超级乐天派”,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坚韧的乐观主义者”,一个能够在风雨中依然保持希望,并积极寻找出路的人。它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在我沮丧的时候,给我注入力量。如果你也曾对自己的消极思维感到无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认真读一读,它可能会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我必须说,《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颠覆性的体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对事情的预期总是比较低,倾向于看到事物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这种心态让我在很多时候显得犹豫不决,甚至错失良机,因为它总是在我耳边低语:“万一……呢?” 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现实主义”和“消极思维”之间的微妙界限,并教会我如何打破那种僵化的、总是指向负面的思维惯性。作者并没有否认生活中存在困难和挑战,而是强调了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以更乐观、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它们。书里对于“认知偏差”的解读尤其到位,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事情“就是那样”,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在“加工”过后的结果。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情境重构”和“积极聚焦”的练习。我以前遇到挫折,总是会把焦点放在“我为什么这么倒霉”上,而这本书引导我把焦点转移到“我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下一步我该怎么做?”。这个简单的思维转向,带来的效果却是巨大的。我开始尝试在日记本里记录下每一次挑战,以及我如何克服它,或者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这种记录本身就成了一种正向的反馈。 书里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练习,比如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以及如何识别和运用自己的优势。我尝试了其中的一些方法,发现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好像也变得更融洽了。不再是那个总是挑剔、批评自己的声音,而是多了一些理解和鼓励。 这本书就像一本非常贴心的“情绪管理指南”,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心灵鸡汤,而是有理论支撑,有实践方法,并且非常接地气。它让我意识到,乐观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提升的能力。如果你也觉得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太多,让你感到疲惫,这本书绝对是你值得投资的一本好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找回内心的力量。
评分《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这本书,绝对是近期我读过的最能引起共鸣,并且切实帮助我解决问题的读物之一。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比较容易焦虑的人,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担忧,很多时候,这种担忧会阻碍我采取行动,让我陷入一种“想太多,做太少”的困境。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看清现实的基础上,培养一种积极的力量。作者的论述非常扎实,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乐观的心理学基础,以及为什么许多人会陷入消极思维的泥沼。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关于“归因风格”的讨论。我以前常常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在性”因素,比如“我就是不擅长这个”,“这件事情失败了,其他事情也会失败”,“都是我的错”。 书里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科学研究,揭示了这种消极归因模式的危害,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来重塑我们的归因风格,也就是所谓的“习得性乐观”。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开始有意识地去分析那些让我感到沮丧的事件,尝试用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解释它们。例如,把“我就是不行”变成“这次的准备不够充分,下次可以改进”,把“我的人生完蛋了”变成“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有待商榷,但我还有其他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这种转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耐心。但是,每一次的练习,都让我感觉到内心的力量在增长。这本书让我明白,乐观并不是盲目地相信一切都会变好,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对挑战,相信积极的行动能够带来改变。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培养积极情绪、增强抗压能力的内容,都非常有启发性。我特别是喜欢书中关于“感恩日志”的建议,每天花几分钟写下值得感谢的事情,真的能让我的心情在一天结束时变得格外平静和满足。 总而言之,《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是一本集科学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优秀书籍。它不仅仅是讲道理,更像是给了我一个可以随时取用的“工具箱”,帮助我在生活的各种挑战中,保持内心的阳光和力量。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改变、追求更积极生活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最近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整个人都快被负能量吞噬了,总是会放大一些小问题,然后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朋友推荐了这本《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一开始我还有点怀疑,觉得乐观是不是就等于逃避现实?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作者不是在教我们盲目地“正能量”,而是在引导我们建立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应对机制。 书里讲到很多关于认知重塑的方法,比如如何识别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然后用更具建设性的想法去替换它。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常常会觉得有点别扭,好像在强迫自己一样,但随着坚持,我发现自己的心态真的在一点点改变。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觉得自己是失败的,而是会尝试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有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地方。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情绪上的舒缓,更是行动上的主动。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论述。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达不到想要的结果,然后就渐渐放弃了。读完这一章,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这种无力感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作者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如何打破这种负面循环,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主控感。我开始尝试设定一些小目标,每达成一个,就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这种小小的成就感,慢慢累积起来,就变成了强大的动力。 这本书的语言也很平实易懂,没有太多学术的术语,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聊天,听他分享人生智慧。作者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 journaling(写日记)的技巧,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等等。我尝试了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每天写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刚开始觉得有点难,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生活中并非只有不如意。 总而言之,《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心灵的指南针。它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力量,在平淡中发现美好。如果你也曾感到迷茫,或者被负面情绪困扰,这本书真的非常值得一读。它不会让你一夜之间变成超级乐天派,但一定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与自己和解,更坚韧、更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评分读完《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乐观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并且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增强的能力。我一直觉得自己天生比较悲观,遇到事情容易往坏处想,常常会因此而错失很多机会,或者让自己活得很辛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书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乐观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及这些思维模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乐观”,而是非常细致地分析了乐观思维和悲观思维的区别,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 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ABCDE模型”,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框架来分析和应对负面事件。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不再只是沉浸在情绪里,而是会尝试去套用这个模型,找出事件(Event)、我的信念(Belief)、事件带来的后果(Consequence),然后去挑战我的信念,寻找更积极的解释,并采取行动。这个过程虽然需要一点练习,但效果非常显著,我发现很多曾经让我焦虑不堪的事情,在经过理性分析和重塑信念后,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习得性乐观”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培养一些具体的习惯来增强乐观倾向。例如,作者鼓励读者多做一些“感恩练习”,每天写下几件让自己感到感激的事情。刚开始我有点不以为然,觉得这太“小儿科”了,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情绪确实有了积极的变化,会更关注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一直纠结于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总的来说,《学习乐观.乐观学习(二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负面情绪的人,转变为一个主动构建积极心态的人。它让我明白,乐观不是盲目地期待奇迹,而是拥有在困难面前保持希望和韧性的能力。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最有价值的一本,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改善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感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